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 > 第34章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 第34章

作者:人生若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07:34:32 来源:免费小说

  赵九福哈哈一笑,觉得这果然是亲爹,不是亲的一般都不能有这样子的自信。

  解决了这事儿,赵九福心中开始考虑自己的进学问题,如今他已经是生员,不可能再去书院接受胡秀才的教导,就是胡秀才自己也已经明白的说了没有东西可教。

  这样一来,他总不可能窝在家里头读书的,那样子就算他天赋异禀也闯不过千军万马的独木桥,更别说继续往上走了。

  而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有两个,作为一位新鲜出炉的禀生,戴河镇上的县学,新亭府那边的府学他都可以去。

  论教育质量的话,府学自然是比县学要好一些,从朝廷设置的教官就能看出,府学设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设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学设教谕一人,训导三人。

  这些教授、学正、教谕的履历怕就相差巨大。

  可话不能只是这样说,他去府城的话且不提人不生地不熟的事情,那边的关系也错综复杂,府学并不仅仅是考进去的秀才,还有一部分是靠着家族荫封而进去的。

  这样一来府学的环境就注定比较复杂,赵九福自然不会怕生,却怕自己的小翅膀遇到大粗腿,到时候一个闹不好反倒是影响到他的科举之路。

  再有一个,赵九福在新亭府的时候曾经打听过府学的情况,听闻府学因为有部分特殊人群的存在,所以教授十分宽松,上课是有的,绝对没那么尽心。

  这一点与国子监的情况是相同的,论资历才华的话,这种高等学府的教授自然是更加出色,但论学习气氛的话,反倒是初级区域的更好一些。

  县学的师资力量,书籍储备不如府学,但其余的却十分不错,赵九福就曾听胡秀才说过,他们这一届的知县大人十分重视县学,对这一块抓的严格。

  最后再退一步说话,这年头县学府学的休假制度是休沐,一个月才会有一天的时间,要从新亭府来回至少也得三天,这么一来赵九福若是去了府学的话,一年到头怕也只能回家一趟,更别提照顾父母了。

  好不容易白玉童升级了,赵九福还想让大家多享用一些,他这要是一走就是一年的话,老赵头和老陈氏哪里还用的上。

  县学就不同了,就算是休沐时间相同,但他完全可以继续住在家中,就算要求住校,一个月他至少也能回家一趟,他打听过,县学对住宿是没有强制要求的。

  这边赵九福刚把去县学入读的事情办下来,他现在不能直接插班进去,而是得等到明年年初跟着新生一块儿入学。对于这一点赵九福倒是不在意,读书不急在一时,他能在家多陪陪爹娘也是好的,再说了,年底他们家还得办宴。

  县太爷知道赵九福的选择也十分高兴,一个小三元的秀才,还是知府大人和学政大人亲口夸过的孩子愿意留在戴河镇,这以后八成就是他的政绩了。

  没等县太爷想好怎么夸人,一道圣令忽然传到了他的手中,要知道县太爷本来就是个举人谋官出生的,别说皇帝了,连知府大人的面都没见过几次,这一次落到他手中的却是圣旨。

  县太爷激动万分,接过圣旨的手几乎都是颤抖的,虽说这圣旨奖励的不是他,但却是他治下的百姓啊,他心中对赵九福的喜欢更上一层楼。

  接到圣旨之后,县太爷马不停蹄的带着人往陈家村赶,他们浩浩荡荡的一群人进村,吓得当地的百姓战战兢兢,好不容易弄明白他们来是为了奖励赵九福,立刻撒丫子狂奔去报信。

  等到一群人来到赵家门口的时候,老赵头和老陈氏等人已经捣鼓出一个像样的供案来,看着自然不太符合颁旨的礼节,但却是老赵家能准备出最好的了。

  幸亏来到人也不在意,确定赵家人都到了之后就打开圣旨念了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新亭府戴河镇陈家村赵氏五子赵九福年少成才,学富五车,上能彩衣娱亲,父慈子孝,下能入孝出悌,孝悌忠信,于国于家皆是大善,特封孝悌之家,赐百两牌坊银,着戴河镇知县戴和宗辅以建孝悌牌坊,钦此。”

  赵九福也没料到自己居然能够得到圣旨封赏,更让他意外的是在接过圣旨的当下,万亨却播报道:“恭喜阿福获得孝悌称号,奖励积分1000积分,请阿福再接再厉,获取更多荣誉称号。”

  这一次赵九福不再是镇定的,作为一个乡下出生的孩子,忽然得到圣旨的敕封若还能镇定才不正常,他手指也有些微微颤抖,这可是圣旨啊,有了这东西就算将来他考不中举人,一辈子吃喝也不用发愁了,这个名声就能当饭吃!

