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十国帝王 > 章两百三八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3

?热门推荐:、、、、、、、

李存勖冷眼望着跪倒在御前,浑身发抖的史彦琼,内心已是愤怒到极点。他将手中的信件重重拍在案上,看了一眼拱手恭立在一旁的工部侍郎张宪,没有说话。

信件是工部侍郎张宪递上来的,赵在礼在魏州生乱之后,礼遇留在魏州的张宪族人,并给张宪写来这封信,劝其加入自己的队伍,张宪接到信件之后,并未拆封,便进宫面呈给李存勖。

张宪此举意在自证清白,李存勖却觉得张宪未必就清白了,欲盖弥彰的事谁说得清楚?若是张宪果真投了赵在礼,用这种举动来骗取自己的信任,自己要是真就信任了他,岂不是愚蠢至极?

李存勖决定先将张宪晾在一边,对史彦琼道:“邺都城墙沟深,又兵强马壮,何以叛贼一攻便克?你身为监军史,本是朕在邺都的耳目,有节制镇军之责,眼下发生这种事,你若是不能将此中实情详细道来,朕岂能容得了你?”

史彦琼趴在地上浑身发抖,汗水早已浸透了衣裳,他本是宦官,只因得李存勖宠信,才得以在魏州为监军,平日里作威作福,向来没把谁放在眼里,尊荣享尽,身子虚胖得很,这回好不容易从兵荒马乱的魏州逃出来,已是吃尽苦头,这时被李存勖一顿冷言冷语,更是惶然。

“回禀陛下,非是臣下无能,实在是有小人当道,这才让叛贼得逞啊!”史彦琼自然不会说出实情,那样跟自杀没有区别。

史彦琼在魏州时,魏州先是因郭崇韬之事谣言四起,(魏州)邺都留后王正言召其商议,两人谈了一整天也没能拿出应对之策,反而让人心更加惶惑。之后赵在礼、皇甫晖在贝州作乱,警报飞达魏州,都巡检使孙铎请其登城守御,史彦琼却怀疑孙铎有异心,迟迟不肯行动。偏偏他佯作对军事很在行,言道“今日贼至临清,计程六日方至,为备未晚。”要等到贼兵到了城下再作防御,平白错失了布置城防的大好时机。待叛军倍道兼行到了魏州,于黄昏忽然发起突袭时,魏州守军实际上是不战而溃。

史彦琼哭诉道:“王正言年老怕事,贝州生乱的警讯传到邺都时,臣多番请其布置城防,他却龟缩府中,不敢登城守备,平白错失良机!臣只有监军之职,却无法调动守军,但便是如此,乱军杀来时,臣仍旧想要手刃敌贼,与魏州共存亡,以报陛下厚恩!然则然则谁能想到,都巡检使孙铎,竟然暗地里勾结了叛贼,让叛贼得以不费吹灰之力攻入城中!陛下,臣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呐,若非孙铎有异心,邺都何以能旦夕被逆贼窃据?陛下,臣冤枉,请陛下为臣做主!”

一番颠倒黑白、恬不知耻的话说完,史彦琼哭得惨惨戚戚,仿佛真就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般。

李存勖闻言大怒,将王正言、孙铎大骂一通。刘皇后正在一旁侍候,见状连忙安抚,李存勖稍稍平定怒气,“这些人吃朕的粮,拿朕的饷,却丝毫不能为朕分忧,这种人要来何用?这些叛贼就更可恨,竟然敢反朕,他们心里难道就没有一点忠君报国之念?”

刘皇后道:“你我夫妇君临天下,虽说是马背上得来的,却也是天命如此。命既在天,区区叛逆,不足为虑。遣些兵马,轻易也就平定了。”

李存勖的愤怒这才消减得差不多,重新坐下来,问史彦琼,“平定赵在礼之乱,你认为谁去合适?”

史彦琼对军事一窍不通,但总归不是对朝政一无所知,他也知道魏州的篓子毕竟出在他手上,得尽快解决,于是道:“论及征战沙场,李存审老将军未尝一败,似可为帅。”

李存勖眼神变了变,沉吟道:“老将军早已致仕,不再过问朝政,现在却不好因这点小事扰了老将军清净。”

刘皇后见李存勖一时没有拿定主意,便开始盘算起来,心道:平定叛军这样的功劳,可不是让外人抢了去,还是落在自己人手里的好李绍荣一直以来进贡都颇多,为人也识趣,倒不如将这份功劳给了他?

