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466节

  他们推举宿老,筹集重金,悄悄托人寻到廉颇门下,询问其中是不是有什么大的在后面。

  廉颇哭笑不得。

  “军粮够吃就行。既然筹够了,那就不用再多征。”廉颇道,“秦国已经几乎统一天下,能收税的土地很多。打一个小小的燕国而已,用不着把你们手中的粮都刮走。”

  宿老回去说明后,赵民似懂非懂。

  “这么说,我们跟了秦王,或许比跟着赵王好过?”

  “能比赵王还坏的王,估计少见。何况朱襄公和廉公都回来了。”

  “也是。”

  于是赵民安心了,扛着锄头继续在田间门忙碌,没有抛下田地躲入深山去。

  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赵民却有粮食可以果腹。虽然那粮食中会掺杂些野菜才能吃饱,但那也是粮食,不是草根树皮泥土。

  能吃野菜吃到饱,那也是一个丰年了。

  别说脑海里除了“活下去”,很难再思考其他的赵国平民,就连赵国士人都觉得赵国灭亡后,自己生活比以往好过了一些。

  赵王偃年年穷兵黩武,不关心国内耕种生产,别说平民,就是寒门士子家中都没有余粮了。

  再者秦国已经在赵国修建学院学府,他们这群寒门士子不需要投靠大贵族,也能有做官的可能。比起赵王,确实秦王更贤明。

  对于大部分士子而言,只要自己能做官,也不在乎是哪个王。

  法理上,先秦时代整个华夏都属于周朝,士子在各诸侯国之间门流动十分频繁。从春秋至战国,一百四十多个小国家变成了七个大国。天下士子早就已经做好了国家统一的心理准备。

  或许身居高位的六国旧贵心理不平衡,但大部分士人其实只需要一个上升途径,就能对新的国君感恩戴德。

  于是赵国士人再不提自己是“赵国”士人,只称自己是赵地士人,积极配合秦王灭燕。

  他们甚至带着家丁提着剑踊跃投军,愿意为秦王征战沙场。

  现在六国只剩下燕国和楚国,若不抓住机会,他们就很难立功封爵了!

  虽然在学院学府学宫一路读书考试,能够在秦做官,但做官和封爵是不同的。他们有了在秦国做官的心思,自然也想更进一步,在秦国封爵。

  赵地士人迅速归心的事传到了咸阳,咸阳上下士人皆感叹,不意外,真的一点都不意外。

  朱襄公和廉公是赵国的大贤。他们回到了赵国,赵国可不就归心了。

  荀子已经回到了咸阳。

  他刚回来就命人按住蔺贽和蔡泽,亲手将两人打得请了好几日假养伤、蔺贽和蔡泽回来上朝的时候,脸上的肿块还没消散。

  儒家最重脸面。荀子照着脸揍,可见气成什么样了。

  秦王政吓得驱车去找荀子,被荀子关在门外,乖乖在门口等了一个时辰,才被荀子放进去。

  那时正下着春雪。秦王政为了让荀子心软,特意不让人给他撑伞。

  当荀子出门的时候,雪已经在秦王政肩膀上积成了小雪堆,看得荀子一顿好骂。

  秦王政都“荀门立雪”了,自然没有挨打。

  他得意地在信中向舅父吹嘘了自己的先见之明。

  荀子仍旧没有对蔺贽和蔡泽消气。在秦王政“荀门立雪”后,荀子就把蔺贽从相国的位置上踹了下来。

  他宁愿自己累一些,多上几次朝,也不能由着蔺贽乱来。

  蔺贽这厮,根本不配当相国!

  于是后世“荀门立雪”的原因,变成了秦王政请荀子当相国,还编出了“现在天下统一了,儒家圣人该出山了”之类的话。

  真相被掩埋在当事人的日记中,也不知道有没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虽然当了相国,但从秦王政到蔺贽、蔡泽,都不敢让荀子累着,所以琐事还是这两人做。荀子多了一个“看着”秦王政,不让秦王政又心血来潮冒险的工作,顺带教导秦王政。

  荀子端着热茶:“赵地归心,王也认为是朱襄和廉颇之由?”

  秦王政道:“有舅父和廉公的缘故,但深层次原因不是这个。”

  他从袖口取出一封书信:“舅父的信。”

  荀子没好气道:“我不看朱襄的答案,我问你的答案!”

  秦王政道:“我的……”

  荀子瞪。

  秦王政立刻收起笑容,板着脸道:“寡人之意,与舅父一致。赵国平民有粮吃,赵国士人有官当,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荀子颔首:“这就是民心。”

  荀子看秦王政,越看越满意,不愧是自己从小看到大的孩子,他心目中的圣王胚子。

  虽然有时候顽皮了些,但年轻人哪有不活泼的?只要把握好度就行。

  当然,什么一力擒刺客,这就该揍了。

  还好政儿自幼孝顺,朱襄和雪姬管得住他。若换了个独断专行没有约束的秦王,那又是一个“扛鼎而亡”。

  “燕国覆灭近在眼前,只剩下楚国。以秦国目前之力,不需要任何计谋,堂堂军势,即可碾压楚国。”荀子喝了一口茶,“你该想一想统一后,需要做什么事了。”

  秦王政道:“寡人会先免天下一年赋税,承诺一年不动徭役和兵戈。”

  荀子嘴角浮现微笑:“你能忍住?”

