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奶爸回到乡村搞养殖 > 第一百三十二章 蒋文康辞职回家

11月7日,立冬。

在南方地区,从立冬至小雪期间,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

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正所谓“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白河村白天的温度还有二十五、六度,体感很舒适,穿一件长袖刚刚好。

村子的稻田里一片金黄,大风吹过,金浪翻滚,稻穗飘香。

大家此时正抓住秋天的尾巴,拉开了秋收的序幕。

陈小梅和蒋非到自家稻田里察看了一番。

稻农常说“九黄十收”。

意思是水稻九成黄熟的时候收获,差不多就能获得十成的收成。

如果水稻收割的时间过早,水稻没有全部成熟好、青稻米粒比较多,不仅影响总产量,还降低了水稻籽粒的品质。

这句话还有后续,即:十黄九收。

意思是水稻在十足成熟时才收割,只能获得九成的收成。

如果等水稻全部都成熟了才收割,那时候的水稻茎叶和稻穗基本上全部黄枯干燥,收割时就会出现稻穗大量断落、籽粒大量撒落的情况,造成减产。

而且过晚收割的话,到时大家的水稻都割完了,只剩下自家一块,鸟雀、老鼠只盯着它来偷吃、破坏,损失很重。

陈小梅在田里转了一圈,又拿出手机看了下最近一个星期的天气预报,对儿子说道:“我们后天开镰吧,等它们再熟两天,还差了一点。”

“嗯,接下来一个星期不会下雨,不急这一两天。”蒋非跟着看了下天气预报。

两人站在田埂上说着话,忽然看到蒋文康朝这边走了过来。

“三伯娘,三哥。”蒋文康走近喊道。

“大康,你什么时候回来的?”蒋非惊讶地看着他。

“昨天晚上回来的。”蒋文康笑着说道。

“欸,大康,你国庆回来待了一个多星期,才出门一个月,怎么又突然回来了?见对象吗?”陈小梅好奇地问道。

家中无事,又没有把小孩留在家里的,一般外出打工的青年不会频繁回家,除了春节,一年能回来两次就算多的了。

陈小梅能想到的最大可能性就是回来见对象了。

她觉得蒋文康这年龄,娶妻是大事,能谈到对象,多奔波几趟也没啥。

蒋非想起他国庆时说过工作压力大,性格上适应不了现在的岗位,倒是猜到了他回来的原因。仟仟尛哾

“不是,不是,我这哪来的对象啊。”

蒋文康赶紧摆摆手,解释了一下:“我辞职了,家里刚好准备秋收,就回家来待一段时间,休息一下。”

“回家来休息、放松一下也好,外面再怎么好,也比不上家里。”

“之前工作,每次回家都是匆匆忙忙的,待不了几天又要出门去,这次在家待久一点啊。”

陈小梅笑着说道:“难得休息,工作赚钱也不急这几个月的。”

“嗯,我这次回来,可能会待得久一点。”

蒋文康以前也换过几次工作,可每次都是辞职完,从一个厂里出来,最多休息一两个星期,又进下一个厂干活去了。

“大康,你家稻子啥时候收啊,你知不知道?”蒋非忽然想起问道。

“明天,我妈妈早上说的。”

“那你今天还得闲了,走,喝茶去。”蒋非说道。

蒋文康点了点头。

“你们先回吧,我过去跟春花说会儿话。”

陈小梅看到白川豪和齐春花已经在田里收割水稻了,便走了过去。

蒋非和蒋文康边走边聊。

……

陈小梅从外面回来,看到儿子坐在客厅里。

“小非,我刚才遇到你四婶了,我们聊了一下,说好了明天我们帮他们收割,后天他们过来帮我们。”陈小梅说道。

“好,这样一天就能收割完了。”蒋非点头应道。

两家种的水稻都不多,五个人一起,一家一天的时间,能上午收割完,下午打完禾。

跟夏收相比,秋收会轻松很多。

最明显的是时间宽裕,夏收时,要赶忙收割完水稻,紧接着踩田、抛秧、施肥,很赶时间。

而秋收完,稻田就空了下来,不用赶着种下一轮。

收割水稻也比较方便,稻田里的水都放出去了。

田里是干的,可以把打谷机搬过去,在田里打禾,只把谷子拉回来。

不用像夏收时那样,因为田里有水,要把水稻一捆一捆拉回来打禾。

第二天去收割水稻,蒋非拿了一撮阴干的野菊花泡了一大壶茶。

倒出来喝了一杯,味道微苦,带着一点涩味,口感不是很好。

喝下去之后倒是感觉有点甜甜的回甘味道,还有一股野菊的香味。

他又往壶里加了些枸杞,放了一块冰糖下去,喝起来感觉味道好多了。

拎上茶壶,带上镰刀,蒋非往四叔四婶的稻田走去。

他喂鱼耽误了些时间,其他人已经到田里干活好一阵了。

蒋文康挥着镰刀收割,干劲十足。

“我十七岁那年出去打工,夏收、秋收一直没有回来过。”

