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 > 第15章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 第15章

作者:人生若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07:34:32 来源:免费小说

  赵九福见她似乎认真了,就回答说:“已经读到了四书,开了年才开始读论语,如今刚刚读到八佾篇。”

  温柔一听倒是更加惊讶了,她可是知道赵九福去年才开蒙,一年的时间居然已经读完了启蒙那几本,开始读论语了,若不是他的先生拔苗助长,那就是这孩子真的有几分天赋,并不是家中公公婆婆黄婆卖瓜了。

  有了这份心思,她也认真的思索起来,很快问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后头接着是什么?”

  赵九福心中也是惊讶,要知道家里人虽然也会让他背书,但都是直接让他背,他背了不管对错,反正赵家人是听不懂的,他们只觉得能背就是不错的。

  但是这位四嫂随口一说,直接将学而篇的开头背了出来,显然不能用略读过几本书来形容了,要知道这年头女子就算是读书,多数也只是到启蒙,后头接着的就是女四书了,会知道论语的人少之又少,他真的好气这位四嫂到底是出自什么样的家庭。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赵九福顺着背了起来

  温柔频频点头,眼中闪现出一丝光芒来,她从未想过跟着赵老四回乡之后,会在这种乡野之地遇到一个这般钟灵毓秀的孩子。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话可知道是何意思?”温柔紧接着又问道,她并未跳到后头问,追问的还是同一篇。

  赵九福早就听胡秀才讲过经意,就回答道:“意思是当一个人的爹还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爹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爹定下对的规矩长期不改,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听到这里,温柔忽然问了一句:“阿福,你觉得这句话对么?”

  赵九福微微一愣,胡秀才是典型的儒生,觉得圣人之言都是对的,所以从来不会问他是不是也觉得对,但是赵九福从现代而来,对其中有些言论却是不支持的。

  他想了一下,还是如实说道:“一个人不管是父母生前还是死后,都能做到始终如一的孝顺,那就是真的孝顺了。这话并未有什么不对的。”

  温柔的嘴角微微勾起,觉得这孩子倒是会顾左右而言他,不过有想法就好,读书不怕你有想法,最怕的是没想法死读书,这样的人是走不长远的。

  心中有了主意,温柔露出一个笑容来,对着赵家人说道:“阿福背书一字不差,解说也到位的很,可见是读书花了心思的,也有这个天分。”

  老陈氏一听,乐呵呵的笑道:“可不是吗,不是我说,咱们十里八乡的村落,也没有一个孩子比我家阿福出息,就是胡秀才也常常夸他。”

  另一头的邓氏不乐意见他们其乐融融的,忽然说了一句:“四弟妹,这不是男人读的书吗,怎么你也似乎熟悉的很?”

  赵老四脸色微微一变,倒是温柔脸色不变,笑着说道:“年幼时曾度过几日书,认得一些字,后来长大了自己喜欢,就看了一些,我脑子笨,但好歹记住一些。”

  老陈氏最看不得邓氏挑事儿的样,尤其是她挑的还是赵九福的刺,顿时不满的看了过去,邓氏缩了一下脖子,立刻不敢说话了。

  这事儿这才算是过去了,他们却不知道赵九福心中的惊讶,他回到房中迫不及待的盘问系统:“万亨,怎么回事儿,我四嫂考了我一次,怎么还有四个积分呢?”

  第27章 先生,先生

  得到系统之后,赵九福没少花时间研究,系统给出的数据虽然少,但他观察了六年也摸准了一些规则。

  比如说当初他还在娘肚子里头,还不能说话的时候,万亨能先预支的那些,再比如平时比人提问回答所能获得的积分。

  系统有一套自己的评定标准,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等级,就比如村里的大人,基本都停留在最初级,就算他们问了再多的问题,赵九福能拿到的也就是寥寥三个积分,也就是能把当天的生存消耗拿回来而已。

  这一点从赵九福会说话之后不断测试,即使是村长也只能给到一个积分,有一些年级不够大,或者脑子不太灵光的,就算是问了问题也没有积分可拿,可见系统评分的标准十分严格,但现在偏偏温柔的一次提问,他拿到了四个积分!

  四个积分是什么概念,这积分比镇上的那位孙老爷还要多,甚至比胡秀才只略少了一个积分,要知道系统很看重功名,温柔是女子肯定是没有功名的,那一个积分的差值可能就是在功名这一块,那这么一比较的话,温柔的才学难道能比得过胡秀才?

