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农妇山泉有点田 > 第115章

农妇山泉有点田 第115章

作者:衣青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20:19:32 来源:免费小说

  因为并不是急事,或许也是因为不能确定朝廷的态度,索性也不用官府驿递,直接随商船往京城。所以随船前往的,还有周敏送过去的水稻种子和一批技术员。

  又是三年时间过去,水稻良种培育的事,自然又有了很大的进展。至少已经获得了几种确定能够稳定遗传的品种,有的高产,有的抗旱,有的是矮稻……

  别以为矮这个特点毫无用处,要知道水稻跟小麦一样,因为穗是长在头顶的,重心自然也就很高。尤其水稻稻穗柔软且长,会垂下去,一旦遭受大风侵袭,便很容易倒伏,造成植株死亡或减产。

  而矮稻在这方面的抵抗能力就强得多了。

  这也算是有了初步的成果,至于更深入的研究,周敏就力有未逮了,所以她便直接把种子和人都送去了京城,让朝廷来接手这件事。

  因为湖广和江南是最重要的产粮区,所以接下来的实验,必须要在那边进行。免得种子是改良好了,却水土不服。再进行几年的试验,想必就可以逐步推广新品种的水稻了。

  至于周敏自己,则将精力放在了改良玉米品种上。

  现在种植的玉米,刚刚从海外传入不久,产量虽然比水稻高,但也有限。虽然就算不管他,经过几十上百年的驯养,玉米习惯了本地土壤,自然也会进化,但是有意识的培育却能够减少这种时间。

  相较于大张旗鼓的修书定稿,周敏这件事却是办得悄无声息。

  她是个习惯了低调的人,做这些事也只是因为力所能及。而且在周敏看来,自己做的也不是多了不起的事。此番了结了这件事,也算是没有负了自己当初对宣斌的承诺。

  得他庇护这几年,对齐家来说,的确非常重要。

  要得到京城的消息至少要等两个月。这段时间,齐家山附近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人心浮动,人人各有思量。

  不过这些跟周敏的关系不大,她如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为儿子七斤开蒙这件事上。

  周敏的早教很有效果,七斤两三岁就开始背唐诗,认识各种颜色、水果、家具、动物、植物……同时大抵是遗传了石头的动手能力,对拼积木抱着强烈的兴趣与热爱。

  不过,开蒙与早教是不一样的。

  虽然周敏不是很希望儿子被这个时代的填鸭式教育荼毒,但她更知道,这就是目前的主流思想,至少在百年内无可改变。既然如此,就不能把儿子养得太另类。

  她直接把孩子送去了四位先生那里。

  他们反正书已经编完了,等结果也等得心浮气躁,找点事情做也好。

  周敏的要求就一个,要严格。她对七斤的要求是,至少考个秀才回来,举人更好,之后就随他想做什么。所以在打基础的时候,一定不能心软。谁让他将来是要顶门立户的那个呢?归去园偌大产业,得有点能耐才能够守得住。

  按照周敏和石头的想法,都不愿意再生,也就是说七斤连可以帮衬的人都没有,必须要自己努力。

  结果才把孩子送过去几天,四位先生就派人过来把她请过去了。

  “你想让我们教他什么?”唐七叔问。

  周敏一脸莫名,“开蒙啊,别人怎么学他也怎么学。四位先生难不成钻研经典的时间久了,忘了怎么给孩子启蒙?”

  “说什么混话?”郑先生笑骂道,“问题是小孩子开蒙,无非就是背诵三百千、韵书之类,同时开始学字,但这些你儿子都学会了呀!我们几个商量了半天,竟不知还有什么能教他的了。他才不到四岁,这时候就讲四书五经,也太为难人了些。也不知你平日里是怎么教的,我们若随便来,反倒怕耽误了他。”

  “平时就是早晚得空教一教啊,七斤对这些很感兴趣,学得也快。”周敏有些好笑,但也很骄傲,“因为是零碎着学的,我倒没想到他已经学了那么多了。”

  她低头想了想,道,“这样吧,如今讲经典有些早了,就请几位先生给他讲讲史书吧,也不必讲那些严肃的正史,就多说名人的逸闻趣事,多背几首诗,让他追慕一番先贤遗风,开拓一下眼界。也不必拘束哪一章哪一节,如何?”

  “这倒不错。”有一肚子故事在肚子里的秦先生含笑点头,同时有些惊讶地打量周敏,“我今日才知道,在教书育人之上,敏丫头倒比我强得多!”

  “您这话我可不敢当。”周敏道,“我这也就是瞎胡闹,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罢了。”

  “非也。”李先生摇头道,“须知小孩子不爱学习,多因贪玩,也是因为经典枯燥、先生严厉的缘故。若能够寓教于乐,让他们高高兴兴的学会这些东西,又岂是小道?”

