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131节

  现在秦国大大方方放走赵国战俘,甚至都没有把战俘留下来当开垦的奴隶。如此反常的姿态,让魏国和韩国都吓得寝食难安。就是两国国内真正有才华的贤臣,也都请求国君收缩防线。

  秦国此次战役没有任何战略和政策上的失误,延续了秦国不可战胜的神话,魏国和赵国都不敢对上党动手,所以长平郡得到了一个安稳的发展环境。

  有了安稳的环境,再加上朱襄的“慷慨”,只一次大丰收,长平就呈现出欣欣向荣,仿佛有成为大城池的迹象。

  伯夫介绍长平的时候表情十分自豪,显然已经将长平当做自己第二个家乡。

  廉颇逛长平的时候,有不少将领都向廉颇行礼。

  廉颇一个都不认识——他不会认识无名小卒。但从那些人的态度和口音,他就知道这些人恐怕都是曾经赵国的长平守军。

  赵国战俘中有许多人留在了长平,在白起的担保下,秦王给了他们信任,让他们成了长平的守军,留在长平继续开垦。

  廉颇看见几个暂时休假的秦军勾肩搭背的模样,表情古怪道:“那几人中有赵人也有秦人吧?”

  楼缓虽然是用很正常的语气说话,但廉颇总觉得他在阴阳怪气:“不,他们现在都是秦人。”

  廉颇瞪了楼缓一眼,道:“就算都成为了秦人,他们熟悉的速度是不是太快了?”

  廉颇也俘虏过战俘,试图将战俘转化成了自己的兵卒。他知道要让原本是敌人的兵卒和睦相处有多难。

  长平之战十分惨烈,秦军和赵军彼此之间有血海深仇。就算兵卒听将领命令杀敌,双方只身为工具,所以仇恨没有真正的敌人那么深。但他们心中的隔阂,怎么可能这么快就解决?

  这么短时间,秦兵和赵兵形同陌生人,都算是比较克制了。

  楼缓道:“这个我就不了解了。”

  廉颇无语:“你这个秦臣究竟了解什么?”

  楼缓慢悠悠道:“我都说了,我了解赵国。”

  妈的!廉颇撸袖子,又生出了打死楼缓这个老贼的心思。

  情商很高的伯夫立刻打圆场,替廉颇解惑道:“可能是因为我们都在朱襄公手下种过地,举办过丰收祭典?”

  他说出了丰收祭典的事。无论是秦国兵卒还是赵国兵卒,都是第一次举办给自己逗乐的庆祝宴会。甚至朱襄公和秦将还亲自上台为兵卒表演,让他们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激动。

  伯夫摸了摸鼻子,不好意思的笑道:“说来不好意思,那时我们才感到自己算个人。可能有这样相同的经历,所以我们熟悉得很快。”

  别说廉颇一脸不解,连对兵卒较为亲近的李牧都困惑不已。

  楼缓使劲挠头,差点把发髻都挠乱了。

  你们刚打过一场生死搏杀的仗,彼此之间都死了很多人。这么深的仇恨,因为你们一起开了一场什么庆典就解决了?是你们有问题,还是我的耳朵出了问题?

  楼缓想破脑袋都想不出原因。

  廉颇比楼缓好,他想不明白就不想了,继续问自己听得懂的问题,比如秦军的训练。

  廉颇已经是秦国的将军,伯夫没有瞒着秦军的训练方式。

  秦军已经有了较为科学的练兵方式,即站队,体力训练,整列,听口令等。他们每日先跑操,然后练队列,之后口令训练,之后才是搏杀训练。

  廉颇频频点头,道:“还行。”

