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军事 > 笏剑曲 > 一零二1 长安赋笑永昌不昌 归仁焉叹大明不明

笏剑曲 一零二1 长安赋笑永昌不昌 归仁焉叹大明不明

作者:王惟福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12-29 07:45:56 来源:书海阁

1

寒冬凛凛,风雪萧萧,虽然都城长安天气恶劣,然人心暖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人雅士聚于孔庙大殿应试,吏政侍郎宁绍先奉旨监考,已时开考,午时收卷,共得考卷三千七百九十三份。

宁绍先大喜,忙将试卷分与众官僚一一阅览,吩咐淘汰糟粕,留下锦绣。时至深夜,召集众官道:“各位大人都已选出中意的文章了?”众人道:“我等尊大人之命,各选出徜徉恣肆,蹙金结绣的好文章七八十篇,请大人过目。”宁绍先大喜,将众官交来的考卷收齐,得一千九百七十四份。

宁绍先道:“还是太多了,烦请众位大人细看,再淘汰一些。”大家不敢怠慢,又将考卷展开评审。过了一个时辰,众官复将考卷交来,宁绍先数了一下,还有一千一百零八份。

看着这么多的考卷,宁绍先道:“大王只要招录五百贤才,我们还需细加筛选。”众人领命,又各自取了几十份考卷审阅起来。宁绍先道:“我等不仅要选出五百篇佳作,还得挑出前十名呈送皇上御览,由皇上钦点状元。”

两个时辰后,众人精益求精,复又呈送了五百篇文章,吏**从政丁雨道:“下官等人相互比较过,五百篇《定鼎长安赋》中,当属扶风举人张文熙这篇最佳,请大人过目。”宁绍先一边看一边叫好,自言自语道:“真乃佳作也。”

宁绍先正欲定下此事,突然看见谏议龚信尚在文案上挠头骚耳,再才发觉龚信手中还有一考卷尚未交上来,遂责怪道:“龚大人为何如此之慢?”龚信见长官责怪,慌忙道:“大人,下官阅读文章一百二十篇,选中三十六篇,唯此一篇,文辞让人拍案叫绝,韵律让人回味无穷,然选与不选,下官犹豫未决。”

大家都觉得奇怪,既然文辞、韵律俱佳,当然应该选上才是,为何犹豫不决?宁绍先问:“却是为何?”龚信并不答话,直接将文章递于宁绍先道:“请大人定夺。”

宁绍先神色疑惑,颇感稀奇,接过文章细细阅读,一时脸色大变。宁绍先看了那文章,又惊又喜,又喜又怒,又怒又骇。众人大感意外,一个个地凑过来看,但见赋曰:

泱泱中华兮炎黄立,炎黄悠悠兮万古芳。

先贤拓疆兮四海广,君王所爱兮笃长安。

长安何安兮乱之首,后世英雄兮听我言。

轩辕一统兮眠桥山,桥山南瞰兮现畿辇。

丰镐相望兮宗周兴,周人怒目兮王奔彘。

骊山丽丽兮美人笑,犬戎西来兮一命休。

秦皇威威兮子婴戮,阿房巍巍兮柴薪焚。

乌江楚歌兮汉家霸,非刘不王兮诸吕封。

长乐宫不乐兮将军死,安汉公废汉兮孺子亡。

黄天立兮人迹绝,五胡乱兮尸满城。

太真丰艳兮明皇舞,回眸一笑兮马嵬坡。

白首返京兮君非君,冲天香阵兮山河碎。

立翠华之巅兮俯望,见墙垣之草兮凄凉。

八水汤汤兮去匆匆,南山崔崔兮狐绥绥。

帝都十三兮今何在?繁华尽逝兮烟云空。

我心忧虑兮歌且谣,诸公芸芸兮倾耳听。

君贤则安兮昏必乱,民附则昌兮暴缟素。

世之盛衰兮天有数,凡夫求泰兮安可得?

