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 > 第124章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 第124章

作者:人生若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07:34:32 来源:免费小说

  “这……”其实赵九福也有这个忧虑,按照大周的六部划分,其实这样的事情都应该划给工部才是,当然,六部的职责也没有那么清晰,户部想要做点自己的小生意,若是能盈利的话旁人也说不出什么坏处来。

  赵九福心里头自然是不乐意的,别看他跟吕靖的关系不错,但吕靖是皇帝的亲舅舅,维持良好的关系自然好,但若是一起研究他想要做的东西,等最后东西出来了,工部和户部谁知道会不会扯起来,分赃不均最容易导致矛盾。

  脑子里头思考了一下,赵九福还是如实说道:“不瞒吕大人,此次想要做出来的东西无关农事,不过是一些新奇玩器罢了,想必工部也不会特别感兴趣。”

  吕靖见他不愿意倒是也没有强求,他与赵九福的关系十分不错,确实是没必要为了不知道底细的东西就弄僵了不是。

  在吕靖看来,自家大外甥是打定主意起用赵九福的,谁知道这个人将来能走到什么位置,国舅公的地位虽然好,但每个朝代都有下场凄凉的外戚,他最是谨慎之人,向来是不会跟有前途的人作对的。

  再者,赵九福说白了是玩器,那肯定就是玩器,就算是再新奇对于工部莱索利益也不大。

  这般想着,吕靖倒是大方的说道:“既然如此,那本官就让人挑出三十个巧手的工匠,今日就跟着赵大人走吧,赵大人用完之后记得把人送回来就是。”

  吕靖肯定不会知道,此时此刻他轻易的松口,很快就会成为自己一生之中最后悔的一件事,若是他能坚持坚持让工部参与进去,恐怕之后的吞金兽也有他的份儿了。

  赵九福听见了这一句准话才站起身来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揖礼,笑着说道:“下官多谢吕大人,若是能够事成,到时候必有重谢。”

  等从工部出来,赵九福却听见万亨在脑中嘀嘀咕咕起来:“阿福,你折腾什么手表,什么人造玻璃,那还不如趁着这功夫多建造几个学堂,积攒多了积分想要什么没有,别说流利了,就算是你要钻石珍珠翡翠也随手可买。”

  这段时间赵九福的积分只出不进,也不怪万亨要嘀咕了,赵九福好声好气的解释道:“我要弄这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周的国库,这些东西现在可以卖给富裕的人家,从他们家扣出银钱来供给天下,将来海运通了,还能直接出口。”

  “你放心,学堂的事情我也放在心上。”赵九福见万亨要急了,也安慰了一句,“你想要积分,我也不嫌多啊,只是现在我在户部,在其位谋其职,总不能去管人家礼部的事情。”

  万亨却问道:“你真的不考虑去跟皇帝说说,把你直接换到礼部去,礼部掌管天下科考大事,要是去了那边的话,你的积分说不定能飞速的上升。”

  赵九福也知道这个道理,但还是说道:“我现在履历年纪,就算是去了礼部也做不得什么,咱们的积分现在也够花了,先把大周百姓的日子变好了,这样将来学堂办起来了,能够供孩子读书的人家才多,人一多,积分也多,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万亨反正是说不过他,很快就郁闷的闭嘴休息去了。

  赵九福其实真的是把这事儿放在心上的,但就像是他解释的那样,学堂的事情急不得,不然他一个户部左侍郎满天下的办学堂是想干什么?

  第234章 产业

  赵九福对手底下的人向来是十分大方的,这一点当年工部跟过他的人都知道,所以吕靖答应下来之后,赵九福轻而易举的就带走了一部分匠人。

  不得不提一句,在华国古代历史上,文人的地位总是很高,在文学上有成就的人通常能名垂青史,但工匠却不同,即使是顶级的工匠也不一定能被人尊敬。

  这是有历史原因在的,一来是农耕社会对工匠的依赖程度较低,二来也是技术最为高超的这部分工匠,通常都是在皇帝手底下干活,皇帝的喜好和偏爱就注定了他们的研究方向,这般一来反倒是不如民间的小工匠自在,在创新这一块远远不如西方。

  在大周朝,其实工匠的处境还算是好的,虽然地位比不得文武百官,但是比起前朝那种半奴隶的状态,他们现在至少也是大周的臣民。

  而从后世而来的赵九福更加知道工匠的厉害,若是有一二天才在里头,直接将工业推进几十年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他才会潜移默化的改善匠人的地位。

  赵九福的善意,这些匠人们自然也感受到了,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不会藏拙,才会更加努力的去做这位赵大人吩咐下来的事情。

