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穿越成小吏家千金 > 第10章

穿越成小吏家千金 第10章

作者:青云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08:33:07 来源:免费小说

  李穆川一行人回家后,大致向家里人讲了下午的事情,众人唏嘘一翻,都按下不提。

  第二日,郑氏带着儿子回娘家。肖氏因年前回过两次娘家,今日与张氏一起在家等待家里两个姑太太回家。李姝姐妹三一起在家迎候两位姑母。

  李兰芝是新嫁娘,本应先来的,结果却只来了新女婿侯应勤一个人。张氏大惊,忙问女儿如何没来?

  侯应勤扭捏了半天,方给岳父岳母作个揖,说道:“芝娘她有了身孕,有些不大稳当,不敢出门,今儿特让小婿前来给岳父岳母拜年。”

  张氏等人听后又欢喜又担忧,喜的是李兰芝有了身孕,忧的是胎不稳。

  李秀芝很快也带着丈夫何贤和二子二女来了。李秀芝是老大,比李穆方大三岁,家里最大的儿子比李兰芝还大一岁,也是去岁刚成的亲。今儿小两口回岳家去了,李秀芝带着剩下的孩子们回来了。

  李姝和大姑家的春娘姐姐最要好,与他,因为春娘最能接受李姝的奇怪想法。

  李秀芝回娘家,和阿娘弟妹们好好乐呵了一天,直到天黑才回去。

  侯应勤走的时候,张氏再三叮嘱她,多看顾些李兰芝,莫让她累着。侯应勤再三答应,方才离去。

  一直到正月十五,李姝就在不停地走亲戚、拜年、吃酒席,与姑妈家、舅妈家、姨母家、李穆川同僚家的姐姐妹妹们寒暄,虽有些累,却也多交了几个小闺蜜。

  日子挤挤挨挨地,到了上元节。京城这边,上元节是最热闹的节日。这一天,护城河里全是花灯,大街小巷都是猜谜、关扑类的游戏,有些店家为招揽生意,特意设了有奖竞猜节目。

  往年李姝年纪小,家里人怕她被花子拍走了,不让她去。今年她努力游说多日,肖氏才答应她,只叮嘱她们不能走远了。

  吃过夜饭,李姝姐妹三个在李家兄弟的陪同下一起出门了。李姝还偷偷带了二两银子在身上。

  出了杨柳胡同。只见大街上熙熙攘攘,男女老幼摩肩接踵。街道两侧灯火通明,叫卖声、欢呼声,凑在一起好不热闹。

  今日的庙前街比往日热闹更多,各家商店门口都挂着花灯,门口或在猜灯谜,或在关扑。

  李家兄妹来到一家名叫五柳书斋的书店门口,只见一群读书模样的人聚在一起在猜灯谜。李承业上前一看,还有两个认识的同窗,一人叫黄林翀,一人叫丁世梁,互相打过招呼,众人邀请李家兄妹一起加入了游戏。

  李姝正想玩点高兴的,立即答应了,丽娘和豆娘也想看看热闹。

  老板见来了新人,又把规矩说一遍。看中哪个灯,可以拆开看谜面,猜对了,免费取走灯,猜不对,要买走灯。

  李家只李承业多读了些书,李姝上辈子虽读的书多,这辈子还是个文盲呢。众人玩过一阵子,李家兄妹买了三盏花灯,只中了一盏花灯。遂作罢,去玩别的了。

  又来到一家酒楼门口,一群富家子弟正在关扑。

  一个身穿锦袍的少年郎把身上的荷包往桌上一摔,大声喊,“姓杜的,再来,我就不信好运都在你那头!”

  他身边的几个人都拉他的袖子劝他莫要太冲动,被他一把甩开。

  姓杜的少年郎也不甘示弱,“庞三傻,你既说我全靠运气,那我们不抛铜钱了,我们玩点有意思的,你可敢上?”

  姓庞的少年拍桌子,“谁不敢谁孙子!”

  杜姓少年点头,“好,你家即是以武传家,想必懂兵法,那我出道兵法题请教请教你!”

  说罢,开始摇头晃脑,“今有士兵一千五百人,战死四五百人。剩下的人,3人站一排,余2人;5人站一排,余4人;7人站一排,余6人。问现有士兵几人?”

