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科幻灵异 > [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 > 第二百六六章

[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 第二百六六章

作者:大团团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3-12-29 14:12:31 来源:免费小说

  李天馥其人, 沉浮在官场已三十余年,年过半百, 仍充满活力, 在其岗上发光发热,他不仅是个清官,还是个爱干活, 重实干的能臣。

  他时刻能够给康熙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要论这位老臣在朝中的地位,可堪与陈廷敬相当, 甚至因户部分化后, 李天馥之地位还更高一筹。

  他干过工部尚书, 做过刑部尚书, 又转到兵部做尚书。

  帝王写批奏时是这样写的:命李天馥携明珠等臣……可见每当有大事要出面时, 这位李大人会被指定为主事者。

  这样一位老臣, 自然有面对太子不假辞色的资本,而太子也从未表现出与他亲近的意思,甚至在此之前, 他们之间几乎毫无接触。

  这些事, 只要康熙静下心来命人去查, 自然有銮仪卫来告知真相。

  胤礽道:“儿臣可以指天发誓, 从未想过对李大人下手, 他与陈大人不一样, 陈大人刚正不阿好骗, 李大人那是外圆内方,滑不溜手,他是打太极拳的大宗师, 儿臣才不会去啃硬骨头呢!”

  康熙无奈道:“朕相信你们没有关系, 其他朝臣却不会信。你真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对待朝臣的态度!”

  看看那么多惊弓之鸟,看看越来越多的祈休折子,康熙不由升起愁绪,太子在朝中都快讨狗嫌讨猫嫌了,除了索额图那些坚定的太子党羽,其他人看到他都下意识地避开走,唯恐今天踏入一个坑,明日就被拉去拼死拼活的做事。

  胤礽:“儿臣一定改,一定改!”

  嘴上说着一定改,下回还不是明知故犯?

  虚心接受,屡教不改,说的就是诚恳认错的太子。

  康熙轻叹一声,下朝会后,康熙命其余诸位阿哥去各部院做事,又将胤礽给单独叫走:“保成随朕来一趟,朕有要事与你商议。”

  奇怪的是,帝王并未回去批奏折,而是绕道,将太子给拎去了祠堂。

  祠堂之中有列祖列宗的牌位,周围门窗紧闭,黑乎乎的,唯有上边两根蜡烛不断在燃烧。

  帝王率先向前去进香,又命胤礽跟着跪拜祖先。

  胤礽一头雾水:这不是汗阿玛平时关自己禁闭的小黑屋吗?

  除了祭祀时,这件小黑屋只有汗阿玛想要对先帝絮絮叨叨时会打开。

  只见康熙从梁九功手中取出那份从福州送来的财富奏报,开始对先帝牌位禀告。

  “今子孙开放海禁,与外洋贸易,招全国之商人共赴此盛事。”

  “一月之内,国库之财富比之过去三年赚的更多。”

  “后续之财,更会持续上涨,其势不可逆,大清之富饶,已经腾飞而起。”

  “利益之数巨大,子孙唯恐眼前之利迷了后人之眼。”

  “若此举伤及国本,动摇国之根基,那么朕便是大清的罪人。”

  胤礽听着,心里隐隐约约有些明白了些什么。

  康熙禀告完这些,转过身来,对胤礽道:“从福州处递交来贸易关税,出乎朕之意料。”

  他怎么都没想到,这其中的财富之巨大,区区一月余,就已积蓄富可敌国之数!

  国库的库存在飞涨,民间热热闹闹,一片欢呼雀跃。

  赚的太多了,好处太多了,多得让人心慌。

  一场外洋贸易,连之后几年的战争军费都不必担心了,即便是此后遇上天灾,朝廷与民间都已经具备了能够应对意外的资本。

  狂喜过后,是对大清未来的无限担忧。

  康熙无疑是以为喜欢多想的帝王,做皇帝就有了,天生就有疑心病,他开始质疑这样的贸易狂欢是否正确,开始担忧未来的子孙是否会忘本。

  他对胤礽道:“能够赚取巨大的财富与利益,朕高兴。账目上飞涨的数字无遗是在肯定你此前的做法是多么正确。按照这账目,若未来不出错,待贸易结束,那些签订下来的大交易单进行落实,后续的收益将更为可观。”

  “但是!”