  就比如这位姓王的匠人,他原本只是工部万千个匠人之一,只是当年有幸跟随赵九福在庄子上研究农具,颇有几分才干,这才越过不少人一步步晋升。

  就因为这个,王匠人对赵九福十分信服,自认是赵九福这一派的人,此次他是第一个跳出来自愿跟随赵九福来户部的。

  旁人还在担心户部的人好不好相处,到时候他们再从户部回到工部的话,会不会被上头的人忌惮,这位却已经雄心勃勃的开始折腾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王匠人便摸清了赵九福提出来的意思,在大周朝,普通的百姓并不需要知道准确的时间,他们通常只估摸一个时间,或者听城中钟鼓楼的提醒就是,而每年之中,钦天监也会根据时间和节气做出提醒。

  贵族中人倒是讲究一些,他们会使用滴漏或者染香等方式,在这时候更夫其实是十分辛苦的工作,他们得时时刻刻守着滴漏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出去敲打。

  除了贵族之外,也只有一部分道士和尚和工匠会跟时间较劲,他们才是最需要掌握准确时间的人,只是说到底,农耕生活对于这个点的准确性要求确实是不高。

  所以在赵九福提出,要研制精准测时的工具的时候,其他的工匠都觉得这位赵大人是不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干,花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这种东西。

  但王匠人凭着自己对赵九福的信任和理解,倒是一下子觉得若是能研究出便携的随身时钟确实是十分不错的事情,一门心思就扎了进去。

  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他才摸索出一些规律来,又在赵九福似有若无的提醒下,才一步步的往前走,这其中的艰难不足以为外人道。

  就算是严玉华,瞧着自家夫君忙忙碌碌却毫无成效的样子也心中担心的很,毕竟户部这是真金白银花下去的,若是完全没有成绩的话,一力主张这项产业的赵九福自然要担责。

  幸亏有系统这个金手指在,赵九福还有一个系统出产的星际手表,虽然星际手表是不能拿出来给外人看的,但是也不妨碍他把手表拆开了,看一看最基础的手表功能。

  工匠给力,赵九福的提醒更加关键,这般双方配合之下,五个月之后第一座时钟居然就有了成品,虽说这只是个试验品,但也让赵九福激动起来。

  这一座时钟之所以用座来形容,只因为他足足有一个成年男人办高低,宽也有半个手臂长,看着完全是个庞然大物。

  这个是难以避免的,第一次制作时钟,匠人们连原理都还未弄清楚,制作出来的零件能够使用已经十分不容易,更别提将那些零件缩小到巴掌大了。

  即使如此,赵九福依旧是兴致勃勃的第一时间赶来了,在他来了之后,那王匠人才笑盈盈的问道:“大人,可要现在拨动发条。”

  赵九福自然点头,很快王匠人就亲自去上了发条,那发条的位置不低,王匠人个子矮小,还得踩在矮凳上才能拨动,只是他一点儿也不想别人代劳。

  在发条按下去之后,粗大的秒针跳动了第一下,滴答滴答的声音像是敲打在所有人的心头,有一个工匠你年龄小一些,掩不住惊讶的喊起来:“动了,真的动了!”

  “嘘,噤声!”王工匠连忙喝道,那人赶紧捂住自己的耳朵,这时候秒针刚好转了一圈,下一刻分针就吧嗒一下,往前挪出了一小格。

  “成了!成了!”王工匠兴奋的喊起来,一双眼睛都冒着火光。

  赵九福也忍不住兴奋了一下,不过他到底是见过高科技星际手表的人,很快回过神来,笑着喊道:“来人,上一壶茶,王匠人,不如咱们坐下来慢慢喝茶,看看到底准不准。”

  王匠人这会儿恨不得一直盯着这座钟表不放,但听了赵九福的话也不得不去旁边坐着喝茶,他自己个儿是坐立难安,再看赵九福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暗道怪不得人家能考中状元当大官,就这气度就是自己比不上的。

  一群人围着那试验品硬生生的做了大半个下午,一开始那时间是很准确的,但后来慢慢的有些偏差,可见这个试验品虽然差强人意但还未完美。

  很快,赵九福赐下一顿丰盛的饭菜之后,王匠人就带着一群人继续投入到这场持久战之中,这一次有了希望在眼前,原本迟疑的匠人们也全心全意投入了进去。

  进度一下子快了起来,赵九福每隔几日就能听见那边传来的消息,他很不大方的将这边的消息彻底的封锁,只等着最后的成品出来再说其他。

  旁人只因为赵九福异想天开,虽说当年他在工部是做出了一些事情,但那时候他做的是农业,跟这会儿捣鼓的东西可没有丝毫的共通之处。

  不过这是户部自己的事情,就连李松仁也不管,皇帝也不过问,他们也无可奈何,只有几个人暗搓搓的想着,就等赵九福花费无数的银两,最后要是捣鼓不出什么东西来,也足够他吃一壶的,没看见去年为了节约开支,皇帝都点头削减自己的花用了吗?