  老赵头和老陈氏更是高兴的不知道怎么好了,若不是赵老二和赵老四一边一个搀扶这,怕是已经高兴的晕过去,至于赵老大和赵老三也好不到哪里去,正傻高兴呢。

  最后还是戴知县好心好意的提醒了一句:“赵秀才,这可是圣旨,还不快些供奉起来,再者牌坊的事情也不能拖久了。”

  赵九福连忙把圣旨供奉起来,想了想又拿了装着是十两银票的荷包去送那位颁发旨意的太监,这太监倒是和气,东西收了,人却没有多留。

  戴知县临走之前笑着说道:“赵秀才,公公那边我会帮你招待,你们啊,先想好牌坊要立在哪里,随后本官就派人过来商量,咱们可得造的风风光光漂漂亮亮的!”

  第64章 客似云来

  那传旨过来的太监再未出现,想必戴和宗戴知县肯定会招待的他万分满意,赵九福也没有再上赶着去打交道。

  这份圣旨的含金量他比谁都明白,不过是新亭府的知府大人需要一个政绩来洗刷大槐村的事情,这才硬是推着他上台,不然的话皇帝哪里知道他这号人物。

  虽说现在是被圣旨赞赏了,但实际上这样的赞赏大周上下不知道有多少个,也就是戴河镇偏远才觉得稀罕而已。

  当然,大部分的品行牌坊都是下面的官员上推,朝廷通过之后才建立的,赵九福的这个牌坊有御赐的名头在,好歹是比旁人的含金量强一些。

  即使如此,赵九福若是上赶着与那位内侍打交道的怕也不能比被看上,说到底孝悌之家是虚的,秀才功名才是实在的,宫廷出来的人哪里会在意秀才两字。

  赵九福琢磨着还不如识趣一点听知县的话,说不定还能讨到好,再者,他也实在是没工夫出门,圣旨赐下之后,赵家简直是门庭若市,十里八乡的人都过来看热闹。

  这个十里八乡可不是夸张的形容词,而是写实派用语,要说赵九福中秀才的时候,那是全村人都过来贺喜,那么现在至少会戴河镇听到消息的人家都过来了。

  当然这些人也不是空着手来的,寻常人家就拎几个鸡蛋,抓一把青菜,富贵人家送的礼物就昂贵有些,不过大家显然都有分寸,贵的太过分的人家少之又少。

  大部分人是想要看热闹,毕竟这可是圣旨敕封的牌坊,他们过来能搭把手,将来说出去也有面子啊,值得说道一辈子的事情。

  是的,在县太爷他们离开的当天,陈家村长就找上门来了,拉着老赵头一个一个老弟,满口说道:“赵老弟,这可是咱们陈家村的大事儿啊,上次说秀才牌坊你不同意,这次的总没有说道了吧,这可是圣人亲口赏赐的,今天就得动土造起来。”

  老赵头已经欢喜的昏了头,哪里还会反对,他们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商量怎么建,用什么建,建造在哪里比较合适。

