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339节

  长平君虽是仁人君子,秦军可不是。

  当李牧攻占广陵时,可没少杀人。

  那壮汉支支吾吾道:“但你把粮食送给项将军,不就是资敌吗?”

  陈启赶紧拉住壮汉,道歉道:“长平君,这是个粗人,别听他胡说!”

  朱襄摆了摆手,道:“一县之粮,给了他又如何?吃不到几日。不过你们还是想办法把粮食保下一些吧。广陵城粮仓本就已经空了,就等着这批水稻成熟。若楚**队把粮食全抢了,你们就辛苦了。”

  朱襄说完,没有再等这些人说话,让他们退下。

  焦匀将陈启等人送到门口,回来后问道:“真的把粮食送给他们?”

  朱襄平静道:“人心都是肉长的,知道谁对他们好。秦人来广陵城之后给庶人分田,教导庶人种植,眼见着快收获了,楚军将粮食抢了,你说他们还会对楚国归心吗?”

  焦匀道:“朱襄公看到的是庶人的心,不是士人的心。”

  朱襄摇头:“士人的心也是肉长的。他们就算平时看不到庶人,但当周围一片欣欣向荣,突然变成了地狱,他们也会心痛。再者,秦国还未在广陵城周围分田,最肥沃的田地,都是那群士人的。若粮食被抢,他们损失最为惨重。”

  焦匀问道:“朱襄公确定项燕会劫掠?”

  朱襄淡淡道:“哪**队攻城之后不劫掠,不说楚军,秦军也不例外,兵过如篦。”

  攻城后劫掠是提升士气,奖励兵卒的惯例。能约束兵卒的将领不仅少之又少,即便将领有心约束兵卒,还得给兵卒提供足够多的非劫掠也能拿到的奖励。否则将领约束兵卒劫掠,就会造成军队哗变。

  即便是后世公认较为爱民的李世民,征战的时候都是“就地取粮”。

  大唐初年后勤搞得一团糟,五陇坂之战的地点离京城不过一百里,李世民的兵都无粮可吃,“举军失色”,著名哭包李世民又气又饿哇哇大哭。

  这样的后勤,初唐将领不就地取粮都没法打。

  大唐初年并非真正的乱世,隋文帝的治理成果仍旧还在,在唐太宗时期隋朝所置粮仓都是满的。这种条件下打仗都得劫掠保证后勤,战国时代这样的粮食生产力和运输能力,就更不用想什么部队纪律了。

  李牧率领的军队现在不劫掠,也只是瞧不上那点东西,所以故意做一做高姿态,减少楚人抵抗而已。

  所以朱襄对项燕所率领的楚军没有任何期待。

  看看项羽其人,就知道楚国的老牌贵族是个什么模样。

  焦匀道:“即便没有这些好处,朱襄公也不会毁掉粮田。”

  朱襄瞥了焦匀一眼:“就你话多。不过我会布置好,不会资敌。”

  焦匀心道,朱襄公看来对那楚人说他“资敌”很不服气。

  焦匀跟随朱襄许久,待的还是朱襄常在的厨房,朱襄知道焦匀对他很了解,看见焦匀的表情,就知道焦匀在心里促狭他。

  别看焦匀平时面瘫似的,其实心理活动特别活跃。

  朱襄转移话题:“浮丘随蒙恬去打探项燕消息,怎么还没回来?这人也是,跟着蒙恬去干什么?”

  焦匀道:“他会多种吴越语言,比蒙恬更容易探得消息。”

  朱襄叹气:“好端端的一个儒士,不留在我身边帮我处理文书,总爱往外跑。”

  焦匀心道,儒士和处理文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师承孟子和荀子两家的儒士都喜欢乱跑。

  朱襄抱怨了几句,又叫了一批楚国士人进来,继续交接工作。

  第二日,浮丘黑沉着脸回来,还带来了几个衣衫褴褛,但头冠仍旧端正的士人。

  浮丘开门见山道:“朱襄公,项燕屠城了。”

  朱襄手一抖:“什么?!”

  浮丘带来的人跪在地上,哭着将事情道来。

  最初项燕遭遇了抵抗,入城后说城民帮助秦国,背叛楚国,于是准许全军劫掠屠杀一日,以儆效尤,并放火焚烧了城池。

  如此行为后,秦国攻占的城池立刻发生了哗变。城中居民本就不服秦国,他们担忧被项燕屠城,所以想在项燕来之前赶走秦军。

  秦军或许早就接收到了李牧的命令,表现得很克制。

  他们迅速将人手撤离,带走一半粮食,然后开仓放出剩下一半粮食,撤回到长江南岸。

  楚人本以为秦人已经撤走,自己一定安然无恙,但项燕入城时仍旧纵容劫掠。

  “若只是劫掠便罢了,他还命令我们举家搬离,内迁三十里!”那楚国士人失声痛哭道,“若不从者,皆判投靠秦人获罪,或处斩,或为奴!朱襄公,内迁三十里,我们怎么活,活不下去啊!”

  朱襄收在袖口的双手握紧。

  内迁令!

  没想到项燕居然做出了如此残忍的决定!

  不,这不是项燕一人能决定的。一定是楚王和南楚君共同的决定,是楚国高层士大夫共同的决定!