  “你一定要记住,自古来以农为本,才是我国的治国之根,眼前这些利益动人心,国库通过商税与关税都能富裕满仓,还不知培养出了多少商人,又有多少百姓弃农从事别的工作。朕颁布限商之令,提高商税之用意也在于此。朕坐在这位置上,还能兜得住事,若朕日后不在了,大清是在保成的手中更加繁荣,还是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胤礽每次听汗阿玛假设那些“以后你继承大统会怎么怎么样”,“日后朕不在了会怎么怎么样”就感到头大,他无奈道:“汗阿玛您还未到四十岁,您怎么就想着退休不干了?”

  康熙一听便是他那是害怕自己不在没人给他收拾烂摊子,顿时黑着脸冷哼一声,严厉道:“朕要你对着列祖列宗的牌位发誓。”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绝不轻易为利所诱,做那超出底线之事,更枉论受外来那些重商主义的影响!”

  胤礽认真道:“儿臣知道农才是本,绝不会受到外洋利益所影响。”

  康熙道:“你可能保证日后若有政令,在农与商之间做出取舍,定会以农为先?你又如何能保证自己不会受到眼前的利益蒙蔽?你看看如今朝臣,再看看宗室,他们可还提及不得与外洋贸易,可还反对你?他们自己都下水去试上一试,因为那其中的利润实在太巨大了,利益动人心!”

  “农之重,必要重于商,外洋那些什么重商主义的,绝不可影响我国之政!朕也容不下富可敌国之商人威胁到朝廷之地位,否则便有国被倾覆之忧!”

  胤礽知道,若是不顺着汗阿玛的意思发誓,恐怕难以消去他的隐忧与不安。

  列祖列宗的牌位在明灭晃动的烛火中飘荡,黑色底,金色字,沉甸甸而又庄重之感,在这片黑暗的寂静中,果真有一种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儿臣发誓,日后绝不会受利益之趋势,做动摇国之根基之举,农为国根,必重于商,恳请列祖列宗在此做下见证,若儿孙有违此誓,必受重罚!”

  康熙那是嫌赚的钱太多,烫手了,心里不安。又听闻法兰西传来重商主义,英格兰国王便是被拥有巨大财富之人联合赶下台阶。

  又面临朝臣提出海上主权之疑,如此种种,才促使他将胤礽单独拎过来敲打。

  这也给胤礽敲了个警钟,他问道:“儿臣是此前表现的对外洋贸易太热衷,这才让您产生了儿臣可能走上重商的错觉?”

  治国之道,犹如摸着石头过河,前人之经验或许可以借鉴,然时代在改变,国家在变好,更先进的技术出现,代表着更多的治理问题。

  以史为镜,可知过去之兴替,他们可以以史为鉴,却不可完全照抄,因为谁都预料不到大清的未来。

  康熙道:“朕不知仙兽是如何教育你的,也许它教导你的知识才是对的,却并不一定适合大清如今之国情。朕知你是为大清之未来,日后万事行动前,定要三思而后行。”

  他能兜住外洋贸易,促使前无古人的外洋贸易中心在福州建成,已是前无古人,更无以为鉴。

  “朕将你拉到这儿来发誓,又何尝不是在警告着自己?”康熙叹道。

  【大朋友有阿玛在前边收拾摊子,而大朋友的阿玛自己呢?】

  他在心中不安时,只能对着先帝的牌位,对着太皇太后的牌位静思。他把自己关起来,絮絮叨叨地说一通,然后自我消化。他不是万能的,他也会迷茫,也会挣扎,甚至会怀疑自己所作所为究竟是对是错。可到了第二天上朝,他又是朝臣们眼中的明君,是可以为太子遮风挡雨的汗阿玛,任何事务都不能压垮他的肩膀!

