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穿越前的小生活(求订阅求玩耍)
因而才有了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别看只是一个简单的红烧鸡做法,一个简单的分辨煤优劣的小技巧,利用的好了,都足以让李老汉发家致富并且福及后代子孙。
赵桓和邵成章只是浅尝辄止,由于缺少调料,红烧鸡块的色泽和口味其实比较一般。
吃了一大碗的小阿四仍然意犹未尽,在赵桓疯狂的眼神示意下,恋恋不舍的放下了碗筷。
这孩子真不知道什么是饱。
丢下几十文钱,交代李老汉将火熄灭,一行三人便向着王平村的方向去了。
李老汉用河水灭了火,把赵桓等人挖的无光无烟灶牢牢记在心里,这才拿起铁锹将坑填上。
待铁锅的温度降下来,李老汉将铁锹背在身后,两手端着大铁锅,兴冲冲的往家赶去,迫不及待的想要将今天的收获说给自家婆娘听。未来的日子,要好起来了啊。
赵桓也没想到,偶然间的一次交集,竟然让李老汉一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随着西山矿区的发展,李老汉烧鸡公也因为口味独特,逐渐风靡了整个大宋。李老汉因为一句“西山鸡多”被后人称为鸡王。
出太平村,沿着土路一直往北走,果然不多时就看到远处隐约可见一个比太平村大上许多的村落。
继续前行,道路逐渐变得平坦开阔,一座五六米高的石制门楼矗立其上,门楼上方是一块牌匾,笔走龙蛇的写着“王平村”三个大字。
“这个门楼倒是蛮气派的,看来王平村的日子比太平村要好上不少。”赵桓看向一旁的邵成章,笑着说道。
“想来,王平村里是有乡绅地主吧,也只有他们才会在意门面这种东西,我们要不要去走访一样,他们掌握着村里大多数的资源。”
“不必了,乡绅地主最是自私,最在意的就是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利益,只有广大的贫苦农民才是我们需要团结的对象。”
“咱们是皇家,和其他权贵是不一样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咱们只有把百姓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获得百姓的爱戴,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奥”
邵成章心存疑惑,咱们不就是最大的豪绅嘛,为啥要和其他豪绅划清界限,反而和这些苦哈哈的百姓为伍。感觉朱厚熜和以前变得不同了,难道说当了皇帝人连性格和觉悟也改变了。
小阿四已经习惯了朱厚熜的话,反正他也听不懂,反正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好了。
将马匹拴在一旁的树上,三人穿过门楼,向王平村走去。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远处,是一片片的麦田,麦田里的庄家长势不错,百姓们挖了不少沟渠,正在引无定河水灌溉。
“这王平村农事不错。”
赵桓三人向着麦田走去,临近了,也不下地,站在边上朝里面干活的庄稼汉呼喊道:“大叔,我们是京城里来的,想打听个路,能否耽误你些灌溉的时间。”
那汉子早就注意到大路上的几人,见他们一个个衣衫靓丽鲜艳,便晓得是外面来的贵人,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假装自己没看见。
只是现在,贵人们开口了,汉子不得不小心翼翼的上前来,只希望问清楚了路,贵人们赶紧离开。
“小人常老三,是这王平村的百姓。不知几位公子要问去哪里的路?”
赵桓打量着佝偻着身子的庄稼汉,只见他三十多岁的样子,穿着一身粗布制成的汗衫,脖子上挂着一条泛黄的毛巾。
“大叔不必紧张,我们是京城过来游玩的,听说王平村附近有许多的煤矿,想要见识见识。”
“确实是有许多煤矿,就在村北面的西山上。以前村长组织大家进山砍树的时候见过,黑黢黢的。”
顿了顿,庄稼汉又说道:“有人在那附近见到过大虫和熊瞎子,如果是游玩的话还是换个地方吧。”
“那村子里有煤炭么?”
“有,以前的时候,官府倒是组织开采过,说是要炼铁。后来又说不行,不要了,煤就都堆在河边了。”
“能否带我们去看看?”
