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农妇山泉有点田 > 第114章

农妇山泉有点田 第114章

作者:衣青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20:19:32 来源:免费小说

  他又替周敏匀了面脂在手心里,待要替周敏擦上时,却发现她面泛桃花的模样根本就不需要脂粉点缀,已经十分好看了。

  转眼就到了五月。

  算来七斤已经有八个月大,如今他已经不满足于待在某个地方自娱自乐,而是爱上了探险。这孩子长得结实,虽然还没有学会走路,但四肢着地,爬起来飞快,往往把人放在一边,眨眼儿的功夫就不见了。家里但凡有些高度的地方,都被他爬过。

  虽然家里人多,总有人能看着他,但是事情也不少,很容易疏忽。因为这个缘故,周敏还特意用皮子将家具尖锐的部位都包裹了起来,免得他不小心撞伤。

  这么一来,好动的他所需要的营养自然也就更多了。所以周敏已经尝试着逐渐减少喂奶,多给他吃饭和面条。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等到一岁左右,应该就可以断奶了。

  七斤四个月左右就开始对大人的食物产生好奇,如今自己可以吃饭,对喝奶好像也没什么执念,这种变化,对他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很快就适应了。

  反倒是周敏更受苦。

  虽说六个月之后,母体分泌的奶水就会逐渐减少,但这毕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周敏还是每天都会觉得涨得难受。虽然石头数次自告奋勇要“帮忙”,但都被周敏义正言辞的拒绝了。

  人的身体自然拥有调节能力,知道孩子不需要奶水,忍一段时间,激素分泌发生变化,自然就不会再产奶。让石头来捣乱,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结束?

  只不过这忍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这段时间周敏的情绪也有些不稳定。

  端午这日,周敏一早起来,石头已经等在床边了,将五色绳编成的彩带捆在了她的手腕上。周敏往旁边的小床里一看,果然,儿子手腕上也绑着一根。

  “今日端午,天气又好,别总待在屋里,咱们出去走走,透透气。”系好了之后,石头退后一步,端详了片刻,才朝她道。

  周敏打了个呵欠,浑身还是一阵懒洋洋的,提不起劲头来,口中应着,“好啊。”身子却是一动不动。

  石头无奈的伸手把人从被子里捞出来,塞进浴室,“兰汤已经给你准备好了,还是娘子想让为夫服侍你沐浴更衣?”

  周敏立刻把人推了出去。

  沐浴之后,精神倒是好了很多。周敏拿起放在一旁的衣裳,不由微微一笑。本地俗语说“吃了端午粽,就把寒衣送”,意即过了端午,天气就不会再反复,可以穿上夏日的单衣了。

  轻便的罗衫上身,周敏觉得整个身子都跟着轻盈起来。

  她穿好衣裳出来,便见石头正牵着七斤的手在屋子里练习走路。七斤长得快,学东西也快。他虽然不敢自己走路,但是有大人牵着,却也能走得十分稳当。安氏最近的日常就是每天跟在他身后,牵着他练习。

  不过周敏更喜欢将孩子放在几步远外的地方,鼓励他朝自己走过来,这样进步更大。

  所以见她在梳妆台前坐了,七斤看了看彼此之间的距离,便小跑着奔到了她面前,扑过来抱住她的小腿,然后仰起脸朝她笑。

  “我儿子真棒!”周敏把孩子抱起来搁在膝上,然后照例将梳妆匣子里的东西都取出来,一一教他辨认。石头在一旁含笑看着,忍不住调侃道,“小小年纪就教他这些,你就不怕将来教出个风流浪子来?”

  “他敢?”周敏眉梢一挑,“他要是敢学坏,到时候你这个当爹的打断他的腿就是。”

  还并不能够听懂话的七斤自顾自的抓着一只梳子把玩,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将来被打断腿的可能,他抓着梳子,兴奋的往周敏手里塞,见周敏不理,便有些急了,睁大了眼睛,喊,“lang……娘、娘!”

  周敏眨了眨眼,抓住他晃个不停的小手,“儿子你刚才叫什么?再叫一遍!”

  “娘!”七斤的声音脆生生的,十分清晰。

  周敏捧着他的脸狠狠亲了一口,眉开眼笑的对石头道,“我儿子会叫娘了!”

