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通红的大火几乎映红了半边天际,跟着杨元仪一起来的一名副总兵立刻请命,要求亲自带人前去救火。杨元仪当场应允,还给了他调动兵马的令箭,可以随时调动城内的兵马前去帮忙。
眼见那名副总兵领了两名游击将军,捧着令箭依然从后院的豁口处原路退了出去。郭承嗣这才沉声说道:“诸位大人,咱们该去面对那些饥民了。”
愤怒的饥民如潮水般不断的冲击着守护在衙门外的卫兵衙役。他们已经由互丢石块变成了互相推拽,有不少人的脑袋上身上已经见了血,双方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整个局势就像如开了锅似的乱成一团。
人群中还不停有人在蛊惑道:“粮食都在里面,快冲进去抢粮啊!不抢也分咱们老百姓没有份。”
“抢粮啊!不然就要被饿死了!”
“这些狗官就希望看见我们死了他们才高兴呢!”
“打死这些狗官,狗日的就会欺负老百姓!冲进去抢粮食!”
……
卫兵衙役们组成的人墙已经在节节后退,有的地方已经抵挡不住了。卫兵和众衙役的脸上都露出了惊恐之色,薄弱的人墙如同在狂涛巨浪中即将崩溃的大堤。
知府衙门的大门在众目睽睽之下终于被推开了,郭承嗣,杨元仪,还有衙门里其他的管事者,一起出现在了万千愤怒的饥民面前。衙门的围墙上也忽然挑起了火把,无数背着铁弓腰挂箭筒的弓箭手出现在了墙头。
这些弓箭手冰冷的注视着下方,就见一个小旗官猛地一扬手里的旗帜,弓箭手们立刻利落的取下肩头的铁弓,搭上箭矢。瞄准了下方依然暴乱着的饥民。
那一排排闪着寒光的箭头在火光的映射下,格外的让人心头发寒。
杨元仪落坐后,还心有余悸的说道:“武显将军好凌厉的手段,当街格杀闹事者,也不怕引起众怒。”
郭承嗣微微一笑,端起案几上已经凉透的茶水,喝了一口,才慢条斯理的道:“谁说我杀了他们。”
杨元仪一愣,道:“他们不是都中箭了吗?”
郭承嗣淡然笑道:“本将军不会让他们死,他们若是死了岂不是没有办法指证那些躲在背后,煽风点火指使闹事的罪魁祸首。”
在场众人听了,无不夸奖郭承嗣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至于他们心中究竟在想什么就没人知道了。
倒是杨通判显得有些坐立难安,郭承嗣见状微微一笑,道:“杨通判可是在担心粮食的问题?”
杨通判苦笑道:“将军明鉴,下官倒是愿意为饥民做些实事,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如今官府粮仓里只剩下五万石的粮草,眼见李家粮仓的大火已经烧了这么久,水龙队还没有救下来,可见那十五万石的粮食肯定是保不住了。将军,请你教教下官接下来该怎么做?”
顿了顿,他又搓着手指,舔着脸厚颜道:“要不,将军大人索性从军粮那边给我拨些过来,以解燃眉之急。”
“胡闹,军粮也是你能乱打主意的?”杨元仪不等郭承嗣开口,他就抢先皱着眉头呵斥道。见杨通判的脸垮了下来,郭承嗣微微一笑,安慰道:“不用担心,本将军一定会给你找来足够的粮食。”
巨涌关南门,大门紧闭,原本守城门的三队士兵已经被抽走了两队前去帮忙救火,剩下的一队士兵也知道城内饥民闹事,此刻正处于混乱敏感的时候。他们不敢怠慢,个个都警惕的瞪大了眼睛,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敢放过。
远处,忽然传出了“吱吱呀呀”车轮滚动的声音。很快,一溜长长的骡车队伍出现在了他们面前。负责城门安全的队长立刻喝道:“站住,现在宵禁,城门早已关闭,任何人都不能进出。快退回去。”
骡车队伍为首的,是一个黑瘦精壮的中年男人。他穿着褐色锦袍,带着镶嵌着美玉的皮帽。咧嘴一笑,就露出了一颗闪亮的大金牙。
大金牙陪着笑脸道:“官爷辛苦了,我们是马记药铺的,骡车上都是一些收购的药材还有皮货,要运到长安城去贩卖。因为货物较多,装车就装了大半天,才耽误了时辰。不过我这里有知府衙门发下的通关文牒,盖了大印的,还请诸位兄弟行个方便,让我们出城去。”说完,他悄悄的递上了两锭银子。
队长没有接他的银子,而是警惕的说道:“既然有官府的通关文牒又何必急在这一时,麻烦掌柜的等到天亮再出关吧!”
“那可不行,真要等到天亮,咱们东家就该骂人了。官爷,你行行好。”大金牙见队长并不妥协,他又从怀里掏出了两锭银子,陪着笑脸递了上去。
这四锭银子加起来足足有二十两,他出手可真算得上是大方了。可那个队长却依然毫不买账,他猛地抽出腰间的佩刀,恶狠狠的道:“说了不能过就不能过,再啰嗦,就把你们全都抓起来。快些滚.....”
大金牙的眼角不自觉的抽了抽,这时城墙上有人出声询问道:“下面发生了何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