庄稼汉面露难色,煤炭存放地距离这着实是不近,自家田地还正在灌溉耽误不得,但是又不敢得罪几位京城来的贵人,真是难为人。
见庄稼汉为难,赵桓道:“你给指个路吧,我们自己过去。”
庄稼汉连连点头,指明了方向,飞快的跑回去田地里去了。
赵桓几人正待去河边看煤炭的时候,一匹马沿着大道飞驰而来。邵成章和小阿四上前将赵桓护在身后。
马匹在距离几人十来米远的时候停下,一人翻身下马,向着赵桓疾步跑来,口中喊道:“有南方来的加急奏折,倭寇来了。”
自上次便服出宫,已经过去了半个月之久。
一切都是那么的有条不紊,以黄伴伴为首的体操队正式成立了,目前他们致力于将“时代在召唤”教授给紫禁城里的每一个人。
以魏公公为首的内庖,在皇帝陛下的建议下,开通了外卖业务。给宫里的贵人定制酒席和甜点,钱赚得哗哗的。
以袁宗皋为首的大宋煤炭股份有限公司在西山挂牌成立,下设太平村和王平村两个生产部。
唐昊刘洪和杨宾三人带着徒弟,打造了第一批六千个手工蜂窝煤机,目前正想着如何扩大规模来应对超级大客户的订单。
至于赵桓,上午批阅奏折,下午听大学士庭讲,晚上做大宋发展的规划,闲暇时间则是在御花园等爱情,这一点,一无所获,朱秀荣一家已经启程回南京了。
皇帝垂拱而天下治,这一段时间的朝廷也分外的平静,第二次大朝会,几位大臣的提议,也都顺顺利利的被皇帝陛下通过了。
直到六月十七这一日,安静终于被打破了,陛下的生母进京了。
此前赵桓和李纲有过商讨,尽量不让兴献王妃和张太后长久住在一起,避免兴献王妃看到自己的儿子天天给张太后请安,管张太后叫母后心里不平衡,引起后宫混乱。女人的嫉妒是原罪。
一入宫门深似海,赵桓也不愿出身小官吏家庭的母亲蒋氏深陷宫中的这座大监狱。
另外,给自己提供一个合理的出宫接口也有那么一点点的考量在其中。
这一日,赵桓早早的换上了正式的衣衫,带着庞大的仪仗队前往良乡迎接母亲大人进京。
锦衣卫开路,官员欢送,二十三匹白马拉车,其后是十六人抬着的肩与,这是为蒋氏准备的,在之后是扛着各种兵器的仪仗和乐队。
赵桓对蒋氏的印象其实不深,他是在五月六日在不知名的原因下穿越过来的。
五月五日晚上,赵桓和部门里的同事一起过明天经营会上用的材料,忙到十一点半方才结束。
顺带一提,公司在南三环外,家在北三环附近,赵桓横跨整个石家庄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夜里一点左右。
妻子早已入睡,却不忘在客厅给他留了一盏灯,赵桓蹑手蹑脚的洗漱后,躺在床上很快进入梦乡。
第二日,六点十分。
赵桓被闹钟吵醒,不敢耽搁片刻,胡乱抹了把脸,匆忙穿上工装下楼。
今日的运气不太好,居住的20号楼下没找到共享单车,可能是尽心的物业连夜清理走了。(赵桓一直觉得物业一天到晚不干正事。)
一直走到小区大门口,赵桓才看到一辆蓝色的哈罗单车,此时时间已经来到了6点33分。
赵桓骑上车子飞奔,终于在6点50分来到了班车集合点。
班车上,同事们讨论着最近疯狂的油价,破九以后班车上的人都明显增多了。
赵桓恍若未闻,他连自己的车都没有,油价和他有什么关系。
他15年大学毕业工作,到22年已经七个年头。从最初的月薪一千八,到现在的月薪八千一,赵桓觉得自己过得越来越惨。
伪省会城市,房价一年翻一翻,由15年的六七千涨到了18年的一万六七千,在房价最高的时候,赵桓因为刚需入坑了。
按照最初的规划,父母一辈子辛苦攒下的二十多万和赵桓自己攒下的**万元足够支付一套八十平米房子的一半价款了,再用公积金贷款,生活可能还算不错。
理想常常丰满,现实总是骨感,一八年价格最高的时候入坑,面积缩水,房价翻倍,公积金也变成了商业贷。
从此,兜里就再也没有富裕过,他实在太穷了,他有的,也只是个幸福的家庭,所以苦点累点倒也罢了。
整天想着暴富了以后怎样怎样玩,可是理智让他连张彩票都舍不得买。什么男人至死是少年,你让他背上房贷试试。
赵桓实在太困了,万千想法在脑中才浮现了几秒,座位上就已经响起了轻微的鼾声。
这一觉睡的仿佛格外的久。其中有一次赵桓的意识已经醒了,感觉到好像没有到公司,便想着再迷糊一会,谁知,过了许久许久,依然没有传来其他同事手机打卡的声音,今天这车开的这样慢?
