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303节

  在李牧的信纸上,密密麻麻写着春申君和公子启晚上庭院私会时说的话。

  公子启以为自己和春申君在开阔无人处密聊,却不知道所谓落水尸骨无存的白头翁,就是秦国的丞相蔺贽。白头翁的门人,也尽是秦国的探子。

  李牧手中的信,大概也会送到秦王子楚那里去。

  李牧对公子启生出了些许好感。

  能看出朱襄的处境,能感慨秦王对朱襄不公的人,李牧都会对其有些好感。

  李牧早就发现了此事。

  朱襄自己肯定也知晓,然后他就故意让自己变得孤僻。

  怎么会有一位秦王外戚封君,入秦近十年,居然从未参加过秦国任何一个贵族的宴请,也未在家中举办过任何一次招待外人的宴会?

  怎么会有人能忍着近十年不结交新朋友?与秦国所有世卿勋贵都形同陌路?

  朱襄还是一介庶人的时候,还在给蔺相如当门客的时候,他都能结交许多新的友人。

  他在蔺相如身边,不如他入秦的时间长。但他结识了墨家和农家的首领,与荀子成为师徒,“招揽”了子楚和蔡泽,还经由廉公认识了自己。

  难道秦国没有朱襄愿意结识的人吗?

  即便是韩非和李斯这两位朱襄时常夸赞才华的人,朱襄都刻意与其保持距离,让政儿去与他们交好。

  因为朱襄说,这两人迟早会入秦国朝堂的。

  “所以朱襄确实不会被任何秦王忌惮。”李牧手一扬,信纸飞入江水中,瞬间消失在浪花间,“希望政儿……政儿继位,朱襄也会如此。他自己选择如此。”

  朱襄不希望君臣之别损害他与子楚、政儿的感情,所以他会自己尽可能地规避这种可能。

  等天下一统,朱襄满天下种地时,恐怕就会好些了。李牧心道。

  天下一统恐怕还有些年,但把楚国之事快点了结,让朱襄离开咸阳,朱襄的日子也会好过一些,不用总围着三两人转悠。

  而且雪姬也想念朱襄,想与朱襄团聚。

  “将军,看到对岸了。他们好像都没防备我们。”掌舵的兵卒前来报告,“我们是直接冲过去?”

  李牧点头。

  在公元前250年,秦王子楚登基当年秋季,秦将李牧登陆长江北岸,占据多个城池,将长江三角洲彻底收入囊中。

  因为楚国正在内乱,李牧此举无人抵挡。

  之后,李牧将兵马运到长江北岸,以长江三角洲的北岸为据点,率领一支轻骑兵攻打楚国城池。

  李牧这一支骑兵十分奇特,与其他战场上的秦军完全不同。

  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攻占一座城池,并不防守,只是换马筹粮,再把剩下的粮食分给众人。在楚国人想要收复城池的时候,便开门去往下一个城池。

  他们的行军路线曲折无比,仿佛就在江淮平原上不断做折返。

  而蒙武和张若也渡过长江,在北岸盘踞。

  李牧每次折返,都能在北岸找到补给,楚国根本无法围剿他们。

  李牧回到据点后,下一次出兵的地点也难以预料。

  他总会乘船离开出兵的地方,然后沿着长江不知道从哪上岸,不知道从哪继续出发。

  楚国除非顺着长江北岸横向拉一条防线,才能防止李牧的突袭。

  如果楚国现在内部还和睦,可能多个封君共同出兵,还能勉强应付李牧的突袭。至少他们能查到李牧在哪里登陆,然后战车与骑兵追逐李牧。

  但现在楚国已经乱了,至少楚国有一半的封君,楚王都无法差遣。

  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牧的轻骑兵,在江淮平原上仿若无人之地。

  不止楚国,其他五国本来想在楚国内乱中分一杯羹,现在李牧这一场出兵,也把他们弄懵了。

  谁也无法想象,这仗还能如此打,骑兵还能这么用。

  原来不需要大军压境,不需要攻城器械,只需要抢速度,就能攻占城池?

  原来不需要占领城池,只需要扰乱对方秩序,就能让人疲于奔命?

  别说五国,秦国的将领们也在复盘李牧此次作战,希望从中学习一些东西。

  然后他们学来学去,只能感慨一声,不会。

  “若是要让骑兵发挥出速度,必须在水网较少、地势平坦的地方。这天下,似乎只有如今楚国腹地如此。”

  “这些骑兵是怎么知道去哪座城池?李牧将整个楚国的地图都装在心里了吗?他完全不会迷路吗?”

  “他们在楚国境内换楚国人的马,也能展现出如此精湛的骑术?这些骑兵是怎么训练的?”

  “直接将粮食分发给庶人?这有何用?李牧是在想什么?若是想毁掉楚国的粮仓,为何不一把火烧掉?这不是更省力?”

  “听闻李牧是亲自带兵突袭。他本人武力超群,恐怕比起白起更甚。”

  “李牧不是舟师将军吗?为何还会带领骑兵?”

  说这话的人被其他人转头狠盯。

  那人疑惑:“不是吗?”

