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373节

  嬴小政去问小成蟜身边伺候的人。

  他新换的奶娘解释道:“大王说,先让公子把书读明白了。待书读明白了,公子自然就会算数了。”

  嬴小政:“……”

  这个自然就会,是怎么回事?难道君父你就是自学吗?

  子楚还真是。

  他到赵国时已经会读书识字。到了赵国后,一边向身边人继续求学,一边自学。

  那一身算账的本事,就是子楚在生活中自己磨砺出来的。所以他认为小成蟜连字认识的都不多,学算数什么的太早。

  嬴小政却不这么认为。为什么非要学会一样再学另一样?就不能一起学吗?而且舅父说过,孩童时候接触了数学,能锻炼头脑,让孩童的逻辑思维更加完善。

  虽然舅父说的话有点难懂,但舅父教出了那么多不记名的出色弟子,肯定比从未教过学生的君父强。

  再说了,成蟜都这么大了,连简单的算数还要掰手指,这也太丢我的脸了!

  嬴小政从未如此崩溃过。连听到舅父赴险,他都没有这么崩溃。因为他好歹知道舅父虽然赴险但心中有数,应该不会真的遇险。

  但小成蟜是真的连掰手指头都算不对数啊!

  嬴小政试图向舅母求助。

  雪姬却道:“我的学识不如你,且是你向君上保证,你一定能教导好成蟜,怎么能推于他人?这是言而无信。”

  嬴小政败退。

  他想起来,舅母比舅父严格多了。他的耍赖撒娇在舅母那里是行不通的。

  舅父!你别管什么春申君了!赶紧回来!

  “兄长兄长,我知道了!”小成蟜蹦蹦跳跳来找嬴小政,举起根手指,“二加一也是!”

  嬴小政无力道:“是,是。我们先来背九九表。”

  如果正常教学行不通,直接死记硬背总可以吧!

  舅父!赶紧回来!

  ……

  “阿嚏!”正被荀子拘着读书的朱襄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一篇大字报废,心里嘀咕着,莫不是政儿和雪姬想念他了。

  朱襄此次一回来,秦王子楚就有大动作,不知道会得罪多少人。

  荀子听朱襄上书中陈述的事,就看清了这底下的弯弯道道。

  秦国曾经一直是以法家学说为主。

  儒家最看不惯法家的一点就是,法家认为这世上所有的行为,都该写进法条里,这样万事都在规矩方圆中,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就不会乱。

  但儒家认为,这种事残忍又不符合实际。

  若所有事都规定,就没了人情人性,让这个世上所有事所有人都变得冰冷;而且规定太细,人非完人,总会犯错,那便总被罚,心中肯定生出怨恨。

  更重要的是,法条太细,连士人尚且不能记住所有法条,不识字的庶人更是对法条一无所知。

  就算有官吏教导,但官吏事多,岂能将法条传达到每一个庶人耳中?而庶人又岂能听一遍就能全记住?

  最后便落入“不教而杀谓之虐”中。

  在这一点上,有些儒家学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人情和道德凌驾于法条之上,是以“亲亲相隐”。

  荀子则痛骂这一点。

  荀子曾言:“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亲属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

  荀子既骂法家学说,也骂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儒家学说。所谓儒家学说千万条,源头都是孔子,但同门不同道,恐怕比不同门斗争更激烈。

  荀子认为,现在朱襄所说的行为,就是“刑繁而邪不胜”。

  但这既出自秦国推行法家思想的传统,又有地方上士人贵族的利益在。

  律令越繁琐,官吏的权力就越大。正因为庶人无论再怎么胆战心惊也会犯错,官吏就可以想惩罚谁就惩罚谁,想剥夺谁的家产就剥夺谁的家产。

  在地方上,官吏的权力就是无限的。

  现在朱襄表面上是修改了法条,实际上是缩减了官吏的权力。

  秦王子楚也应该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让朱襄在朝堂上公开的文书中删掉了许多内容,以保护朱襄。

  荀子也把朱襄压着读书,不让他去亲手处理这些事,将他摘出来,淡化他在这件事中的存在感。

  压着朱襄读书的时候,荀子也有事让朱襄做。

  现在荀子在秦国的声望已经很高了,咸阳学宫反对他的人翻不起多少波澜。荀子认为,是时候改革咸阳学宫了。

  荀子虽是儒家人,但他知道,其他学说中有许多应该传承下来的思想。如果只剩下儒家,那儒家最终会走入故步自封中。

  虽然荀子不喜欢孟子,也赞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论。

  咸阳学宫是一定要包含百家的。秦国取士的时候,也要不拘于某一家的学说。这样,儒家弟子们才会绞尽脑汁进步,让儒家学说适应历史前行的每一个进程。

  若没有竞争,儒家弟子大概就会如鲁儒那样埋头故纸堆中,天天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摇头晃脑先人说,连自己著书立说都要假托先人言。那之后的国家,就会如鲁国一样,在鲁儒的治理中加速腐朽。