  他表情云淡风轻,实际上心里怪不是滋味。

  这并不是秦军的练兵方式有多么高明。他自己练兵也差不多。

  只是练兵是将领自己的“秘密”,许多将领宁愿分享自己的军法计谋,也不会分享练兵的方式。

  为什么许多世代为将的将门?将门中传的不是什么兵法,就是练兵的方法。

  一个将领只要会练兵,势均力敌的战斗就不会惨败。要拜将军,指挥大战役,自然还需要更多的才能。但一个国家需要多少将军?会练兵就能吃为将这碗饭了。

  廉颇也有自己独特的练兵方式。

  虽然旁观可以看出一些练兵的门道,但具体怎么做,其中学问大着。廉颇可以自豪地说,没有自己手把手的教导几年,别人肯定学不会。

  他现在看着秦军的训练方式,虽然他还没有看完全貌,但也已经觉察,秦军已经把一套能传家的练兵方式当做了整个国家的东西,在所有军队运用,并且以律令的方式直接固定下来。

  这样一来,或许秦**队遇到他国厉害的将领,战争肯定仍旧有胜有负。但每个国家能有多少名将?普通将领之间的碰撞,肯定是秦军赢。

  廉颇扯了几下自己的胡子。

  他终于知道朱襄说的,让他去了秦国之后可以不打仗,安心去咸阳学宫当老师是什么意思。

  那竖子,难道还想让自己为秦国培养将领?

  朱襄难道不知道,将领和其他学派的人不一样,向来不会将自己的家传绝学传出来吗?

  好吧,朱襄只是一个庶民,他恐怕真的不知道。

  廉颇又扯了几下自己的胡子,差点把自己的胡须扯掉几根。

  现在连自己都知道朱襄邀请自己去咸阳学宫讲解兵法,咸阳其他人肯定也已经知道。朱襄这样做,是挖将门立足的根。这有多危险,朱襄不知道,难道其他人不知道吗?

  特别是秦王,他不知道吗?

  廉颇立刻敏锐地发觉,朱襄在秦国恐怕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安全。他听蔡泽说,政儿很得秦王宠,秦王经常去朱襄家休息,仿佛秦王将朱襄当做亲近的晚辈似的。

  但明明秦王就算接受了朱襄的献策,也可以将朱襄从这件事中隐藏,说成是他自己的独断。秦王却毫不顾忌地将朱襄的名字公布天下,让朱襄站在所有将门对立面上。

  廉颇能想出秦王这么做的原因。

  朱襄在庶民中的声望太高了,高到赵国兵卒会为朱襄哗变。

  秦国的军队也是由庶民构成,即使秦王知道朱襄没有野心,他也会防着朱襄,所以他故意让朱襄站在将门的对立面上。

  朱襄与人为善。听蔡泽说,朱襄去咸阳之后甚至不接受实职,除了种田和养政儿,什么都没做。他这样无欲无求的性格,本可以不在秦国树立任何敌人。

  就算朱襄养育政儿,掺和进了王位争夺中。但有一个过分强势的秦王,王位争夺根本争夺不起来。朱襄本来可以成为秦国朝堂中寥寥无几脱离政治斗争旋涡的人。

  “廉公,你的脸色怎么这么难看?”李牧关心道,“要不要先休息?”

  廉颇沉着脸道:“嗯。”

  他原本以为自己去咸阳学宫讲学,讲解的应该是兵法。但只是参观了秦兵训练,他就猜到了秦王的心思。

  毕竟他是赵国两朝元老,这点敏锐感还是有的。

  那么他会如秦王的意,去咸阳学宫教授练兵之道吗?

  他拒绝也没用,因为整个秦国应该都知道朱襄提出的这个建议。很快,全天下将门都会知道。

  廉颇睁着眼睛一夜无眠。

  第74章 廉颇心火气

  廉颇没把自己的猜测告诉李牧。

  他知道以李牧的品德,即便自身利益受损,李牧也不会站在朱襄的对立面。

  但李牧还年轻,他担心李牧得知秦王故意将朱襄置于危险境地后,会沉不住气。

  他和李牧都是被赵国“赠送”给秦国的“礼物”,如果惹恼了秦王,可能一辈子就交代在秦国了。

  廉颇自己无所谓。他垂老之年独自入秦,就这条命,秦王爱要不要。李牧还年轻,又带着家眷一同入秦,不能得罪秦王。

  其实李牧如果足够敏锐,他到了咸阳,会自己发现这件事。廉颇的隐瞒或许并无意义。

  只是廉颇总想让晚辈轻松一些,哪怕只轻松一小会儿,只是自欺欺人。

  何况这一切只是他的猜测,具体情况,要等他到了咸阳,询问了朱襄之后才能得知全貌。

  说不定是自己误会了秦王?

