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宋末:我要做中兴之主 > 四十六 名人效应

宋末:我要做中兴之主 四十六 名人效应

作者:江湖无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14:07:38 来源:88小说

四月廿一,中午,一人飞奔至城门,大叫道:“王公至矣~王公至矣~”

“王公至温州,实乃温州之幸。”

“得见王公,足慰生平。”

“快带二郎去,沾一沾王公文气好考进士。”

纷纷扰扰中,百姓们纷纷出城去迎接王应麟,那阵势皇帝看了都要羡慕到壁质分离。

想当初朝臣们护着二王进入温州,百姓们倒是没有闭门不见,却也冷眼旁观,哪有如今的热情?

想想也正常,老百姓信不过一帮丧家之犬,又不觉得区区幼儿能成事,自然不管不顾。

王应麟可不一样,三字经乃是幼儿启蒙必备,人尽皆知,对读书人来说,他的《科考》是科举考生之宝典,更不必提其他着作以及为官成绩。

如此人物,若非因为宋亡后而自晦,是有可能进入孔庙的。

城外十里处,王应麟带着千余人人,百多辆车,浩浩荡荡走向温州城。

百姓迎上来拜见,王应麟也不倨傲,一一回应。

走走停停,到了城门口,秀王赵与檡迎接,抵达行在,赵昰出门迎接。

王应麟大礼拜下,道:“臣王应麟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昰上前扶起王应麟,道:“闻公将至,朕翘首以盼,今日得见,喜不自胜。”

王应麟回道:“臣薄德无能,岂敢让陛下如此。”

赵昰道:“公莫要自谦,若论文学,谁出公之右?论治政,公岂居人下?”

君夸臣让,说了几句,王应麟又介绍了其他人。

放在后世都是没什么人知道的,但是此时最起码是一县名人,人尽皆知的那种。

比如胡三省,与王应麟、黄震并称“浙东学派三大家”,当初赵与檡派人寻访,因对局势绝望且要继承父志重新编撰流亡途中散失的《资治通鉴广注》而拒绝。

比如张伯淳精通律法,初为太学录,后历任税监、推官,无不明察秋毫,朝廷投降后归乡隐居不出。

又有杨镇龙,宁海县首富,虽勇武有韬略,但不愿意上赵昰这条破船。

胡三省是王应麟亲自拜访说服的,然后胡三省说服了杨镇龙,而看到杨镇龙出仕,其同乡厉森、楼梦才、李祥、李继等几百人纷纷来投。

张伯淳家在湖州,王应麟写信给他召唤而来。

这就是王应麟重新出仕的意义,不止多了一个可用之才,更有一种名人的广告效应,会让更多的中立派选择投效。

接受了大家的参拜,像厉森这样只是投军的普通人都去军营安顿,有名有姓的进入行在。

又一番废话后,杨镇龙说道:“臣受王公感召,变卖家产投献朝廷,请陛下笑纳。”

“毁家纾难,忠义可嘉。”赵昰努力克制着看向陈宜中的**,继续说道:“目下朝廷用度不足,卿等投献犹如雪中送炭,可解燃眉之急,不能不报。

朕意,待社稷恢复或朝廷用度宽裕,当偿还,以三成利计息,诸卿以为如何?”

王应麟当即拒绝,道:“臣为朝廷效力,理所应当,何求回报?”

杨镇龙说道:“臣亦不求回报,只求建功立业。”

王应麟姗姗来迟,除了招揽人才,还寄托自己的书稿并变卖家财筹措钱粮,所以随行车辆百余,并非他排场大行李多,而是装的钱粮。

什么是负薪上班?这就是!