永昌不昌兮且勿喜,长安不安兮莫强求。

我自无名兮自在,不为牺牛兮亡身。

逍遥无踪兮无处寻,奉劝君王兮敬而受。

弃乾坤于篝篓兮隐溪林,隐功名于九皋兮游霄汉。

乘云车之悠悠兮栖红霓,游阊阖之乐乐兮眠昆仑。

范公退兮得永安,文种进兮得长眠。

我高飞遥遥兮不返,君斟酌瑾瑾兮自便。

众人读完此赋,脸色大变,再看作者署名,乃逍遥先生,宁绍先道:“此赋文辞精彩绝伦,胜过张文熙十倍,内容却极其叛逆,且署名逍遥先生,显然不是真名实姓,你们速速派人追查此人,本官明日报与牛丞相定夺。”

次日一早,宁绍先正准备出门,忽见龚信等人来报:“大人,我们在驿馆客栈查遍各地来的考生,未有逍遥先生者。”宁绍先道:“我知道了,你们在衙内好生值守,我这就去牛丞相府上。”

到了牛府,宁绍先说明来意,呈送这篇《定鼎长安赋》,牛金星看了也是一惊,暗想:“此文言辞犀利,文笔绝伦,却讥讽大顺新朝,非常人所作,我正好要去面圣,何不将此赋交大王圣裁。”

牛金星带着考卷匆忙来到皇宫,恰好李自成正与军事宋献策、汝候刘宗敏、制将军唐海、李岩商议北伐之事,牛金星呈上考卷,道:“大王,此赋乃应试文章,作者匿名,文笔虽佳,却有讽刺新朝之意,臣不敢独专,请大王圣裁。”

大顺王李自成看完大怒,将试卷往地上一丢,喝道:“大胆狂徒,速速拿下此人,枭首示众,明正典刑。”

牛金星道:“此人应试完毕就走了,且逍遥先生不是真名实姓,不知何人所做。”

大顺王道:“定是明朝派来的妖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刘宗敏蒙蒙地道:“大王,腐儒一篇文章,何必发此大火。”

李岩捡起试卷看了一篇,摇了摇头,复又交与唐海。唐海细看了这篇《定都长安赋》,眉头紧锁,思索良久,奏道:“大王,臣也许识得此人。”

大顺王、牛金星、宋献策、刘宗敏、李岩深感诧异。大顺王问道:“唐将军如何识得此人?”

唐海道:“臣举义前,曾行走九州四海十余载,识得不少江湖异人,其中有一奇人,无名无姓,世人称作‘马笑’,此人才学渊博,思虑深远,颇有仙人风骨。五年前,臣与曹印象山斗志时,此人也在。当时,臣以为明朝**残暴,已不配再掌华夏神器,天下英雄欲立功业,唯杀伐方能救天下,徐图革新乃痴人说梦,不可成也。曹印反之,他认为杀伐残暴,有违天道,立志于严行律法,重整朝纲,以拯苍生。为此缘故,我二人在象山上争得脸红耳赤,水火不容。”

说道这里,刘宗敏哈哈大笑道:“唐将军何必与此等迂腐老儿斗志,要以我,一刀宰了,岂不免了口舌之争。”

大顺王道:“曹印受了光宗皇帝的通天笏,自以为能救天下,忙碌半生一事无成,不过,此人虽愚笨,却也是个清官。”

李岩道:“此人是明廷中少有的开明大臣。”

宋献策道:“可惜不识时务,对昏君愚忠。”

牛金星道:“他在朝中屡遭排挤,极不得志,被奸臣所逼,泪斩爱徒荆悝、荆鞅、荆斯、荆非,后来,母亲饿死街头,自己也深陷囵圄,说起来也甚为可怜。”

大顺王道:“唐将军,你二人斗志,后来怎样?”

唐海道:“后来马笑预言臣与曹印二人之志皆是妄想,万难成功。他以为天下治亦天道,乱亦天道,救亦天道,杀亦天道。”

“莫非这《定鼎长安赋》就是马笑所做?”宋献策目视唐海。

唐海拿起试卷,念到:“我自无名兮自在,不为牺牛兮亡身,从此赋内容来看,想来是他。”忽又暗暗吃惊,心想当年象山上一番厮杀后不见其人影,按说他应死于混战之中,却为何又在此地现身……”

“马笑?”大顺王、牛金星、宋献策、刘宗敏、李岩五人同时讶然。唐海双眼微闭,点点头,虽不说话,神情却极度自信。刘宗敏大怒:“好呀,此贼嚣张,我这就派人搜寻,抓住他,俺亲手剥他的皮。”大顺王也是咬牙切齿,恨恨不休。

唐海道:“好一个‘贼’字,刘将军这个贼字,让我明白了马笑的一片善意。”

大顺王脸露不快,问道:“此贼诽谤我朝,唐将军为何说他一片善意?”

唐海道:“启禀大王,此赋虽然嘲笑历代君王的兴衰,但并未预言我朝的结局,细观全文,文笔间似有规劝之意,希望我朝借鉴历朝历代兴衰之道,善待苍生,以保万世。”

李自成依旧怏怏不乐,道:“既如此,当亲自来见孤,面陈善意,只要言辞真切,孤必采纳,今番前来应试,又不署名,却是何意?”

