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在诏狱看大门(重生) > 分卷(105)

我在诏狱看大门(重生) 分卷(105)

作者:雁过寒潭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9 07:47:02 来源:免费小说

  站在杨休羡身后的高会,忍不住闭上了眼睛。

  今天之前,他们谁都想不到,那个热爱美食,性格耿直的漂亮书生,居然是这样一个恐怖的人。

  你觉得,我会信你?为了你一个下人,去得罪那位么?

  杨休羡弯下腰,毫不避讳地看着他这张因为笑容,而显得愈发恐怖的面孔。

  老爷你不用信我。你信少爷就行。

  袁明光说着,重重地朝着杨休羡磕了一个头。

  求锦衣卫老爷,救救我妹妹。求求您了

  杨休羡站了起来,吩咐外面的人进来看住跪在地上的这个男人,然后带着高会走了出去。

  这里不是邱家宅,是靠近景德镇镇上的一间小屋,今天下午锦衣卫特意找来官衙这个鬼面男的。

  你觉得他说的话可信么?

  杨休羡问道。

  邱大人的话,应该可信。

  高会用脑袋点了点头后方,他只是一个报信的而已。

  小邱骗了我们,骗了万大人两年多,你还觉得他可信?

  杨休羡看着高会。

  邱大人是个好人。

  高会想了想,回答道。

  两年的时间不算短,一起破的那么多个案子也不是假的。

  就算邱子晋当初是抱着什么目的故意接近的他们,这段日子接触下来,邱子晋的本质到底如何,他再愚钝也是看得出来的。

  是啊,一个好人

  杨休羡被高会堪称淳朴的回答逗乐了。

  今天月光还算不错,不用提灯也能看清道路。两人一起慢慢悠悠地走到了邱家宅村口,站在那个属于邱母的恩荣牌坊下。

  杨休羡抬起头,看着上头雕龙画凤的装饰,对着高会说道,你走一趟京城吧。去那个人的府宅打听看看,情况是不是和袁明光说的一样。

  但是宫里那边

  高会皱眉。

  没事,他会跟你一起回去的。宫里的事情,就交给他吧

  杨休羡说着,望向了高会的身后。

  一个身着黑衣,头戴面具的男人从牌坊后的阴暗处走了出来,对着两人点了点头。

  作者有话要说: 原来你是这样的小邱!

  说道小孩子生病,就清清静静饿两天那个,是《红楼梦》里太医的经典语录。

  我当时看了就觉得特别有意思,然后我就在其他的书里找相关的作证,终于发现这事儿居然是真的。

  在著名满族文学家金寄水先生的《王府生活实录》里写的,他是最后一代睿亲王的继承人。他们睿亲王府里小主子生了病,就饿着。然后呢这些小主子平日里也吃不饱,一个个饿的面黄肌瘦的,跟小乞丐似得。

  这本书很有意思。还有一段是他们的父亲老王爷是妾室生的,这位老太太平日里在家里是尊贵的大祖母。但是老太太的哥哥来了,只能在角落里和老太太讲话,而且见了家里的晚辈都要叫主子。因为妾就是奴才,奴才的哥哥见了主人家的孩子都要行礼这本书可有意思了。

  第69章 窑变风波

  在万达的一番劝解下,邱子晋的婚事终于暂缓下来。

  毕竟邱子晋回乡是真的有一堆的事情要忙,邱母再蛮横,也不能插手儿子的公务。

  消息传到邱家别院那边,据说那边待嫁的荣小姐很是不悦。

  她不悦最好。她要是能主动退婚就更好不过。

  赤脚走在田埂上,带着斗笠的邱子晋手里拿着一束稻穗,用手掐了掐穗子。看着两边被风吹的荡漾的深绿色稻田,和沉甸甸垂下头的谷穗,邱子晋露出了回乡后就难得一见笑容。

  看来今年又是一年好年景。

  苏湖熟,天下足。现在最关键的是在秋收之前,通开被淤泥堵塞的河道,让南边的粮食能够尽快送到被北边去。平复京都的粮价。

  看到江南粮食供应无忧,百姓们也算安居乐业,让万达等人稍稍放了点心。

  因为京城粮价过高,今年京都的端午节差点都过不下去。

  最后还是皇上下令,开了好几个北直隶的大粮仓,将往年的存粮发放出来,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但是北直隶的粮仓直接关系到北边和西边的驻军粮饷,开仓放粮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鞑靼,瓦剌对大明的虎视眈眈可是一日都没有放下。若是大明真的表现出了粮库长期空虚,京城缺粮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恐怕这些人就要开始动歪脑筋了。

