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科幻 > 宜昌鬼事3大宗师 > 第51章

宜昌鬼事3大宗师 第51章

作者:蛇从革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12-27 03:21:30 来源:免费小说

  但是翌年,一个道士搬到这里,在石井旁搭建房屋,每日里就是修行功课,不打渔也不误农。村民问起,他就说自己是紫金山神乐观的主持王昇,看到这里江水浩荡,是个修行绝佳之处。王昇在江边一直泊着一条小舟,却从不驾船入江。王昇隔上几月,就让掏钱让村中的水木匠修缮小舟。到了几个月前,燕王打倒了京城,皇宫大火。第二日,王昇就此消失,停泊在江边的小舟也不见踪迹。看来是王昇已经驾船去了。那个石井旁的人户,就是王昇的房屋,现在已经人去楼空。

  道衍掏了细碎银两,赏了这个村民,嘱咐村民不要向外人提起王昇离开的事情。村民离开后,马三宝撞开王昇的房门,朱棣带着道衍进去,看见房屋里,只有一桌一床,还有一个打坐的蒲团。

  三人黯然。君臣无话,默默从城外走回皇宫。

  第二日,道衍再次到渔村打探线索的时候,整个渔村已经化为灰烬。一个渔民都看不见。道衍知道是朱棣下令所为,也只能感叹一番。

  随即道衍被朱棣再次召见,才对道衍道出了实情,朱棣做了皇帝之后,一个消息传到了他的耳朵里: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逃了,从宫中的太平门里的那个鬼门离开,现在逃到某个地方,准备收拢南京残部,一呼百应,卷土从来。

  至于烧毁宫殿,**殉国之类,都是朱允炆掩人耳目的伎俩而已。

  现在道衍知道,朱棣要交给他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了。

  但是道衍仍然没有放弃进柬,在朱棣交给那个任务之前,提出了要把北平的八臂哪吒的风水调转。

  可是朱棣给了他一个完全没有想到的回答:

  “迁都。”

  原来朱棣早就有了打算。君臣二人,开始商量,该如何寻找建文帝。根据朱棣掌握的线索——他已经接管了前朝的锦衣卫,建文帝现在有两个可能的去处。一个是云南,云南的西平侯沐晟在建文帝登基之前,与朱允炆私交甚好,往来频繁。朱允炆最有可能投靠。

  还有一个可能,听说朱允炆驾船东去入海,已经到了南洋,欲效仿当年南宋皇室,吞并海上,一旦时机成熟就从岭南登陆,举兵反攻。

  道衍向朱棣建言,朱允炆已经大势已去,已经不可能死灰复燃。大可不必担忧。但是朱棣当上皇帝,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如果朱允炆不知下落,很有可能某日卷土从来。

  道衍看着朱棣,心里明白,朱棣是铁了心要找到朱允炆,否则他这辈子都不会安心。

  朱棣和以往一样,不动神色,他在等着道衍。

  道衍沉默很久,终于说:“臣已老了,不能舟车劳顿。而且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已经说过了,朕要迁都北平,”朱棣打断道衍,“八臂哪吒一事,不必再提。我大明的帝王镇守,还有什么风水不能安定。”

  “臣不是说这件事情,”道衍说,“殿下忘记了明太祖的出身了吗?”

  朱棣顿时呆住,脸色阴郁,慢慢的说:“弥勒教,白莲教,红巾军。。。。。。”

  “天下大乱,都是民间教派信众被教宗头领鼓动,”道衍说,“如今白莲教,道教,景教,拜火教,回教都势力庞大,需要一个国教将这些教派全部压制下去。”

  “你有什么打算?”

  道衍入定,不再回答。就如同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情形一样。朱棣知道道衍在心中暗自谋划。

  终于道衍睁开眼睛,“青冥卫分兵四路。马三宝带领一路,从海上寻找朱允炆,此为其一;胡濙奔赴云南寻找朱允炆,此为其二;张三丰脱离全真,光大武当,统一道教,压制天下各宗教派,此为其三;金忠袁珙统领孝陵卫,镇守太祖陵墓风水,此为其四。青冥卫四个头领,全部由臣来调度指挥,安定殿下基业。殿下安心做一个创业明君即可。”

  朱棣点头,认可了道衍的谋划。但是这一切并非道衍所望。他本以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打算回到庆寿寺,安心做一个僧人,没想到自己已经无法再功成身退,还要继续给朱棣寻找朱允炆,并且剪除宗教势力。

