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814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814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关西行台的那些臣子心中不知道什么叫做君主,难道是假的吗?

  慕容垂能控制住这些人吗?

  慕容垂心中就真的没想到那些不该想的事吗?”

  这一字字一句句的质问,如同重锤敲击在所有人心中,没有人敢接话,殿中一片沉默。

  萧衍在离间,皇帝又不傻,但这就是最可怕的事情,明明知道对方在做什么,却还是要中计顺着对方的节奏走下去,因为萧衍说的对,没有一句是错的。

  能说出这些话的人很多,如果单单如此,自然体现不出来洛显之的谋划,慕容恪在临终前,已经料到了这一天,也料到了这些理由。

  他做的安排是以皇帝为主,慕容垂作为备选辅佐的形势,皇帝是太阳,慕容垂则是月亮,主次有别,但缺一不可。

  最关键的是,洛显之让萧衍说这些话的时间和形势。

  梁国为了打击燕国皇帝的威望,在东线动用了七成的实力,于是造成了皇帝和慕容垂之间的失衡。

  或者说是,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慕容垂终于有了一些和皇帝平起平坐的威望,按照这个趋势下去,再加上萧衍的这些信件,一经宣传,势力的翻转很可能就在瞬息之间。

  有句老话叫做,今日不同往日。

  当初关中的实力不如朝廷,慕容垂的正统不如皇帝,关中能接受慕容恪安排的秩序,等到慕容垂成长到难以想象的地步,甚至就连朝廷都制不住他的时候,关中还会接受现在的秩序吗?

  一个和皇帝平起平坐的臣子,而且先前还有仇,燕国皇帝只要想想就感觉头皮发麻。

  洛显之从建业城刺出了一把剑,然后直接扎在了燕国皇帝的心上,这把剑的名字叫做皇帝的多疑。

  ……

  慕容垂自然也收到了这两封信,王猛和杨成等人自然知道这是反间计,明晃晃就连遮掩都不遮掩的反间计。

  慕容垂沉默了一瞬,然后问道:“这两封信……”

  王猛和杨成对视一眼,而后齐声道:“雍王,您该早做打算了。”

  慕容垂不敢置信的问道:“这是反间计啊,难道二位竟然不能看出来吗?若是本王明知是计,还中计的话,岂不是可笑?”

  看慕容垂还在装,王猛直接刺破道:“反间计是作用于双方的,雍王您一个人不中计是不够的,皇帝也要不中计才行,皇帝会不中计吗?”

  杨成接话道:“皇帝一定会中计的。

  没有人皇帝能够容忍一个臣子凌驾在他的头上,尤其是往后大王您的威望会越来越高,而皇帝会越来越低,甚至就连宗族都会支持您。”

  慕容垂又不是傻,当然知道,但他顾虑更多,沉声道:“难道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就看着梁国分裂我大燕,若是我大燕分裂,难不成还要将这天下拱手而让出吗?

  若是要以毁灭我大燕基业为代价,来取得我慕容垂的成功,那是本王所不愿意的,百年之前,本王如何有颜面去见父皇和兄长?”

  王猛眼中精光闪烁慨然道:“大王,臣认为您实在是多虑了,梁国太子薨逝,现在梁国还没有定下新的太子,这皇位之争,重过一切。

  皇帝和大王因为皇位而不睦,梁国难道就能够脱俗吗?

  内部定然同样斗的不可开交。

  大王只要谨守规矩,等待皇帝陛下犯下错误,离散人心就足够了,到了那个时候,我军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取河东,乃至于夺取并州。

  只要我军实力足够强,不将内战拖进坟墓,哪里会有什么毁灭大燕的危险?”

  慕容垂听到不用自己主动造反,于是松了一口气,将手中信件扔下,叹息一声,他只觉进退两难,不知该要如何去做。

  ……

  这两封信在燕国中所引起的风波极大,无数洛显之所放出的流言充斥在燕国的土地上。

  诸如——“大燕兴,雍主王!”

  这一类的言语层出不穷,让人心中惶惶。

  大朝会上,大臣们已经开始弹劾慕容垂,要收回他的特权。

  燕国皇帝最担心的不是慕容垂,而是其他的慕容氏宗王,他非常怀疑其他宗王会不会直接将慕容垂迎回来。

  因为在青州的战争,燕国小败了两场,作为主力的宗王,自然对他有了一些不满。

  ————

  公曰:君忧在内者攻强,以弱强臣;君忧在外者攻弱,以强君威;今燕帝内忧慕容垂,外忧大梁,是以吾以弱击垂,使燕臣愈强;以强击燕帝,使燕帝愈弱;主弱臣强,燕国之乱,可见矣。——《世说新语·谋略》

  第834章 燕国裂,梁国乱!