  最后一番商量下来,两个老爷子都觉得牌坊立在村口的位置最好,别人一来就能看见,至于材料自然是用最好的石头,这石头放的住,子子孙孙都能传下去。

  原本的主角赵九福反倒是没什么事情了,他毕竟年纪还小,造牌坊这样的事情显然不是他能干的,最多也就是在那边转转鼓励一下士气。

  不过比起在家里头待客,赵九福还宁愿去工地帮忙,就算是弄得浑身狼狈也无所谓,总比被人夸了又夸来的实在,他只嘱咐了老陈氏不可收太贵重的礼物,其他就不提了。

  老陈氏也是个有分寸的,一般的礼就都收下,若是有人送了太贵重的,她也不会碍于面子收着,直说不敢收,怕污了圣上的夸奖。

  几次之后那些人便知道赵家人的态度了,心中倒是有些佩服,暗道不愧是孝悌之家,这老太太看着只是个农家妇人,但也不眼皮子浅贪财。

  他们那里知道,老陈氏瞧着那些昂贵金光闪闪的东西也心疼着呢,好歹她疼儿子的心情赛过了银钱,知道这些东西肯定是不能收下的。

  再者如今赵家也不缺钱,不说之前赵九福给人画人像拿回家的银子,光是这次圣上就赏赐了一百两的牌坊银子,原本就是用不完的,后面戴知县又遣人送来一百两说是赏赐。

  修建牌坊就是石材贵了一些,但那矿场的老板一听说是修建牌坊,给的价格都优惠了几分。至于人工费,来帮忙的人都说不要,硬是要给反倒是生气。

  最后赵家只得准备好一日三餐给来帮忙的人,想着等最后结束了一人再给一个礼包,总不会太亏待了大家,最后一算一百两银子都花不了。

  这牌坊前前后后修了一个多月才总算是建起来了,赵家不吝惜材料,做工的人也仔细,虽说没有精雕细琢臻于完美,但看起来也古朴大气。

  尤其是孝悌之家这四个大字,看起来尤其是风光,如今牌坊一立,使得陈家村也变得不普通起来,这段时间外嫁媳妇走娘家的几率都多了许多。

  牌坊建完那一日,陈家村长愣是拉着老赵头喝了大半天的水酒,俩老头不知道为什么有说不完的话,说到最后还抱头痛哭起来,弄得老陈氏一边骂人一边收拾。

  赵九福暗道他们这算不算喜极而泣,他不知道的是,老赵头勉强能算,陈家村长却不一定了,他这哭声中真带着几分惋惜,这么出息的后生为什么偏偏不是他陈家人呢?

  牌坊一立,赵家倒是清净了许多,这一日老赵头早早的把几个儿子媳妇都喊了过来。

  大约是被皇帝赞了一句孝悌之家的缘故,这些天赵家人越发的和睦了,赵老大赵老四家且不说,就是不爱来赵家的丁氏如今都常常过来,一口一个娘喊得亲热,邓氏就更别提了,对外满嘴说自己也孝顺,对弟弟又有多好,小心思都少了几分。

  毕竟都是好的变化,老赵头对此也乐见其成,这一日喊大家伙儿都过来不是为别的,而是因为之前老陈氏尝试着制作的蜜饯已经好了,他们尝过之后都觉得味道不错。

  原本早就该好了,只是今年赵家事情多,先是赵九福得考试,后头四个媳妇陆续怀孕,后面又出了牌坊的事情,弄得老陈氏差点没把蜜饯给忘了。

  “爹,娘,阿福。”赵家兄弟纷纷落座,分家之后板凳一直都不够了,赵家男人不约而同的把位置让给媳妇,自己就站在旁边,赵老大不讲究,索性擦了擦地面就盘腿坐了下来,其余兄弟顿时有样学样。

  老赵头扫了一眼几个儿子,又看了看挺着肚子的几个媳妇,这才开口说道:“这是你们娘做的蜜饯,你们啥都别问,先过来吃一颗尝尝。”

  赵家兄弟满肚子的疑问,暗道莫非二老把他们喊过来就是吃蜜饯,不过老赵头都这么说了,他们就真的开始吃,这一吃倒是觉得味道真不错。

  等他们一个个都吃了,老赵头就问了:“尝完了,觉得味道怎么样?”

  赵老大顿时抓瞎,跟着老爹大眼瞪小眼:“好吃是挺好吃的,就是不顶饿。”

  赵老二以前在镇上杂货铺也卖过一些蜜饯,倒是有几分考究:“这蜜饯的味道很正,带着几分胃酸,吃一颗就开胃,质量很是上陈。”

  赵老三一听质量好,赶紧又吃了一颗,这才说道:“确实是好吃,爹,这也是被人送来的吗,估计是府城买的吧,咱戴河镇可没这么好吃的蜜饯。”

  赵老四却有些奇怪,他在新亭府也打探过蜜饯生意,总觉得味道不太一样:“爹,您就别卖关子了,我们都觉得好吃。”

  老赵头眯了眯眼睛,赞扬的看了一眼赵老四,暗道自己几个儿子里头,除了阿福之外也就是老四脑子最聪明,老二也还成,就是不贴心。

  “之前你们弟弟去府城考试的时候,在书店废书里头翻到一本做蜜饯的秘法,他就想法子带了回来,我就让你们娘试试看,如今倒是真做了出来。”

  “这,这个是娘做的?”赵老大惊讶的问道。

  不是他不信任亲娘,而是蜜饯制作不容易,这可不是简单的晒干就成了,若是如此的话岂不是人人都能做,村里头也有一些婆娘手巧,每年秋天从山上弄一些野果子来自己做蜜饯,但味道都一般,比不得如今他们吃的好。

  老陈氏翻了个白眼,瞪着大儿子骂道:“怎么,不是我做的还是你做的不成?”

  赵老二脑子灵活许多,想了一下疑惑的问道:“爹,娘,你们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想让我们做这个蜜饯的买卖?”

  老赵头点了点头,旁边的赵老大就急了,问道:“爹,这怎么能行,咱们阿福是读书人,如今还是圣上亲口夸过的孝悌之家,怎么能去从商?”