  赵九福心中惊讶,不知道自家四叔是从哪里娶回家一个才华出众的女子,虽说她脸上有疤痕,但能养出这般女子的人家,也不该是普通人家才是。

  百思不得其解,赵九福倒是也没有深究,毕竟赵老四不说,温柔也从不提起,可见他们并不愿意说起这件事来,他一个弟弟何必追着不放。

  赵九福却不知道,在隔壁房间里头,温柔进了屋子也一脸沉思的模样,赵老四一看,还以为方才的事情让她想起以前不开心的事儿,就安慰道:“柔柔,你没事,都是我不好,提什么让你考一考阿福,以后你要是不乐意的话,别问他就是了。”

  温柔却摇了摇头,笑着说道:“我若是介意的话,方才便不会问他,只是没想到阿福看着年纪小,读书却有几分真本事在。”

  赵老四对这个把自己小了十几岁的弟弟一直很疼爱,当年他还在家的时候还经常驮着人满村跑,听见这话没有多想,开心说道:“可不是吗,我们几个兄弟里头就阿福最聪明,看他现在读书的样子,说不准以后真的能读出一些名堂来。”

  温柔眼神微微一动,低声说道:“你说,我闲下来的时候再教一教阿福,他会乐意吗?”

  赵老四听见这话有些惊讶,低头去看妻子的神色,却见温柔继续说道:“你也知道的身体不太好,重活肯定是做不了的,只是干一些家务的话,难免落人口舌,再说了,当年花了多少苦功夫才读了书,若是常年不用怕是会忘了,岂不是也浪费。”

  赵老四似乎有些不知所措,他抓了一把自己的发髻,讷讷说道:“你要是乐意自然没事儿,当年你的才学也是被人称道的,教一个小孩总没有问题。”

  但犹豫了一下,他还是提醒了一句:“柔柔,阿福是老来子,我爹娘都疼他,尤其是我娘,你教阿福是没事,我就怕万一有事我娘说话不客气。”

  进门这些天,温柔也已经把家里头几个人的性子都摸准了,老赵头性子灵活,颇有几分睿智大家长的意思在,老陈氏虽然泼辣,倒也不是不讲道理的,老俩口都偏疼小儿子,但这可以理解,原本小儿子就是心头宝,赵九福又是个分外聪明懂事的。

  赵老大性格憨厚,又有几分老大哥的爽朗,小陈氏却是个温柔贤淑的,两人日子过得和和美美,连带着家里头的四个孩子也听话懂事。

  赵老二她只在成亲的时候见过一次,但也大约知道人不坏,也孝顺,相比起来他媳妇丁氏就差远了,几乎连明面上的孝顺都做不出来,颇有几分看不上赵家的意思在。

  赵老三性格比赵老大还开朗一些,是个看起来憨厚,其实比赵老大要有主意的人,不过心思还算正,对家里人也还算不错。邓氏就差一些,一门心思只顾着自己的小家,又不会遮掩,在家里头就有些讨人嫌,偏偏她自己还重男轻女,老陈氏还未如何,她先对两个女儿淡淡的,有时候还是老陈氏和小陈氏看不过去,骂她一顿才好一些。

  温柔摸准了家里人性格之后,就知道如何应对了,她不太与家里头其他的男人打交道,对着老陈氏,她就是最为孝顺听话的儿媳妇,对着小陈氏,她就是贴心大方的妯娌,对着邓氏,她就是有些清高不太好占便宜的那个人。

  只是今日考过赵九福之后,温柔难免有些自己的想法,她原本已经认命,来到陈家村之后也觉得日子还算不错,虽然清苦了一些,但胜在踏实。

  但现在一看赵九福的功课,心思便又有些灵活起来:“不试试怎么知道,左右阿福主要还是听胡秀才的,我不过是敲敲边鼓罢了。”

  赵老四见她坚持也就没有再说什么,第二日,温柔果然找老陈氏把这话说了,她可不会直接说教导赵九福,真这么直接的话老陈氏肯定不能答应,估计谁也不会觉得一个女人能教好学生,所以只说自己认得字,每天能花一些时间检查赵九福的功课。

  老陈氏一听果然没有反对,虽说她是十分信任儿子,但家里头有人能问一问帮个忙也不错,反正晚上吃完饭,大家伙儿闲着也是闲着。

  温柔原本还担心赵九福不乐意,毕竟许多读书人看不起女子,更别提个女子来教导自己了,却不料赵九福也是一口答应下来,竟是十分期待的样子。

  赵九福自然是期待的,要知道多一个四嫂教导,他每日就能多得五个积分,就算是别看积分,温柔对四书五经都十分熟悉,更难得的是解义与胡秀才截然不同,能让他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待经意,偶尔甚至有一种醍醐灌顶感觉。

  温柔的教导方式与胡秀才截然不同,胡秀才讲究一个刻苦,他秉持是读书万遍其义自见,但温柔却喜欢掰碎了给他慢慢讲,偶尔还会让他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于科举来说,很难说哪一种教导方式是好的,但对于从现代到古代的赵九福而言,温柔的方式显然更加合适,毕竟他的思维都是成年人的,死记硬背不如灵活变通。