唐海道:“天下英雄,各有其志,马笑志在逍遥,不愿受朝廷礼法束缚,但又不忍天下苍生受苦,故行此法,其良苦用心,还望大王体谅。”

大顺王再才稍展笑容,问道:“待孤取了天下,唐爱卿可愿替孤招曹印、马笑入朝为官?”

唐海道:“臣愿亲往劝之。”

李自成大喜道:“既如此,孤此番开科,只取第一名,不点状元,这状元之头衔,虚位以待马笑。”唐海大喜,跪地而拜,道:“大王圣明。”

宋献策道:“大王,此事已定,我们再议北伐大计吧,北伐事关天下安危,不可不慎。”

大顺王道:“兵贵神速,不得给明朝踹息之机,孤意十日内挥师北上,众卿意下如何?”

宋献策道:“大王英明,明朝已名存实亡,关内几乎无兵可调,辽东山海关仅有数万关宁军,扼守着清兵入关要道,也是撤离不得,湖广、四川又被张献忠闹得自顾无暇,崇祯小儿已是孤家寡人,大王亲征,必能全胜。”

唐海道:“关内明军虽然不成气候,但若将各地零散军队集合在一起,也足可防御京城。大王可派偏师一支从河南北上,扫清官军残余,攻取河北,南围北京。万岁亲统大军从山西攻取居庸关,北围北京,如此,京城必破。”

宋献策道:“大王从山西伐明,正应了谶语:‘若要上云天,起自雁门关。’”

大顺王大喜道:“如此,就依唐将军之计,分两路伐明。”

李岩道:“臣愿领军从河南北上,一定肃清北京周边,牵制各地勤王援军。”

大顺王道:“李将军足智多谋,可在孤身边出谋划策,至于偏师,刘芳亮可担此任。”

牛金星道:“刘将军固然智勇双全,只是麾下缺少悍将,唐将军手下兄弟个个勇猛,能征善战,臣建议,可令唐将军手下果毅将军阿拉太、威武将军斯仁协助刘将军北伐,如此,必能万无一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大顺王摆手道:“不成不成,此法好是好,只是,天下人都知道,唐将军十八兄弟生死与共,义薄云天,孤怎能夺人所爱?”

牛金星道:“不妨,攻下北京,让刘芳亮将二将送还给唐将军就是。”

大顺王依旧摇头:“不可,不可!”

听了大顺王和牛金星的话,唐海微微一震,但旋即笑道:“这有何不可?我十八兄弟投奔大王,皆为大王之兵将,只要能杀敌立功,全凭大王调遣。”

大顺王大喜道:“唐将军真乃开明义士,功成之后,朕定让刘芳亮还你二将。”

2

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二月初一日,大顺王李自成命刘芳亮领阿拉太、斯仁、党守素、张世杰、刘体纯五将,率军二十万西出太行山,入河南境,北上伐明,兵峰直指北京。李自成亲统八十万大军从河津东渡黄河,从山西出雁门关,取大同、居庸关,由北而南兵指明廷京师。两路大军南北夹击,虎视九鼎,志在必得。

大顺王李自成颁下军令:“杀反不杀顺,杀富不杀贫。”

攻下侯马城后,李自成又将大军一分为三:唐海领兵十万为东路军,攻沁水,取泽州、高平,伐潞州,北上太原。刘宗敏率军十万逼吉县,下隰县、交口,北上汾州,东伐太原。大顺王李自成亲率六十万大军取霍州、介休,兵指太原、忻州、代州。

一路上,百姓夹道相迎,献酒送食,争相传颂大顺军“不杀人”、“免徭赋”,守城官兵诛杀官吏,开门迎师,军民欢天喜地。

唐海率军来到沁水城下,沁水守军张淮畏惧大顺军势大,坚守不战。段七道:“沁水小城,攻之不难,但如今民心向着大顺,我们不如暂且围而不取,先行攻心,也许过不了几日,沁水城能不战而降。”柳甲道:“军师说的是,我们一边围城,一边派兵下乡攻击为非作歹的财主恶霸,收取民心,征集粮草。”唐海点头称是,遂派林源、狼霸、章船、秋光、鲁奇带五千人马深入各镇各村捉拿大户地主,开仓散粮,分割田地,征集马匹粮草,又令山勇、世安、叶阳、王风、王雨率军两万往东攻取泽州、高平、潞州。

