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游戏 > 塔防战略 > 第320章 前方是末日

塔防战略 第320章 前方是末日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3-12-31 05:00:43 来源:书海阁

第316章 前方是末日?

一切顺利,十月二十日,首个月球婴儿羲和降生。

官方直接称作羲和,在月表,两口子没有给她用新名字,只是多了个姓。

羲和的顺利降生,不止是C国航天体系的重大成就,也关系到全人类的未来。

现代医学保障了羲和降生时的母子平安,接下来只要解决婴幼儿期,低重力环境下的骨骼与血循环系统的健康,太空人自我繁衍延续已经可以看到。

而后续的这些任务,并没有新设备的需求,主要依赖地表营养师和医护专家团的远程支援。

所以哪怕现在人类就失去一切地表发射能力,残存下来的人类,仍然可以期待未来。

消息一经公开,全球轰动……但也只是稍微轰动下罢了。

随着地面整体工业力量持续走弱,这个时期已经没可能展开一个新的太空永居系统,同时为了保障后续太空新人类的生活生存空间,少量扩建工作也无法给地表提供更多的准入票。

因此消息是好消息,却跟地表上现存的,还能上网看电视的人,没直接干系。

之前介绍了太空永居的人均物资条件,以及各地发射能力。

150个名额,对应着近万吨的物资和建筑,可不是吹个泡泡就能出来的,额外的发射能力从哪来?

答案是……大A国也用上电磁轨道发射装置了。

A国早在去年,就已经有生产黑白魔导的能力,但受规模、白银原料成本浮动、A币贬值等影响,一直都上不了大项目。

末日空间站的规模和品质关系到财阀后代的续存,资金保障足够,问题是货币快速贬值的环境下,只靠资金就能办的事情也会变少。

到这个时间,他们的电磁轨道发射器才开建。

评论家多数认为,该发射器来不及满载使用。

看起来C国那边发射器发展的平稳顺当,其实里面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3.6米口径发射器的瞬间负载,比一个五十万人口的工业型城市还多些,同时为确保发射器本身安全,要在发射前一段时间加电。

另外配合发射器的物流,也不是说发射器一落地,订单一下大家就都行了,至少需要数个月去协调各厂商的生产和物流。

不含C国,全球电磁轨道发射器效率推进最快的,是ARE。

按近地轨道日均投送量为计算标准,ARE发射器上月较前月仍然有15%的运力增幅,根据相关机构分析,大概至少一年的时间,日均运力才会接近峰值。

A国即使强点,八到十个月总是要的。

以最近几个月的工业品供应变化推演,届时火箭零部件采购都会出问题。

相关困境,A国发射器从业人员也不是不明白,但没办法。

资本驱动要看到利润才有行动,怪兽危机结果不明朗的前期,超导体、电磁火箭/发射井都没有充足的资金推进,一定会慢一步。

行星另一面,C国正在准备太空人系统的最后一个大动作,未来空间站升轨。

未来空间站现在距离地表高度约六百公里,原计划不打算在地表生产体系崩溃前升轨。

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

大江三角区出事后,太空三站体系就开始了自主运转预演,既由太空人指挥三个站点,并要求尽可能少的使用储备物资。

三个月过去,该统计到的信息都拿到了。

整体建设基本满足生活生产需求,按采集到的信息,月宫每半年需要向鲲鹏、未来两个站提供总重量约一百二十吨的补给,同时回收约六十吨在空间站上不可再生的垃圾。

与地表的垃圾划分略有不同,空间站里的不可再生,只是在空间站没有设备处理,月宫却有,真正的不可再生垃圾只占这部分的10%不到。

空间站系统达到自持要求,地表与月宫指挥官协商决定,提前让未来空间站升轨。

低轨道受稀少大气粒子的影响,每年都要作大量的维护工作,升轨之后,情况会改善很多。

但同时,近地轨道失去了未来空间站这个物资中转站,和外层空间飞行器组装站,地表对太空系统的补给效率会降低。

总之到了羲和降生后,未来空间站又一次进入大工程阶段。

它新建的环形居住区和原有施工区需要进行相对调整,以适应升轨的推进要求。

它的环形区采用了不同的设计理念,很小,总直径六十米,都不到鲲鹏的一半。

外观上,鲲鹏的环形区,看起来像几个同心圆,而未来的环形区,则偏向滚筒型,既一层的宽度大很多。

自转结构也完全不同,鲲鹏为轴心提供转动动力,未来则在滚筒外有个外框架,用更多的小电机提供滚筒转动动力。

两者各有优缺点。

鲲鹏的结构,更便于设备监控和管理,可飞船停泊成了问题,只能在静止柱段停泊,或让环形区停转。

未来的外框架滚筒,坏掉几个电机也不会停转,框架提供了飞船停泊位,不影响内部滚动(像洗衣机),同时外框架及太阳能、散热设备,也能为生活区提供额外的防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缺点是重力不行,受限于直径,这个滚筒在转动中模拟0.15g以上的重力时,人体会感受到明显的侧向力,站着站着就歪了,结果日常重力只有0.085g,这跟在亚轨道飘着也没什么区别了。

不过即使0.1g都不到,至少比零重力更适合人类。

升轨前,未来空间站需要把原有工作平台,送到滚筒内测停泊,并进行大量固定工作,以实现一体化升轨。

时间很快来到十二月,燃料储备量达到1600吨后,未来空间站执行升轨动作。

现在的未来空间站,总重量相当于当初开采的小行星的八倍左右,1600吨燃料,也只够把它送到两千一百公里高度,甚至还用了新式发动机。

丹鸟,这大概地表在发动机方面留下的最后一份遗产。

丹鸟是验证型大气往返发动机,下降到三万米高度,可以开启外部进气,转为超燃冲压模式。

不过也还是花架子,大气内比冲、推力、可靠性,做得都不好,唯一能看的是在外层空间比冲能达到480,接近氢氧发动机极限。

480比冲真的不算低,常规火箭第一级为了追求大推力下的可靠性,比冲往往三百都达不到,丹鸟在大气往返和部分变形功能下,能把真空比冲做到480秒,几乎集成了C国在氢氧发动机方面的全部成果。

很可惜,在外层空间,还是核动力和等离子比较有前途。

旱魃的核动力比冲已经破千,等离子推进器推力虽然小,但算比冲能上万。

所以丹鸟相对于实用,更多的还是配合相关资料,给太空人提供个发展参考。

未来空间站完成升轨后,地表就不再为三站系统提供资源型和设备型的补给,只供应机械硬盘数据库、以及太空自给率仍然不足的肉罐头、肉干类储备。

新发的数据库,就不再是以往的人类文明种子了,按纯知识类、带解说知识、视频讲座等等排序,能送多少不知道,反正一边搜集整理一边往上运。

喜欢塔防战略请大家收藏:(wuxia.one)塔防战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