  他们却不知道,赵九福现在安心的很,他等待一个时机,一个让钟表一鸣惊人的时机。

  只因为王匠人他们的动作已经超过了赵九福的预期,在第一座钟表出来之后,那些匠人就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迅速的大步大步往前迈进。

  原本怎么都不开窍的人,见到第一座成品之后也飞速的往前跑了,这就是发明的重要性,在第一样东西出现之后,后头的人总能飞快的开始模仿。

  而王匠人更是其中之罪,他不但开始将钟表的大小缩小,甚至还可以动起了其他的花样。

  在没有赵九福提醒的情况下,这位王匠人居然就捣鼓出了报时鸟,这一点可是出乎赵九福的预料,钟表成了切切实实的报时钟。

  赵九福奇怪这位王匠人如何会想到,便随口问道:“这报时鸟确实是奇思妙想,有画龙点睛之妙,不知道王匠人是如何想到的?”

  王匠人倒是也不隐瞒,乐呵呵的说道:“小的之前做钟表的时候,就觉得缺了点东西,后来一想,这时钟好是好,但只看时间未免太无趣了一些,这才想着将外形做的好看一些,至少也能当一个摆件,又把报时鸟加上去,也算是能充当玩器。”

  这就是赵九福与匠人们思维的不同方式了,赵九福通常指看到实用的方面,但是对匠人们而言,尤其是这群常年为皇家办事的匠人,他们不但讲究实用,这个实用还得好看,还得好玩,宫中就算是恭桶都是如此,更别提是时钟了。

  这座最后的成品自鸣钟光是外貌就极为不俗,它的本体是上好的木材打造的,上头刷上了一层金漆,光是那雕工就让人惊艳,最上头盘踞的是五爪金龙,依次往下分别盘踞这不少的奇珍异兽,而在钟的本体位置,底盘是用上好的蓝色宝石作为装嵌。

  而那只让赵九福觉得惊艳的报时鸟,竟然是用真正的翠羽加工而成,整体呈现出蓝色的色调,与下头的钟表花纹交相辉映,偶尔出现的时候,就连赵九福都要误以为是真正的一只鸟雀,更别提初次见到的人了。

  因为这钟表是大周朝自己研制的,上头自然不会使用别国的文字,但汉字实在是不好放到钟表盘之中,所以每一个刻度只是用了一条竖线来替代,只是在上下左右的刻度上加粗了一些。不得不说,这么一弄,整个钟表都显得高大上起来。

  光看上面的花纹就知道,这第一个成品的自鸣钟肯定是要送进宫中,只供皇帝使用的,不然的话赵九福可不敢让人雕刻五爪金龙的图样。

  而很快,赵九福就等到了送礼最好的时机,他私底下先与皇帝通了通气,免得皇帝真以为他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只弄了一个玩器出来,这才带着王匠人出发了。

  第235章 中秋盛宴

  自从新帝登基之后,这还是第一次在宫中宴请众臣,原本这一次宴会是要放到年末的时候才是,但显然,即使是新帝听说了自鸣钟的事情,也有些按捺不住了。

  因为新帝主张节俭的缘故,宫廷倒是并未装潢的金碧辉煌,只是飞檐高高挑起,宫殿的金顶、红门,就足以产生一种庄重之感,让人油然敬畏。

  此次皇帝办宴,只要是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皆可携带内眷入宫,宫门之处自然是车水马龙,却有没有嘈杂之音,显然不管是大臣还是他们的内眷,显然都知道这一日的重要性,绝不会无头无脑的在此处大声喧哗。

  赵九福早早的已经把自鸣钟送进宫中,这会儿却是带着严玉华和孩子一块儿进宫的,此时赵九福穿着官服,就连严玉华也难得的穿上了诰命夫人的礼服。

  说起来因为赵九福的缘故,严玉华和老陈氏早早的受到了诰命,严玉华在琼州府的时候接见下头的臣妇还穿过几次,老陈氏居然是一次也未穿过。

  赵九福回家的时候听她说起,也曾劝过两句,但老陈氏只说:“这衣裳看着就尊贵,平日里我在村里头哪有穿的机会,再说了,穿着也太重了,走路都不方便,等将来你娘我去了,就让人给我穿上这身下葬,就再风光不过啦。”

  赵九福说不过她,主要是老陈氏一辈子已经习惯了,正要让她穿的话反倒是不自在,再有一个,如今他们家里头反倒是老陈氏的诰命最高,她穿上之后老赵头心里头就不是那么滋味,这妇人可以因为儿子丈夫封诰命,这男人却很难。