  李姝在人群里听到了,顿时兴奋起来,这不就是有名的韩信点兵嘛。心里又觉得这个兴杜的刁钻,这种题目,在这个没有人能知道同余式的地方,除了专门钻研数学的或者天资聪颖的人,谁能知道答案啊!

  李姝自己也不过是刷论坛的时候看了下解法,现在也只是勉强记下了答案而已。

  庞三傻顿时傻了眼,他平时刀枪剑戟样样拿手,何事钻研过这个?他以后要做将军的,有多少士兵,自有人上报,还用他一个个数?

  庞三傻脾气火爆,立刻叫嚷,“这叫什么题?我又不是账房先生,还管算账。你这小子好奸猾,平日你们没事就琢磨这个,今日拿来为难我。下次带你们上战场,看你们的小心眼子转不转得过敌人的长矛大刀!”

  杜姓少年得意道,“你也可以考我呀?看到我这个玉佩没有,这可是上个月姨母赏我的,可着你们庞家也找不出几块这么好的玉了。你若是能出题考倒我,这块玉就归你了!刚才的题目你若答出来了,也算你赢!”

  庞三傻气呼呼的,他虽火爆,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心眼。他立即再次把荷包拍在桌上,大声喊,“在场的有谁知道答案?知道答案的告诉我,那块玉佩是贵妃娘娘所赐,乃宫中之物,不能给你们,这个荷包里的东西全部归你了!不论男女老幼,只要说出答案,我庞敬渊堂堂勇国公府三公子,有的是钱,说话算数!”

  李姝在人群中听到后,心中顿时火热起来。

  答案她知道,但她不知道能不能出这个头。帮了姓庞的,姓杜的万一找她麻烦怎么办?

  李姝立即拉了李承业的袖子,小声说道:“哥,我知道。”

  李承业听到后,立刻去捂她的嘴。

  哪知庞敬渊有个侍从早就在人群里转悠,听见李姝的话,立即大声喊起来,“公子公子,这位小娘子知道答案。”

  庞敬渊大喜道:“快把人请来!”

  李承业兄妹被那侍从生拉硬拽到了人前,李成业今儿穿得是长衫,有些读书人的样子,他强压住内心的紧张,作了个揖道:“诸位公子,舍妹说笑的,她小娃儿家,又没进过学,哪里能知道这个。”

  庞敬渊翻了个白眼:“你又不是这个小娘子,你怎地知道他不知道?小娘子别怕,尽管说来,说错了也不要紧。”

  李姝假装很害怕的样子,怯怯地看了眼杜姓少年。

  庞敬渊大家子公子出生,立即明白了她的意思,说道:“姓杜的,若是这姑娘帮我算出来,你可不许事后报复!若让我知道了你输不起,可就别想在京城做人了!”

  杜姓少年拍拍胸脯,“我杜家也是京城大户,什么时候有过出尔反尔的人!小娘子尽管说!”

  李姝不想在公众场合太出头,拉下李承业,在他的耳边悄悄说了个答案。这也是小娘子们出门在外常用的方法,公众场合,有话就让家里父兄传递。

  李承业听到后,自己在心里默默算了一下,发现果真对的上,顿时放心了。他又作了个揖,道:“答案是一千零四十九人 。”

  杜姓少年立即吃惊看着他兄妹二人,忙问道,“姑娘是如何算出来的?”

  李姝又拉下李承业,李承业一会儿道:“这也不是舍妹算出来的,是在外偶尔听一位说书的老先生说的。不知是否正确?”

  杜姓少年点点头,“正是一千零四十九。”

  庞敬渊见他也承认答案正确,心下大喜,立刻哈哈大笑,“怎么样,姓杜的,答案有了吧。姑父都说了,劳心者治于人,这种小事儿,哪里需要自己算,找会算的人不就行了。”

  杜姓少年被噎了一口,庞敬渊的姑父是当今皇帝,谁敢说他说的不是。

  杜姓少年也是读书人,没有和他继续争论下去,很有涵养地拱了拱手,“也罢,今儿这场算我输了。这玉佩归你,你那荷包,也该归这位小娘子了吧。”