  洛显之的反间当然不会就此停止,对于大多数的君王来说,仅仅让两人怀疑就足够了,但燕国毕竟曾经有慕容恪留下后手,所以怀疑加上功高盖主,燕国已经滑入不可逆转的深渊中,洛显之想要让这个进度加快,那就需要再给燕国皇帝添上一把火。

  而添火的人实在是过于好找,在燕国中有多少支持慕容垂的人,就有多少对慕容垂嫉恨的人,这些人相当的好收买,只要他们在皇帝旁边说些话,就胜过千兵万马。

  谢道韫是全程目睹了洛显之的举动,她有些好奇的问道:“夫君,你为何让人劝谏燕国皇帝,不要怀疑慕容垂的忠诚呢?这似乎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是啊。

  不继续进谗言,而是费力的给慕容垂解释,这不是洛显之应该做的。

  洛显之放下手中的书,沉吟了一下后问道:“夫人,想要毁掉一个人,最差的办法就是直接进献谗言,那是一种直接的对抗,所有人都知道你说了坏话,如果没能成功除掉自己的敌人,那接下来所迎来的就是最强烈的打击,其他人也会对你升起警惕。

  没有人喜欢一个背后说人坏话的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这是一种不够君子的行为,只有小人才会去做这种事。

  如果皇帝足够英明的话,这种进献谗言的方法是不会有太大效果的,或者说会让皇帝潜意识产生一种轻微的抵抗心理,燕国皇帝虽然只是中人之资,但他本身不是滥杀的人,不是那种极度偏执的人,所以现在他和慕容垂之间还没有彻底的撕裂,这就是原因。

  燕国皇帝对慕容垂已经非常的怀疑,但因为当初进言的人,实在是太过于**裸的进献谗言,这让燕国皇帝潜意识中,产生了一点点的警惕,这其中会不会有一些误会。

  那到了现在,该要怎么做呢?

  既然正面对抗不够,那就要背后捅刀子了,想要背后捅刀子,就要得到皇帝潜意识的认可,这种认可是什么?

  就是进献谗言的人,不能和慕容垂敌对,如果就连和慕容垂不是敌对的人都说出了同意的话,这种可信度就相当的高了。

  可以说一个是小人的谗言,一个是忠正体国的谋国之言,你可以将之称之为一个忠臣用自己的信誉来诋毁慕容垂。”

  谢道韫擅长的是文辞等物,对这种政斗当然是不太明白的,她听明白了一点,但更多的地方更加疑惑道:“既然最终还是要诋毁慕容垂,那为什么又要给他开脱呢?”

  洛显之笑着说道:“开脱的原因当然很简单,给他开脱才能够证明是偏向慕容垂的,在燕国皇帝的心中留下了这个潜意识。

  然后再盛赞慕容垂的优点,说他忠诚,说他有才能,说他简直就是王莽在世,说他有魏武帝的才能,总之说他所有让皇帝担心的点,将这些大加赞扬,说整个燕国的人都认可这些,然后对皇帝说不用担心,夫人认为会发生什么?”

  就算是谢道韫再不懂现在也明白了,还能怎么样,如果燕国皇帝还能够忍受的话,那要么就是圣君,要么就是乌龟。

  洛显之再次开始读书,窗外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指节白皙,真不愧是江左人所称赞的君子,端正有仪。

  ……

  蓟城。

  自那些传言愈演愈烈之后,燕国皇帝就一直都很是担忧。

  他的近臣见状知道机会到了,于是便进言道:“陛下,臣以为您实在是不需要这般担心,雍王又怎么会造反呢?”

  这还是皇帝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斩钉截铁的说慕容垂不会造反,他有些难以置信的问道:“你说慕容垂不会造反,是为什么?”

  近臣便直接跪在地上道:“陛下,臣虽然对雍王的了解不够多,但也曾听闻过国中的百姓称赞他忠诚,在百姓的口中,他的名声很大,一个人可能会有偏见,但百姓众口多称赞的,应当是不会错的。

  臣认为,国家不应该怀疑那些有才能的人,雍王有卓绝的才能,百姓和官员都认可,如果没有雍王的话,那国家可能不会是梁国的对手。”

  燕国皇帝已经开始眉头大跳了,他怒喝道:“你说什么?百姓交相称赞?朕为什么不知道?都是刁民!”