  白玉台阶朱漆门,赵九福带着妻子和儿子跨入皇宫,严玉华这还是第一次进宫,心里头倒是也有几分紧张,不过看着自家夫君泰然自若的,很快也就平静下来。

  也是去年她们不在京城,不然以赵九福新帝宠臣的帝位,严玉华肯定是会被皇后召见的。

  严玉华心中有畏惧,孩子反倒是不知道害怕,赵顺灏下意识的东张西望,被亲娘拉了一把才想到出门之前父母嘱咐的话,变得老实起来。

  不过很快,赵顺灏就低声说道:“爹,娘,这里就是皇宫吗,真大真漂亮啊,可惜晖儿不能来,哎,他就是长得太慢了。”

  虽说皇帝没有下令五岁以上的孩子才能入宫,但显然大家都有默契不把太小的孩子带进来,毕竟这要是在宴席上哭闹起来,反倒是被皇帝怪罪就不好了。

  赵九福与严玉华也把赵顺晖放在家中,只带了赵顺灏一个人,听见这话赵九福笑了笑,握住儿子的小手说道:“将来会有机会,待会儿跟紧你娘,别乱走知道吗?”

  赵顺灏连忙答应了,入宫之后,赵九福他们还得先去拜见皇帝,而内眷却是不能同行的,她们只能先去后宫拜见太后和皇后,然后双方才会在摆宴的地方再见。

  赵九福目送妻儿离开,这才转身去见皇帝,心中倒是没有多少担心,毕竟严玉华处事大方,虽说是第一次进宫,但宫中礼仪却熟悉的很。

  整日赵九福猜测的,夫君在身边的时候,严玉华还有几分不自在的模样,等赵九福一走,她反倒是自如起来,很快随着宫人到了坤宁宫。

  严玉华牵着孩子在宫门口等待,宫人进去通报,没一会儿,里头就传出召见的声音,严玉华深深吸了口气,露出一个完美的笑容来,牵着儿子走了进去。

  等赵九福在宫宴上再一次见到妻子的时候,就意外的发现严玉华居然是被皇后娘娘牵着走亲自带进来的,而他家儿子正拉着大皇子的手,两人有说有笑,显然是相处的十分不错。

  他心中有些诧异,不过转念一想倒是也正常,他是皇帝的近臣,虽说后宫不能干政,但皇后想必也是知道的,故意对严玉华表示亲近也是情理之中。

  很快,在场的大人和他们的内眷们纷纷入座,严玉华坐下来之后低声说了一句:“夫君,皇后娘娘分外的和善。”

  赵九福朝着她只是点了点头,两人却十分默契的略过这话不提,上头皇帝已经入座,而他右手边的则是皇后,皇后往下便是那几位生育了皇子公主的后妃,而左手边就是太后。

  新帝的后宫十分简单,基本上就是当年他是大皇子时期的妃嫔,其中皇后的出生其实十分一般,据说当年先帝为自己的大儿子选妃的时候,第一看的不是世家和样貌,而是身体是否健康,能不能生,所以才会选择了如今的皇后。

  无论当年如何,这些年曾经的太子妃如今的皇后却是兢兢业业,嫡长子能从她的肚子里头出来,可见皇帝对她还是十分满意的。

  而太后与皇后的关系一直不错,即使是皇帝登基之后,这两位后宫之主也没闹出什么毛病来,从这一点来看,皇帝的后宫倒是难得的安宁。

  皇帝客套的做了开场白,无非是夸赞了一些有功之臣,又赞扬了今年大周朝风调雨顺,顺便还表达了一下自己对太后的恭敬孝顺之意。

  很快,皇帝举起第一杯酒,笑着说道:“诸位爱卿满饮此杯,以贺中秋佳节,愿我大周百姓年年穰穰满家,五谷丰登。”

  “谢陛下!”不得不说,其实在宫廷参加宴会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几乎是吃不好一顿饭的,这还是大周朝的规矩不算严格的情况下。

  就像是现在,不管是喝酒、奏乐还是上菜表演,其中都是有规矩的,而下面的大臣也不可能真的全心全意的去欣赏,而是得时时刻刻盯着皇帝是否举杯。

  第一杯酒下肚,重头戏就来了,先是礼部那边出列轰轰烈烈唱作俱佳的说了一段祝贺词,那华丽的辞藻听的赵九福也心头发热,这可不是普通人能写出来的。

  皇帝虽然不是那种喜欢阿谀奉承之人,但听了这话也开心的很,很快就举起了第二杯酒,礼部的人显然也高兴的很。

  有了这么第一个,后头的人也被鼓励的开始上供了,有些官员拿出来的是各地的吉兆,这些看着就是个意头,有些官员拿出来的却是奇珍异宝,这类型的自然不是用自己的名头上供,只是借着送给老太后,给她庆贺中秋佳节的名义来送。

  皇帝虽然喜欢节俭,但唯一的母后却十分尊敬和孝顺,自然也没有驳回他们的意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