  庞敬渊拿起他的玉佩,掂了掂,见果真是好玉,揣进怀里。又吩咐侍从,把荷包给李家兄妹,看着姓杜的出门走了很远才起身。

  走前,他又很豪迈地跟李家兄妹说道:“今儿你们替我挣了面子,荷包是谢礼。近日若有人找你们麻烦,尽管去勇国公府找三公子庞敬渊。富贵,着人送这位小公子和小娘子回家。”说罢,昂首挺胸地走了。

  见富贵的侍从留下两名小厮,让他们送李家兄妹回家。

  李承业呆呆地拿着荷包,以他13年的人生经历,也不知道这荷包该不该要。

  李姝拉了他一下,提醒他道:“哥,咱们回家,请阿爹拿主意。”

  其中一名小厮也说道:“这位小公子,今儿上元节,到处都是关扑,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一样。关扑起来,有输有赢,哪能因为身份高贵,输了就耍赖的。那玉佩是贵妃娘娘之物,不能给你们,这个荷包,算是我家公子的酬谢。二位就莫要再担忧了。我二人奉公子命送你们回家,小公子不用担心,这京城里,还没有几个敢明目张胆欺负勇国公府的。”

  李承业一行人带着两位勇国公府的小厮回了家,开门的肖氏见两名穿着得体的小厮,吓了一跳。听儿子说了,赶紧迎进来。

  李穆川也在家,立即拿出衙门里招待同僚的态度招待这二位豪门奴仆。

  两名小厮见这家主是个小吏,并未轻视,也未过于亲热,礼节性地喝了口茶,就要走。李穆川立即拿出两块散碎银子,一人手里塞了一块,请两人吃些酒水。

  肖氏又要张罗叫车,两名小厮忙推辞,“李老爷李太太请留步,我二人送过府上公子小姐回来,回去看看花灯也便宜。今儿路上人多,车也不方便。多谢了,我二人先回去复命了。”

  二位小厮走后,张氏拆开了荷包。

  大伙儿一看,呵,里面东西可不少呢。有两个金元宝,几片金叶子,还有几个金豆子,另有几张面额为十两、五两、二两的银票,外加一些散碎银子。零零总总加起来,总值个三四百两银子。

  肖氏看到这么多金银,担忧地看向丈夫道:“官人,这钱......”

  李穆川摸了摸胡须,向家人说道:“庞公子是皇后娘娘的娘家侄儿,杜公子是贵妃娘娘的外甥。两边遇上了,又是上元节关扑,出手大些也正常。就那块玉佩,估摸着能买好几套咱们家这样宅子呢,这些金银,与厐公子而言,不过小事。你们不必多担忧,收下便是,全当家里哥儿姐儿关扑迎来的。”

  张氏让肖氏收起金银,并叮嘱家里孩子,不许在外面多说一句。若有人问,就说是别家的孩子说出的答案。

  李穆川不好跟家里人说太多,皇后和贵妃二人争锋相对,皇后家世代军功,贵妃家门生故吏遍天下,两边打打闹闹就没停歇过。况且,太子和四皇子都已成年,党争日渐激烈。两边人为了点鸡毛蒜皮的事儿都能吵起来,今儿这事儿,说浅了就是两个孩子关扑,说深了,就是李家兄妹帮庞家找回了场子。否则,庞三公子若输的毫无体面回了家,皇后的脸面又往哪里搁。

  李穆川这种小吏,没有人会关注,几百两银子于庞家杜家而言,不过小事一桩。

  他暗自惊心,以后在衙门要更加小心,不能被卷入斗争,他若有不测,这一家老老小小的,日子可就没有着落了。

  第13章 学本领姐妹出门

  过完上元节,年基本算是过完了。李家人收起浮躁的心思,开始正经过平常日子。

  李姝想起自己猜花灯时的蠢样子,再也不想再当文盲了,央求肖氏,让李承业每日教她识字。

  肖氏与丈夫商议后,夫妻二人都同意。且夫妻二人一致认为,一头羊是赶、三头羊也是赶,干脆姐妹三个一起学。并叮嘱李承业,不能因教姐妹识字,就停下课业。

  李承业教过丽娘,有经验。

  李姝和豆娘,一个不想再藏拙装傻,一个想尽快识字,都拿出认真的劲头。

  头一日,李承业教姐姐妹妹读千字文。

  李姝看着上面的繁体字,根据上辈子的印象,一一对应,很快就能通读。豆娘虽慢些,但她像她亲娘,灵巧聪慧,也识得极快。反是丽娘,对这些不大感兴趣,勉强学一些,只为再多认得几个字。