  老赵头也瞪了一眼心急的儿子,说:“你们先听我把话说完,再想想这事儿能不能行。”

  “咱家现在确实是有银子了,但这银子都是阿福赚回来的,自然得留着给他将来赶考,别的不说,若是去京城赶考的话,还不得准备个百八十两的银子?”老赵头反问道,一群儿子都默认了这话,他们自然不会知道老俩口如今藏着的银钱都不只三百两了。

  老赵头继续说道:“分家这几年爹也看着,光靠种地的话能得几个银子,你们一个个养儿育女的都不够,更别提其他的了,难道你们就不想多挣点钱?”

  自从赵九福读书出息了,他知道这些儿子也有过送儿子读书的念头,只是碍于银钱不凑手,或者孩子年龄大了才没有行动,如今几个媳妇又怀孕了,这事儿肯定又会被提起。

  “经商自然是不能的,不然以后咱娃娃都不能读书了。”老赵头自然也反对经商,却说道,“可咱们自家包一个山头,种上果树,果子下来了做成蜜饯,到时候再卖出去,也不能算是经商吧,这个让你们弟弟来讲。”

  赵九福早就研究过这个,很快就说道:“大周朝与前朝不同,对商人的限制少了许多,吃什么穿什么几乎没有定例,不过真正的商籍之人,三代之间不可参加科举。”

  旁边的赵家兄弟听了就有几分着急,赵九福继续说道:“哥哥们先别着急,听我继续说。虽说如此,但其实像二嫂娘家那般,在镇上开一个小铺子过活的,在本朝并不算是从商。”

  虽说丁氏娘家也会被称为小商小贩,但其实算不得真正的商人,不然的话赵九福去参加科考也会有一定影响,这也是大周朝律法变化之后,对商人的限制变得少了。

  “大周律明文规定,从商盈利超过百两纹银一个月,才会纳入商籍。”赵九福说,“咱们买山头种果树,算是农业,是地主,不算从商盈利的,只是直接售卖蜜饯的时候才会算。”

  还有一个更保险的方法就是,他们只从事蜜饯的加工工作,直接将蜜饯售卖给外来的商人,这样一来这就是农业收入,算不得从商的,只是赵九福觉得这样自家的利润就更小了,原本蜜饯就不是多么暴利的行业,想要超过一个月收入超过一百两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等他说完,老赵头拍了一下烟杆子说道:“我的意思是,我们老俩口拿出一部分银钱来,你们各家各户再凑一凑,到时候把后山给包下来种果树,就种桃子李子杏子这些常见也好侍弄的,蜜饯的方子就算是你们弟弟白给的,到时候蜜饯做好了卖了钱,大家伙儿按照份子来分,谁家也不占便宜,其他的你们能不能赚到更多,那就看你们自己了。”

  老赵头把话说得明白,很快就让几个儿子媳妇回去想一想,想明白了就来跟他说。

  等几个儿子走了,老赵头才问道:“阿福,你知道为何我不提让你二哥做生意的事情吗?”

  赵九福思索了一下就明白了,反问道:“不患寡而患不均,若是单单让二哥做后面的蜜饯生意,其他的哥哥心里头不痛快,觉得他赚的更多,二哥也不一定能满意。”

  老赵头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就是如此,所以反倒是不如大家分摊比较好,若是老二家的有本事把后面的蜜饯都吃下,那是他厉害,若是不能,咱们家的东西好也不怕卖不出去,再说了,这样一来也不会被人说经商。”

  赵九福立刻给他爹比了个大大的手指,暗道姜还是老的辣。

  另一头,赵家几兄弟自然各有商量,赵老大和小陈氏都觉得跟着爹走准没错,那蜜饯确实是好吃,他们家儿子多,如今肚子里还有一个在呢,能赚钱总归是好事,只是他们家底子薄,也不知道能拿出多少银钱来。

  赵老二确实是想把蜜饯吃下来,但现在说这事儿为时过早,丁氏倒是有些主意,但生意上的事情她向来听赵老二的,见他分析的头头是道,倒是也不反对参股。

  赵老三跟赵老大的心思一样,邓氏琢磨着若是大伯小叔妯娌都同意的话,她总归不能反对的,那不是显得她特别不孝顺吗,她好歹也是皇帝夸过一家子里头的一个,可不能拖后腿。

  赵老四自然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他比老赵头更有自信,那蜜饯口味不错,总不至于卖不出去的。至于山地,他们这块的山地便宜的很,不值什么钱,就算是全亏了他们家也受得起,当然亏损的可能性也不大。

  第65章 娃娃亲

  隔了两日功夫,老赵头又把儿子媳妇都喊了过来,随着他们一块儿过来的还有赵老大的大儿子赵顺德,只是老赵家的长子嫡孙,老赵头一直看重,赵老大也琢磨着该让儿子多听多看,以后才能撑起门户来,不说跟弟弟一样出息,好歹不能迷迷糊糊的过日子。

  等人都到了,老赵头才开口问道:“你们考虑的如何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