“一算下来,我上一次像这样拿着镰刀割稻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蒋文康感叹道:“时间过得真快啊!”

“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夏收、抛秧,一转眼的,又到收割稻谷了。”陈小梅跟着感叹。

蒋文康感叹完,他觉得有些失落,有些迷茫。

在外打工十年了,除了存下十多万的存款,感觉什么都没有收获到。

现在辞职了回到家里,要是再出去打工,还是得进厂,又是成为一个普工,继续干流水线的工作。

蒋文康觉得生活很没有盼头,他不想进厂当普工,可是自己又没能力当好一个小领导。

人生,一眼就望到头了。

想干点别的工作吧,他高中混了两年,没毕业就进厂了,什么本事都没有。

说实话,到了现在,蒋文康有些后悔当初没有听爸妈的话了。

当时他高中读不下去,要辍学。

他爸妈也觉得自己儿子实在不是读书的料,高中不读就不读了,想送他去技校学门技术。

可是那时的蒋文康不听劝,不肯去读技校,一心盼着出去闯荡。

他爸妈拗不过他,最后还是放他跟着一位堂叔出去进厂打工了。

蒋文康在心里叹了一口气,后悔过去是没用的,得向前看。

“咦?这个是不是泥鳅的孔眼?”蒋文康指着田里的一个小孔。

他有好多年没有见过田里泥鳅的透气孔了,看着有点不太确定。

离得近的蒋非走过去看了看,点头说道:“是泥鳅的出气孔,你往下挖一下试试。”

稻田里的水放完了,田里的泥鳅不是顺着水流溜进沟渠了,就是钻进泥土里了。

泥鳅属于鱼类,本身用鳃呼吸。

和常见的鱼类不太一样的是,它不太喜欢清水,更喜欢钻进泥里。

如果水温超过30c,它就会钻进泥里度夏。

如果水温低于5c,它也会钻进泥里越冬。

另外,当水体干涸的时候,它还可以钻进泥里继续生存,不会因为缺水而死亡。

因为它除了可以用鳃和皮肤呼吸外,还能通过肠呼吸,同时还能依靠泥土中的少量水分避免皮肤干燥。

田里的稻谷一收割,泥鳅的孔眼就跟光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它们藏在泥土里,需要通过孔眼来换气,田里没有水,越是干涸,泥鳅的孔眼越大。

田里泥土比较松软,蒋文康直接用手顺着洞挖下去。

很快,他眼睛一亮,手摸到了一条滑溜溜的东西。

蒋文康把它拔了出来,是一条黄黄的、大大的泥鳅。

“太滑了,要溜走了,放哪里啊?”蒋文康左看右看,着急地说道。

“装袋子里。”李家梦从兜里掏出个塑料袋递了过去。

蒋文康赶紧把泥鳅装了进去,打了个结,放到田埂上。

“这里也有一个泥鳅孔眼,这个应该也是,看起来有不少啊。”蒋非往周围瞧了瞧。

“你们看这兄弟俩,水稻没割多少,倒是早早惦记着捉鱼摸虾挖泥鳅的事儿了。”蒋志杰好笑地说道。

“哈哈,我们上午割得完,随他们去吧。”陈小梅笑道。

“不挖了,我们赶紧割完,时间早的话,还可以拿把锄头、提个小桶来挖。”蒋非笑道。

一时间,稻田里只有镰刀割断稻秆的咔咔声。

他们割着的这块田有一亩两分地,割完了转到另一块田。

蒋非把水壶里的菊花枸杞茶分到大家的杯里。

两块田隔得不远,走路几分钟的距离。

村里的稻田,都是村民与村民之间置换过的,自家的田与田之间相隔不会太远,离家也近,方便耕种。

在没置换之前,他们的稻田东一块西一块的,分散而且就两亩地还分成了四小块,管理起来太麻烦了。

另一块田的面积不到一亩,五个人收割起来飞快。

全部收割完,蒋非看了一下时间。

“大康,才十一点,挖不挖泥鳅?”蒋非问道。

“挖,三哥,你在这里等着,我回家拿工具。”蒋文康兴致冲冲地说道。

有些泥鳅藏得深、泥土也比较硬,徒手不好挖,用锄头更方便。

陈小梅、蒋志杰和李家梦都笑看着两人摇了摇头,童心未泯啊。

“我们先回家做饭了,你们慢慢玩啊。”