  李承业发现两位姐妹与读书上倒是有些天分,更是拿出冯先生负责的态度教她们。

  他白日去学堂,黄昏时归家。回来后先检查姐妹们的课业,再讲解新知识,布置第二天的课业。忙完这些,他才去温习自己的功课。

  认字背书对李姝来说难度不大,轮到写字,她就有些抓瞎。她只练过硬币,对软笔控制力不好。不是这个点粗了,就是那条杠歪了。在李承业的指导下,她花了十来天的功夫,总算能勉强写几个端正的字。

  好在家里才得了笔意外之财,肖氏也很大方地给女儿们备齐了文房四宝。只是纸张的质量比李承业的差一些,毛笔也是普通的。姐妹三人知道家里情况,有这些就已经很满足了。

  有前世的文化打底,李姝学的极快,通读、背诵、理解,她很快把已经学过一段时间的丽娘甩在身后。豆娘不知情。以为这个小妹妹在读书识字上比她有天赋,并不争抢,按部就班地跟着李承业的步骤来。

  李姝在完成李承业的任务的同时,自己也有自己的路子。她一边跟随李承业打基础,一边零散学习一些算数、历史类的。

  李承业主要精力在经书上,算数平平,很快被李姝超越。

  这一世没有阿拉伯数字,李姝强迫自己熟悉这种汉字表达数学的方式,运用后事所学的一些公式理论,解决一些基本数学问题,如房间的面积测算、水缸的容量、屋脊的角度测算以及家庭财务支出报表等。

  与此同时,在认完了常用字之后,李姝开始了解一些浅显的史书和地理。李承业刚开始觉得妹妹一个小女娘,没必要学习这些。但李姝认为,既然决定融入这个世界,就要了解一些现在的具体情况,不能以后出门连方向都辨不明白。

  肖氏掌管家里的财务支出,她不会记账,心里大概有个流水账,月底时心里大致算一下,让丽娘记个总数,年度再汇总,有个大概就行,差个三两五两的,也没人会在意。

  李姝给肖氏做了张表格,把日常支出分为米粮、菜蔬、布匹、人情及家里孩子们的教育支出几大类,每日记账,月底汇总,分毫不差。

  张氏第一次听李姝汇报家庭支出月度汇总时,笑道:“可了不得了,咱们家的姝娘,我原以为是个懒丫头,没想到这么能干,朝廷不让女人考试,要是女人能能科举,说不得你也能考个状元!”

  众人都笑。

  大景朝的女性,光识字是不够的,大户人家的女性尚且要会给家里人做两件衣裳,别说李姝这样的小门小户家的女儿了。

  除了继续纺线,李姝又开始学裁衣做鞋。

  裁衣服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了。李姝是新手,肖氏不敢让她直接裁剪新布料。她找出一些旧衣服,让她练手感。两只袖子不能裁得一大一小,□□不能裁的太高,穿不进去,太低了也难看。

  李姝天天剪旧衣服和草纸,练了十来天,勉强才有个样子,先给三郎剪出双对称的两只袜子来。

  裁只是第一步,还要缝。穿针引线只是基础,走线直不直、针脚密实不密实,这都是硬功夫。

  李姝做鞋的第一步是剪鞋样子,按肖氏的说法,如果闭着眼睛都能剪出家里人的鞋样子,才能合格。

  剪过鞋样子,又要打米浆糊鞋帮。家里那些被李姝剪烂了的破布,终于又能派上用场了。肖氏带着她,手把手把一张张破布用浆糊粘在一起,一层层粘,粘成好大一块,最里面和最外面根据男女不同,用的是不同颜色的整块好布。糊好后,放在木板上晒太阳。晒两天后,揭下来,找白细布缝边,针脚密密实实的。然后拉鞋底,再把鞋帮缝在鞋底上。若是女鞋,还要在鞋面上绣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