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仗剑江湖 > 第四百零二章 长命灯

仗剑江湖 第四百零二章 长命灯

作者:骑驴上仙山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3-12-27 15:03:25 来源:88小说

第二日清晨,晓雾才散,徐江南已经醒来,扭了扭肩膀,只剩下微弱的胀痛感觉,也算还好,朝着朝阳方向伸了个懒腰,然后发现姓苏的游侠站在前方不远的土坡上,望着朝阳,怔怔出神,一只手摩挲着刀柄,听到背后的响动,没回头,轻声说道:“以前的时候,晒太阳除了觉得刺眼就没了,如今才知道还挺暖和的。”

徐江南因为这么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语愣了一下,却听到前者继续说道:“走吧。”说着,姓苏的往下一跳,从徐江南的旁边走了过去,徐江南抱着后脑,四下环顾,熟息功夫之后,低下眼垂,亦步亦趋的跟了上去。

姓苏的像是背后长眼,嘲讽说道:“你信不信,你跑到哪,我都追的上来。不过,下一次追上来,伤的可就不是手了。”一边说着,一边回头若有意思的看了一下徐江南的腿。

徐江南皱了皱眉头,深呼吸了数次之后,咬牙吐出一个字。“信。”

都说上山虎,过江龙,他这还没来得及北上,便被人打趴在地,心中郁闷可想而知,可技不如人,又有什么好说的?人在屋檐下,该低头,还是得低头。

————

赶了一个多月,陈铮一行文臣总算出了江南道,这还算是走的急的,要是照那些文弱书生的走法,怕是还得十数日,当然陈铮也不得不体谅,毕竟那些人才是以后西夏朝廷的根本,只不过体弱本质暴露无疑。

出了江南道,陈铮走的也不是那么急切了,也走不急切,秋雨连绵,就算是官道,也是泥泞一片,并不好走,就像今日,秋雨更甚,陈铮索性不走了,就在尚阳呆了下来,自己则是带着纳兰出了城,往城西的雁荡山过去。当然除却后面跟着的几百侍卫,暗中还有一位宫廷供奉,道路虽说泥泞,但陈铮走的很稳,也很舒坦。

纳兰也是,毕竟以前有过走千里路的求学底子,秋深叶黄,但也有四季长春的树木立着,也不觉得乏目。

陈铮往南看了一眼,然后摇了摇头说道:“听传信的官员说,他们跟咱们隔了怕是有三百里了,嘿,这些士子,当真是娇气惯了。”

纳兰笑了笑,侧身说道:“不怪他们,本身人就多,要照应的各方面就多,更别说这当中还有不少书籍典目,要是遗落了,可就可惜了。”

陈铮摇了摇头说道:“凉州可比不得江南道,不是说一纸文书就能让凉州所有地方都知道朝廷的政策,你光走不行,还得多走,让那些老百姓习惯了你,你说的话,才管用。而且啊,凉州和江南道也不一样,江南这边是城连着城,说不定你登得高了,就能从金陵看到下座城的城墙,可凉州不一样,许多地方走个两三天都不见得能见到人烟。

像他们那些身子骨,能堪大用?难不成到时候到了凉州,不骑马,乘牛车,那究竟是给朝廷办事,还是去游山玩水?”

纳兰轻轻嗯了一声。“是该多让他们走走。”

陈铮回头说道:“其实啊,走的机会多的很,就怕这些书生打退堂鼓啊,二十年前的凉州,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想想都觉得渗人。有时候夜路走的累了,席地休息,第二天醒来,可能发现自己枕的是个骷髅。朕着实有些担心这些人坚持不下来。”

纳兰轻轻一笑,“圣上多虑了,红日初生,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圣上要说是百官坚持不下来,微臣信,可要说是那些读书人,臣却不太信,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这次带过去三万年轻士子,别说十留一,就算是百留一,也够了,一个李怀就能安定凉州二十年,三百个李怀,还怕治不了凉州?”

陈铮哈哈大笑,指了指纳兰说道:“你倒是会替他们说话。”

纳兰摇头说道:“非也,以前朝廷用人,无非一个才字,有才则上,无才则下,其实那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因为朝廷无人可用,但其实这些人要是作恶,可就不是简单的为害一方,尤其是这些人仗着以前的功劳,朝廷的恩眷,结党营私起来,反而成了恶瘤。就像如今的严党一派,根深蒂固,拔泥带出血,毕竟是自己家的事,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陈铮疑惑的嗯了一声。“怎么?都到这时候了,朕的大学士反而替严党说话了?”