  这种满足感与成就感简直难以言喻,有句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周敏觉得真有道理,有些事情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会明白个中滋味,否则再怎么解说,都是隔靴搔痒。

  “那也是我儿子。”石头走过来,将孩子接过去,“乖儿子,来叫一声爹。”

  但牙牙学语的七斤显然还不懂分辨男女,仍旧响亮的叫了一声,“娘!”听得石头脸色发黑,周敏则是在一旁笑得发颤。

  趁着石头教孩子叫人的功夫,周敏一边笑一边挽发,好几次手抖得将理好的头发又松开。等到头发弄好,她觉得自己又出了一身的汗。

  早餐吃的是粽子,昨天晚上包好放在大锅里煮熟,又焖了一整夜,糯米完全煮开融在了一起,口感十分细腻。周敏挑了自己包的小粽子,一口气吃了三个,然后才洗了手,去照看儿子。

  七斤的肠胃弱,糯米吃多了容易积食,所以只能吃两口,剩下的用喝粥补足。

  不过安氏给他包了一个小包袱一样的粽子,用彩绳扎了,可以挂在身上,祈福驱邪。有了新玩具,他也就不太在意没吃到粽子的事了。

  吃完了早餐,周敏和石头牵着儿子出了门。

  门外是看熟了的景色,最远处是一带青山,然后是奔流而来的河水,对面山上掩映在树木间的房屋,山脚下的码头、长满庄稼的田地……山与水、花与草、树与屋子构成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而在其中劳作着的人,便是最好的点缀。

  周敏脸上露出一点惬意的神色,往前一步,踏入了那一片灿烂的景致之中。

  这是……她的家。

  第90章 现世安稳

  原本齐家山指的只是齐家所在的这个山头, 经过一家人多年的谋划和经营,已经渐渐形成了一个乱中有序、自给自足的体系,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庄园。

  因为周敏之前儿戏一般在门口立的“归去来兮”四个字,于是就被附近的人称为“归去园”,渐渐的流传开来。而齐家山这三个字,就成了周围这一整片区域的称呼。

  毕竟这里既不完全是一个村子,又没有设立一个镇, 分成了好几部分,着实很难统一称呼。不过只要在这里住的时间稍微长一些, 就会明白齐家在本地所拥有的地位。加之此处山峰林立, 就按着本地取名的习惯, 叫了齐家山。

  这对齐家来说是好事, 周敏自然也只有高兴的。

  对于乡绅而言,在本地的影响力, 是衡量实力的关键。与各方的关系、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都能够决定他们的话语权。莫说是跟府城的世家比,就是县城里那些大户,齐家在其中也是新人, 要占据一席之地, 要拥有话语权,这种影响力就更加重要。

  以自身姓氏为一个地方命名, 除了那种宗族聚居的村落之外,其他地方都是少有的,能够做到这一点, 齐家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所以到如今,周边这一片地方但凡有个什么大事小情,一定会有人到齐家来知会一声。这是他们所拥有的特权。当然,如果出了什么问题,需要他们出力的时候,自然也不能推辞。

  这是个“皇权不下县”的时代,乡里的各种事情,都是由乡绅们进行管理。大石镇上本来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人家,因为邱家的别院修建在这里。但邱玹又不管事,也没人敢去打扰。现在连他也搬到齐家山来,这件差事自然落到了齐家头上。

  周敏将这事推给了齐老三。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她在齐家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周敏为人低调又不爱应酬,这种交际的事情是很少参加的,通常都是让齐老三带着安氏出面,做足了老太爷的派头。

  齐老三这些年虽然不算养尊处优,但日子也的确好过太多,眼界和想法都不是从前可比。他本来就是个能干的人,在这种环境之下,自然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因为齐家山的一切周敏出力更多,所以他基本上不插手,让小夫妻俩自己去解决。这么一来,便显得太闲了。

  周敏塞过来的这个差事,对她来说是麻烦,但对这个时代的人而言,却是荣耀和脸面,所以齐老三虽然忐忑着不知道能否做好,但还是欣然应下,然后就热情洋溢的投入到这份工作之中去了。

  不过对于现在的周敏而言,齐家山什么都好,就缺一样东西。

  功名。

  封建社会虽然被称为皇权社会,但实际上却是“为与士大夫治天下”。士族,才是庞大的统治阶级的构成基础。而想要进入这个阶层,最简便也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培养出一个乃至一批读书人,这才能够奠定一个家族不倒的根基。

  究其根本,是因为这个时代,平头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商业不发达的封建时代,农业就是税收的最大来源。所以赋税一直不低,而在国法所规定的正税之外,还有各种摊派。

  且除了纳税之外,年满十六岁成丁的男子,便要承担官府临时征召的各种徭役,去做运粮草、修河道之类的事,战时还会被征入伍。

  但是,一旦考取功名,哪怕只是最低一等的秀才,也就有了免税和免役的资格!

