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宋之枭雄卢俊义 > 第七十章 赵佶罪己

宋之枭雄卢俊义 第七十章 赵佶罪己

作者:常欢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2-29 18:54:22 来源:免费小说

  正当卢俊义陶醉在穿越时空的爱恋,陶醉在跟李清照的新婚燕尔之时,他也不忘时时关注赵宋朝廷和女真人的动静,而此时的李清照可以完全放松地顶着神使光环做新时代女性,她跟卢俊义一起分析情报,一边研究该何时采取何种动作才能使得齐国利益最大化,一边尽情地感叹和嘲笑赵宋朝廷的昏庸无能。

  齐国的老百姓欢腾热闹欢度春节,而宋境内的老百姓却在凛冽寒风中惴惴不安,不知道自己的将来命运是什么,而惊慌失措的宋朝君臣早已是一片混乱了。

  在金兵的疯狂攻势面前,他们除了知道金军来势汹汹之外,并不清楚金军的进攻规模到底有多大,也不知道哪个地方能够阻挡得住金军,哪个地方可以抵抗多久。对于这样一个朝廷而言,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了,没有一丁点儿心理准备。

  而这时,金国西路军以粘罕(宗翰)为主帅,率军十万,从西京大同出发,攻打太原。

  强盛的金朝灭亡实力强于宋朝的辽国之后,主懦臣庸的赵宋王朝面对急剧变化的外交形势却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积极的应变措施,不懂得及时缓和与西夏的关系以抽调战斗力较强的西北边防军加强北境防务,也没有在太原等二线战略要地布署机动部队。

  完全出乎粘罕必有几场恶战的预计,还在幻想着以屈让和牺牲来换回燕云各州的宋廷猝不及防,或溃或降,节节败退,金朝西路军接连攻取了朔、武、代、忻四州。

  当时赵宋朝廷在太原的最高官员就是童贯,他担任的职务是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负责全权统率这三个地区的军事力量,官邸暂设在太原。除了征方腊取得胜利以外,童贯在与西夏、辽国的战争中,不懂治军却极擅隐瞒败绩、慌报军功,正是他两次伐辽的失利,使得北宋的**与孱弱在金军面前暴露无遗,从而萌发了南侵的野心。

  多次出使金朝的马扩早就对金兵的南侵有所察觉,并提醒童贯早做防备,仍然沉醉于以百万燕京代租费收回幽州空城而沾沾自喜的童贯却对此充耳不闻。

  金军南侵前夕,曾参加燕京谈判的马扩再次前往粘罕军中商议收回蔚、应二州,狂妄的粘罕笑道:“你还在指望得到这两个州吗?山前山后都是大金朝的土地,还有什么好说的?你们把所有州县奉上赎罪,我们才可以原谅你们收纳李锐。你现在就可以回去了,我不久就会派人去宣抚司。”马扩回太原复命后,大惊失色的童贯不是按照马扩的劝说布署应敌的防务,而是做好了南逃的准备。

  不久,金国使者来到太原,提交了金军的宣战书和讨伐宋朝的檄文,并要求宋廷割让黄河以北的土地。不知所措的童贯准备逃归京城,太原知府张孝纯劝阻道:“金人撕毁盟约,大人应当率领各路将士奋力抗敌,如果大人南归,军心必然动摇,这无异于把河东拱手送给金人呀,河东一旦失守,河北岂能保全?!请大人留下来与我们共同报效国家,更何况太原地势险要,人民劲悍,金兵未必能够攻取。”厚颜无耻的童贯居然说:“我的职责是宣抚,而不是守土,如果一定要我留下,还要你们做什么?!”

  十二月八日,童贯逃离太原前线,张孝纯闻迅后击掌长叹:“平时童大人何等威风,怎么一旦风云突变就心惊胆战抱头鼠窜,他还有什么面目去见天子?!”

  十二月十六日,赵宋朝廷枢密使宦官童贯从太原风尘仆仆地逃回了东京。逃回途中童太监根本就没有坐下来吃饭,所有的饭都是在马背上吃的,乘坐的马也累死了几匹。

  促使童贯那么快回京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金人的那份宣战诏书,以及他得到了一份金人讨伐宋朝的檄文。这两件东西告诉童贯一个可怕的事实:金人南下,不是为了小打小闹的那些土地和财富,不是来占便宜的,他们疯狂进攻的背后,是为了废黜北宋天子,占领宋朝的所有土地。这种天大的事情,绝非小臣敢于上奏。就连跑回到东京的童贯本人也不敢拿着这份狂妄的宣战诏书轻易地上奏天子。

