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342节

  所有人都会相信。

  “咔擦”一声,朱襄低头,他的手指攥破了信纸。

  信纸割伤了他的手指,鲜血浸染了李牧的笔迹。

  攥破信纸也会被割伤吗?朱襄恍惚了一下,拿起李牧的信走到烛火前,将信点燃。

  燃烧的信纸落在地上,化作灰烬。

  朱襄看着灰烬发了一会儿呆,拿起扫帚将灰烬扫到屋外。

  风一吹,便散了。

  纸割的伤口很浅,他手指上的血也已经止住了,若不是还隐隐作疼,他就像是没有受伤一样。

  朱襄回房拿了一件外衣披上,对守在外面的焦匀道:“将楚吏都叫来,蒙恬也叫来。”

  焦匀看着朱襄,没回答,也没有离开。

  朱襄道:“我要守城,守十日。”

  焦匀眼眸闪了闪,抿嘴苦笑。

  朱襄第一次见到焦匀如此明显的表情。焦匀平时的脸就像是戴着的面具一样,让朱襄担心焦匀的面瘫是不是生病。

  “朱襄公,你回去,我来守。”焦匀道,“相信,我能守住。”

  朱襄道:“此城必须长平君来守。”

  焦匀沉默了一会儿,问道:“是李将军的计谋?”

  朱襄道:“不是,是我和他共同定下的计谋。”

  焦匀直直地看着朱襄的双眼。

  朱襄的视线毫不动摇。

  焦匀叹了一口气,转身离去。

  朱襄道:“李斯,你还没睡?”

  李斯从墙角走出:“我怎敢睡?”

  朱襄道:“向政儿送信,我要守城十日,这是我定下的计谋,让他和李牧必须依照我的计谋实行,不可更改。虽他是太子,但我有秦王诏令,南秦之事,以我命令为主。为我磨墨。”

  李斯垂首道:“是。”

  朱襄公没有给李牧送信,李牧怎么知道朱襄公的计谋?朱襄公或许是和李牧有默契,但这计谋定是李牧主导。

  但朱襄公说是他自己定下的计谋,那就必须是了。

  李斯心中再次羡慕起朱襄与李牧的友谊。他此生不知道会不会有这样的友人。

  李斯脑海中浮现韩非的身影,然后他一脸嫌弃地将这个身影晃掉。

  他的挚友,必不可能是一个被韩王辜负一百遍还对韩国念念不忘的矫情结巴。

  战国时代的城池夜晚都是漆黑一片。

  今夜的广陵城却四处燃起了火光,火把如游龙一样在城中主要街道蜿蜒,照亮了整座城池,映得夜空都变红了。

  城里有名有姓的士人皆离开家宅,前往朱襄公暂住的府邸。

  第二日,广陵城门打开,一部分人乘坐马车离开广陵城北逃。

  更多的人来到广陵城附近,督促帮助农人收割还未成熟的水稻,将内迁令一事告知广陵城附近村庄。

  广陵城附近一马平川,农人没有山坡树林可以躲避。他们只有两条路,要么北逃,离开长江三十里地之外,要么进入广陵城寻求庇佑。

  大部分农人都选择北逃,但仍旧有不少青壮源源不断地进入广陵城,其中大部分都自备武器,是当地游侠或者沦落为庶民的寒士。

  朱襄没有特意征兵,守城青壮军队就扩充了一倍有余。

  广陵城中大部分普通城民无处可去,他们拖家带口来到城墙外,在秦兵的指挥下,用竹子编箩筐,装卵石,在原本的城墙外又堆砌修建了多座低矮城墙。

  朱襄仍旧没有试验出水泥的配方,现在也没有时间煅烧水泥。但挖鱼塘时挖出许多黏稠的淤泥,修水渠也余留下许多建材,还有郑国等工匠在。

  朱襄以李冰修筑都江堰的经验,用竹筐装鹅卵石,再糊以鱼塘底部淤泥,不分昼夜,很快就修筑起多座矮墙。

  天公作美,正好天气炎热,但天空又布满薄薄云层,没有阳光暴晒。淤泥很快就阴干了。

  朱襄望向天空。

  这种天气很适合水稻成熟。如果项燕没有攻来,水稻没有提前收割,今年广陵的水稻一定有个好收成。

  第190章 城墙楚歌声

  大部分时候的守城战都并非在城墙上死守,除非敌我悬殊,且城池广阔且坚固,只能依托城墙固守,等待救援。

  如宋末钓鱼城之战,和元末洪都之战。

  前者没等到救援,被迫投降;后者等到了救援,奠定了朱元璋定鼎天下的基础。

  李牧给朱襄写信时,写了几版守城意见,让朱襄根据实际情况定夺。

  李牧倾向于依托城墙死守。

  虽然广陵城较小,但李牧驻扎广陵城后对城墙进行了加固,又修建了新的护城河,只要在城墙上填足够的人,朱襄死守十日很容易。

  但朱襄认为,死守一座小城太过被动。李牧此举,是太小看项燕。

  朱襄虽在前世知道的守城战不多,但来到这一世后大大小小守城战见过不少。特别是廉颇善守,常拉着朱襄教导。

  守城必野战。

  若兵力悬殊不超过五倍,该开城门,在城外筑沟渠、栅栏等层层驻防,出城主动迎击。

  待攻城军队推进到城门时,已经是最后一道防线,守军陷入被动,便没了获胜的可能,顶多只能死撑着等候救援。

  廉颇说,各国兵力有限,罕有援军,到这一步,他便是败了。若遇上优秀的将领围城打援,即便有援军也会失败。

  现在项燕虽横扫楚国叛军,但在其他六国将领眼中算不上什么战绩。李牧已经是七国公认名将,所以对项燕难免轻视。

  但朱襄不会小瞧项燕,那毕竟是能够挫败秦始皇统一天下攻势的人。

  如果李牧只给朱襄一个方案,朱襄选择听专业人士的意见。但李牧比朱襄本人更相信朱襄守城的能力,所以李牧只是给出了几版可行方案,让朱襄凭借对广陵的了解,对敌军的观察,自己决定如何守城。