  胡濙于永乐元年去往云南,在云南西平侯沐晟王府暗中刺探半年,每天都在侯府四周暗中盘查, 并且每晚偷偷潜入侯府,半年时间里,并没有在王府中朱允炆踪迹,于是在一个早上,穿着青冥卫的飞鱼牡丹官服,拿出朱棣亲自书写的公文,现身向西平侯沐晟告知来意,沐晟大惊,在侯府中跪拜,表达归顺当今圣上,绝不敢私自收容朱允炆。胡濙只能嘱咐西平侯沐晟如果打探到朱允炆消息,一定要拿到朱允炆,并且不可声张,暗中送到南京。西平侯沐晟当然毫不犹豫的答应。

  胡濙打道回南京,向朱棣覆命。朱棣不满,责罚胡濙,让胡濙再次前往西南。

  永乐二年,胡濙再赴云南,在西平侯沐晟处仍旧没有得到朱允炆的消息,于是从贵州一路暗访,终于在贵州思州府一个叫缠溪的地方,听人说过有一个叫让銮的僧人隐居在这里。胡濙遍访西南,找的就是和尚,现在听到这个和尚叫做让銮,正好对应朱允炆被朱棣颠覆,让出了金銮殿的意思。于是立即偷偷潜入缠溪,没想到缠溪是一个黑苗部族范围。胡濙进入到黑苗山寨,还没有打听到一丝让銮的消息,就被黑苗的一个巫师给下了蛊。

  当时胡濙只是向一个黑苗的中年汉子讨一碗水喝,喝的时候,顺便打听让銮的下落。没想到刚刚问起,黑苗的中年汉子,就拂袖而去。

  胡濙看到自己手中的水碗里,无数红色的细丝般的虫子在水中游动。胡濙已经在西南游历很久,知道西南苗家放蛊的厉害,立即知道不好,马上呕吐刚才喝下的水,可是呕吐出来的水中,已经有了无数丝虫。胡濙明白不可能求这个汉子解蛊,于是立即赶回京城。在路上前七日,毫无症状,就在胡濙以为平安无事的时候,第七日里,胡濙的浑身每个毛孔,都剧痒无比,皮肤溃烂。

  这时候胡濙已经走到了江西境内,于是转走水路,希望尽快回京。在船上,胡濙的蛊毒发作,无数丝虫,从胡濙的毛孔里冒出来,胡濙用手去拉,能拉出一尺来长的红色丝虫。到了九江,胡濙的鼻孔眼睛耳朵,都冒出了丝虫。这些丝虫还顺着胡濙的血管在身体里到处游走,厉害的时候,胡濙看见丝虫在自己胳膊上的血管里慢慢移动,顿时毛骨悚然。

  胡濙拼尽全力坚持,到了京城,立即拜见国师道衍。

  道衍看了胡濙的病症,立即惊呼:“这是黑苗的赤线蛊,你行事缜密,怎么会中了这个厉害的手段?”

  胡濙于是把缠溪打听让銮的事情说了,道衍立即询问,他当时喝水,喝了几口。胡濙回答喝了两口。第三口的时候,黑苗汉子就拂袖走了。

  道衍立即问胡濙喝水的水碗是什么样子。

  胡濙告诉道衍,是一个黄色的粗糙陶碗。

  道衍又问陶碗上画着什么花纹。

  胡濙是一个心思细腻,记心超常的人,不然道衍也不会推荐他在西南寻访朱允炆。胡濙闭目想了一会,回答道衍说,那个陶碗上画着一个飞鸟的花纹。

  道衍追问,是什么鸟。

  胡濙再次回想,终于想起来是一个斑鸠。

  道衍这才松了一口气,立即告诉胡濙,幸好他只喝了两口水,如果喝了第三口,大罗金仙也救不得他的性命。

  于是道衍立即,叫人捉来两只斑鸠,将斑鸠的头拧下来,让胡濙生吞下去。胡濙吞了斑鸠头片刻,腹中疼痛。疼到了一时一刻的时候,道衍给胡濙吞服黄酒。胡濙张口就吐。吐出两个斑鸠头,斑鸠的头上缠满了红色的丝虫。