  一位年纪稍长的人深呼吸了一下,道:“李牧曾是镇守雁门郡的赵将,以打退北胡十几万骑兵而一举成名。那是他入秦之前的事了。”

  虽然秦国与戎狄混居,但最先成建制的骑兵部队,是赵武灵王首创。

  李牧身为镇守雁门的将领,是这天下最会使用骑兵的人。

  楚国以西,汉水流域,后世荆门、荆州、天门三市中间的三角地带,是一处平原地带。王翦便在此吞并,对楚国虎视眈眈。

  李牧出兵之时,王翦也得到了李牧这一支“奇兵”的消息。

  以前说“奇兵”,是指意外来兵。李牧的“奇兵”,是“奇异”“奇特”之兵。

  王翦将地图铺到面前桌上,蹙眉苦思。

  楚威王筑金陵邑,李牧最先占领的就是金陵。

  从金陵出发,李牧的骑兵一路向北,横跨半个江淮平原,沿路攻克大大小小的城池,直达淮水南岸的钟离,途中把春申君的封邑都打了几座。

  春申君立刻回防,李牧折返南方,返回广陵。广陵已经被秦军牢牢控制住,楚军无法攻克。楚国内乱未平,春申君只好收兵回陈都拱卫楚王。

  李牧第二次出兵,从水路乘船到巢湖,然后骑兵上岸一路攻打到寿春附近,遭遇大军后折返巢湖。楚军望湖兴叹。

  第三次,李牧的骑兵从广陵出发,被景、昭二氏的大军拦截,退到海岸线上,坐上早已经等候多时的秦国海船跑了。在秦国海船的弩箭、投石机、霹雳车的掩护下从容撤退。

  之后蒙武、张若共同越过长江,登陆北岸,顺流而下,连克楚国长江北岸大小城池,与李牧遥相呼应,接应李牧的骑兵。

  楚国顾头顾不了尾,无法再派大军阻拦李牧的骑兵,只能让李牧在楚国以东的江淮平原上驰骋。

  “李牧选定的城池,总会全偏向楚王一系或者叛军一系,所以楚王和叛军无法齐心,反而等着李牧扰乱对方,好趁势攻打。”王翦摇摇头,郁闷道,“我这重骑兵刚练好,难道没有使用的机会了?”

  王翦自嘲了一句,命令兵卒整队。

  笑话,现在正是他出兵的时候。

  他深呼吸了一下。这次战果如何,就几乎断定他的未来了。

  与李牧同时代同国为将,压力真是大啊。

  第162章 李牧的名号

  王翦看出了李牧的战略意图,白起也看了出来。

  对打仗一窍不通的子楚,与自称是李牧唯一的弟子但完全对此摸不着头脑的嬴小政,乖乖来听卧病在床的白起讲课。

  白起把地图铺到盖着被褥的腿上,用苍老虚弱但又十分清晰镇定的声音道:“李牧此战的意图不是攻城略地,而是与我当初一样,消灭楚军的青壮兵力。”

  朱襄看着白起在地图上划的线,一个词差点脱口而出。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即先烈为保存力量,脱离围堵,三万军队历时三个月,辗转川、黔、滇边境,在敌人四十万大军中穿插,歼灭了大量敌人有生力量,变被动为主动,绝境逢生的战役。

  这是历史中顶尖的运动战教科书事例。

  李牧现在所用的就是运动战!

  中国古代与西方不同,一直以步兵为主力。这并不是中国腹地无法养马,而是地形复杂,水域繁多,骑兵在许多地方都不能当主力作战,只能作为辅助。

  战国时代已经有了具装骑兵,但未成为主流的原因也是如此。汉朝若不是为了征战匈奴,也不会养十八万骑兵。

  西欧大部分都是平原,匈奴等胡人居住的地方是草原,这种地形骑兵才能跑起来,发挥出骑兵完全的战力。

  李牧镇守雁门郡,对手是包括匈奴在内的北方胡人。他的精锐兵力一直是以骑兵为主。

  当朱襄给他打造了马镫马蹄铁之后,李牧这支骑兵越发精悍,在翻山越岭的高难地形中不断磨砺。

  江淮平原是中原腹地难得的可以任由骑兵驰骋的地形。

  后世靖康耻时,就是北宋被金兵铁骑一路往南赶,顺利得金军统帅都有点懵。

  现在李牧在金国铁骑跑起来之前,先给了楚国人一点小小的骑兵运动战震撼。

  楚国现在正在内乱,叛军和楚王军队加上后勤部队至少五六十万,还有许多镇守城池。

  李牧穿插在楚国的叛军和楚王军队中间,常常与对方擦肩而过,待对方探到李牧骑兵时,李牧已经跑得没影了。

  楚兵在李牧身后追,从南追到北,从北追到南,还要警惕长江任何一座城池,南北东西战线拉得极长。

  楚王军队和叛军本就相互警惕,无法派出大部队去追击李牧。但他们凑来凑去,各自至少也能凑个十万人。

  李牧完全放弃了后勤,骑兵全是精锐,补给靠着攻城略地自给自足。如此极端的情况,他们偏偏就能在二十多万的追剿部队中穿插自如,每每都能攻入城池,完成休憩和补给。

  围剿李牧骑兵的楚军总是在李牧已经休息了两三日后才姗姗来迟,给李牧以充分补给的时间。

  通过不断行军扩大战场,拉长战线,迫使敌人分散兵力战线,在自己身后疲于奔命,然后掉转头来集中优势兵力去打已经分散和疲惫的敌人,以达成以少胜多,消灭敌方有生力量,把握战场主动权。这就是运动战。

  道理很简单,每一次行军路线改变都要考验一次领兵者的能力。所以敢用运动战的人,绝对是最顶尖的将领。

  李牧在没认识朱襄的时间线中,就对秦国用过运动战。

  李牧大败秦军的两场战役,一场是肥之战,一场是番吾之战。肥之战是普通的坚守反击,番吾之战就是李牧运用骑兵的机动性,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大败秦军。

  和朱襄认识之后,朱襄帮李牧完善骑兵时,没少和李牧吹牛骑兵战术和后世运动战。

  这些战术若直接照搬,百分百失败,恐怕纸上谈兵的帽子要落在朱襄头上。但李牧从朱襄那些不怎么符合实际的吹牛中,硬是学到了不少东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