  胤礽连连点头,乖巧跪坐在蒲团上,万分配合。

  待康熙那忧虑劲儿过去,带胤礽回到御前,李天馥已经在旁等候了。

  胤礽一瞧,李天馥、陈廷敬、梁清標、索额图、纳兰明珠……等十几位朝廷重臣皆在于此。

  康熙道:“有朝臣提出,若要宣告大清海洋之主权,大清需要拥有自己的海上商路,拥有外洋商业据点,更要派遣人去往各国驻扎。”

  几位重臣面面相视,李天馥率先站出:“皇上,万万不可!”

  李天馥极不赞成大清对外进行商业扩张,也不赞同参与进与西方各国争夺各大陆据点的泥潭之中。

  这位在朝中请奏依靠海军获得海洋主权的老臣,第一时间将这种对外扩张商路的说法给扼杀在了摇篮中。

  他说道:“老臣在朝中请奏宣告主权,目地是为了保护本国之民,而非进行商业扩张。”

  否则与那些重商主义的法兰西人有何区别?!

  国之重点全放在海外扩张上,那本国之地又有谁能潜心下来治理?

  陈廷敬恭敬请示康熙:皇上应将治理重心放眼国内,大清地大物博,如今还有许多地方未能治理明白。

  咽喉下的准噶尔汗部已经征服了布鲁特地区,击破哈萨克,再下一步可就要染指喀尔喀蒙古了。黄河水患年年都有,偶尔还会有些天灾**。

  北面边境虽与罗刹签订盟约,可只要边境无人,也许不过百年,罗刹又将卷土重来。边境之民北迁是一重事,签订盟约获得的贝加尔湖等土地,如何扶持那边的游牧部族,又让他们听命于京城,又是一道事。

  比起对海外的扩张,显然还是将治理重心放在陆地内部更为妥当。

  否则便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嘴边还未吞下去,就眼馋远在天边的利益。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若非得强求,恐怕最终一事无成。

  几位臣子皆反对对外商业扩张,倒是在胤礽的预料之中。

  外交部尚书纳兰性德趁此机会,将派遣出去的使臣回书交给康熙。

  使臣在文书中如是写道:西方之国,在各陆地之中抢占据点,强迫征服。强国攻破弱国,向其派遣民众,统治弱国时,以奴役其国民,抢掠其物品以供本国,一次积累巨大财富,达到以国养国之目地。法兰西对其攻占之弱国,便如猛兽撕咬嘴边的羊肉,而弱小之国只能任人宰割。而其对大清之态度,愿意大清海军之强盛,国威之巨大,令其不敢来犯,于是放低身段,恳请通商。

  臣不敢细想,若本国国力稍弱,是否会面临被其当做羊肉吞噬的下场。大清为礼仪之邦,对附属之国允其朝贡,回以扶持,以君待臣之礼,善待之,而西方各国,如狼似虎,对其占领之附属国恨不能生撕其皮肉,啃食其血骨。

  臣斗胆恳请皇上,定要重视此事,对外洋之患警惕防范,加强我国之军,宣扬我国之国威,方能在各国之间占据一席之地。

  今有概念,乃世界,世界之大已通各国大船连接,大清乃世之大国之一,居于其中,无法独善其身,此乃自古以来未有之大变局。而今面临之境,唯有向前走,不可倒退矣!

  胤礽听纳兰性德将此上书念出,十几位朝廷重臣纷纷出言,竟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终于有人说了,这一天可终于来临了。多少年过去了,朝堂终于意识到了这些。

  胤礽都快忘记了自己是从几岁开始升起的危机感,又为此而折腾了多少事情,如今见到众人讨论火热,大人们对各国之名信手拈来,汗阿玛严肃认真地听着,直面世界之格局形势。

  可终于没人再说我天/朝上国啥都不缺,再也没人小看鄙夷外洋了。每次看到大人们以高高在上的眼光闭着眼睛说外洋不足为惧,他只觉得窒息。

  大毛驴们会自己跑了,胤礽觉得自己距离退休又近了一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