  荀子虽推崇孔子,但言论中也有与孔子不同的地方,他自己也坚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今人不必不如古人,古人不必贤于今人。

  而比他辈分更大,甚至他曾经求学过的孟子,被他在文章中天天拎着骂。

  荀子道:“你之前给我写的,给咸阳学宫分科目,但不分学派,这点我完善了一下,你看如何。”

  朱襄拿起荀子完善了好几年的咸阳学宫科目改革。

  咸阳学宫中不再区分百家学说,而是以科目。比如史、数、武、礼、律等,这些科目中教材不止一本,将各家学说都加了进去。

  朱襄道:“若授课老师不同,教导内容恐怕也不同。”

  荀子道:“会有不同学说的老师教导同一科目的功课。”

  朱襄咋舌:“学生每天听老师互骂?”

  荀子挑眉:“为何不可?”

  朱襄问道:“这……这样学说不统一,要如何选拔官吏?”

  荀子闻言,叹了口气,道:“若要选择官吏,肯定需要统一学说统一思想。所以待秦国统一天下之后,这咸阳学宫就会再次变革。”

  朱襄问道:“那荀子你为何还要改?”

  荀子淡然道:“能改一时算一时。不是你说的吗?让后人有迹可循。”

  朱襄先是一愣,然后恭敬作揖:“是,老师。”

  第207章 进厨房资格

  学宫课程改了,人才选拔的考试内容也要改。

  朱襄建议先以客观题为主,辅佐填空题和情景分析,等到了秦王主持殿试的时候,再进行选题策论,最后再加一个面试。

  这样考试,能尽可能减少考官对考生的影响,让人才提拔把握在秦王手中。

  就是这样做,需要秦王有较高的个人素质,能甄选人才好坏,还要有足够的精力去审核考生。

  子楚和嬴小政肯定没问题,之后的秦王就不清楚了。朱襄只能说,以后的秦朝皇帝若是撑不住,那他自己去改吧。

  朱襄兴致勃勃将自己的计划书交给子楚。

  子楚按压了一下眉头,道:“要不我们现在立刻回咸阳,让蔡泽和蔺礼干活?”

  朱襄道:“我无所谓。你看上去很疲惫,能撑得住?”

  子楚瞥了朱襄一眼,道:“撑不住也得撑住。”

  他打了个哈欠,集中注意力看完朱襄的计划书,道:“可行。回咸阳后让博士们讨论。”

  “博士”这个职位在朱襄原本历史中,是秦始皇为了安抚东方学者专门设置的爵位,位卑权重,类似言官,可以直接向秦始皇谏言,最后变成了专门和秦始皇作对。

  秦昭襄王建立咸阳学宫,吸纳六国学者时,嬴小政将“博士”二字脱口而出,得到了秦昭襄王的赞许。

  之后秦昭襄王就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主管修书管书和教育,正式任职者称博士。在朱襄建议下,这个机构类似于后世礼部。

  “政儿关于咸阳学宫的提议,他和你说过吗?”子楚突然想起这件事。

  朱襄道:“政儿每日的奇思妙想太多,不知道是哪个提议。”

  子楚道:“是你想要推广的物学和化学。”

  朱襄眼皮一跳,心里有了些许猜测。

  子楚所说的嬴小政的提议,果然是朱襄猜测的内容。

  嬴小政太敏锐了。他经过了广陵城一战,以及李牧海巡归来对舟师的一些话,发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科技发展不仅能用于民生方面,在战争上,有更为直观的贡献。

  朱襄虽没有将这点藏着,但也没有故意将这一点说出来。

  他处于很矛盾的心态。

  身为一个懦弱的普通人,有时候明知道是大势,是真理,也不希望这件事从他的口中说出,从他的手中做出。

  即使他已经悄悄借着醉酒告知李牧,并且已经应用在了军队中。

  当听到子楚提到此事时,朱襄心情很复杂。

  他心里有有早就猜到会如此的释然,有对自己自欺欺人的讥讽,还有对未来会走向何方的茫然无措。

  朱襄知道,秦朝虽然二世而亡,民众虽苦,但这只是历史中一朵小浪花。他自两千多年后而来,知道未来是什么模样。

  只是种田就罢了,如果战争技术发展,未来会走向何方?

  谁也不知道。

  朱襄右手不自觉地抓了一下衣襟,脑海里突然想到了同事们聊天时的讨论。

  这闲聊的话本来不是那么容易想起来。这时不知道为何,居然清晰的浮现在了他的心里,打消了他的疑虑。

  “华夏文明要走向西方道路是不可能的,这是文明形态所决定。

  华夏文明几千年未断绝,已经摸索出一套完善自耕农、小手工业者体系,与自上而下垂直官吏体系相结合。

  从经济上来说,就算西方刚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我们因为人口众多,技艺传承完善,手工业品的竞争力相当高。而我们自身的自给自足体系也十分稳固,所以在封建帝国末期,也能一直保持顺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