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科幻 > 汉末苍天 >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东王

汉末苍天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东王

作者:何处是酒家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12-28 14:13:23 来源:书海阁

编户齐民后,河东郡南部诸县大小豪强和世家共交出超过两万户的隐匿人口,数目足有十万人,让姬平心惊不已,仅此半个河东郡就隐匿了十万人,那并州呢?整个天下呢?

不过这原本隐匿的两万户、十万人编入户口,却为姬平推行第三个政令打开了局面。

第三个政令就是屯田垦荒。

屯田垦荒的政令在河内郡已经实施了两个多月,有推行的经验,但河内太守刘备对世家心有顾忌,韩浩也是本土人,采取的是纯粹的怀柔手段,屯田过程中有世家的影响和阳奉阴违的情况存在。

如今姬平完全掌控了河东郡的世家豪强,屯田垦荒令在河东郡推行起来,却比河内郡更彻底了。

屯田虽然对无田无产的百姓有好处,但在耕种过程中,实行的是近乎军事化统一管理的模式,让不少百姓犹疑却步。

各世家释放出的十万人,虽然都编了户,但只有不到三万无产者自愿参与屯田,其余百姓或是租借土地自行耕种,或是仍愿意托庇于世家。

对此情形,姬平早有考虑,他要实施屯田,却不能像历史上曹操那样强迫百姓屯田,他已经得罪了世家,再得罪了百姓,可就真没一点混头了。

他让卢植将屯田的分成优惠和免除力役等政策,以告示形式发布到各县,全面发动没粮没田的百姓参与屯田。

同时为了鼓励屯田,姬平根据后世的民生经验,又出了三条规定。

第一条规定,遇到灾年。屯户将优先得到官粮赈济,屯户家中的患病者将优先得到官家医馆的医治。

第二条规定,凡屯田满十年的屯户,可申请获得一百亩自有田地,自行耕种。按律纳税。

第三条规定,官府将建立郡学、县学、乡学,凡屯田满三年的屯户,允许家中一名子弟免费进入乡学读书,屯田满七年者,允许家中一名子弟免费进入县学读书。绩优者可优先擢入官府任用。

三条规定一出,参与报名屯田的百姓蜂拥而至,甚至有一些有田地的百姓也参与了进来,数目达到十万人,只把袁基、伍琼、周毖三人忙的不可开交。

此时正是六月夏季。本是小麦成熟的时节,但有过半的田地却是一片荒芜,让姬平叹息不已。

屯民到位后,姬平让袁基先行安排六万人,实际上是一万两千户左右,每户劳力大约两人,在土地状况较好的地方开始种植大豆、粟、黍、高粱等作物。

河东地区处于河谷盆地,气候相对于并州地方稍微暖和。一年可以种两茬作物,此时六月份种植大豆、粟、黍等作物,到了秋季九月份正好成熟。收割后便能种植冬小麦。

冬小麦经历冬季、春季,到了夏季六月收割,如此循环,只要施肥得当,再利用武帝时赵过发明的“代田法”,沟垅相间种植。既能合理利用土地,又不过于耗费地力。

至于更北部的并州。由于气候偏冷,就只能种植一茬了。

余下的四万人。大约有劳力一万六,则安排开垦田地和开渠,赶到九月份种植冬小麦便可。

对于这四万人在垦田和开渠的三个月里,姬平也不是让他们无偿劳役,有一定的金钱和粮食作为酬劳,足以维持生计,倒也让这些百姓极为满意。

第四个政令便是开渠,兴修水利。

开渠兴修水利对农业生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秦以来,水利便没有被忽视过,便是东汉一朝,官府已经在河东组织过数次开渠。

但由于黄河、汾河改道或是山洪水灾,泥土渠不耐冲击的因素,大多数水渠已经废弃或垮掉,基本上目前河东郡的水利状况仍然不是太好,尤其是盐池一带,四面环山,山上多有河流,更是难以疏导。

对于开渠一事,姬平亲自带着数十个精通水利的官员和长者,这些人在雒阳撤退时曾协助搭建浮桥,撤退时姬平便让袁基将他们全部带上,此时却派上了大用场。

如今河东郡南部除却黄河外,最大的两条河流是汾河和涑水河,真正要开渠覆盖大面积农田,工程将极为浩大。

所以姬平打算一步步来,先从盐池一带开始,修一条长渠,分流涑水河的水势,同时收拢安邑东面中条山上各处水流,引向西流。

他们从绛邑一带的涑水河源头开始勘测,历时一个半月,经闻喜、安邑、司盐城、解县和蒲坂,根据前人历代修建的废渠,因地制宜,先绘制了开渠图,该渠被姬平取名永丰渠,寓意为造福百姓,带来年年丰收。

规划的永丰渠从安邑东北部的涑水河开始,经过安邑、司盐城、解县、汇入蒲坂的伍姓湖,最后流入黄河,全长一百二十多里。

姬平的想法是,永丰渠一旦修通,不但可以防范涑水河爆发洪涝,侵害各县村庄、农田和盐池,还可灌溉几个县境的农田,又能运输盐池所产之盐进入关凉地区,大大减少一直以来绕道群山运盐的成本,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

对于永丰渠,无论卢植还是袁基、崔钧,都极为赞成,随即在收麦、种秋之后,各县全面发动了百姓分段修建永丰渠,连同那一万六千多屯民劳力,参与者多达十万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是与百姓有利的工程,尤其是永丰渠一旦修通,原本的许多贫瘠旱地,都将变为可灌溉良田,对于百姓是天大的益处。

