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440节

  待廉颇再次擂响战鼓,让秦军收尾的时候。大梁城门前已经铺了一地的死尸,仿佛经历了一场大战。

  秦军未损一兵一卒,全是魏人内讧。

  廉颇看着朱襄的眼神带了些古怪:“你这人运气是不是有些古怪?”

  朱襄本来心头沉重,闻言疑惑:“为何?”

  廉颇收回视线,道:“可能不是你运气古怪,是秦国运气古怪。”

  朱襄更疑惑:“什么?”

  廉颇道:“我打了一辈子的仗,打新郑和打大梁遇到的事,都是头一遭。”

  朱襄:“……”

  他的表情也变得很复杂。

  虽然韩王和魏王所做的事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中算得上常见。但对于廉公来说,大概确实很惊奇了。

  毕竟战国还是一个讲究血性的时代。

  可惜血性多在战国的“士”身上,战国的国君并不是士。

  有朱襄在,廉颇就懒得做抚民的麻烦事。

  看到长平君的旗帜,听到了长平君的名号,惶恐不安的魏人逐渐停止了反抗,忐忑不安地按照秦人的吩咐推举出名望较高的人,帮秦人管理大梁城。

  首先,他们需要救火。

  魏王离开大梁城的时候,给宫殿和各大仓库都放了一把火。

  为了让城里更混乱,拖住秦军的脚步,他出城的时候,还一边走一边在道路两侧民居放火。

  大梁城已经沦为了一片火海。

  魏王和贵族回头时脸上都带着几分阴狠。

  他们希望秦军攻占了大梁城也一无所得,最好这场大火还能烧死一些秦军。

  但出乎他们预料的是,他们还没有离开多远,阴沉的天空就飘起了雨。

  即使背后有追兵,魏王也不由愕然勒马驻足。

  “为何?这是为何?”魏王脸色悲怆,“难道是上苍眷顾秦人吗!”

  还有人崩溃地跪在地上,额头紧紧地贴住了逐渐湿润的泥土:“是长平君,一定是长平君!是长平君唤来了雨!”

  许多人脸上出现了了然的神色。

  “快走!趁着下雨,赶紧逃!”有人不在乎大梁城如何,赶紧催促逃命。

  下雨后视野降低,他们正好逃走。

  魏王这才赶紧甩了一下马鞭,与扮作兵卒的众人继续匆匆逃命。

  大梁城内,雨越下越大。

  天空已经乌云密布了好几日,廉颇就等着来一场雨,便可以水淹大梁城。

  现在大梁城着火,灰烬乘着火势升腾,为天空乌云中的水汽提供了足够的凝结核,酝酿多日的雨立刻降了下来。

  当火焰与雨水相遇,水蒸气和烟雾冲上天空,零星小雨立刻变成了倾盆大雨,火势立刻被雨水压制。

  廉颇眼珠子一转,大吼一声:“是长平君唤来了雨,救了大梁城!”

  朱襄正抬头看着天空,心头刚松了一口气。廉颇这一声在敌阵中能把胆小敌人吓落马的大吼,差点把朱襄的耳膜给震破。

  在廉颇大吼之后,秦军立刻高呼“长平君”“朱襄公”。

  许多魏人也跟着呼喊起来。

  很多人都倒向朱襄的方向,跪在泥水中不断磕头,把头都磕破了,血水和雨水混作一块。

  大梁城若被烧毁,他们全部成了流民,家中几代人的积蓄全部化作灰烬。

  就算秦国能接纳他们这群流民,他们也肯定沦落为最卑贱的人。

  长平君唤来了暴雨灭火,他们都得救了!