纳兰双手交叠放在袖中,摇了摇头说道:“朝廷结党一事得治,难不成圣上觉得他们拉帮结派是为了江山社稷?”

陈铮眯着眼不说话。

纳兰继续徐图说道:“以后暂且不论,这一次倒是一个机会,那些坚持不下去的士子,便是为了为官而为官,而那些坚持下来的,至少大多数是为了朝廷,为了百姓,为了给圣上解忧。兵

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这批留下来的人才是朝廷以后的栋梁。”

陈铮打着哈哈说道:“倒也是,不过这精兵还是多多益善的好。”

纳兰微笑自若,说是三百,其实何止三百?二十年苦心经营,这可是纳兰的立于朝廷之本。

陈铮又是往前走了几步,后知后觉回过神来,看着纳兰不怀好意说道:“大学士,你的言下之意怕不只是于此吧。是老秦人的问题?”

纳兰躬身笑道:“圣上英明。”

陈铮搓了搓手嗟叹说道:“这话如今也就你敢说,不过确实,朕是凉州起家,说白了,凉州那些世家是朕的根本,所以有些事情,朕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纳兰摇了摇头。“这次北上,长安的官员大多都水涨船高,而这群人当中。十有**都是世家的人,而且这一次吏部会有许多空缺,到时候这些世家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纳兰点到即止。

陈铮疑惑说道:“难不成他们已经找到你了?”

纳兰摇了摇头继续说道:“他们可不会找微臣。”

陈铮笑了笑,纳兰是寒门出身,和这些世家本来就不对付,这也是陈铮对他放心的原因。

陈铮无奈的点了点头说道:“到时候朕的嘴就紧一点吧。”

纳兰笑着说道:“其实不止,这次春考,圣上作为他们的老师,有什么事还得向着他们一点。”

陈铮摆了摆手说道:“得了,朕算是知道了,你是来敲打朕的。”

纳兰微微低头,却是不容置否。

陈铮点了点头说道:“其实呢,人都不差,能跟辽金死战不退的人,想想能坏到哪里去?说出来也不怕你笑话,就是穷怕了,说是世家大族,真和江南比起来,不堪一提,如今呢,骤然富贵,就想多捞点银子,给后辈多置办点家当。”

纳兰摇了摇头,“升米恩,斗米仇。这一次圣上这个家主可就要难做了。”

陈铮笑了笑,挥了挥手不说话。

有些话不便多说,早年贵为皇子,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其实那些凉州的世家大族功不可没,说白了,要不是那些世家大族的支持,陈铮能不能为君还要两说,二十多年前,大皇子贵为长子,有监国之权,三皇子骁勇,许早的时候就带着老秦人南征北战,威望深重,说白了反而是他这个二皇子,不上不下,没有建树,可到了最后,偏偏他夺了权,上了位。

上位之后的陈铮不得已,加之凉州不能乱,有些权力放了出去,如今想要从这些人手里收回来,给那些新晋士子,陈铮心里摇了摇头,有些难取,若是仅仅废些口舌倒还好,关键此节有过河拆桥的嫌疑,尤其在这个风口上,就不容得他不多虑一会。

但随后陈铮想到此事有关西夏朝廷以后,这“新欢旧爱”的旗帜他还是得给这群江南士子立起来。

思定以后,陈铮回过头,疑惑说道:“对了,近些日子,吏部什么反应?”

纳兰呼了口气说道:“严骐骥倒没发怒,只是近日传闻老尚书车马劳顿,一时半会怕是动不了身了。”

陈铮嚯了一声说道:“都到这一步了,还能忍气吞声,宰相风范啊。”

纳兰笑而不语。

不过随后陈铮摇头说道:“那四位司郎呢?严大人摆明了这次要明哲保身,将他们丢出来当弃子了,他们怎么说?也抱恙在身?”

纳兰摇了摇头,“严尚书本就年事已高,这么说无可厚非,他们呢?不愿也不敢。好不容易走到如今这个位置上,没那么豁达。”说到这里的时候,纳兰其实是有些意外的,以前听过西夏这位主子的些许传闻,可这二十年来,除却当年太医院一案,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诟病的地方。

但这一次北上,他倒是见到了后者不寻常的一面,杀伐果断,两位吏部侍郎连罪名都没下来,直接砍了,等隔了两三日,大理寺的罪证才姗姗来迟。他也是事后才知道,原本以为是千金买马骨,为了安北骑和凉州众官员的心,毕竟北人称南国士子为狄,南人称北为伧,都是不好听的话,喊了几千年,要说二十年就能消散此间的影响,不实在。后来细想了一下,觉得又不尽其然,要真是这样,如此做容易留人口舌,再者此事就连他,事先也没有得到半点风声。