  近臣心知有效果,心中大喜,又煽风点火道:“陛下,百姓总是喜欢那些传奇的故事,雍王一人平定关中,所以国中的百姓称赞他,一个忠臣受到称赞,这正是我大燕的民风所在啊,这是陛下的丰功伟绩。”

  燕帝咆哮道:“够了,什么忠诚,如果他真的忠诚,现在就不应该待在关中,而是应该来到蓟城,所谓忠诚,不过是因为他背叛的成本太高,而对朕手中的军队还存在着畏惧而已。

  不行,朕绝对不能够坐以待毙。”

  近臣仿佛被皇帝的言语所震惊,大惊失色道:“陛下,难道您真的怀疑一位宗王的忠诚吗?

  雍王有高尚的品德,卓绝的才能,崇高的威望,以及传承自武皇帝高贵的血脉,这样高贵的人,难道您竟然怀疑他的忠诚吗?”

  高尚的品德!

  卓绝的才能!

  崇高的威望!

  高贵的血脉!

  这些词语一字字一句句全部扎在了皇帝的心里,用这些词语形容的臣子,真的还能算作是臣子吗?

  他才是慕容氏的大宗,他才应该去做皇帝,而不是朕!

  燕国皇帝阴森森的问道:“雍王真是优秀到了极点啊,数遍整个宗室中,也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在宗室中,喜欢雍王的人应该不少吧,唉,这是朕的疏忽啊。”

  近臣顺着皇帝的话说道:“是的,雍王是宗室的骄傲,臣知晓宗正曾经说过,如果慕容氏尽皆是雍王这样的人,那我大燕就可以统一天下,成为天族了。”

  燕国皇帝沉默了一瞬而后缓缓说道:“朕知道了,朕应该封赏雍王,遵从百姓的意志。”

  他的声音就如同万年玄冰一样的寒冷,没有丝毫的温度。

  ……

  一封旨意从皇宫中发出,大批的禁卫冲出,他们所要做的事情非常的简单,那就是抓慕容垂的同党,皇帝已经确定有许多人在阴谋的反对他,其中尤其是以宗室最为严重,他们想要换一个皇帝上去。

  皇帝还认为有渤海高氏这样的士族,也和慕容垂有所联络,他发动了一场清除反对势力的清查,在这些权贵的府中开始翻找那些可能存在的和慕容垂之间的书信,以及那些可疑的物件。

  还有那些能够证明,他们妄图对皇帝不利的东西,这些东西颇有些自由心证的意味,尤其是从那些记载中,皇帝只要看到批评自己的,就认为这是在配合梁国以及慕容垂打压自己的威望,但实际上,对皇帝的批评是非常正常的,自古以来就如此,只要那些暴君和昏君,才不允许臣子批评自己。

  因为在古老的邦周时代,这个道理就已经被盘得很是清楚,身为君王,本来就会被蒙蔽,大多数的人都有求于君王,所以都会恭维着君王说好话,一个人如果只听好话,不去听那些逆耳的忠言,那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君王就更是如此,所以允许臣子的批评,就算是这种批评不对,或者充满私心,那也是应当是被允许的,因为如果不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说话,那么那些真的有诚挚言语的人,也就不能说话了。

  而不让人说话的人,在邦周历史上有一个“道路以目”的典故,最终被洛宣公等人杀死,可谓是遗臭万年了。

  但现在燕国皇帝就在做这件事,他虽然历史不太好,但道路以目这个典故他还是知道的,但洛显之一次次的击中他的内心,让他那一根叫做理智的弦已经彻底折断了。

  现在的他就是一个认为自己随时都会失去一切的君王,他这种心理状态,大概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但丢掉东西的感觉大部分应该可以理解,被扣钱的感觉大概能够理解,皇帝的状态比这还要严重一万倍。

  ……

  那些士族是最没有反抗能力的,以渤海高氏为首的士族被大肆屠戮,整个冀州的士族以及幽州的士族都经历了一场清洗,大约有三百多人死在这一场动乱中,尤其是主支,被杀的实在是不少。

  燕国的中央集权化已经很深,那些曾经权力很高的宗王,已经渐渐变弱,在这一次的动乱中,那些和慕容垂关系比较近的宗亲都遭到了皇帝的诛杀,足足有十几人,包括依附于这些宗亲的权贵。

  这突如其来的灾祸,震惊了几乎所有人,没人知道为什么皇帝突然决定大开杀戒,强力的改变蓟城中的政治格局。

  本来和梁国作战的士卒有许多斗撤回了黄河北岸,河东开始加大军力,以用来防备慕容垂,整个天下瞬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都是因为皇帝的一道命令。

  发生在燕国中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关中以及梁国之中,当慕容垂看到发生在蓟城的事件后,简直如遭雷击,他不能相信自己所看到的。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