  内迁令啊……朱襄闭上双眼。

  项燕此举,在战略上很正确。

  最著名的内迁令,当属顺治年间的沿海内迁令。

  当时清朝无水师,为避免台湾的郑成功与沿海臣民勾结,也为了给清军迎击郑成功留下足够的纵深,顺治下令,鲁、江、闽、浙、粤等省沿海百姓内迁三十至五十里,“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

  南楚国的内迁令,与此类似。

  楚国见识到了秦国舟师之利,知道就算秦国现在退兵,也不过是权衡利弊后主动退兵,并非真的没有胜算。

  在江边与秦国舟师争夺,楚国胜算很小。与其将长江北岸几座城池留给迟早会回来的秦国,成为秦国舟师掠夺的补血包,不如毁城内迁,在陆地上坚壁清野,层层设卡。

  秦国如果要攻打南楚国,就只能先上岸,再长途行军。途中行迹不仅在层层堡垒的瞭望下一览无遗,秦军沿路得不到任何补给,补给线也会拉长。

  那时楚国只需要依托有利地形,以逸待劳即可。

  这在战略上没有任何错误,没有任何错误啊。

  战国各国打仗时多采用坚壁清野,在激烈争夺的城池之间驱赶庶人,烧毁农田村庄,不准垦荒耕种,以增大敌人攻打时的补给压力。

  南楚国的内迁令不过是加强版的坚壁清野而已。

  “先带他们去休息,将这件事提前告知陈启等人。”朱襄深呼吸,恢复平静。

  浮丘面露悲哀道:“是,朱襄公。”

  跪地恸哭的楚国士人没有恳求朱襄什么,只是哭着随浮丘离去。

  他们能恳求朱襄什么?难道恳求随朱襄南渡吗?

  待人离开后,因惊讶而站起来的朱襄跌坐在椅子上,单手扶额。

  焦匀叹气道:“不愧是项燕,此举真狠。”

  李牧将军吞并楚地的策略并非着眼于一城一地,而是依托南秦逐渐恢复的经济和朱襄公的名声,不断向长江北岸辐射影响。

  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李牧将军采用的就是“上兵伐谋”。

  项燕此举虽粗暴,却也是破解李牧将军“上兵伐谋”的最好策略。

  焚毁长江北岸码头城池,内迁楚人三十里,隔断南秦对楚地的影响,李牧将军此前诸多布置都作废了。

  内迁楚人会造成诸多灾难。项燕打完这一仗后就会回楚王身边,南楚君不能将他推出来抵挡内迁楚人怒火。所以项燕自己会安然无恙。

  而南楚君肯定会将怒火引向秦国。正因为有秦国的危险,沿江楚人才能不得已内迁。楚人不敢憎恨能杀他们的南楚君,也无法憎恨已经离开的项燕,只能加倍地憎恨秦国。

  秦国通过贸易战和李牧放粮、朱襄声望编织的攻心一计,全部前功尽弃。

  狠,是真狠。

  不仅是让楚人生灵涂炭的狠,这一对策也又狠又准地击中了秦国的布置,给秦国灭楚战略狠狠一击。

  “我想自己静一静。”朱襄扶着额头道。

  焦匀点头离开。

  踏出门扉时,他回头看了一眼。

  朱襄的身体微微颤抖,似乎在竭力忍耐什么。

  焦匀仰头看天。

  沿江楚人内迁三十里,民房农田皆焚毁,他们吃什么,住什么?

  内迁三十里后的那片土地又不是无主的。

  就算楚人不抵抗内迁令,乖乖随南楚军队迁徙,他们能活下来多少?

  这一点,一千多年后的顺治朝沿海内迁令研究能给焦匀答案。

  沿海内迁令在康熙台湾一战后作废。根据明代《嘉靖太平县志》与清代的《嘉庆太平县志》的人口对比,处于内迁范围内的太平县已经结束了内迁令一百多年,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稳定地人口增长,人口数量也仅仅是嘉靖年间的一半。可见沿海内迁令对百姓的摧残。

  这段时间也有不少清朝官员写下怜悯百姓的诗歌,描绘沿海百姓内迁的惨景。

  老百姓赖以生存的财产就是房屋、土地和粮食,就是地主能带上些金银细软,留下的财产也是大头,而普通老百姓根本没什么金银细软。

  房屋农田烧毁,他们踏上内迁的道路时,与流放何异?途中老弱者死伤无数。

  顺治年间其实比南楚还好些。

  顺治当时已经入主中原,幅员辽阔,所以在内迁时划定了迁徙区,如果内迁的沿海居民能活到迁徙地,有田有地,再熬到粮食成熟,总归是有条活路。

  但南楚国就这么点地,内迁的楚人能去哪里?

  朱襄放下扶额的手,铺开纸张,磨墨写信。

  他这封信不是写给嬴小政,也不是写给李牧,而是写给项燕和南楚君。

  他在信中询问,楚人内迁后有何措施,是否给他们已经安排好活路。

  如果没有……如果没有,请项燕和南楚君放楚人南下求活!

  朱襄重重下笔,力透纸背。

  ……

  李牧还未从南越回到吴城。

  现在消息流通不畅,李牧得到燕国出兵的消息时,项燕已经出兵。

  李牧虽然经过判断,知道楚国肯定会出兵,所以立刻往回走,但也需要时间。

  嬴小政急得每日都要在渡口上背着手逛一圈,见到秦人官吏回来,就上前问一声“舅父舅母可好”。

  在得知舅父舅母非要把广陵城的事处理好之后才回来,嬴小政气得想自己划船去对岸,把舅父舅母绑回来。

  李斯和韩非一左一右把嬴小政死死按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