一直到前几日,一次和陈铮内侍刘老太监闲聊时才知道,原来左侍郎杜剑的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见了公主一面,回了府邸

就做起了攀凤心思,这才惹祸上门。

纳兰在思索的时候,陈铮不知何时已经走到了远处,待回过神来,便将手从袖口里抽了出来,跟了上去。

这些日子,他觉得自己的这位君上变了,以前事无大小,都会跟他通个气,尤其百官取舍和杀生予夺上面,更是如履薄冰,但也正是如此,这才让他二十年如一日,战战兢兢,画地为牢,不敢逾越臣子本分。

也是,当君者笑不是笑,怒不是怒的时候,为臣者难免惶惶,尤其有徐暄的前车之鉴,即便这当中或多或少也有他的波澜,毕竟最终下旨的还是面前这位,徐暄坦然赴死,那是因为他见到了山头的丽景,完成了西夏的骨架,他不愿步徐暄的后尘,那是他还没见到,朝廷血肉,士子文骨,那才是他要见到的风景。可当如今他似乎能摸透这位帝王喜怒的时候,却又发现以前的行径有些荒诞可笑。

徐暄求道,一路到底,路上披荆斩棘,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纳兰求道,却只求畅平无阻,或曲或折,都无关紧要,他只想看山头的风景。

算是同道中人的道不同。

等上了山,山上有座小道观,没有名字,倒是有个老道士在观内,见到陈铮和纳兰二人,并不惊讶,反而看茶等候,瞧着氤氲的茶气,怕是等了有些时候。

倒是陈铮有些意外,先是双手合十,以示尊敬,待到坐下后,喝了口茶笑道:“孙老神仙知我来此?”

老人形销骨瘦,蓄有白发,但神色熠熠,闻言笑道:“老者喜好天文,夜观天象,今月之初,反至春风,见北方紫气聚集,长约万里,滚滚如龙由南蜿蜒,当知有圣人南来。”

陈铮哈哈大笑,半晌过后,唏嘘说道:“老神仙还是老神仙。”

纳兰疑惑说道:“道家望气术?”

陈铮听言,饶有兴致看了一眼纳兰说道:“大学士也懂这些?余还当大学士只修儒门啊!”之前谈国事,陈铮自称为朕,等到了道观,不想国事,也就不想称朕,只做一老翁。

纳兰笑笑不说话,低下头喝了口茶水说道:“早年看过《秦史》,上面提到过。”

孙老道士说道:“可是此句,观千年后,金陵当有天子气。”

纳兰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老道士笑道:“此言不对,经此之后,怕是长安当有天子气。”

陈铮只是微笑。

老道士见状,自知不便多说,便起了身子,借口去看斋饭如何。

等到老道士离开以后,陈铮才侧身说道:“以前余同徐暄来过这里,点过两盏长命灯,一盏名徐晟,取自昂头冠三山,俯瞰旭日晟。一盏名徐妤,春兰日应妤,取好意,知道为什么吗?”

纳兰愣了一下,恍然大悟。

陈铮笑道:“猜到了?知道难不住你,其实这就是徐暄给他儿女取的名字,若是男儿,便是徐晟,若是女儿,便是徐妤,可叹徐唐氏种玉之初,时常恼火徐暄对孩儿名字不上心,其实哪里知道,徐暄只是觉得会不会有名字比这更好,没敢与徐唐氏说而已。后来北上的时候来了此地,说是要改成江南烟雨,还笑着说是徐唐氏说的。

余觉得这名字挺好,不让徐暄改,说他不用某来用,这便是陈妤二字的来历了。陈徐二字不分家,可姓陈的,当真是负了姓徐的。”

纳兰感叹说道:“这些话,圣上当与公主说。”

陈铮摆了摆手,“怕是没机会说咯,就算有机会,也不会说。”

观西夏上下百年,开疆扩土者,唯陈铮也,就凭这份经历,陈铮也不会同陈妤说这些,更不要说如今二人势同水火。

纳兰默然不语。

陈铮望着天外,随口说道:“等徐家小子回来,若有机会,你带他过来,与他说说。”

说着,吃过斋饭,又同老道士洽谈了许久,见到天色已晚,便在山上留宿。

到了夜间时分,秋风甚寒,陈铮披了件灰蓝道袍,到了祠堂,亲自给两盏长命灯,添了松油,望着两盏悠然如莲的黄色灯焰,陈铮有些出神,直到秋风拂过,身上阴寒,这才回过神来,紧了紧衣领,出了祠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