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奶爸回到乡村搞养殖 > 第二百零一章 消失的手艺、钓黄鳝

蒋非翻看着手机上各种款式的猫窝。

看着看着,目光总是不自觉地被猫窝里长出的猫吸引住了。

这只布偶猫的眼睛蓝得像星辰大海,那只橘猫的体重真对得起它的颜色,下面一只躺得未免太惬意了吧。

蒋非看了好一会猫咪,才把注意力重新放回猫窝上。

“程大娘,这种款式的,你可以编织出来吗?”蒋非点开图片给她看。

图片上是一个球状的吊篮摇摇窝,用支架支撑着,猫咪坐进去跟坐秋千似的。

程大娘细看了一下,点了点头:“可以做出来。”

“那我定一个这种,大小和你现在编织的猫窝差不多就行。”

“我加你微信,把图片发给你。”蒋非说道。

“好。”

程大娘拿过放在地上的手机,点了几下,熟练地打开了自己的微信二维码:“你扫我。”

蒋非刚想帮她操作来着,见到这一幕,默默收回了手。

他没想到程大娘的操作这么熟练。

村里很多五六十岁的人,用微信就会发个语音,打个视频,不会用它支付,也不会扫码加好友。

她这一手可以打败村里同年龄段百分之九十的人了。

程大娘是这一两个月以来,才学会熟练地使用微信的各个功能的。

因为有顾客加她好友,扫码支付等。

蒋非把图片发了过去,接着在淘宝页面往下翻。

给黑煤球定了猫窝,不给球球定一个狗窝,说不过去吧。

“程大娘,我再定一个这种款式的,要大一点,给狗子当窝睡,长一米左右,宽七十厘米。”

蒋非给狗子选的窝就是简单的一个簸箕款式,椭圆形。

他把图片给程大娘发了过去,备注了尺寸。

“小非,狗窝尺寸大,编织起来耗时,可能要等三四天才能做好。”

程大娘解释道:“我手上除了这几个猫窝,还接了十来个竹篮。”

“我不急,慢慢来都行,你有单可以先做别人的。”蒋非说道。

“说起来,还是得谢谢你开了采摘园,有游客来村里玩,连带着我们家的竹编生意都好了不少。”

程大娘乐呵呵地笑道:“在采摘园没开前,我们每逢赶集日拿到集市上去卖,每次卖出的不多。”

“平时没人到家里买,不敢编织太多堆积着。”

“采摘园开了后,我们一个星期卖出的量比以往一个月还多。”

“有空时,我还多做了些小竹篮、果篮、果盘放着,游客过来看到喜欢就会买。”

“主要还是大娘你的手艺好,村里有这竹编手艺,还在编织的,也只有你了。”蒋非感叹地说道。

以前村里有很多老人会编织簸箕、箩筐、竹匾、竹篮、背篓……

挑东西的,装菜的,装稻谷的,各种各样的都有,还能编出各种花样来。

那些会竹编的手艺人,有些已经去世了,有些年纪大了,编不动了。

而年轻一辈的,基本没有人会编。

一门手艺,一旦不能用来赚钱,就会慢慢失传,没有人愿意去学。

毕竟人活着要吃要穿要住,没钱寸步难行,不能要求人吃不饱穿不暖,为爱发电耗时耗力去学。

竹编也是这样,买的人少了。

像农家用的箩筐、簸箕、竹匾等,大家更愿意买塑料的。

塑料的便宜又方便,相对来说,手工编织的要贵一些。

蒋非坐着跟程大娘闲聊,说道:“程大娘,你看网上的这些竹编猫窝、狗窝、兔子窝、仓鼠窝、鸟窝。”

“用竹子编织的各种宠物窝都有,你有空也可以做一些,应该会有养宠物的游客喜欢的。”

当下来看,宠物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火。

养宠物的人,即使对自己抠抠索索的,可买起宠物需要的物品来却很大方,舍得在它们身上花钱。

“咦,这不就是簸箕吗?下面加个架子就变猫窝了?”

“还有这个,就是一个矮的箩筐。”

“这个更简单了,洗菜用的圆筐,也当猫窝去了……”

程大娘看着一张张图片,就跟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震惊!