赵桓睁开眼,发现自己竟是躺在一张床上,难以置信的揉了揉眼,眼前的景色如旧。
赵桓下意识的去找手机,却是摸了个空,打量四周,发现自己睡的居然是个硬木厢床,更远处,俱都是古色古香的家具,桌上的是铜镜和油灯,没有一点赵桓熟悉的东西。
“难道,穿越了?”
赵桓正在狐疑的时候,门外进来一位三十来岁的中年女性,她穿着白色的缟素,眼睛也是通红,明显是家里有人去世了。
“熜儿,你醒来了?”
赵桓不知道当下是什么情况,恍恍惚惚的点了点头。
女人坐在床前,将赵桓露在被子外面的手放回去,把被子掖好,柔声说道:“逝者已矣,不要太过伤心,注意自己的身体。”
说着说着,女子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见眼前的女子哭的过于伤心,赵桓忍不住握住了女子的手,微微用力。
女子缓过神来,继续说道:“不要一个人再去你父亲的墓前了,今天你不知道晕了多久才被家里的护卫找见。天见犹怜,幸好没出事,不然我可怎么活下去。”
“父亲,墓前,晕了许久。”赵桓在心底琢磨着这些词汇,难道说这个熜儿是在父亲墓前伤心过度死了,自己恰到好处的穿越过来,然后被护卫给发现了?
自己就这样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上班路上的自己呢?有没有被人发现已经没了呼吸呢?
古人怎么表达知道了,赵桓一时想不起,于是点了点头。
不多时,又昏睡了过去。
五月七日,一大早。
赵桓被这个世界的母亲蒋氏叫醒,换上衣服,来到客厅。
客厅里,挤满了人,有魁梧的壮汉,有花甲的老人,有面白无须的宦官,也有一看就不像好人的纨绔。
此时的赵桓还不知道,这些人分别是:定国公徐光祚,礼部尚书毛澄,大太监张永,寿宁候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
一番圣旨宣读过后,赵桓在母亲蒋氏的陪同下,上了前往汴梁城的马车。
此刻,赵桓也终于知道了自己的名字,朱厚熜,未来的嘉靖皇帝。
人生无常,大肠包小肠。
赵桓将多余的想法从脑海里剔除出去,快步上前迎接。
“熜儿见过母后,母后一路奔波辛苦了。”
“熜儿!”蒋氏抱着赵桓的身子,哽咽道,:“你瘦了。”
赵桓比划了比划胳膊上的肌肉,又在自己的头上比划了比划,说道:“长高了,也长壮了。母亲不要担心,我这不是好好的吗。”
“咱们进京吧。”赵桓把母亲迎接上肩与,然后示意起驾回宫。
肩与上,蒋氏让人回马车里取了一个东西过来,然后递给赵桓说,:“熜儿,这个是来京城前,你在你父亲墓前晕倒的时候,怀里紧紧抱着这个。”
“回府以后,护卫交给我,我便收起来了。你进京匆忙。当时也没顾得上和你说,这次进京便给你带过来了。”
赵桓好奇的接过母亲蒋氏递过来的东西,将包裹在外的绸缎掀开,露出里面的东西。
竟然是一个黑色的双肩包,赵桓很熟悉,那分明是他之前上班时每天都背着的双肩包。
赵桓颤抖着双手打开,手机,电脑,笔记本,碳素笔,还有一本介绍科学知识的《求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