然而这里只有拳拳爱国心,没有任何蝇营狗苟。

赵昰说道:“若天下皆如卿等,何愁天下不定?然人有后顾之忧,终究难以敬献家财,今为鼓励民间献纳,卿等当为表率。”

王应麟道:“陛下计深远,臣愧领。”

赵昰拍板:“如此,以后但有献纳钱粮者,皆登记造册,朝廷宽裕后即行归还。”

这算不上正儿八经的债券,却也有了那么些意思,因为此时的宋庭势弱,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凉了,实在不是一个好的投资对象。

但是如果心怀忠义,大概率会尝试一下的,至于是否如此,再看。

随后,自然是给各人安排职位。

这么多人才,大家都眼馋的紧。

陈宜中道:“陛下,政事堂人员紧缺,臣请复舍人院与五房,需知制诰、检正五房公事,检正公事各二人,提点公事各二人。”

好嘛,一张口就是十二人,真当来的都是进士出身?

陈文龙不甘落后,道:“臣请派侍御史与巡查御史,各……”

“诸卿莫要争抢。”赵昰打断了诸人,说道:“目下朝廷缺人稍减,终难复以前,朕意精简机构,提升效率。

政事堂设左右丞相各一,参知政事五人,处理全国政务,下设直舍人院。

取消政事堂五房并三司使,恢复六部职权,皆属政事堂,其中兵部负责兵员招募训练、将官选拔迁贬、兵甲、粮草等事,无调兵用兵之权。

枢密院只负责兵将调动、规划防务、方略、对外征战等事。”

“陛下圣明。”陈宜中立刻附和。

三司使本为全国财政机构,独立于三省六部外,其存在极大地限制了政事堂的财权,而枢密院让兵部毫无存在感,让政事堂不能染指兵权。

如今赵昰一改,政事堂权力大增,陈宜中当然愿意。

“臣以为如此设置,枢密院恐将受制于政事堂,宰相权势太大,易霸凌皇权,历朝之鉴,陛下不可不察。”陆秀夫说道。

陆秀夫不得不反对,因为他是枢密院代表,不据理力争肯定被批评的。

但是他说的有道理,因为相权与皇权天然有矛盾,所以相权一削再削,到了明清直接取消了宰相。

陈宜中道:“所谓权臣,不过皇帝放纵而已,蔡京、秦桧、史弥远、贾似道之流无不如此。

然国朝制度之下,即便此等奸佞权倾朝野,常常失礼,却不敢僭越,为何?”

制度不允许呗。

编观历朝,赵氏的制衡术最为登峰造极,无论文臣武将都没有造反的可能,当然,小规模的军事政变是有的,这是用人问题,非制度可解。

看两人又要争执,王应麟说道:“陛下睿智天成,果决有谋,胆略过人,谁能欺之?

且陛下有言,利国事则行,不利则止,简化政事堂复六部职权有利国事,当行。

当前以征战为先,枢密院不宜削弱,臣意,废兵部,其兵甲归工部,将官谴谪归吏部,钱粮归户部,军纪督查归御史台,审查不法归刑部与大理寺,余者不变。

天下无完美之事,些许间隙亦可容忍,待国家中兴,天下承平,仔细筹谋亦或恢复旧制不迟。”

“卿所言有理,便以此办理!”赵昰拍板。

见王应麟的谏言被采纳,新来的众人纷纷进言。

其中前殿中侍御史陈仲微说道:“今以效率为先,然官制依旧,非为表率。

臣意,以职事定官位,官位定品秩,品秩定俸禄,余者皆罢,若嘉奖功勋,可重设爵位,文武同一。”

宋朝的官制很复杂,分别由差遣、本官阶、散官阶、勋官、爵位,贴职等组成,比如陈宜中,全称少师、光禄大夫、上柱国、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右仆射、右丞相。

右丞相是差遣,实际做事用的,右仆射是本官,也称寄禄官,领工资用的,少师和光禄大夫是散官,决定地位用的,资政殿大学士是贴职,装逼用的,上柱国是勋官,荣誉头衔。

而地方上的知州,你不加个某某殿\/阁的待制\/直学士\/学士,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说出去确实是很有面子,但是真的繁杂。

“此言甚好,诸卿商议细则。”赵昰看了看时间,发现挺迟了,便道:“此事不急于一时,日后商议不迟。”

太后的劝诫总归还是有用的,不然明天的这个时候,皇帝就要让大臣们交作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