  廉颇很烦恼。一烦恼,他就想找蔺相如商量。

  以前他出身高贵,位高权重,深得君王信任,又是赵国倚重的将领,他从来不思考这些。

  历史中廉颇一辈子也没怎么思考这些问题。

  赵王经由邯郸之战醒悟继续倚重廉颇,廉颇继续顺水顺风一路做到了假相国。所以他才会在新王继位之后立刻被政治斗争击败,对方只用了一个激将法就让他自己出走他国,失去一切。

  这一世他与蔺相如多了朱襄这一个需要共同照顾的晚辈,平添了许多磨难,自长平之战之后一直在落寞和失去,所以他无奈捡起了本不需要的思考。

  “蔺相如那老匹夫,已经死了啊。”

  廉颇刚想去找蔺相如商量,就忆起了现实。

  他盘坐在床榻上,思索自己还能找谁商量。

  最后,他默默去打了盆凉水洗脸,将心思埋在了最深处。

  廉颇去找好奇朱襄的封地,想要在长平多停留几日的李牧:“我们已经耽误了很多时间,应该尽快入秦,不能让秦王久等。我们应该加快速度。”

  李牧同意立刻启程,但对加快速度很犹豫:“那女人年轻,经得起奔波。但楼缓……”

  廉颇冷哼:“他跟不上就自己走。”

  李牧已经知道楼缓和廉颇因为恩主的缘故互相厌恶,听廉颇说这话,他只能苦笑,然后自己偷偷找楼缓商量,说服楼缓自己走。

  虽然李牧会打圆场,但他坚定地站在廉公这边。

  楼缓摆了摆手,道:“你们先走,我和那女人慢慢跟来。正好秦王能出城迎接你们,给你们一个惊喜。如果那女人在队伍里,说不准还有人以为秦王是去迎接她呢。”

  李牧见楼缓如此好说话,心里对楼缓印象好了许多。

  虽然楼缓多次危害赵国,但还年轻的李牧没受过赵王多少恩惠,也没有和楼缓直接敌对过,所以他和楼缓相处得还不错。

  当然,他仍旧坚定地站在廉公这边。

  廉颇没想到楼缓这么好说话,离开前他还故意在楼缓身边绕着嘀咕,楼缓这个老贼是不是有阴谋。

  楼缓好脾气地给廉颇翻了个白眼:“现在你我都是秦臣,我又快死了,坑你对我有什么好处?廉颇,难道你还以为你是赵臣?”

  你先祖的!廉颇再次被楼缓挑起了火气,楼缓再次从廉颇举起的拳头下风骚跑位逃走。

  李牧看见又开始暴躁的廉公,十分高兴。

  他因为有阿母的安抚,所以对入秦一事已经不太抵触。但廉颇一直很阴郁沉闷,他很担心廉颇。所以看到廉颇被楼缓气得火冒三丈,终于恢复以前暴躁脾气时,他当然高兴。

  ……

  李牧本来应该护送赵姬入秦。他和廉颇率先离开,秦国使团居然无一人反对。

  卜自己留下来“护送”赵姬,分了一半秦兵给廉颇和李牧。廉颇和李牧带来的赵人都留在了长平,蔡泽负责安顿他们。

  李牧的家眷也留在了楼缓的队伍中。李牧将自己带来的家丁全部留了下来保护家人,自己先入咸阳寻找宅子给家人居住。

  廉颇和李牧入秦的速度大大加快,只不到一月就到了函谷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