  李牧还在信中强调,他只是依据经验预判守城策略,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需要凭借将领敏锐的观察力随时调整策略。

  “如果没有信心,就放弃广陵城。”

  李牧虽告知了朱襄战略意图,但李牧又告知朱襄可以放弃。

  项燕来势汹汹,长江北岸的楚人之前又对秦国较为排斥,暂时撤退也是一种合适的策略。

  朱襄选择留守广陵城,就要肩负起在广陵城为将的重担。

  蒙恬虽将来是大将军,但现在的蒙恬过于稚嫩,只能由朱襄为将。

  朱襄反复问自己,他能为将吗?

  赵括只会在地图上谈兵,他不也是?

  可他知道能让这一城大部分人存活的办法,便没有了退路。

  朱襄召集蒙恬等秦将,和城中楚国士人,掐头换面告知他们了此事。

  “项燕率领南楚大军南下,江水北岸多座城池立刻反叛秦军,迎接项燕。是以武成君李牧将军判定,固守江水北岸城池得不偿失,退回江水南岸。”朱襄扫了在场的人一眼。

  广陵城中士人神色灰败,露出了绝望的神情。

  朱襄接着道:“你们也一样,已经背叛过一次秦国,要让秦国救你们,必须拿出诚意。”

  陈启立刻道:“老朽愿意捐出所有家产!”

  陈启出声后,有士人陆陆续续愿意捐出家产,求秦国出兵。

  朱襄摇头:“秦国不要你们的家产。秦国要看的,是整个广陵城的诚意和能力。你们真的能与楚国决裂?真的有让秦国救援的价值?你们想要不焚城北迁,可不是只抵挡项燕这一次进攻。将来,南楚国一定会持续不断想要拔除这颗钉在江水北岸的木刺。”

  朱襄叹了口气:“你们难道以为,只要撑过这一次,就能获救吗?”

  城中士人神色更加悲戚。

  朱襄戳穿了他们不敢去想的事。

  就算这次广陵城依靠秦国人守下了城池,难道将来楚国就不会再出兵了吗?他们将会永远生活在战火的恐惧中。

  这、这还不如走了!

  朱襄看出他们动摇的神色,道:“所以愿意北迁的人,就趁着项燕被反抗内迁的楚人绊住脚步,赶紧离开广陵城,北去投亲吧。虽然失去了大部分家产,好歹留有性命。”

  陈启悲戚道:“那不愿意北迁呢?”

  朱襄板着脸,尽量让自己的表情显得冷漠无情:“不愿意内迁,想要保护广陵城,就做好以后会持续与南楚国作战的心理准备。现在,就向秦国展现出你们想要成为秦人的决心。”

  朱襄伸出一根手指:“放弃江水北岸大大小小十数座城池,李将军为将功补过,现在正率军攻打南越。自我送信至少需要半月,秦军主力才能归来。广陵城若能凭借现在城里的军民守住至多一月,李将军的舟师定能回援。你们能守吗?!敢守吗!!”

  朱襄一声暴喝,震得在场士人耳中嗡嗡作响。

  仅凭我们自己守住一月?!这、这怎么可能?!

  有年轻士人不满道:“我们守住一月,秦人就真的会来救我们吗!”

  朱襄淡淡道:“若你们敢守,我就敢留在广陵城,逼迫李牧出兵救援。”

  一直以为事不关己走神的蒙恬脸色大变:“朱襄公!不可!”

  朱襄起身,走到堂中,面向广陵楚人:“若你们敢自救,我就帮你们自救。我敢与你们共进退,你们敢吗?!”

  蒙恬上前跪下道:“朱襄公不可!你来广陵城后为他们修水渠,教他们种地,他们可曾说过你一句好?广陵人不知恩义,如养不熟的野犬。朱襄公救他们,他们反而会开门投靠楚军,绑朱襄公求活啊!”

  蒙恬直言骂人,气得城中士人面色青白,嘴唇颤抖。

  浮丘咬了一下牙,也下跪道:“朱襄公,蒙将军所言有理。公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他们自己选择南楚君,公已经将城务交还他们。现在南楚君不慈,他们又想反投秦国,岂不是家奴几度背主?怎能信任!”

  蒙恬骂广陵城的楚人是养不熟的野狗。浮丘身为儒者稍稍儒雅了一些,只骂广陵城的楚人是背主家奴。

  广陵城的士人气得浑身颤抖,想要骂回来,却又不敢,也不知该如何辩驳。

  李牧入城后,军纪比楚军自己换防时都要好上一些;朱襄来广陵城这大半年时间,更是将广陵城民视若己出,每日亲自下田指导,连本地士人都做不到如此躬身。

  广陵城在秦国这里受到的重视远远超过楚国,但广陵城的士人确实一心盼着楚军回来,并未把自己当秦人,不感谢朱襄的付出,还暗地里骂朱襄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