果然不出段七所料,数日后,泽州、高平、潞州城破,沁水守军见救援无望,境内百姓纷纷依附义军,知道大势已去,不得已开门投降,唐海遵照大顺王军令,杀反不杀顺,杀富不杀贫,对归顺的沁水县令袁会、县丞陆思等人善言劝慰,官复原职,令镇守沁水,将拒不投降的官吏和恶霸斩首示众。

唐海率大军来到高平,决意休整一日再启程,忽见金子来报: “高平城外长平村大地主武亮纠合乡勇、残败明军一千余人据险把守,不准义军入村,打死我义军军士两百余人。”叶阳大怒道:“我率五百人去将武亮脑袋提来。”唐海道:“且慢。”顿了一下,又道:“我们一起去看看。”

枭龙道:“此等小事何须将军亲去。”唐海道:“闲着也是闲着,莫如城外走走。”叶阳笑道:“呵,元帅是想赏风景了,可这荒山野岭有什么好看的。”

唐海留段七、世安、林源、狼霸领大军留在城内休整,自与枭龙、柳甲、章船、王风、金子五将,带着两千人马来到长平村,见武亮据险扎寨,居高临下,遂带众将绕着山寨细细勘查起来。

柳甲道:“看此营寨,此人还懂些兵法。”

金子道:“据周边百姓说,武亮原为明朝山西总兵麾下的参将,有勇有谋,只因为人耿直,虽有战功,却屡屡不得升迁,因而辞官回乡。”

唐海道:“如此,我们不可轻敌。”

枭龙道:“怕什么,我一个时辰就将他攻下来。”

唐海道:“休要鲁莽,先将营寨四门围起来,待我细查周边地势再思破敌良策。”

武亮自幼习武,号称“晋南第一”,听说又有义军前来骚扰,遂带着一帮子兄弟亲临查勘。寨中有洛阳逃来的朝廷千总夏虎认得唐海,遥指义军道:“武好汉,寨下那为首的是唐海,人称‘天下第一寇盗跖’手下十七兄弟个个英雄,他率军前来,我们大意不得。”

武亮听了大惊:“夏虎兄弟,你确定是他?”

夏虎道:“当年贼军攻克洛阳,就是他的属下擒了福王,我当时正躲在福王府中,因此识得他。”

武亮喜道:“太好了,捉了唐海,我定名扬天下,那时,朝廷那帮庸臣碌将必会捧着帅印恭恭敬敬地来请我出山,哈哈。”

夏虎道:“敌众我寡,好汉如何捉他?”

武亮道:“我自有妙计。”

待到深夜,武亮叫醒夏虎道:“请将军助我一臂之力。”

夏虎睡意未醒,朦朦胧胧地问道:“助你做什么?”

武亮道:“生擒唐海呀。”

夏虎大惊,朝外望了望道:“天这么黑,如何助你?莫非将军想趁夜偷袭贼寇?”

武亮道:“正是。”

夏虎道:“敌众我寡,偷袭岂不是自找苦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武亮道:“贼寇虽有两千人,但他四面围困,每门只有五百了,我今率营寨中一千二百人马猛冲一门,岂不活捉唐海?”

夏虎道:“贼寇四门围困,你怎知唐海在哪一门?”

武亮笑道:“这有何难,我略施小计便可知晓。”

武亮升帐,聚齐九个头领议事,令道:“你们在每门留下五十人守住寨门,其余人吗全部集中到村中央听候调遣。”又对夏龙道:“烦请将军写四封降书给唐海,言武亮螳臂挡车自取灭亡,将军愿弃暗投明,约定明日辰时打开营寨北门,请唐海率军攻寨。”

夏虎惊道:“武好汉这是何意?小弟与贼寇不共戴天,誓死不降。”

武亮笑道:“将军忠心,武亮岂能不知,所谓兵不厌诈,将军照做就是。”

夏虎无奈,只好按照武亮之意谢了四封降书。武亮分别交于四个头领道:“你四人各带降书一封分别去东、南、西、北四门,将降书射给贼寇,而后观察动静,看是否有贼寇骑马出营,去了哪个方向?如有消息,速回报我。”

众头领走后,武亮约夏虎坐下饮酒,左手拿起酒壶,右手指壶笑道:“将军休怪武某吝啬,今夜饮酒,只此一壶,以免醉了误事,待擒了唐海,明日再请将军喝个痛快。”

夏虎莫名其妙,问道:“好汉有何妙计快快说来,莫让夏虎堵得慌。”

武亮哈哈大笑,却偏不说,硬拉夏虎喝酒。过了一会,四个头领回来了,其中三个报道:“降书射出去后,见贼营中有人骑马往南门去了。”另一个道:“属下命人将降书射往南门外,远远望见值哨的贼寇将降书拿回营寨中,过了一会,有三骑快马奔来,也入了贼营。”

武亮大喜道:“走,打开南门,今夜生擒天下第一寇盗跖。”

夏虎这才醒悟:“东、北、西三门贼将见了降书,必定飞报贼首唐海定夺,既然三门守将都将降书送往南门,说明唐海就在南门营寨中,妙计,妙计。哎呀,武好汉不仅武艺超群,还足智多谋,夏虎自愧不如,自愧不如呀!”

