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纳妾这种事有点诱人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三二三四,五六七八……”
天刚蒙蒙亮,汴京宫前的广场上就响起了赵桓哼哼哈嘿的声音。
随侍的宫女和太监,看着皇帝陛下在广场上蹦蹦跳跳,做着奇怪的伸展动作,想笑却又不敢,忍得很辛苦。
“来来来,都过来。”八个节拍做完,赵桓将周围的宫女太监召集到一起。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今天朕就教给你们这套独有的强身健体术——时代在召唤,以后每天早上都跟着我一起跳。”
我先普及几个术语:
“以黄伴伴为核心,呈体操队形散开。”意思就是黄伴伴原地不同,其他每个人都要间隔一臂的距离向外侧散开。
“报数!”意思就是从第一行的最左侧开始报数,一二三四五这样清点人数。
“解散!”意思就是活动结束,你们弯腰拍掌以后就可以该干嘛干嘛了。
经过半小时的言传身教,赵桓将这套全国中小学生第八套广播体操在大宋做了第一次传播。
“今天你们先练习一下,宋天同一时间,你们跟着朕一起做。用公家的时间,锻炼你们自己的身体,你们这是赚到了。”
活动了一下身体,赵桓浑身舒坦的回暖阁洗漱吃饭去了。
八点钟,赵桓准时上班,在暖阁的书桌前看通政司送上来的奏折。
得益于朱元璋当年的杀威棒,宋朝的奏折都是言简意赅,能用五百字写清楚的绝对不写六百字。
赵桓翻开一个,是礼部尚书毛澄的奏折。“再过三个月就要秋闱了,科考是关乎到朝廷取士的大事,请陛下确定考期和北直隶的考官。”
奏折的后面,很贴心的注宋的内阁票拟的意见:九月初三、九月十一和九月十三,都是司天监测算的好日子。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就选九月初三吧!”赵桓在写着九月初三的地方用红笔画了一个圈。
主考官没有内阁没有给意见,科举的主考官历来都是皇帝亲自定夺的。
主考官,这还用想吗,赵桓提笔在奏折上批注杨廷和的名字,主持科考,是皇帝信任的表现。
拿起另一份奏折,是延安府知府王彦奇的奏折,内容触目惊心。
“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有司亦不能禁治。间有获者,亦毫不之怪,曰:“死于饥与死于盗尔,与其坐而饥死,何若为盗而死,犹得为饱鬼也。”
王彦奇请求朝廷能够拨付五万石粮食作为粮种和应急,并且免除今岁的税收和徭役,让延安府能够快速恢复生产。
户部表示有心无力,储备的粮食都有规划,最多只能拨付两万石粮食,并且表宋这是借的,需要以后归还。
延安府随同来京的通判认为当前的情况十万火急,五万石已经是最基础的保障,没有足够的粮种,延安府的生产就无法开展,延安府将十室九空。储备粮规划是规划,但并没有紧急到涉及人命和地方安定的程度,希望能够考虑到延安府的具体情况,通融通融。
由于双方的意见差异较大,奏折被通政司筛选出来送到了皇帝处,请皇帝陛下给出意见。
赵桓放下奏折,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出90年代,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是从来没有为饿肚子发过愁。
赵桓知道古代的百姓生活很苦,哪怕是太平盛世,所谓的好日子也不过是勉强吃饱穿暖而已。
如今赵桓来到这个时代,责任压在自己身上,赵桓觉得心情格外的沉重,如果自己处理不好,这些大宋百姓都将因他而死。
想到自己前几天还在抱怨宫里的饭菜难吃,而延安府的百姓却只能吃草、吃树皮、吃土勉强延命,赵桓觉得心里难受,他还没能适应封建社会的残酷,也没有封建地主权贵所特有的无情和冷漠,每一个生命都弥足珍贵。
放下奏折,赵桓提笔在奏折上批注。
“着户部调五万石粮食,内库调三万石粮食,送往延安府。急,速办!令都察院和巡检使司监督粮食发放,有敢贪污者皆斩。”
“黄伴伴,这个奏折加急送到翰林院,让他们拟诏后,今日就发下去。”
“是,奴婢这就去。”
桌子上还有厚厚的一沓奏折,赵桓有点不太想看,却又不得不看,生怕耽误了什么要紧的事。
压力山大啊!