  一番谦辞之后,周敏总算给儿子定下了这四位老师。

  四位先生到了这个年纪,本来最爱的就是良才美质,何况又是七斤这个他们都很喜欢的晚辈,更何况他还是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浑金,随便他们施展?认下这个弟子,那是半点都不勉强。

  说起来,这样的启蒙阵容,说出去估计也足以吓倒一批人吧?即便是皇子,估计也难有这样的殊荣。

  毕竟这四位,随便拎出来都是能够跟翰林院掌院学士pk的存在,甚至其中两位就担任过这一职位。恐怕只有皇太子出阁讲学才有资格让四人齐至,如今却用来给三岁小儿开蒙。

  周敏绝对相信,在四人的教导之下,自家儿子就算真的是一块朽木,估计也能充一下栋梁。但凡有三分天赋,要达到自己的要求应该不难。

  九月里,七斤过了四岁生辰,京城那边的消息总算下来了。

  圣旨先是大大的褒奖了一番几位先生之功,一番赏赐,又诏命四人还朝。据说是因为书送上去之后,有朝臣上书,认为野有遗贤,朝廷当礼聘之。

  此番四人算是在士林刷足了声望,诏令还京的官职都比辞官的时候升了不止一级。这也是很多文人喜欢养望的缘故,有了足够高的名声,就能够轻而易举的实现几级跳。

  当然,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像几百年前那样凭借官员举荐就被征召的情况已经一去不返。养望的前提是先考中进士,否则你一个没有功名的人,就算真有大才,朝廷也不会征召,名气越大越不会征召。

  不科举就是破坏了士子的晋升之路,而这是整个官僚阶级共同维护的东西,他们不会推举一个破坏规矩的人。否则这人来了,是不是还得把宰相的位置让给他,让他压着一众科举出生的读书人?

  当然,朝廷的征召令,为了表示自己的不慕名利,通常都是要拒绝几次的,即便有心起复,也要朝廷先给出满意的位置。这一套几位先生都是很熟悉的,谢恩之后,当即各自上表不提。

  实则对于是否接受征召这件事,他们私底下也商量过。

  几人之中,李先生年纪最大,但也没有到走不动路的地步。这几年修书,虽然是修身养性,但却没有变的淡泊名利,反倒有了更多想做的事。

  所以有了这个机会,他们都决定回京。

  哪怕只是回去继续修书呢?这不单是为了他们自己,也是为了如今聚集于此的数千学子。

  这一次前来的颁旨队伍十分浩大。虽然四位先生住在一起,但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儒,朝廷也必须要礼遇。所以每个人都要配专门的宣旨官和仪仗队,加在一起看上去自然就很能唬人了。

  不过,在给四位先生颁旨结束之后,队伍并没有立刻散去,反而又转去了归去园。

  因为知道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所以周敏等人都在温泉山房这边看热闹。这会儿跟着队伍来到归去园,才有些慌乱的越众出去迎接,而后便听说还有给他们家的敕命,让准备香案接旨。另有钦赐匾额一张,也要跪领。

  忙忙的准备了香案,将宣旨官迎上山,宣读了敕命,却是将周敏封为七品孺人,理由是她开设图书馆,免费对士子开放,有教化之功。

  除了敕命,另有御赐匾额一块,这却是赐给整个齐家的,上书“嘉德懿范”四字,据说是帝王亲笔,上面还盖着红布,得挂上去之后才能够揭开。

  此外还会在归去园门外立一座牌坊,以彰此德行。这个就由高顺县发钱和役夫给建了。不过这对于县衙同样是长面子的事,自然不会不乐意。

  周敏恭领了敕命,对着香案叩首,再对父母叩首,撤了香案之后,自然有人上前,对齐家正堂的打门进行整修,使之配得上这块御赐的、皇帝亲笔题写的匾额,然后才会将之挂上。

  整个过程持续了三天时间,几乎是将这扇大门拆开来重新建造了一番。使得它看起来跟旁边的屋子有些格格不入。毕竟齐家的屋子修得再好,规矩在那里,很多东西用不上,跟着匾额一比,就显得寒酸了。

  显然来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遂提点他们,按制,七品敕命也是有资格营造屋舍的,最好还是把房子拆了重建为好。

  三天时间里,白天夜晚都不断有人到这边来看热闹。

  这可是御赐的东西,真正的光耀门楣!不光是齐家的喜事,也是整个齐家山、万山村的喜事!