  两个老师分别教导,赵九福这一年的进步果然飞快,甚至超过了胡秀才的预期,偶尔还怕这孩子基础不够扎实,故意缓一缓进度。

  赵九福却像是进了粮仓的老鼠,他就像是一块海绵一般,飞快的吸收着胡秀才和温柔的教导,渐渐的,同窗已经跟不上他的进度了,胡秀才想了想还是给他换了一个班。

  一连三年,等赵九福八岁的时候,已经坐在胡秀才手底下年龄最大的那个班级里头了,这里面的学生大部分还是打算走科举这条路的,那些只打算认字的,到初级班毕业就不会再继续了,所以相比较而言,这里头的同窗们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赵九福是班里头年纪最小的一个,原本他进来之前,里头年纪最小的也得十二岁了,年龄最大的却已经十九岁,若不是年满二十之后,胡秀才就会让他们离开私塾,恐怕这里头还有年龄更大的也说不定。

  胡秀才教书这么多年以来,私塾里头真正走出来的秀才也寥寥无几,举人更是一个没有,可见读书的困难之处。

  赵九福以八岁稚龄进来,那些人自然是不服气的,明里暗里的为难,却发现这孩子年纪虽然小,做事情却老道的很,丝毫不让人抓住把柄,课堂上更是从未有回答不上来的事情。

  赵九福自然知道身边同窗们的不服气,但大大小小的为难,在他看来也不过是小孩儿的玩笑罢了,只要不影响到他读书就行了。

  这一日赵九福回到家中,想到上课时候胡秀才的话,眉头忍不住拧到了一起,连吃饭的时候都有些不用心,一直到吃完饭回到房中还愁眉不解。

  赵家人早就发现了这一点,等收拾完碗筷,老陈氏就对四儿媳妇说道:“阿柔,你去问问阿福,是不是白日私塾里头有什么事情,怎么一直皱着眉头呢。”

  温柔应了一声出去了,邓氏心中冷哼一声,靠着小陈氏说道:“怎么又让老四家的出去,她整日就干点家务还累着不成。”

  小陈氏越发不喜欢搭理这个妯娌,只是说道:“那四弟妹能认字,你难道也认字啊,你要是认识的话你出去跟娘说。”

  邓氏被呛了一句话不乐意了,但瞧了一眼外头的老陈氏又不敢大小声,只是闷闷不乐的说道:“就你们稀罕,这都进门三年了,连个蛋都没给老四下,娘居然也不急!”

  听见这话,小陈氏倒是也有些发愁,当然不是跟邓氏同一个心思,而是想到昨晚上当家的话,娘有心把他们家顺荣过继给四弟和四弟妹。

  作为亲娘,小陈氏自然是舍不得的,但当家的说的也没错,二弟自家都没儿子,三弟就一根独苗苗,就他们家有三个儿子,要过继的话不从里头挑怎么办?

  第28章 祸事

  温柔端着一碗热水走进房中,就瞧见赵九福正在书桌边写字,即使心情不太好,他写字的时候还是十分认真,细细一看,那写下的字已经十分不错,颇具风骨了。

  温柔眼中带着满意,即使是那些世家子弟,启蒙的早一些,资源也更好一些,怕这个年纪能比得上四弟的人也少之又少:“阿福,先歇一歇喝口水。”

  赵九福心知她怕是有话要问,写完最后一笔就放好了笔墨,接过茶杯道了一声谢谢,这才先问道:“四嫂,是不是我方才神色不对,让爹娘担心了。”

  温柔不意外他察觉过来,笑着说道:“你知道就好,是娘见你皱眉不展,怕你在私塾里头有什么事情,这才让我来问一问。”

  赵九福微微叹了口气,解释道:“倒不是有什么事情,只是今天先生讲到一段话,我有些不解罢了,回家之后脑子里头还一直在想。”

  温柔又问道:“可以告诉四嫂到底是什么事情吗?”

  赵九福倒是没有犹豫,开口说道:“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臣为君隐,先生十分认同孔先生的说法,但若是人人如此的话,那么大周律法岂不是形同虚设,官官相护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听完这话,温柔微微沉默下来,显然没料到才八岁的四弟会想到这么深奥的事情,她不免想起当年自己读书的时候,她的先生并不喜欢女子,对她总是冷淡,不过是因为高昂的束脩才私下教授罢了,自然也不会跟她说这些道理。

  但温柔人聪明,陆陆续续还是学到一些,后来听的多了,看的多了,见的多了,反倒是能够领悟过来,这会儿见赵九福愁眉不展,她就说道:“叶公是官,自然希望人人能够遵纪守法,其父攮羊,其子证之就是他所希望的治下之民。”

  “但是孔圣人却不同,他本人那时还是平民,又并不赞成以刑治国,赞成以德治国,恐怕在他看来,只要父慈子孝,用礼乐去约束老百姓就足够了。”

  温柔微微一笑,说道:“说到底还是在其位谋其职,身份地位不同的人,看待事情的方式也不同,只是朝廷如今奉行儒学,孔圣人的话自然还是对的。”

  赵九福眨巴了一下眼睛,明白过来这话里头的意思了,不管谁对谁错,反正科举的时候朝廷肯定是会有偏向性的。

  温柔说完,又问道:“阿福,那你心底是如何想的?”