  但是胡濙的身体表面仍然又无数丝虫冒出,皮肤大片大片的溃烂剥落。特别是关节处,已经露出肌肉和骨骼,而且骨骼上已经缠绕无数丝虫。

  胡濙连续吞了三天斑鸠头,吐了三天,每次吐出来的斑鸠头都缠满了丝虫,如同线团一般。到了第四日,道衍告诉胡濙,他腹中的丝虫已经都被斑鸠头给带出来,现在要用另外法子,把胡濙身体四肢和皮肤下的丝虫祛除出来。

  这个法子相对较简单,就是让胡濙先和一大碗羊血,羊血有解毒功效。然后让胡濙吞服两厘砒霜。砒霜的毒性,在胡濙的血管里发散,将血管里的丝虫纷纷毒死,胡濙第二日吞服砒霜的剂量加大到四厘,皮肤下的丝虫也被毒死。如此第三日,吞服到七厘,胡濙血管和身体里的丝虫全部被毒死。然后道衍找来三个中医,将死在胡濙皮肤穴道和毛孔里的丝虫尸体,慢慢用银针挑出来。

  胡濙的一条性命,这才被捡回。但是道衍告诉胡濙,他的赤线蛊,并未驱尽,因为他中蛊后多日才回到南京救治,丝虫已经入脑。入脑的丝虫一时不得发作。必当蛰伏五年,五年后,丝虫醒转,就会吞噬脑髓,倒是就无法可医。胡濙这才询问,自己是是否只有五年的性命。

  道衍说,这也不尽然。黑苗放蛊,虽然手段恶毒,但是黑苗也有对头,他们的蛊毒,白苗也有人能解。

  五年之内,在去想办法找到白苗解蛊。

  胡濙中了蛊毒,在南京休养七个月,才动身赶往西南,一方面继续寻访让銮的下落,一方面去找白苗,解除自己的赤线蛊。

  永乐三年,马三宝被赐姓郑,名和。大明皇族朱家属火,家族拜祝融。祝融姓郑。所以大明国姓有两个,朱姓和郑姓。

  所以郑和被赐姓,是当时无上的荣耀。这也因为郑和本就是朱棣贴身的近侍多年有关。另一方面他也是代表了明朝的皇室。

  于是朱棣在准备三年,大造船只后,郑和终于得到了道衍的承诺,带领宝船,驰骋海洋,虽然的他任务是寻找朱允炆,但是通过海洋,去往家族的回教的圣地麦加,也是他平生所愿。

  郑和的本性是马,马姓的来源是回民的“穆罕穆德”转姓。郑和的祖先是阿拉伯人,也就是色目人,跟随元朝蒙古大军征战西域,获得军功,在元初跟着蒙古大军进攻南诏国,于是留在了云南。色目人在元朝民族地位排二等,高出北方的汉族和南宋子民。

  到了明初,郑和被明军阉割送往南京为奴,做了燕王贴身的近侍。

  当时之时,海上贸易已经发达,海洋由阿拉伯人统治。而郑和的祖先就是阿拉伯人,所以家族一直保留南洋海图,郑和也一直奉若珍宝。道衍推荐郑和下西洋,实在是当仁不让的人选。

  靖难之役,道衍并未随着大军征战,而是坐守北平。于南军的冥战,都是道衍在幕后,指导青冥卫,而每一个计划步骤,都是道衍把消息传递给郑和。也就是说,郑和就是青冥卫的实际领导者,青冥卫一干术士,全部听从于郑和。

  每当战事紧张,而道衍的应策来不及到达燕军,都是郑和当机立断,做出决策,多次拯救朱棣于兵败之中。而且郑和的决断,往往和道衍随后传递到的命令,并无区别。

  朱棣夺了朱允炆的皇位,天下平定,道衍就有了收留马三宝为徒的打算。诡道的在席应真之上,已经几十代都是单传,从前的两房传承的规矩,已经名存实亡。这个情况,从隋末唐初就已经开始,当时诡道参与了道教两大流派——铲教和截教,的争端,刚好长房跟随了铲教,而幺房跟随了截教。

  当时诡道的司掌是幺房李密,不过最终也不能力挽狂澜,截教败给了铲教,截教的高深术士,在红水阵一战,全军覆没。这个道教之间的内部杀伐历史,后来在明朝被许仲琳写成了小说,把时间放到了西周伐殷的年代,并且极尽夸张以能事,叙述了很多道教从来没有使用过的大阵法。这个小说就是《封神演义》。

