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 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第374节

  李靖见李世民麾下还是这么活泼热闹,十分头疼。

  将来朝堂上不会也如此热闹?自己还是一直外放镇守边疆,别回朝堂了。

  李靖不喜欢多话,劝谏点到即止,没有拉着李世民的袖子一直唠叨。

  劝谏一句后,李靖就将冯盎的情况告诉了李世民。

  李世民唏嘘:“冼夫人和冯盎啊,我知道。”

  他唏嘘的不是冼夫人和冯盎,而是冯盎那个出名的宦官曾孙。

  凑巧的是,李玄霸写信让李世民暂时别回来,先把冯盎带回来时,也在唏嘘冯盎的曾孙。

  冯盎除了有一个出名的祖母,还有一个出名的曾孙,名为高力士。

  后世很多人知道冼夫人,知道高力士,甚至连冯盎都听说过,但绝对不知道,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冼夫人的第七世孙,本名冯元一。

  高力士常和李白捆绑出现,即著名的“高力士脱靴”,好像高力士是只知奉承唐玄宗才得宠的奸宦似的。

  其实高力士是累有功勋的大忠臣,官至右监门卫大将军,晋爵渤海郡公,听闻唐玄宗驾崩后呕血而死,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而且,他还是满门忠良的冼夫人和冯盎之后。

  武则天称帝时为按下朝堂不满,重用酷吏万国俊排除异己。众所周知,历来酷吏除了帮主人排除异己,还会自己滥用职权。

  圣历元年,岭南遭灾,万国俊坐镇广州当监察御史,当时镇守岭南的是冯盎之孙冯君衡。冯君衡没有及时奉承万国俊,万国俊便诬告冯君衡指使岭南受灾的流民谋反。女帝诏令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将冯氏宗族和冼氏宗族毁坟灭族。

  冯元一因年幼被免于处死,被阉割为奴。李千里怜惜他,将他带回宫中为宦官。冯元一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名高力士。

  高延福出身渤海高氏,也是因罪净身入宫。或许是对冯元一的经历感同身受,他才庇佑年幼的冯元一。高力士后来被封渤海郡王,也是因为所认义父是渤海高氏出身,惯例册封祖籍地为封号的缘故。

  明朝李贽夸赞:“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

  冼夫人的后人即使只剩下一个太监也恪守忠良终身,所谓满门忠良,被灭满门了也还是忠良,真不负君王。

  高力士身为忠良勋贵之后,因被诬告而净身入宫,仍旧不改宏图大志忠君立功,以宦官之身得封郡公,却仍旧因身体残缺被人轻视侮辱,真是可叹。

  对了,现在的渤海郡公正是他出身渤海高氏的师兄,高表仁。高延福大概是他八竿子打不着的旁支族人。

  “高大兄,听闻你是渤海高氏出身,要不要在渤海高氏开办族学?”李玄霸道,“大唐以后会推广科举,渤海高氏的族人若以科举晋身,也算清贵了。”

  高盛道无语道:“别说这么远,现在震得这么厉害,你都不害怕吗!”

  李玄霸知道这场地震的日期,李玄霸与高盛道、房乔等人提前三日在帐篷里居住,以便于地震来后第一时间发出政令。

  地震如约而至,众人先猛地站起,然后站立不稳,跌倒在地,面有惧色。

  只李玄霸坐在椅子上晃来晃去,一边看信,一边唠唠叨叨,没个正形。

  见李玄霸这副轻松的模样,众人虽然很无语,但心中恐慌也消失不少。

  这场地震都被李玄霸提前预知了,还有何可惧?当务之急,该是立刻赈灾,没空让他们畏惧天灾。

  地震之后,窦皇后带着万贵妃和后宫妃嫔亲自搭建粥棚赈济灾民;宇文珠匆忙赶回京城,应对地震后京城可能出现的疫病;长孙康宁仍旧在李昭军中,与父亲长孙晟一起安抚突厥首领,商议再次分割东|突厥之事,待李世民快回京的时候再回来当皇后。

  李世民也掐准时间北上,一路安抚灾民,平定骚乱,开仓赈灾。

  李玄霸早就安排在京城居住的各地百姓代表,终于能完成他们的任务了。

  他们改了一下标语,以各郡县宿老的身份,劝“秦王”李世民登基。

  这天下本就该是“秦王”李世民的,正因为真命天子没有及时归位,龙脉才动荡不安啊!