“叛贼逆天而行,灭亡是必然的,这种小事,臣妾以为让李绍荣去便可。”刘皇后看着李存勖道。

李绍荣也曾跟随李存勖经年累战,堪称李存勖心腹,李存勖是信得过的,见刘皇后提起,也不好拂了对方面子,便顺手推舟道:“朕看可行,便传诏李绍荣,令其出兵邺都,剪除叛贼。”说完转念一想,心道李绍荣虽然值得信任,却也不能不防,看了史彦琼一眼,又道:“你本监军邺都,邺都却在你任上为逆贼所窃,无论如何你都有失职之罪,朕念你一片忠心,暂且不责罚你,此番李绍荣平定邺都,你随军而行,仍为监军,望你能将功补过。”

李存勖没有问罪,史彦琼高兴得差些手舞足蹈,不仅如此还能继续监军,有捞军功的机会,更是激动,当即叩谢天恩。

眼前众人所议之事,关乎江山社稷,乃国之大计,然而整件事从谋划到定策,竟然都出自一个宦官和一个妇人之口,满朝文武重臣,却是连列席的机会都没有。工部侍郎张宪作为在场唯一朝臣,本是事中人,却只能站在一边,作为旁观者见证这一幕。

从皇宫里出来,张宪一路低头默然,心头荒凉一片。到最后李存勖都没有对他主动奉上书信之事有什么评判,他到这时甚至都不知道,李存勖是否相信他与赵在礼并无瓜葛。

起风了,仲春本是万物复苏时节,张宪却分明看到万里江山尽是萧索秋色。他叹了口气,有些心力交猝。

“侍郎为何对空叹气,可是有什么难事?”户部侍郎冯道,兜着大腹便便的圆肚皮从一旁拐了出来,朝张宪拱手为礼,呵呵笑道。

“冯大人。”张宪回礼,顿了顿,道:“冯大人在这里相候,怕是意不在我有什么难事吧?”

冯道嘿然道:“一样一样,张大人的难事,不就是国家难事嘛?既然是国家难事,咱们这些做臣子的,应该一起为国分忧嘛。”

张宪哑然失笑,“人人都有一张嘴,可偏偏冯大人这张嘴,让人惊为天人。”打趣过了,摇了摇头,叹道:“陛下让李绍荣领兵平定邺都之乱。”

“李绍荣?他怎么能行!”冯道惊道,丝毫不给李绍荣留口德,“难道你没向陛下举荐李嗣源?如今各地动乱不休,烽火连城,非有名将为帅,不能迅速匡扶社稷!”

张宪乜斜着冯道,冷哼道:“连李存审陛下都不用,你认为陛下会用李嗣源?”

冯道怔了怔,继而默然,良久无声。

话没有讲透,两人却都明白其中的意思。只是李存勖猜忌功臣武将到了这种地步,两人实在不能不为大唐社稷忧心。

两人沉默同行了许久,冯道感慨道:“自古武死战、文死谏,才能是社稷之福,眼下你我这辈人却只在私下为国长叹,古人若是知道,怕是会不耻。”

这话冯道说出口自己没如何,张宪却憋得脸通红,没好气道:“冯大人这是在讥讽在下,方才没有在御前直言进谏?”

冯道无奈的笑道:“我有何资格讥讽别人?我若真是直臣,此刻便应该冲进宫去。”脚步停了停,目光复杂的看向远天,“我只是担忧那些尚且为国在外征战的人,在这样的境遇下他们孤军奋战,太孤独了。”

张宪跟着停下脚步,顺着冯道的目光看向苍茫北方。他自然知道冯道指代的是谁,伐蜀大军平定康延孝之乱后,已无战事,魏王李继岌正欲率军班师,此时能说为国征战的,唯有卢龙对契丹之战。

“那小子,倒真是不错。”张宪想起同光元年,工部尚书任圜欲嫁其女,因有刘皇后说媒,他领其子张正,与李从璟在任府有过一番文武对弈,彼时张正虽输给李从璟,他却觉得李从璟非是常人,事后也曾断然此子日后或可有一番不凡功业。

看了冯道一眼,张宪道:“倒也不必为他太过担心,毕竟卢龙是为国出战契丹,陛下与伪梁征战时,没少受契丹寇边的烦扰、掣肘,早已对其愤恨不已,加之先帝遗命,卢龙此举陛下还是支持的意思多些。”

冯道只能自我安慰般笑了笑。

多日后,李绍荣、史彦琼兵至魏州。

赵在礼见王师来伐,心中慌乱,连忙以酒肉犒赏军士,同时谓李绍荣言:“天雄将士思家,因而擅归,并无反乱之意。请将军代为奏明,若能免于一死,我等咸当改过自新!”

李绍荣不言,史彦琼上前大骂:“尔等叛贼,窃据州县,乱国邺都,今我必将尔等碎尸万段!”

赵在礼勃然色变,皇甫晖因是抽刀前驱,对众人道:“监军既有此言,我等已不能蒙赦,为今之计,力战则生,懈怠则死,众将士随我拒敌!”

李绍荣随即下令大军攻城。

战数阵,不克,裨将杨重熊战死。

李绍荣不得不退往檀州,以求整军再战。

李存勖闻听奏报,愤欲亲征。当其时,从马直军士王温等乱杀军使,闯入皇宫。宰相谓李存勖曰:“京师者,天下根本,虽四方有变,陛下宜居中以制之,但命将出征,无烦躬御士伍。”李存勖遂罢亲征之念。

旬日间,警报频至洛阳。

邢州军士赵太,结党四百余人,杀官据城,自称留后。

沧州军生乱,小校王景戡平定乱军后,擅据沧州,自称留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