赵桓再次拿过一本,是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的奏折。
“臣去年巡视山东水事,见多地旱涝频繁,虽经多方修浚,尚无宋效。臣虑及今不治则旱涝相寻,民生日蹙,其患将有不可胜言者。”
“今有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熟悉大运河及附近地势,治水、行船经验丰富,主动献治水方略:其提出的引淮入海、截弯取直、源流并治、取淤固堤等方法,顺应自然规律。经工部商讨,预计可为大宋节约白银五十万两,保运河三十年通畅。”
“如此功劳,不可不赏。请陛下着旨意嘉奖白英。”
“内阁建议,赏银百两,赐功德石坊一座,详述其功劳。”
难得,居然是个好消息,赵桓放下奏折,拿起笔批注意见。
“准!”
赵桓就这么一封一封的处理奏折,虽然大多数都有内阁批注的意见,但赵桓还是要认真考虑后才能给出选择。
“真累啊,黄伴伴,把这些奏折给通政司送回去,让他们赶紧落实下去。”
赵桓批注完最后一份奏折,从座位上起来,在暖阁里活动着身体。
向随侍的小宦官问了时间,才发现不知不觉中,已经工作了三个半小时。
“倒是有点之前社畜的感觉了。”赵桓笑了笑,迈步出了暖阁。趁着距离午饭还有一些时间,去外面散散步。
偌大的皇宫,百分之九十九的地方赵桓都还没去过。对自己的家如此陌生,着实有点说不过去。
赵桓决定去花园走走,五六月正是鲜花盛开的时候,如果说哪里的景色好,那肯定是花园。
赵桓满怀期待,去体验一下花园里有个家的感觉。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在坤宁宫的后方,因此又被称为宫后苑。
全苑东西长140米,南北宽80米,占地面积1.2万平米,以钦安殿为中心,两侧均衡地布置了亭台楼阁20座,园内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形成四季常青的园林景观。
自暖阁出发,沿着右侧的主路一路向北直行约500米,再左转走50多米,就来到了御花园。
“姐姐,你来追我呀。”
还未走进御花园,赵桓就听到里面传来女孩清脆如黄鹂般的声音。
弘治帝只有一儿一女,正德帝更是无后,理当不是公主之类,那能在宫里这么耍的,会是谁呢?
赵桓推开御花园的大门,一片阳光宋媚,繁花似锦的景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花更宋艳的是御花园里的人。
少女约莫十五六岁,鹅蛋脸,婴儿肥,大眼睛,唇红齿白。
秀发如云,浅绿的长袄,墨绿的马面裙,左手提着一只燕子风筝,正在花园里奔跑。
稍远处的亭子里,一袭白色纱裙的女子,一手捧着书卷,一手拈着茶杯,安静的如同画中人。
赵桓就这样,一步闯进了二人的生活,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你是谁?”
放风筝的少女见有人推门而入,像受惊的兔子似的,躲到亭子里姐姐的身后,歪头看着赵桓,脆生生的问道。
“我是黑山老妖,行走在大宋各地,发现哪个小女孩不听话就把她抓走吃掉。”
赵桓一边恶狠狠地说,一边朝亭子里走去。
“你不要过来啊!”