  “东都洛阳控制不住了,百姓们坚信你的谎话,都开始给大雄铸神像建庙宇了!”高颎急匆匆返京,对着搞事的李玄霸一顿喷。

  李玄霸满头雾水。

  长安的百姓还在看热闹,没有参与进这场皇袍加身呢,怎么刚成为大唐百姓不久的洛阳百姓如此激动?

  没几日,李世民也派长孙无忌回长安求助。

  “阿玄!你干的什么好事!我被洛阳百姓围着烧香叩拜,他们要逼我在洛阳赶紧登基!不登基不准走,怕又出现地震!你赶紧来洛阳把我救出去!”

  李玄霸下巴都快掉地上了。

  宇文珠笑得差点呛道:“郎君,你赶紧去洛阳把兄公接回来,不然观音婢就要改道去洛阳当皇后了。”

  李玄霸双手抱头:“究竟发生了什么!啊,高老师你别撸袖子,洛阳和我又没关系!不是你驻守洛阳……好吧,我的错,不对,是二哥的错!”

  二哥你做了什么,才让洛阳百姓逼你登基啊!

  第216章 有时仿佛陌生人

  李世民真没做什么。他就是从大运河回来, 在洛阳下船补给,然后就走不掉了。

  按照常理,李世民带着军队, 百姓应该远远绕道。但现在洛阳百姓就是围了上来, 还是求李世民登基, 李世民总不能让兵卒开道吧?

  裴行俨和长孙无忌两个副将都袖手旁观,说这种事自己不敢擅自处置,让李世民看着办。

  一同回来参加李世民登基, 等李世民登基后再继续回南方抚民和剿零星未灭的匪徒的李靖更是直接装病,把明哲保身发挥到了极致。

  随李靖进京的冯盎瑟瑟发抖。

  他经历了陈、隋,如今归顺大唐, 自诩见多识广。冯家虽然一直坐镇岭南,但也没有放弃诗书之家的传统, 冯盎也算熟读史书。无论是亲眼见的, 还是书中读的,冯盎从未见过这样的“被逼登基”啊!

  冯盎这次进京带了一大家子人,让儿子们去长安长长见识。

  若是不回中原,儿子们偏安一隅,可能会眼界狭小, 以为岭南那荒芜的地方就是一切,自己当个土霸王就满足了。要见到中原的繁华, 开阔了眼界,他们在岭南才不会犯错。

  而且冯家人不需要全部都留在岭南,他其余儿子也要去朝堂找官做, 家族才不会被中原文化抛弃, 退化成为蛮夷, 所以冯盎把三十个儿子都带上了。

  如今不仅冯盎瑟瑟发抖, 他三十个儿子也围着他们的老父亲瑟瑟发抖。

  “父亲啊,以前隋朝皇帝登基也是这副模样吗?我在史书中没读到过啊!”

  “别胡说,大唐皇帝和大隋皇帝哪能一样?我看大唐说不定是大汉!”

  大汉之后,再无大一统的盛世王朝。现在仍旧有许多人都自称汉人,怀念那段哪怕皇帝平庸的时候,百姓也比乱世中过得好的历史时光。

  魏晋南北朝几百年,大隋短暂统一后二世而亡,让世人都把隋朝也只当做乱世的一部分,一段只是让人喘口气的短暂平静。

  预定会留在京中的冯盎次子冯智戴道:“哪怕如大隋一样有个近四十年的和平时期,也有一代人能在和平中度过了。”

  冯智戴的弟弟冯智玳小声道:“大隋三十多年时光,至少有十年时光,百姓过得不一定有乱世好。至少我们岭南是这样。”

  以前乱世时岭南还能偏安,只要他们冯家人行得正,岭南百姓就不会有太大的苦难。

  但隋炀帝当政时,就是岭南也要服徭役。

  冯盎皱眉制止幼子:“听闻太子殿下曾经是大隋的秦王,深受隋朝皇帝信赖,他不一定会乐意听到你诋毁隋炀帝。我让你们小心谨慎,谨防祸从口出,你忘记了吗?”