  李密虽然在铲教截教的冥战中,支持截教,剿杀了诡道长房。但是最终支持李唐的铲教布下了红水大阵,获得了冥战的胜利。

  从此,中国道教以铲教为宗,截教就再也不能死灰复燃。终大唐一朝,举国推崇道教,实际就是李唐对铲教的赏赐,只是在武则天时期,大兴佛教。道教才稍稍式微。武周之后,又重新崛起。

  而诡道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李密之后,诡道因为支持过截教,也被打压。所以,从唐,至五代十国,到北宋,诡道渐渐没有了动静,悄无声息,只是在民间暗自流传,因为李密当年和长房的相互残杀,让诡道传人记忆深刻,诡道每代只传一个弟子,避免两房相互残杀的诅咒。又加上诡道的门人本领低微,所以诡道已经沦落到民间普通占卜巫师的境地。到了北宋,诡道的流传更加艰难。于是诡道恢复古老的规矩,收了长幼两房弟子。可是诡道的诅咒仍旧不能解除,长幼两房相互交恶,自相残杀。只留下一个年幼的传人,眼见诡道就要断代。

  当时斩鬼宗师黄裳,不知道因为什么缘由,破除诡道成见,做了诡道的挂名。并且把自己百鬼修炼的螟蛉交给了诡道,作为镇教之宝。诡道才又勉强流传。可是黄裳挂名之后,诡道的传人仍旧资质平平,由南宋到元朝,默默无闻。

  直到元朝后期,诡道终于出了一个高手,那就是席应真。席应真的本领强过诡道之前数代祖师,已经和当时最有名望的道教宗师刘基不相上下。于是有了振兴诡道的心思。

  后来的情况也知道,席应真投靠陈友谅,刘基投靠朱元璋。席应真一败涂地,不过他收了几百年不世出的人杰姚广孝为传人,也就是道衍,道衍归附燕王朱棣,才报了师门仇恨,诡道的兴盛,莫过于此。

  现在道衍位极人臣,看到郑和也是一个杰出的人才,就要把郑和收纳为徒弟,传承诡道。

  可是这个提议,被郑和给拒绝了。

  道衍不解,郑和才告诉道衍,自己是伊斯兰开宗大圣默罕默德的三十七世孙,终生不能背弃伊斯兰教。

  道衍也就不能强求,只能另行寻找传人,可惜再也找不到如郑和一般的人物,道衍之后,诡道再次重回民间小门派的地位。这也是道衍无法可想的事情。(直到几百年后,古赤萧横空出世,让诡道威震天下,那是后话,在冥战部细细讲述。)

  郑和拒绝了国师道衍光大诡道的提议,道衍也并没有为难郑和,仍旧履行当年的承诺,碰巧有朱允炆出逃海外的流言,于是道衍在朱棣的授意下,建造宝船,让郑和下西洋,探海路,回祖先的发源地麦加朝圣。

  永乐三年,一切准备充足,郑和率领宝船船队,从海边港口出发,经福建到占城(今越南)、爪哇(今印尼)、锡兰(今斯里兰卡),到了古里(今印度东海岸)。由于航海图并不详尽,郑和无法再向西行。只好班师回朝,回到南京。

  与陆路寻找的胡濙一样,郑和也没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

  朱棣大为不悦,郑和请缨,永乐五年再下西洋。和胡濙的第二次奔赴云南同样道理,郑和的二下西洋,仍然是无功而返。

  郑和回报朱棣和道衍,他在爪哇等地寻找汉人移民,遍访朱允炆的下落,也只是听到一些传闻。并且传闻说朱允炆知道朱棣派遣郑和到南洋,已经躲避到了更西的番外之地。那个番外之地,住的全部是肤如黑炭的夜叉修罗后代,不是中土的子民。那番外之地,距离中土几万里遥远。海图上并未标明。

  朱棣为了寻访朱允炆下落,调拨国库,再次兴建大船,让郑和三下西洋探出去往番外夜叉修罗的海路。

  于是郑和三下西洋。

  郑和出发的当日。胡濙也修养好了身体,第三次出发,动身到西南,一方面是为了完成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他的赤线蛊在脑内发作的日期临近,需要找到解救的办法。