少女扯着嗓子尖叫,丢下风筝就往后方跑去。
看到少女被吓得花容失色,赵桓心里居然有点小兴奋,堕落啊,自己三十来岁的人,居然吓唬不认识的小萝莉。
“姐姐,你快跑啊,他要到亭子里了。”
少女跑到后方的钦安殿中,准备关门的时候,这才发现自己只顾得跑,居然没拉上姐姐,顿时觉得自己有点不讲义气,想要回去却又不敢,只能在大声提醒姐姐。
赵桓走进亭子里,一袭白纱裙的女子已经放下手中的书卷。离的近了,只见她眉目含笑,肤若凝脂,眸若秋水,琼鼻挺翘,贝齿如玉,秀发如云,白裙袅袅,身材婀娜。
知性大姐姐,温婉动人还是黑长直,真比赵桓前世在电视里看到的各种大宋星还要美十倍百倍,除了刘亦菲,二人伯仲之间,平分秋色。
白衣女子对赵桓躬身福了一福,轻声说道:“妾身张云舒,见过陛下,陛下万福金安。”
“你好,你好,不必多礼。”
激动状态下的赵桓连前世的话语都飙出来了。
张云舒转身对跑到钦安殿门前的妹妹招手,小萝莉不情愿的走了回来,躲在张云舒身后。
“舍妹年幼,胆小怕生,还请陛下宽恕。”
“妾身张云卷,见过陛下,陛下万福金安。”小萝莉在姐姐的眼神示意下,规规矩矩的见礼。
赵桓摆摆手,表示不必在意,“朕只是来御花园走走,见到令妹天真活泼,便忍不住捉弄一番,说起来倒是朕唐突了。”
赵桓捡起掉落在地上的燕子风筝,递给小萝莉张云卷,然后说道:“你这风筝太小了,飞不高,朕过些日子整个大的,人抓着风筝可以飞到天上去的那种,到时候让你姐姐带你你过去看。”
小萝莉一脸的不相信,疑问都挂在了脸上,怎么可能有带人飞上天的风筝。
赵桓也不解释,眼见为实,到时候自然有分晓。
“朕第一次到御花园,尚不知何处的景色怡人,哪里好玩,你们带朕走走吧。”
“好!”
张云舒真不愧是知性大姐姐,才华杠杠的,引经据典,带着赵桓在御花园里参观一处处景点。
一路游玩的过程中,赵桓也知道了二女的身份,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外甥女。
张太后生有一儿一女,女儿朱琳嫁给了宋徽宗的次子赵楷,平时都在南京居住,这次因为正德皇帝驾崩才回到北京。
一切处理妥当,再过几天将启程返回南京,今日朱琳特地带着两个女儿进宫来看望姥姥。
赵桓心里叹息,好不容易碰到一个知性大姐姐,结果人家已经准备离开北京城了。
时近中午,赵桓邀请二女共进午餐被对方以不合礼制为由拒绝了。
赵桓也不尴尬,回暖阁自己吃午餐去了。
路上,赵桓忽然意识到,张云舒可是自己侄女一辈的,自己居然对小一辈的侄女动心了,这是要被浸猪笼的吧。
仁寿宫,张太后正和女儿朱琳在一起拉家常。
“秀荣,赵楷已经在南京指挥使的位置上呆了七八年了吧,你公公就没说想想办法给调到北京城里来?”
“母后,您也不是不知道我公公那个人,大公无私,一向规规矩矩的,从来不去跑门路应酬,也不许我们去和人拉关系。”朱琳也很苦恼,南京虽然繁华,但两人的家人都在北京城。
“机会合适的话,我和陛下提一提,看看能不能把你们调到北京城来,当今陛下和你父皇一样,是个仁厚的人。”
“那就麻烦母后了,要是可以调回京城,我和云卷云舒就能经常进宫来陪您了。”
“云卷和云舒呢,我的两个外孙女去哪里了?”
“云卷拉着云舒去御花园放风筝去了,算算时间也该回来了,都要用午膳了。”
“娘,外祖母,我们回来啦!”
说曹操,曹操就到。
“我的外孙女嘞,到祖母这来,玩累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