不便宜的猫窝、狗窝都是以前用剩的箩筐、簸箕改造的。

“对啊,随便改改就是各种宠物的窝了。”

蒋非笑道:“传统的竹编制品不好卖,说不定换个法子,竹编制品又被盘活了呢。”

“要真能被盘活就好了,能卖得出去,能赚到钱,才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

程大娘叹了一口气:“要不然等我们这一辈老去了,竹编手艺也就断了。”

蒋非点点头,他也是这么想的。

时代的进步,生活方式的变迁,导致曾经耳熟能详的吆喝声越来越远。

现代科技取代了曾经的手工劳作,一些民间手艺也慢慢被人遗忘。

比如锔碗、补锅的手艺人。

像瓷器或者是陶器这种易碎的东西,在碎了之后不舍得扔掉,那么锔碗的手艺人便会将破碎的地方重新锔在一块。

通常先是用金刚钻在瓷器的破裂处打上几个孔,然后将细小的钉子用小锤慢慢打进去。

最后涂上特制的石膏。

还有补锅的手艺人。

蒋非对他们最深的印象就是补锅师傅一来到村里,大家都提着漏水的锅过去排队。

补锅师傅拿着工具一顿敲打,锅就补好了。

补锅师傅经常会说的一句口头禅是:漏了,我一文钱不收。

那时,家里的东西坏了都会修修补补继续用,真正的“缝缝补补又三年”。

补锅师傅靠着补锅的手艺,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日子能过得比普通农民好一点。

还有修鞋匠、剃头匠、修表师、箍桶匠……

蒋非上小学前,没有去过理发店。

家里边谁要是剃头的话都会把剃头匠叫到家里来,准备一盆热水和一条毛巾就行。

锋利的剃刀在头上来回剐蹭,不会留下一点伤口。

而且熟练的师傅速度很快,几分钟就能剃完一个。

锔碗、补锅、剃头匠,现在村里已经完全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

修鞋匠倒是偶尔还能在集市上看到,只是师傅数量少,顾客数量更少。

每次在集市的一角看到他们,一架补鞋机、两个小板凳便是修鞋匠的全部家当。

这门手艺看似不起眼,但是里面却讲究的很,腿上一块布,手上一根针便将破旧的鞋子恢复如初。

民俗手工艺的消失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现实。

时代在进步,这些手工艺不再被需要,只能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慢慢被遗忘在时间的长河里。

蒋非坐在树下和程大娘唠嗑了好一阵,郑大爷拄着拐杖走了过来。

三人又聊了好一会儿。

金色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间隙洒了下来,在地上映出点点亮光。

树上缠绕着的牵牛花开着浅蓝色的花朵,在太阳的照射下,花朵正一点一点失去水分。

老母鸡在树下刨坑,大白鹅雄赳赳,气昂昂地巡视着自己的地盘。

一只老黄狗躺在墙角的阴凉处闭目养神,时不时半睁开眼睛看看聊得开心的三人。

蒋非本来打算去采摘园瞧一瞧的,没想到在郑大爷和程大娘这里一待,待了一个多小时。

他看了下时间,起身告辞,不往采摘园去了,回家吧。

……

每年六月到八月这段时间,是黄鳝最肥美的时候,肉质细腻。

下午五点过后,有几个钓鱼老在稻田边上的小溪里垂钓,不是钓鱼,而是钓黄鳝。

蒋非在钓友群里看到汪来鸿和季展霖都在,过去凑了下热闹。

在溪边钓黄鳝的有五人,他们在钓友群里约好一起过来的。

除了熟悉的汪来鸿和季展霖外,另外三人,蒋非也认识,时常见到他们来村里。

“小非,你来得正好,帮我找找黄鳝洞哩。”

汪来鸿看到过来的蒋非,立马把他拉了过去。

他们钓黄鳝,不是随便把钓竿往水里抛,而是要先找到黄鳝的巢穴。

黄鳝在水中,一般都是自己在软泥中打洞或在天然的泥洞或石洞中穴居的。

所以钓黄鳝首先要会找到它们的洞。

黄鳝洞大多打在池塘、湖泊、水田或小河沟的靠岸边的水中。

由一个上洞、一个下洞和一个窝组成。

上洞一般在水面上约10厘米的地方,下洞在水面下约30厘米的地方。

洞径因黄鳝的大小不同而同,小的手指粗,大的可达6~7厘米。

窝在上洞和下洞之间,呈圆形,直径约10~15厘米,是黄鳝转身、产卵、孵卵的地方。

“我看看能不能找到。”