姬平令各县、乡的县令丞、三老和亭长,以及史阿的暗影司,将宣传工作做到位,向百姓讲述开渠的愿景,而非是一味强迫的服力役。

这种新的方式,令百姓积极性大涨,也乐于一道参与建渠。同时姬平的名望也涨了不少,没有落下扰民的恶名。

而在修渠、开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姬平使用了水泥。

后世的水泥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种类也繁多,姬平虽然不知道任何一种水泥的制法。但他知道最简单的烧水泥和烧石灰的差别,就是在烧制石灰的过程中加上一定比例的粘土,就能烧制水泥。

石灰在这个时期早就有了,毕岚尚方监中便有不少人通晓烧石灰的办法,民间也有很多灰窑,姬平便让他们去研究尝试粘土的比例。多番尝试,总算烧制出了水泥。

刚开始,水泥烧制量少,但开渠挖渠也需要时间,倒也来得及。反倒是驻守河东各个渡口的关羽、徐晃、荀棐和段谨等将领,听到水泥一事,立时想到了军事工事。

考虑到他们镇守边防的压力,姬平便拍了尚方监几个宦官,前去本地组织民间工匠参与烧制,供他们使用。

第五个政令就是建设学堂了,姬平令卢植派官员督建,从郡治安邑开始。到各县、乡,确保每地建设一座学堂。

与此同时,姬平在安邑开始建设一座大型的藏书院。他从皇宫里搬运出的典籍和各类图书都要存放在此,到时候藏书恐怕比如今的关中长安皇宫还要丰富。

他相信,只凭着这一座藏书院,便能吸引天下好学之士前来此地,到时候他招揽人才也是近水楼台而已。

卢植这人最是好学,对此极为热心。发动县乡百姓积极参与,数十座学堂不到两个月就初步建成了。只余下藏书院还在建设。

各项工程一开启,姬平才明白了花钱如流水的概念。他收缴的一百八十万钱和八十万石粮飞速消耗。

河东卫氏、柳氏以及驻守盐池的各大世家都纷纷出手,出钱出粮,姬平又将盐池积累的盐让各世家商队输出销售,才勉励抵挡出各项工程支出。

至于粮食,原本姬平估摸着能支撑到年底,但如今看来恐怕也是不行了,他还需要另想办法。

而姬平还提出了最后一项政令,修建盐田。

与其他工程不同,修建盐田不急于一时,因为夏秋之际正是晒盐的最好时候,这段时间姬平不能错过了。

他的盐池修建就是在深秋到冬季泥土上冻前,先整修和拓展盐畦,形成规模,在冬季引入盐池之水。而盐池之水不同于一般淡水,冬季基本不会上冻。

他的计划是,冬季前大量引入盐池水,进行第一次冷温下的分离芒硝,待到明年夏季蒸发形成“阳水”,估摸着从安邑到司盐城一段永丰渠可以初步建成,到时候先不引入涑水河主流,只引入安邑一带的小股淡水,进入盐畦,参与制盐。

只要他对于“雨水盐”的分析不错,河东盐必定会有一个大的飞跃,不只是产量翻倍,质量也会提升好几个层次。

到时候,他只凭借着盐池,换粮、换钱、换铁……,足以支持军费和各项工程建设费用了。

除此之外,姬平让那些宫女深入民间百姓家中,将制作馒头的方法传授给了河东百姓,馒头能作为两千年主食绝不是偶然,这种食品很快得到了河东百姓的深爱,随后传过了汾河,传到了河内,而姬平再次得到了百姓的极大认同。

姬平又在安邑等诸县建立起了医馆,由唐婉总体管理,同时召集各处名医,以坐馆的方式为百姓治病。

他虽然在河东郡大动土木,但由于宣传得当,又不吝惜消耗府库,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没有把压力施加在百姓头上,所做的无不是惠民工程,军队所到之处不但不扰民,反而多有帮助百姓,所以反而得到了好名声。

期间,董卓数次从左冯翊、华阴和陕县,进攻蒲津渡、风陵渡和茅津渡,都被严阵以待的关羽、徐晃和荀棐打退,各烽火台相互传讯,极为方便。

董卓又尝试从黄河蒲津渡上游的禹门口渡河,却被汾阴的张辽打退。

汾河以北的白波军进攻了两次,也被打退。

战胜董卓和白波贼的消息,姬平令人传彻河东诸县。

数个月的功夫,河东郡由原本的残败和人心惶惶,变成了一片热火朝天、官民齐动、军民如水的情景,姬平便亲自到各处一线参与劳作。

少年的他已经得到了河东百姓和世家的认可,卢植等大小官员更是对他尊崇非常,加上暗影司和监御史督察,政令所到之处,没有人敢打折扣。

姬平已经彻底控制了半个河东郡,河东的百姓隐隐从军中得知他诸侯王的来头,便尊敬的呼他为“河东王”。

虽然两汉在司隶校尉之地不封宗室,但百姓并不在意这些。

而姬平对此也无所谓,河东王对他而言反倒是名副其实,他如今差的就是兵渡汾河,打下平阳诸县,彻底占据整个河东郡了。(未完待续)

喜欢汉末苍天请大家收藏:(wuxia.one)汉末苍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