武亮哈哈大笑,问夏虎道:“贼寇两千围我,每门只有五百,我今率一千二百人突袭,能成否?”

夏虎喜道:“武好汉妙计冠绝古今,如何不成!”

武亮大笑道:“还望夏将军助我成此大功。”

夏虎拜道:“愿听好汉号令。”

半个时辰后,黑暗中的南门悄然打开,武亮、夏虎带着三百骑兵,九百步兵气势汹汹地杀往唐海营寨,高呼“活捉盗跖!”值哨义军见敌军偷袭,慌忙擂鼓呐喊,一时营寨内乱做一团。武亮、夏虎冲到营寨前,命军士推开寨门木杆栅栏,众人如潮水般涌了进去。

武亮、夏虎率众闯进唐海营寨,却发现里面静悄悄的,不禁大惊。武亮道:“怪哉!”夏虎慌道:“不好,中计了。”忽闻外面杀声震天,一头领来报:“外面伏兵四起。”武亮率众复出唐海营寨,只见自己已被团团围住,其中一将骑在马上喊道:“武亮、夏虎,我乃大顺国威武将军枭龙,你二人这雕虫小技瞒不过我家将军,速速投降可免一死。”

武亮又羞又怒,破口骂道:“死唐海,我跟你拼了。”说着率众杀了过去,被章船、王风拦住,双方将士相互厮杀在一起。战了半个时辰,武亮被山勇擒获,夏虎被唐喜绑了,其他头领和乡勇、官兵或被杀或被捉,章船、秋光、鲁奇率军趁机攻入对方营寨,待到天明,长平村全为大顺军占领。

众人将武亮押来,唐海问道:“唐海闻将军骁勇善战,却屡遭小人算计,在明廷中郁郁不得志,愤而回乡,既如此,为何抗拒我大顺国义军,为明廷昏君卖命?”武亮道:“我为官是明朝的官,为民是明朝的民,你大顺国乃李自成自封自号,今犯我家园,武亮岂能束手就擒。”唐海道:“你乃忠贞之人,当明利害,想那曹印也似你一般忠君爱国,如今被昏君打入大牢,你怎不引以为戒!听我良言,早降大顺,必有大好前程。”武亮道:“唐海,速杀我罢,我武亮绝不投降。”唐海道:“唐海的破邪剑只杀奸邪不斩忠良,你既不降,自走去吧,众将,松绑。”

王风一刀斩断绳索,喝道:“滚!”

众军士又押来夏虎,唐海问道:“降不。”夏虎跪道:“末将早闻唐将军大名,素有归顺之意,昨夜射书给将军的正是末将。末将打算为内应,今晨开北门以迎将军,不料半夜时被武亮挟持前来劫营,愿将军明察。”唐海怒道:“你这小人,分明是武亮设计让你写的降书,意在探知我在哪一门营中,你却拿此事来邀功请赏,来人,推出去斩了。”章船、王风得令,强将夏虎拖了出去斩首示众。

刚斩夏虎,武亮又闯进帐来,章船问道:“你回来作甚?”武亮道:“我有一事不明,特来问个究竟。”唐海笑道:“请讲。”武亮道:“你怎知我今夜要来南门营寨中偷袭。”众将听了哈哈大笑,唐海道:“此乃机密,你又不是我大顺将军,恕不能相告。”武亮一咬牙道:“你告诉我,我降你就是。”唐海道:“当真?”武亮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唐海笑道:“夏虎果真愿为内应,必然派人出寨与我密谈,岂能一箭射来降书?苟若我不信此信,他今晨打开北门岂不是徒劳无益?再者,昨夜子时东、西、南、北四门同时射来降书,说明夏虎已经买通了四门的守卫,我猜度,他若有心叛你,只须买通一门守卫即可,再说,四门都买通了,实令人匪夷所思,呵呵呵呵……”

武亮听了心悦诚服,拜道:“唐将军果然名不虚传,武亮愿降。”

唐海大喜,扶起武亮道:“武将军有勇有谋,我大顺国正需要像将军这样的人才。”

喜欢笏剑曲请大家收藏:(wuxia.one)笏剑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