  秦王政严肃道:“能!”

  荀子笑着摇摇头:“和荀翁说实话。”

  秦王政脸上的严肃表情垮了:“荀翁,赋税肯定免。至于徭役和兵戈……咳,在农闲的时候征发平民在家乡附近修水渠修路是为了平民好,不算徭役;各地秦军剿匪,也不应当算兵戈。”

  荀子笑着叹气:“可以,你心中有数就好。只有这样?地怎么分?”

  荀子一下子问到了重点,秦王政在心里叹了口气。

  “寡人定要兑现军功。”秦王政道,“然后重新编撰户籍,分地。”

  荀子道:“地哪里来?”

  秦王政道:“宗室之地。”

  荀子道:“不够。”

  秦王政无奈道:“荀翁……”

  荀子道:“六国卿大夫的地,你会全部收走,然后给他们重新分地,是吗?”

  秦王政板着脸道:“如果他们肯在秦国做官,也可多留一些地。”

  荀子摇摇头:“你这会掀起很大干戈,不能这样做。”

  秦王政道:“军功必须兑现。”

  朱襄给秦王政说了“未来之事”后,与秦王政自己在梦境中的记忆相对应,秦王政察觉了自己统一天下后最大的失误——田地分配。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安抚天下士人,命天下人自实其田,放弃土地再分配的后果不仅是六国旧贵把持地方,还寒了为秦国征战的兵卒的心。

  秦始皇对此的应对是北伐匈奴,南征百越,蛮夷的地可以随便分配,能够偿还军功拖欠。

  然而,以朱襄的话来说,秦始皇的地理地质和农学都学得不好。北边干旱,南边瘴气,环境都十分恶劣,分那里的地不是奖赏,是流放。

  秦兵要的是东方肥沃土地,是要去中原享福,不是立了功还被流放到北边南边受苦。

  何况南征北伐又多了许多徭役兵役,立刻军功本来不仅能分得田地,还能免除徭役。这承诺又被毁了。

  秦皇失诺秦人,秦人便让秦皇失去天下。

  这“秦皇”不是单指秦始皇,而是指秦朝的皇帝。秦始皇也罢,秦二世也罢,这是秦朝皇帝和秦朝子民的约定,是国君与民心。

  朱襄告诉秦王政,后世刘邦得到天下之后,就吸取了这个教训。

  刘邦在一穷二白连拉车的同色马都凑不齐,国内有异姓王虎视眈眈,北方有匈奴蠢蠢欲动的处境下,仍旧先咬牙兑现了所有跟着他征战的关东关中兵卒的田地。

  同时,刘邦还给留在关东安家的兵卒免六年徭役,给愿意去关中安家的兵卒免十二年徭役。

  在皇位之外的事上,刘邦都很讲义气,哪怕是对兵卒。

  这是秦王应该学习的地方。

  秦王政深以为然。

  他首先是秦王,然后才是秦始皇。所以夺得天下之后,他应该先给跟随他南征北战的秦人好处,才能惠及天下人。

  这就是舅父所说的“基本盘”。

  秦始皇对功臣很好。但因为他从质子到太子再到国君,都没有机会接触到比他地位更低的人,所以他没有看到普通的黔首,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功臣,于是犯下“君欺民”之错,降低了自己的声望和秦皇的威仪。

  秦王政当效仿某“真·秦二世”,首先让秦人吃饱了,再说安抚六国的事。

  所以就算要大动兵戈,就算要再拉着秦军统一一遍天下,秦王政也要兑现承诺。

  他相信,只要自己这样做,无论六国旧贵复叛多少次,大秦的军队依旧能将他们轻松碾碎。

  但荀子应当是不愿意再动兵戈的,所以秦王政故意没有说清楚。

  可荀子一直追问,唉。

  秦王政看着荀子的眼神中带了些埋怨:“荀翁知道寡人会如何做,也必须这样做,何必逼寡人与荀翁吵架。”

  荀子瞪了这个说着说着就要向长辈撒娇的孩子一眼,道:“谁要和你吵架,说正事!”

  秦王政道:“寡人所说就是正事。”

  荀子瞪着秦王政,秦王政理直气壮地看着荀子。

  荀子叹气:“唉,我不是说你不应该做分地的事,而是你这样做太直接,你可以委婉一些。”

  秦王政问道:“荀翁有何更好的提议?”

  荀子道:“朱襄在南边开辟了许多田地,常抱怨田地肥沃,但人力不足。你可用南秦田地换中原田地,让他们迁徙到南秦去。”

  秦王政皱眉:“但若是这样,他们会不会令南秦动荡?”

  荀子笑道:“世卿贵族的田地并非一家一户所有,而是一族所有。你令家中有才或曾经为高官者来咸阳,然后遣散他们的宗族去南秦。”

  秦王政想了想,明白了荀子的意思:“把他们的宗族打散?”

  荀子道:“只要宗族散了,人心也就散了。一些田地而已,王可以慷慨一些。现在天下很大,人丁很少,王现在不缺田,只是不能让他们聚集起来。”

  秦王政笑道:“南秦经过舅父多年经营,富庶之名响彻天下。寡人迁徙他们去南秦,是礼待他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