陈小梅跟着蒋志杰和李家梦走,今天一块在他们家吃饭,午饭和晚饭都是。

蒋非在田埂上坐了一会,喝着茶吹着风,看刚收割完的田里整齐地堆放着两排水稻,中间则放着打谷机。

未收割的田里,金黄色的稻穗随风摆动。

有不少人还在田里埋头弯腰挥舞着手中的镰刀。

过了一会,蒋文康拿了锄头、小桶和簸箕过来。

田里看到的泥鳅孔眼,泥土松软的直接上手挖,硬一点的上锄头挖。

带来的簸箕是用在沟渠里的,沟渠里还有浅浅的水,时不时能见到泥鳅的身影。

蒋非和蒋文康拿着簸箕,一个赶,一个题,捉到了好几条泥鳅。

捉到的泥鳅,他们只留下比较大的,小的放到小溪里去了。

两人忙活了一个多小时,往桶里一看,收获了十几条泥鳅,个头都不算大,最大的一条就四两的样子,剩下的每一条都不足三两。

现在种田用的化肥和农药比以前多,比以前频繁,周边的沟渠和小溪多多少少受到了污染,不利于泥鳅的生存和繁殖。

它们的数量比以前少了很多,个头也不大。

蒋非见过的最大野生泥鳅,是在他读高中的时候了。

那时生态还很好,污染没有现在严重。

暑假时跟玩伴在水沟里捉泥鳅,捉到一条超级大泥鳅,有二十多公分长,回家拿秤一称,有一斤一两。

那是蒋非捉过的最大野生泥鳅,他到现在还记得。

到溪边洗干净手脚,蒋非提上水桶,蒋文康拿上工具回家。

“妈,四叔,四婶,我们回来了。”蒋非进了院子喊道。

“你们俩去洗手,准备开饭了。”李家梦从厨房探出头来说道。

“我来瞧瞧你们的收获。”

蒋志杰走过来,往水桶里看了看,伸手捞了两下,笑着点头:“这收获还可以啊。”

吃过午饭,蒋文康拿了剪刀,麻利地把桶里的泥鳅宰了。

抓住它的头部,用拇指和食指用力扣住,再用剪刀从上往下破开泥鳅肚子,将里面的内脏取出来,用清水冲一下。

“三哥,泥鳅你想怎么吃?”蒋文康问旁边玩手机的蒋非。

“泥鳅烧豆腐?”蒋非说道。

“行,那就做泥鳅炒豆腐吧。”蒋文康说道,“我已经把它们宰了,要不然可以试着搞个泥鳅钻豆腐。”

做泥鳅钻豆腐这道菜,泥鳅不用宰杀,必须是活的。

为了保证干净,可以把泥鳅放在清水中养三天左右,等它把肚里的脏东西吐完后,就能拿来做菜了。

泥鳅钻豆腐,做法是把一整块豆腐和泥鳅放进锅里,要用凉水,放入的泥鳅是鲜活的。

然后用小火加热,因为水是慢慢热的,当泥鳅受不了热时就会自己往豆腐里钻。

在最后煮熟时,泥鳅都钻进豆腐里了,此时放入调料出锅即可。

“泥鳅钻豆腐很难做的,我看过不少人按着教程做,一百个里面有九十九个都是失败的。”

“在加热之后,泥鳅只会在锅里乱蹦,很少能钻进豆腐里面去,即便有,那也只是误打误撞的个例,想要泥鳅都钻进豆腐里面去,除非人为干预了。”

蒋非说道:“还是泥鳅烧豆腐做起来简单。”

晚上,这些泥鳅便成了餐桌上的美食。

泥鳅烧豆腐,泥鳅味道鲜美,还有豆腐的清香,豆腐吃起来也有不一样的香味。

中午休息了一会,下午去田里打禾,两台打谷机同时启动,五点钟就收工了。

打出来的谷子一袋袋搬到斗车上运回去,稻秆直接散在田里晒干。

两天的时间,两家完成了收割,整体还算轻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