蒋非说着,蹲在溪边仔细看了起来。

溪边的土质松软,黄鳝洞一般会在接近水线的位置。

溪水有时涨有时落,黄鳝会根据溪水的量,不断地改变洞口的位置,使洞口经常处于与水线相平。

从而既保持洞内的湿润,又避免为水所灌。

蒋非把范围锁定在水线之上6~8厘米的区域。

“汪哥,这里。”

蒋非很快找到了一个,黄鳝洞的洞口圆润、光滑,从洞口到水线有蠕行的痕迹。

“论找黄鳝洞,还是你行啊。”

汪来鸿拿了钓钩过来,他为了钓黄鳝,买了专门的黄鳝钩。

蒋非看了,在心里啧啧两声,真讲究,他们以前钓黄鳝,工具都是自己随便折腾出来的。

汪来鸿把蚯引挂到钩上,整条蚯引穿入长柄钩,不露出钩尖或留一段蚯引在钩外。

否则黄鳝会光吃蚯引不上钩,难以钓获。

他轻轻地将钩饵伸入洞中,缓缓上下抖动饵料,引诱黄鳝咬钩。

一般来说,黄鳝贪食,只要闻到腥气,就会抬起头来将钩饵一口咬住往下拖。

只要洞穴中有黄鳝,经过几次逗钓,它们多会前来觅食。

“来了!”汪来鸿小声说道。

汪来鸿的手感觉到黄鳝已经咬钩,他向前推了下钩柄,好把钩子伸入鱼嘴。

然后转动一下钩柄,让钩尖钩牢后,再慢慢地抽出钩柄。

这个动作要缓,不然容易钩豁鱼嘴而造成跑鱼。

当感觉黄鳝上钩后,也不可以勐力提竿。

因为长柄钢丝条钩没有弹性,如果用力过勐,它们容易脱钩逃跑。

汪来鸿稳稳地将黄鳝提出了洞口。

黄鳝体滑有黏液,他小心地用食指和中指来抓它的颈部,摘钩后放入水桶里。

“老汪,多大?”季展霖转头问道。

“大概2两。”汪来鸿答道。

“不错了,野生的,要长两三年才有2两。”季展霖说道。

黄鳝喜欢独居,在这个洞穴钓上一条后,就没有黄鳝上钩了,要转移到另一个有黄鳝的洞穴。

“小非,再帮个忙找一个?”汪来鸿笑看着蒋非。

“老汪,你怎么可以开挂呢?”

季展霖伸着钩在洞里晃了好一会儿,不见有黄鳝咬钩。

“小非,你帮我看看这个洞像不像废弃的,感觉里面没有黄鳝的样子。”季展霖说道。

汪来鸿接话说道:“不用看了,有黄鳝的话,早咬钩了,你赶紧换一个去。”

“我没喊你,我喊小非。”

“小非在帮我找黄鳝洞呢……”

汪来鸿和季展霖开启了小学生式的拌嘴模式。

蒋非帮他们找了几个黄鳝洞,看一群群飞鸟叽叽喳喳地归巢了。

他赶紧上山喂鹌鹑去。

新的鹌鹑舍还在建造中,等建造好,弄好各种设施才能开养,预计要半个月的时间。

喂完鹌鹑、鸽子和母鸡,蒋非下山回家。

一走进院子,他看到女儿怀里抱着两只小奶猫。

一只是黑白花,身上的毛有白色和黑色,看起来像奶牛。

一只是狸花猫,颈部、腹部下面的毛色为灰白色,身体其他各部的被毛为黑、灰相间的条纹,形如虎皮。

“星星,哪里来的小猫咪?”蒋非问道。

这两只小猫看起来顶多出生半个月,连路都还不会走。

“是黑煤球叼回来的。”

星星轻轻摸着小奶猫的头顶,抬头说道:“它们好可爱,爸爸,它们是黑煤球生的吗?”

“黑煤球是公的。”

蒋非皱着眉头看着小奶猫,黑煤球去哪叼来的猫崽子?

猫是属于雌性单独养育幼崽的动物。

母猫生育后因为激素影响,会激发母性,而公猫则不会。

即使公猫和母猫同住一个家,小猫出生了,公猫一般都不会管,只是好奇地看看,母猫还会不许公猫接近。

就算这两只小崽是黑煤球的,黑煤球应该也不会去管它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