  午间的日头实在太晒了,万达他们几个都是二十不到的小伙子还好说,跟在邱子晋身后陪同的县令、县丞等人已经被蒸腾的暑气热到不行了。

  幸好路边不远就有一个农人搭着的凉棚,凉棚下还放着一个桌子和两把椅子,简直就是这片稻田里的绿洲,能让人纳凉休息,众人朝着棚子走去。

  这种凉棚在乡村路边很是常见,往往桌子上会放着一把装了凉茶的青瓷大茶壶。茶壶的一边放着一叠陶碗,一边放着一个用来收钱的空碟。

  凉棚一般都是附近的村民搭建的,路过的人要是喝了他的茶,多少要放一些铜板在空碟里,意思意思。

  颇有些六百年前自助式购物的味道。

  不过乡间民风淳朴,来往的也都是熟人,虽然不排除有人占便宜不给钱,绝大多数人还是很自觉地往碟子里放些茶钱的。

  超级有钱人邱子晋直接往里头扔了一块碎银子,招呼众人来喝茶。

  万达本以为这种小破地方的茶水必然味道糟糕,说不定还带着一股泔水味。谁知道一口下去,这都被放凉了的茶汤,居然很是爽口,还带着淡淡的香味,倒叫他大感意外了。

  大人可别忘记这里是什么地方?昔日白乐天所做的《琵琶行》里,有前夜浮梁买茶去这一句,这里可是浮梁茶的产地啊。

  站在一旁的宋知县看着万达满脸吃惊的样子,笑着摘下斗笠,给自己扇了扇风。

  这浮梁茶在此地的田间地头就能喝到,但是一旦卖到京师所在的北方,那就是价值千金了。

  县令呵呵笑道。

  万达心道惭愧惭愧

  白居易我知道,《琵琶行》我也知道,但是浮梁就是指景德镇,那我还是来了此地之后才知道的

  这句诗的前头半句更有名。

  邱子晋放下茶碗,淡淡一笑,商人重利轻别离。

  大人你说,这船都在河道上堵着,谁能从中获利?

  邱子晋看着万达问道。

  商人?

  万达楞了一下,灵光一闪,京城的粮商?

  正确地说,是垄断了北方粮道的北直隶粮商。

  整个大明帝国在经历了元末明初的军事打击后,在推行以农为本的洪武大帝朱元璋指定的一系列诸如:徙富民,抑豪强,屯田开荒,兴建水利的政策下,迅速恢复了农业生产。

  原来南方的主要粮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江苏浙江徽州,一直扩展到了两湖区域。

  在北方,则将原先故元移民从沙漠迁徙到了北直隶和北方农村,尤其是山东,河南等地区,已经成为了北方产粮的主要区域。

  靖难之役后,永乐大帝朱棣更是强迫苏州、浙东等三千余富户和农民搬入北直隶,填充京师附近的广袤农田。

  到了前朝的天顺年间,北方的粮食产量虽然不能和一年两熟乃至三熟的南方产区媲美,但也有相当的规模了。更不要说各个边镇还有军队屯田和盐商们在那边开荒的商屯。

  北方农业发展,对于天子守国门的京城来说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在这两年愈演愈烈的京师粮价飙升的情况下,反过来看,似乎得到利益的并不是北方的农民,反倒是北直隶那些大的粮商了

  北方的粮食同样也是通过大运河从北往南运到京师。不过不同于由南向北的商路,通常粮食在运到天津港后就会通过陆路进入北京。

  所以运河堵塞,对北方的粮商来说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影响。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这就不是我们此次南下巡查就能解决的事情了。

  万达将水碗放回桌子上。

  看来运河下游的清淤和修闸势在必行。不然涨价的可不止是粮食那么简单了。茶叶,陶瓷,布匹,丝绸,这些所有南方的特产如果真的必须要靠陆路北上,那价格势必跟着飞涨。说不定就连朝廷贡品的采买,到时候都会出现问题。

  邱子晋想了想,没把下一句说出来。

  北方重镇的市边,恐怕届时也会受到影响。

  如今朝廷和瓦剌人在边境互市,大明对外最重要的商品就是南方的茶叶和瓷器,多年以来,价格还算稳定。

  若是不久之后,因为运输问题,导致茶叶和瓷器的价格疯涨。

  邱子晋不认为那些北方蛮族,会坐下来倾听他们解释,说什么千年大运河受阻是实属无奈,而是认为你们汉人不讲信用,做买卖坐地起价。

  原来一匹马能换到的茶叶和瓷器,如今要用两匹马才能换得到,那不就意味着汉人皇帝想要开战么?