  赵九福犹豫了一下,还是如实说道:“万事都要讲究一个分寸,即使是父子至亲也是如此,如果这个父亲是因为家庭贫穷,不得已而为之,儿子为之掩饰也不是不能理解,但若是惯偷惯犯,只是为了自己享乐,那一味的帮助掩饰,岂不是助纣为虐,反倒是让自己的父亲越陷越深,总有一日会踏入万劫不复之地。”

  “我只是觉得,孔圣人当日之言,并不是如今书上之言,只是论语上只有那么多,后人又一味的偏解,反倒是失去了原有之意。”赵九福微微叹气说道。

  温柔心中微微一惊,连忙说道:“阿福,这话在家里头说说就好,在外可别……”

  赵九福也知道自己失言了,无论如何,如今遵从的都是儒学,孔圣人的话大部分也确实是有道理,若是传出去他不信圣人之言的话,别管他多聪明,科举之途都得断了。看着温柔担心的眼神,赵九福反过来安慰道:“四嫂,你放心,我省得的。”

  见他眉宇之间的不解散去,温柔这才放心下来,点头说道:“你是个聪明孩子,四嫂知道你心中有数,你继续看,只是别看的太晚,仔细自己的眼神。”

  等温柔走后,赵九福却吐出一口气来,每个世界遵从的思想,大约都是当前社会,或者说是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儒学最大的诟病大约就是缺乏法制精神,在儒学之中,人比法大,情比法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对于现代人而言是十分难以理解的。

  赵九福索性摊开自己的书页来,将自己不赞同的部分一一抄录下来,他并不敢写出自己的言论,怕给未来留下把柄,却不妨碍他把这些话日日夜夜的反复理解。

  但是从赵九福的心底,他还是坚定的觉得只是靠着儒学的话,是不可能让大周朝彻底的强盛起来,好一些的,或许百姓能遇到明君和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坏一点的,更多的却是吏治败坏贪污泛滥,只是他现在才八岁,还是个农家子,想那么多也是无济于事。

  赵九福放下了这事儿继续读书,却不料这一日他注定是没办法好好读书了,没过一会儿功夫,刚刚锁上的院子门被敲响了,外头传来一阵喧闹的声音。

  赵九福走出房门一看,却见赵老二灰头土脸的抱着一个老人走进来,后头跟着哭哭啼啼的四个女人,他曾在赵老四的婚礼上见过一眼,可不就是丁氏的亲爹亲娘和两个女儿。

  “这,这是怎么了?”来开门的是赵老大,一看见二弟的一家的样子就知道不对,连忙帮着他把气息奄奄的老人搬进屋子。

  赵老二虽然常年住在镇上,但家里头的那间屋子却收拾的不错,赵家的房子大,老赵头和老陈氏说了二儿子并不是入赘出去的,所以一直给他留着。

  如今丁家老丈人就被搬到了这间屋子里头,只见他面如金纸,气息奄奄,身体瘦的只剩下一把骨头,似乎下一刻就要断了气似的。

  跟着进来的赵九福也吓了一跳,要知道几个月前在赵老四的婚礼上,这位丁家老丈人还满面红光,大腹便便,一看就知道是个过得好的。

  因为丁氏一向有些看不上赵家人,对自家公婆都只有面子情分,所以这些年来赵九福虽然在镇上上学,去丁家的次数却屈指可数,偶尔过去也是家里头有人让他顺便带话。

  丁家老夫人和丁氏搂着两个姑娘一直在哭,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最后还是赵老二给老丈人收拾干净了才说起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话却得从几个月前说起,丁家一直以来开的都是杂货铺,不起眼,但这些年来也攒下一些老客户,虽然是薄利,但养活一家人倒是不成问题。

  要说丁家俩口子唯一的心头事,那肯定就是膝下无子了,好不容易女儿嫁了人,说好了生下儿子就能过继,谁知道这女儿连着好多年就生了两个女儿。

  前些年的时候丁家老俩口还想再等一等,盼着女儿能再生一个儿子下来,但如今赵牡丹都九岁了,丁氏的肚子却一点动静都没有,他们只能动了其他的心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