  所以周敏少不得开了宴席,招待前来道喜的乡亲们。而乡邻们也不白吃,家里有什么都送一点过来凑上,倒也将这宴席办得有模有样。

  三天之后,匾额挂好,待得宣旨的队伍离开,这里非但没有冷清下来,反而更热闹了。大家没事就到这里来看看这块牌匾,然后心满意足的回家去,让周敏哭笑不得。

  就连四位先生也登门道喜,周敏正好看到牌匾两侧空空如也,便央求他们写一副对子,也刻了板挂在这里。

  四人都推郑先生这位风流才子,他也当仁不让,提笔写了一对七字楹联,却是难得的正经:

  入世须才更须节,传世积德还积书。

  周敏口称受教,小心收起来,打算回头翻修房屋的时候在两边立上门柱,将字刻上去。

  说笑之后,四位先生才提起了正事。这一次过来,最主要还是想跟她商量一下七斤的事。他们估计年后就会回京,到时候七斤的学业就要中断,自然要提早做好准备。

  周敏知道他们很快就会走,倒也不是很惊讶,毕竟当初也是他们用了不少手段把人留下来的。

  至于七斤的事,周敏只低头想了片刻,便道,“请几位先生将他带去京城吧。”

  “娘子!”“敏敏!”

  石头和齐老三同时开口,都有些吃惊的看着她。

  周敏鼻尖发酸,“我也不舍得孩子,他出生之后还没离开过我身边呢。但这是为了他好。也不是送去京城就不回来了,每年仍旧回来过年。他现在年纪小,还没正式进学,正好跟着几位先生在京城开开眼界,长长见识,多学点儿东西。两三年之后,正好回来入学。”

  “可是……”这么一个全家的宝贝疙瘩,从来都是众星拱月的那个月,突然远离家门去京城那种地方,怎么能让人放心?何况他还那么小,丁点大的孩子,没有爹娘,没有爷爷奶奶,没有熟悉的人在身边,怎么成?

  但周敏之所以这么决定,除了几位先生的缘故,也是因为七斤在家里实在是太受宠了。之前还不觉得,这一年来,却是越发的骄纵得肆无忌惮,什么坏事都敢做,偏偏他又聪明,总能够设法利用大家的喜爱与同情心避过惩罚。

  这种小聪明,在周敏看来,比纯粹的被宠得无法无天更可怕,因为他是在有意识的规避惩罚,长此以往,很容易走上歪路。

  周敏决定的事,通常来说,基本上也就是最后的结果了,虽然安氏还是颇有微词,但她不论当娘还是当婆婆,规矩就从没有立起来过,也是无可如何。

  只是更加死命的惯着孩子,让周敏哭笑不得,又不好计较。

  倒是石头,作为最了解周敏的人,对她这个决定非常不解。不过他除了最开始的惊诧之外,便没有再当众质疑,只是将这疑惑留到了私下里,向周敏询问。

  “就知道你会问。”周敏取出一封信递给他,“这是昌平侯让人送来的信,你看了就知道了。”

  石头展开通读一遍,也不由有些愣怔。

  “知道了吧?树欲静而风不止啊……有些东西我们说不争,别人未见得会相信。”周敏叹息了一句。

  却原来宣斌在信上说,皇帝得到她送去的种子,听说亩产均超过千斤,高产品种更是达到一千二百斤,不由大喜,立刻就要封她个国夫人。这是正一品的诰命,按照周敏的功绩,她自然受得起,但这种诰命通常只封宰相、节度使、三师、三公、王、侍中、中书令之妻,就连他们的母亲也只能封二品,那是文人封妻荫子所能达到的极限,怎么能轻易封出去?

  不出所料,这个提议遭到了朝臣反驳,一度闹得很不愉快。还是宣斌知道周敏一向低调,主动劝说皇帝,才将此事圆过去了。但从一品国夫人降至七品孺人,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君臣之间矛盾自起。

  偏偏皇帝还召回了四位先生,许的都是高位官职,这四人入朝,自然会对原本的文官体系产生振动,又是一重矛盾。

  周敏和她背后的齐家山夹在这重重矛盾之中,根本不可能撇清关系,再说,他们取得的成绩,那是朝臣也会眼红的。这种情况下,有些东西不争也得争。

  所以让七斤跟去京城,同样也是一种姿态。

  “咱们的路差不多就到这里了,但七斤不一样。他以后需要面对的更多,不得不早作打算。”周敏低声道,“我是当娘的,又怎么能不为他考虑?”

  石头握着她的肩,把人揽进了怀里,安抚道,“你做得对,不过儿孙自有儿孙福,你也不必太过担忧。咱们还能抗个几十年呢,等七斤长大成人,温泉山房和书院那边的士子,应该大部分都入朝为官了吧?到时候,未必不是另一番景象。”

  “也对。”周敏靠着他,慢慢放松下来。

  未雨绸缪固然重要,但此刻现世安稳,却也不可辜负。

  作者有话要说: ————全文完————

  入世须才更须节;

  传世积德还积书。

  ——晚清作家、书法家何子贞集《争坐位帖》联

  这篇文到这里就结束啦,因为继续写下面的内容也不是种田了。然后为了凑655555这个字数,所以也没有番外【抱头_(:3」∠)_

  感谢大家的一路陪伴,最后求个作收和新文收藏,新坑再见么么哒~

  本书由 静姝茵茵 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