  京师的正常运转,全赖着大运河的维系。这条命脉堵住了,京师也就离危机不远了。

  宋大人。

  不敢。

  邱子晋招呼县令坐下,对方谦卑地摆了摆手,不敢与邱子晋和万达两人争坐。

  官场只看官阶大小,莫说这宋大人今年五十,哪怕他七十了,在二十岁不到的上官面前也只能站着。

  今年的御窑烧的如何?负责御窑烧制的督办又是哪一位?

  景德镇作为大明皇家御用瓷器的供应地,除了本地大量的民间瓷窑,更重要的是所谓的御窑和官窑。

  其中位于珠山的御器厂,负责皇家瓷器特供,官窑中有所谓的督陶官,即督造陶瓷烧制的宦官和工部官员以及部分地方官员。

  大人,下官在此。

  跟在县官身后的工部虞衡司郎中出列,对着邱子晋和万达行礼。

  听说这位巡抚大人莅临,整个景德镇的官员们都活动了起来。自然也包含负责御器厂和御茶园的大小官员,今天一早就集合在邱家宅的牌坊下,一路跟随,就等着上官召见问话。

  你是督陶官何瓛?

  邱子晋看着眼前这个留着一把胡须的中年人问道。

  正是在下。

  这位督陶官姓何名瓛,松江府华亭县人,在此任职已近三年了。

  邱子晋离开家乡之前他还未上任,不过这一路上也听说过这位何郎中的官声。

  他为官清廉,体恤窑工,在当地颇有人望,深得当地陶工们的爱戴。

  何郎中为民造福,本巡按早就耳闻。

  大人过奖。

  督陶官只负责御窑造办,不理其他俗物,能做出这样的口碑,实属不易。

  督办太监又是谁,今日为何不在?

  邱子晋看了一眼他身后带着的两个陶工,感觉有些不太对劲。

  太明特产,督办太监和守备太监的权利凌驾当地官员之上。这种场合按理说那位公公应该出来露个脸才对。

  何况这里站着在内侍圈里口碑一流的小国舅万大人呢,不出来拍拍马屁简直对不起宦官两个字。

  这

  何郎中眼神飘忽,明显有些为难。

  但说无妨。

  万达在一旁说道。

  梁公公他有事回京城去了。

  何郎中说完,深深地低下头。

  回京城?难道是御器厂发生了什么大事,需要回京上报?还是宫里内府出新的样式了么?

  这两年景德镇的陶瓷烧造技术突飞猛进,有一种成形与宣德年间的斗彩瓷,在最近深得陛下和娘娘的喜爱。

  邱子晋以为是宫里新做出了花样需要景德镇御窑这边烧造,故而将督造太监招了回去,心道这也是常事。

  万达日常出入昭德宫,对于他姐夫满身的艺术细胞也是长期进行过沉浸式体验的。之前在歙县的县衙里,不刚还体验了《一团和气图》的威力么。

  万达也认为恐怕是他姐夫又想出了什么新的花样,或者爱妻毛病又发作了,想着给姐姐或是小皇子特意烧一套瓷器之类的,所以让内府八局的造办把那位梁太监给招入内宫了。

  之前御窑厂里烧制出了一批窑变的瓷器,梁大人特意送到京师去了。

  何郎中见隐瞒不过,只能实话实说。

  如今算来,已经走了一个月有余了。

  窑变?何大人,窑变的瓷器虽然珍贵,但是作为贡品上供是否过于不妥呢?

  邱子晋眉头一皱,语气也变得强硬了起来。

  什么情况?什么叫窑变?为什么不妥?

  万达对这些瓶瓶罐罐完全没有研究,不解地拉了拉杨休羡的袖管,低声问道。

  制作瓷器,除了有培泥的配比,塑形,上釉等等工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火候的掌控。

  杨休羡凑到他耳边解释道,窑变就是火候出问题了。

  那不就跟我做菜一样?

  万达心想这个我熟。

  这做菜也讲究食材的来源,刀工的好坏,不过最考验厨子的还是对火候的控制。这种手上的功夫,除了不断磨练,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

  当然不一样,灶火说到底是人可以控制的。但是窑火的变数可就多了。变得好,得火气之精华,烧制出的瓷器流光溢彩,光怪陆离。变得不好,就是所谓的死器,釉色黯淡不说,可能整个胎器裂开,导致之前数日乃至数月心血全部白费。

  杨休羡补充说道。

  若遇上太监催工,京师那边等着这批器物进贡使用,那真是要逼死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