  朱襄欲言又止,最后深深叹了一口气,没有否认。

  他当然知道这场雨是怎么回事。廉公就算不清楚这场雨的科学内情,也知道这雨和他没关系,可能就是碰巧了。

  但现在不是扫除封建迷信的时候。

  朱襄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天真,非得争个是非对错了。

  他身上这点封建迷信能让大梁城的魏人迅速归心,对重整秩序很有好处,所以他默认了。

  朱襄沉着脸,指挥秦兵继续加速灭火。

  宫殿的火焰最先燃起来,还泼了油和酒,暴雨短时间内无法将其扑灭,还需要人工救火。

  朱襄最先抢救的就是魏国的书库和典籍。

  魏王逃跑时很仓促,带走的都是金银细软和印章。魏国宫内的书籍和户籍档案都留在原地。

  负责放火的人没有在这两处放火,不知道是存着将来回来时还需要这些书籍和户籍档案的想法,还是放火的也是士人,知道书籍珍贵,舍不得。

  他们的手下留情,让朱襄及时抢救出了魏国的书籍和户籍档案。

  朱襄将书籍和户籍档案封存,其他的东西都分文不取,让廉颇作为全军的赏赐。

  为了不让秦军在城里抢掠,大笔的赏赐是极其必要的。

  这些赏赐的不仅是财物,也有人。

  就算廉颇下令“不扰民”,也不可能完全做到不扰民。现在的军队没有那么严整的军纪。若廉颇强行命令,军队就可能出现哗变。

  兵如匪。兵过如篦。

  廉颇只能尽量约束。

  朱襄听着大梁城内四处的哭声,抬起手揉了一下耳朵,然后走进一座没有着火的官署暂当住处,开始整理户籍档案。

  有了这些户籍档案,他才能迅速把大梁城,甚至整个魏国全境的秩序稳定下来。

  秦王政知道大梁已经被攻占后,送了许多咸阳学宫的年轻学子来。

  这批年轻学子将在朱襄的教导下,成为魏国的地方官吏,取代魏国的本土士人。

  不过说是取代,秦王政特意选择了魏国出身的学子,又提前公开招募了一批与魏国有关的底层士人。

  现在要让魏人迅速服从管理,最好任用魏国本地人。

  朱襄曾经和秦王政说起过“异地为官”的原则。但秦王政思索之后,认为“异地为官”不适合如今环境。

  恰恰相反,秦王政就是要任用当地人为官,用他们的人脉取代原本的六国旧贵族,成为当地新的豪强。

  这群人为了保住地位,就会紧紧跟在秦国身后,打压曾经的旧贵族。

  当他们成为地方新的豪强后,原本六国旧贵族的影响就会消失。

  至于地方豪强尾大不掉的事,到时再说。

  世上没有两全事,国政更是如此。

  饮鸩止渴,只要毒不死,能撑到找到解药的时候,为何不可?

  朱襄能预见秦王政如此做,在几代人之后,地方上会出现多少能影响朝堂的豪强。

  但他很清楚,秦王政肯定也已经预见到了。

  所以他没有反对。

  现在这群从秦国而来的魏国本地士人果然如秦王政所想的那样,不仅对帮助秦国重新梳理魏国权利结构的热情高涨,也迅速获得了魏人的认可。

  七国虽然官方语言还是周朝的雅言,但民间口音都是不同的。

  比起一个说话听不懂的官吏,他们当然更愿意服从一个“当地人”的管理。

  有朱襄封建迷信的声望加成,又有出身魏国或者会说魏国话的士人重建魏国官吏架构,大梁的秩序迅速稳定。

  朱襄驱车前往廉颇攻占的其他城池,将这些城池的秩序一一重建,把官吏都安排好。

  当廉颇抓到魏王的时候,朱襄都已经在督促魏人准备春耕了。

  第246章 秦王政养儿

  秦王政九月底出兵,十月攻占大梁城。

  廉颇花了两个多月慢悠悠地扫平魏国全境,赵国、燕国和楚国都没有出兵援助魏国。

  因为楚国正在内乱,而赵王偃又双叒叕去打燕国了。

  项燕迎回公子启,拥立公子启为楚王,大军回楚国围了陈都。

  他找的借口很好。他说李园、楚王后害死了先王,自己找到了证据,要为先王报仇。

  项燕当然没找到证据,但他误打误撞说中了真相。

  原楚王后已经被尊为太后。李太后本来心里就有愧,也埋怨兄长李园。

  自己的儿子是太子,楚王身体不好,没几年就会死了。到时自己的儿子顺理成章继位,为何非要谋害楚王?

  但她无法忤逆兄长,只能做了那等恶事。

  当项燕举兵反叛,要为楚王报仇的消息传到楚王宫时,李太后承受不住压力和愧疚,自缢身亡。

  李园和李太后谋害先王的事,楚王悍并不知道。

  他很敬爱自己的君父。特别是君父放逐公子启,重立他为太子后,他与自己君父的感情就更深了。

  当李太后自缢,楚王悍猜到舅父和母后恐怕真的谋害了君父,心神崩溃,一病不起。

  李园虽然对外宣称李太后是愤怒项燕的侮辱而以死证明清白,楚王悍因母丧而生病,但楚国贵族一直瞧不起李园的出身,李园之前又太嚣张,许多人落井下石。

  很快,就有楚国贵族开城门迎公子启和项燕,李园被灭满门,楚王悍被杀,公子启继立为楚王。

  项燕终于如愿以偿得以封君,号“临武君”。

  楚国的临武君和秦国的武安君一样,并非以封地为号,有特殊含义。前任楚国临武君是楚国名将景阳。虽然景氏和昭氏叛出楚国,自立南楚国,楚国将领仍旧以这个名号为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