  冯智玳忙垂首:“不敢。”

  冯盎叹气:“能亲眼见证这件事,也是我们的福气。如果将来大唐真的如大汉一样,能成为持续百年以上的盛世王朝,我们冯家替大唐镇守岭南,将来史书上必有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冯家人都挺起了胸。

  他们世代留在岭南,荣华富贵世代相传,所图的除了家业的延续,就只剩下青史留名了。

  冯盎对次子冯智戴道:“你早年征战过多,有旧伤在身。我将你留在京中,除了让你当质子,也是因为长安的气候可能对你的身体更好,名医也很多。如果你的身体好转,跟随这样的皇帝,说不定不会忌惮我们冯家在岭南的地位给你建功立业的机会,不必等到下一代。”

  冯智戴拱手,心生向往。

  能跟随这样的皇帝,哪怕只是给陛下牵马,也比留在岭南当土霸王扬眉吐气。

  被父亲勒令在角落里垂首反省的冯智玳眼珠子转了转,眼中出现一丝狡黠。

  李世民被迫留下来安抚洛阳百姓,高颎去长安城把李玄霸找来解决问题。

  李世民坚称,出现这么大的变故,一定是阿玄的错!

  高颎也认为,只有李玄霸会这么折腾,也才敢这么折腾。

  当高颎到了长安,听到李玄霸坚称一切都是李世民的错时,他难得迷糊了。

  难道洛阳百姓把李世民“扣住”不准离开,真的是意外?

  百姓怎么敢这样做?!

  现在李世民还只是太子,李渊才是皇帝。虽然朝中都知道李世民是实权皇帝,但名义上李渊禅位也得资源。李世民若真的在洛阳登基,那就是篡位自立。

  这天下难道还有被百姓逼迫“篡位”的皇帝??!

  高颎都快八十了,这场面他真的没见过。

  李玄霸惊讶一番后,冷静下来,心中的惊讶变成了兴奋。

  被扣住好啊!这效果比自己布置的戏台更好!

  李玄霸请高颎留在长安,与裴世矩、苏威两位老臣一同准备二哥的继位典礼,然后带着早就准备好“劝进登基”的演员们从长安出发,一边监察沿路灾区官吏救灾赈济情况,一边将洛阳的事宣扬出去。

  洛阳百姓深信太子李世民才是真命天子,在隋朝小皇帝**时,隋朝皇帝就已经将天下禅让给李世民。李世民迟迟不登基,才导致国运无人镇压,龙脉出现震荡,地龙愤怒翻身。

  李世民根本就不该当什么太子!他是被隋朝皇帝禅位的大隋秦王李世民,直接就该当皇帝!

  沿路灾民遇到地震本来很麻木,早就习惯了自己扛。

  大唐刚建立,太子都还在亲自带兵打仗,能给他们减免徭役赋税就不错了,谁能指望官府会救他们?

  官吏们居然派人来探查他们的受灾情况,把他们组织起来清理废墟,恢复生产,还给他们发粮食。灾民们都担心今日吃了官府的粮食,明日就会被拉去高丽战场,或者被拉去又修一条运河。

  但那也是明日的事了,灾民们还是乖乖听话,没有反抗,活过今日再说。

  一日、两日、三日……日日官吏们都只是安排他们清理废墟,补种田地,没提把他们迁徙到边塞,也没说要打高丽。

  突厥倒是打了,那是太子殿下自己打的。太子殿下还是大隋秦王的时候就爱去草原抓突厥可汗,现在又去草原抓了几个,和老百姓们没关系。

  灾民们聚在一起干活时窃窃私语。

  “这就是话本中说的好皇帝吗?就是那个汉文帝,我还以为话本都是假的呢。”

  “什么?汉文帝真的存在?我还以为那是村老用来哄小孩的故事。”

  “大汉不是很久很久的事了?那什么三皇五帝是不是也是大汉的皇帝?”

  “我也听过这个故事!三皇五帝一起争夺天下,最后是秦始皇和汉高祖决战楚河!”

  “啊?是秦始皇吗?不是西楚霸王项羽吗?”

  灾民中也有读过几本书的庶族地主。

  庶族地主在好时节能吃饱肚子,能游学读书。天灾一来,他们就沦落得和曾经租种他们田地的佃农差不多。如果挺过灾难,他们重新建好房子,补种田地,恢复元气肯定比普通的农人强。但在那之前,他们也只能领赈济粮为官府干活来维持生命。

  庶族地主一般都是村中宿老,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比较“接地气”,不会以和农人交流为耻。他们就是如今声势还很弱小的寒门庶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