  而由于胡濙几年来一直养病,身体孱弱,于是道衍安排其时已经是青冥卫大统领的黄铁俞跟随胡濙,一路照应。

  郑和与胡濙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暂且不提。

  道衍身为明朝国师,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布置。那就是扶持张三丰,一统道教,镇压民间教派。

  张三丰本是全真道人,本名张君实,当时的炼丹士,在湖北武当山结庐修炼。在靖难之役前夕,胡濙举荐张三丰,被道衍邀请到北平。

  张三丰本来已经是全真教派最有名望的道士,而道衍是当朝国师,诡道司掌。两人本来门派各异,但是一见之下,道衍和张三丰十分谈得来。

  张三丰当时就答应,着手帮助道衍组建青冥卫,并且运用自己在道教中全真、王屋、崂山的影响,让道教宗派置身事外。

  道衍得到了张三丰的支持,所以靖难之役里,道教正宗都没有投奔南京的正统朝廷。道衍的冥战胜利,张三丰实在是功不可没。

  但是张三丰之所以鼎力帮助道衍和朱棣。是因为,张三丰得到了道衍和朱棣的承诺,让他建立一个道教宗派,超出全真和王屋、茅山各个宗派。

  这个门派,就是武当。

  当时明朝初定,天下还有不少民间教派鼓动信徒造反。其中尤以白莲教影响最广。张三丰得了道衍的指派,于白莲教的道魁比拼法术。白莲教其实和朱元璋大有渊源,当时都是摩尼教的分支,朱元璋建国之后,反而回头铲除当年的教众,这也是帝王不能免俗的作为。

  永乐之时的道魁是个女的,法术能力高超,聚了几万信徒起事,张三丰于是在明军镇压白莲教的战争中,利用法术和白莲教的一干教中高手比拼。

  张三丰的本领谋略,在当时只在道衍之下,在青冥卫是个散人,能力声望,与郑和不相上下。白莲教的术士那里是张三丰的对手。

  张三丰帮助朱棣剪除了白莲教,让白莲教元气大伤。不能再兴风作浪。于是朱棣和道衍也信守承诺。帮助张三丰建立道教门派,统领天下道教。

  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武当山修建道观。

  道衍离开南京,和张三丰到了湖北,开始修建武当山道观宫殿,在武当山驻守。胡濙和黄铁俞奔赴西南,再也没有任何消息。

  永乐九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回朝。郑和面圣,告诉永乐帝,这次下西洋,还是没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因为在郑和到达锡兰山国时,锡兰山国王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郑和与锡兰国王交战数次,终于将锡兰国王擒获,现在已经把锡兰国王的家眷和随从都给虏了回来。这次战役,郑和凭借船队,将锡兰国灭国,宣扬大明的国威。朱棣也就不再追究郑和,而是把锡兰国王等人,交给刑部和礼部处理。这个在正史中已经记载,但是有一件事情,任何明史都没有提及,那就是郑和还带回来了一个人。

  这个人,对后世的中国西南巫术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一直到现在,他的后裔在湖南贵州和川东鄂西都是赫赫有名的术士家族。

  这个人叫做易卜拉欣-巴-阿里-穆罕穆德,是一个典型的穆斯林姓名。他是一个非洲土著黑人。

  郑和把易卜拉欣带到朱棣面前,朱棣看到这个名叫易卜拉欣的俘虏的模样,大为好奇,原来此人是一个夜叉,中国称呼为“昆仑奴”,皮肤黝黑,卷发阔鼻,脸上有无数纹身。虽然已经穿上了的服饰,仍旧面貌丑陋,看起来是一个夜叉模样。

  现在这个叫易卜拉欣的人十分顺从,看见朱棣的龙威,立即向着朱棣跪拜,神情非常惊恐,看来他是被郑和的手段给折服,看到朱棣后,更加惶恐不安。

  朱棣于是询问这个昆仑奴的来历。

  郑和就详细禀告了自己在锡兰,这个易卜拉欣给自己带来了多大的麻烦。

  郑和的船队路过锡兰的时候,打听到了朱允炆在锡兰某佛教寺庙做了驻庙僧人,于是派遣使节,告知锡兰国王,希望能奉迎朱允炆回朝,可是锡兰的国王没有亲眼见识过大明朝的天威,看见郑和浩浩荡荡的船队,受了臣属的蛊惑,拒不交出朱允炆,并发兵向郑和进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