  其实,在童贯面奏赵佶的前几天,宋朝君臣已经知道了金人入侵的消息,并且知道了燕山府、河北河东的很多地方已经沦陷了。面临如此危急的局面,大臣们认为金兵的入侵是赵佶在政治上的失误造成的,建议赵佶应先降罪己诏,说不准可以挽回人心,一致对外,挽狂澜于既倒。赵佶现在也不管什么面子问题了,同意了这个意见。这个罪己诏在得到赵佶的认可后,于十二月二十日,正式颁告全国。诏书中说:“自登基以来,言路闭塞,阿谀奉承之声不绝于耳;奸佞掌权,宵小得志,缙绅贤良之人,陷于元祐党籍中受到迫害,政治**,世风浇漓。赋敛苛重,生民之财日竭;戍役繁剧,君民不堪其忧。无益于国计民生之事甚多,侈靡已形成风气。国家的财源已经被挖殆尽,而谋利者还诛求不已,戍边的士兵衣食不继,而冗官冗将却坐享富贵。灾异屡屡出现,实乃上天示警,而朕不知悔悟;天下百姓怨声载道,而朕深居宫中,丝毫不知。追思过去的过错,悔之何及!”

  当然,赵佶的这道罪己诏并非单纯向国人谢罪,是为了通过自我批评,把全国人民对自己统治的怨气转移到对金人的愤恨上去。

  赵佶很清楚他这二十多年来做了多少不得人心的事,以前他统治稳固,春风得意,日子过得不错,他根本不想承认。到如今大敌当前,危及到了自己的宝座,为了收拾人心,他不得不屈尊承认。赵佶还在诏书中信誓旦旦地表示,号召人们上书言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且号召天下的勤王之师前往东京汇集,准备与金兵一战。并且还答应,无论出身有多卑微,只要在未来的抗金战争中出力的,都可以加官晋爵,有大功劳的还可以拜为将相。

  赵佶为了表示自己是认真悔过,并非敷衍搪塞,在痛心疾首一番之后,向人民承诺废弃所有的苛政:裁撤大晟府、行幸局、采石所、都茶场等压榨百姓的机关;罢花石纲;遣散朝庭闲散人员,削减宫廷用度以及侍从官;停止都城内外包括道观、宫观在内的大型土木工程;以前因为这些苛政强占的百姓的土地,都归还原来的佃户。

  赵佶这份临时抱佛脚的罪己诏,在国家面临危险的时候还是有些作用的。至少是对以前自己的错误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且号召全体人民进行抗战。

  这边赵佶忙着革除弊政,那边金兵可没有闲着,进入十二月下旬以后,金军快速通过了三镇,即将到黄河岸边,形势越发危急。北宋政府的君臣朝聚朝堂,夜会私邸,平日里一个个都是能言善辩、八面威风,此时却是面面相觑、束手无策。到底是战、和、守、逃,都没有明确的想法,四派意见争议不休,赵佶也茫然无计。

  这时,唯一可行并且可以救自己的好办法就是将家属遣散四方,在南方有亲戚的就去投靠亲戚,没有亲戚的就投靠下属,反正在京城里面当官都有地方的下属,不少政府官员已经开始转移财产了。汴水之上,无数船队络绎不绝,满载金银财宝,破浪扬帆,驶往东南的州郡,虽然东南现在已经陷入齐国卢贼之手,但听说卢俊义很少杀官,到时候贿赂一番齐军,便可绕路去荆楚和西川。赵佶手下的这些大臣都是酒囊饭袋之徒,金兵离得还很远,不考虑如何退敌,就知道想这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这样的官僚队伍关键时刻怎么能够指望得上。

  十二月二十日清晨,也就是金兵入侵中山的当天,回来了几天的童贯与李邦彦商量后,知道纸里是包不住火的,终于下定决心入朝面奏赵佶。在皇宫里,两人畏畏缩缩、支支吾吾,费了老半天的劲,总算颤颤巍巍地呈上了那份金人的宣战诏书和那份檄文。

  赵佶也知道童贯从前线逃跑回来了,只是最近的麻烦事情太多,还没有来得及顾上他。他不看那些东西还好,一看犹如五雷轰顶。檄文中说:“赵佶在当藩王的时候就包藏祸心,阴谋夺取天子之位。他不惜暗中借助宫廷之力,剪除自己的兄长,终于登上了天子的宝座,险恶之心肆意地发作,日甚一日。黄袍加身后志得意满,头脑昏聩,目空四海,鄙夷一切,自认为有天命,即使作恶多端也无可奈何。”语言之恶毒,可谓前所未有。

  作为堂堂的大国天子,被蛮夷之国如此点着名地辱骂,真是耻辱到顶了。但是打仗也打不过人家,想到此处,赵佶皇帝不觉潸然泪下,颤着音说道:“休、休,卿等晚来商议!”

  此时此刻,尚在犹豫不决阶段的赵佶下定决心推出大动作,准备禅位!既然金人已经和他撕破了脸皮,把他贬低得一钱不值,和他们继续打交道太丢脸了,还是让太子来收拾这个残局吧,自己当神仙去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