  当然,不管是免税还是免役,都是有规定的。秀才可免多少,举人可免多少。但实际上,落到执行的时候,大家都是士族,除了自己还有无数亲友需要庇护,根本不可能真的按照规矩来。

  尤其是举人往上,一县之中通常也就只有几个人,势力之大就连县太爷也不能硬抗,谁敢去找他收税?所以就有无数亲友或者非亲友,携带着自家的田土来投,宁可让地契写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也要免税免役。

  其实也正是因为士大夫阶层免除赋税,才会导致平民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毕竟农耕社会,就算世家大族也讲究个“耕读传家”。当然,他们不会自己去耕作,只会购买许多的土地,然后养上一批佃户。

  大量的土地被富家兼并,从此不需纳税,但国库的钱却不能减少,怎么办?只好把这些本来是士族应该缴纳的赋税摊派下去。

  当然,周敏不是担心交税,以他们家的收入,税收根本不会成为负担。徭役也完全可以捐银抵过。

  站在历史的岔路口上,她可以清晰的看见未来的模样,所以周敏很清楚,普通人的日子过不下去,比土地兼并更深一层的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不足。

  如果地里的产量高到每年都有剩余,根本吃不完的程度,那就不会有人饿肚子了。那时候粮价会自然而然的降低,士族就不会抓着土地所有权不放,因为土地不能再带给他们高回报,而免税的政策也会名存实亡。

  然后,就像她所经历过的社会那样,大量的粮食使得一部分人能够从耕作生产之中脱身出来,从事其他职业,然后手工业和工业迅速发展,商业也随之繁荣,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到最后,种地不但不需要交税,甚至还可以领补贴。

  到那个时候,也许阶层还在,社会矛盾还在,但至少不会动不动就有人冻死饿死。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提高粮食产量。

  这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漫长的发展过程,而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因为虽然从封建社会走到社会主义社会用了几千年,但从老百姓吃不饱饭到取消农业税,也不过三四十年间。

  当然,只靠周敏出力,要在这么短时间内得到成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拿出初步的结果之后,她会将此事上报朝廷,举全国之力来支持这件事。有生之年,或可看到那一日。

  但那一切的前提,却是她能够安安稳稳的保持现在的状态。

  可是对现阶段的齐家而言,家里没有读书人,到底还是无根的浮木,说不定哪一天偌大家业就都只能拱手让人了。

  他们现在能够站稳脚跟,是因为温泉山房的存在,是因为四位先生在这里修书,更重要的是昌平侯宣斌的关照。但别人的关照千好万好,还是不如自己有。

  当然,自家就那么几个人,要立时三刻就考出个秀才举人来,根本就不现实。石头就不必提了,要等小七斤长大考取功名,就算他是天才神通,那也得是十年之后的事了。

  周敏只能寄望于培养万山村自己的读书人。反正大家都姓齐,属于同一个宗族,培养出了人才,自然也会倒回来庇护整个万山村。

  至于到时候又会产生什么矛盾,那就是之后的事了。

  在万山村如今正在学堂上学的适龄儿童之中,倒是有那么几个聪明的。大抵是因为齐家山这里吸引了太多士子过来,也算得上文风鼎盛,受到影响,小孩子们对读书也有了更多的向往,所以学习都很用功。大一些的孩子心浮了,估计很难取得成就,几个小的却很有慧根。

  冬叔家的小宝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周敏当初看着他出生、长大的孩子,也已经开始上学了,而且得到了私塾里几位夫子的一致赞誉。不光是周敏,全村人都对这几个孩子寄予厚望,平日里送吃送喝不算什么,过年还会专门给他们包大红包。

  不过读书是个投资回报率高,但明显投资期限很长的事,考进士的要十年寒窗,考个秀才虽然没那么麻烦,但估计怎么也要十五六岁才行,同样是一段漫长的时间。

  周敏只能祈祷在这期间不要有太大的变故。

  还是崛起太快,根基不足啊!

  她有一次甚至开玩笑地对石头道,“要不你现在开始读书,争取考个功名出来?”

  结果石头居然当了真,狠看了几天书。但他已经是个成年人,很多想法都固定了。又不是苏洵那种书香世家出身,还能收了心回去大器晚成,最后无奈的承认自己根本不是这块材料。

  不过总体而言,除了这些担忧之外,归去园也好,齐家山也好,一切都在正轨上,按部就班的往前发展。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就到了永嘉二十年。

  历时六年的《四书五经集注》,在数次修订之后,终于定稿。

  这一天,整个齐家山这一片都陷入了陷入了欢腾之中,无数人奔走相告,举杯相庆。因为这套书能够编成,不光是几位先生之力,在这里的每一个士子,几乎都在其中出过力!

  而且他们还有一点不好说出来的心思:这套书他们参与编订,自然吃得很透,往后如果真的用作了科考的标准,他们这些人跟其他考生比起来,自然也就具备了巨大的优势。

  士大夫阶层是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跟任何一个松散的群体一样,内部也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就算同样精研儒家经典,也能够分成各个不同的学派,其中有些彼此互相印证融合,那倒也罢了,但还有一些简直南辕北辙,天生就注定了要对立。

  从古至今,学派之争也是非常严酷的。很多时候,为了能够推广自己的学派,文人们也会借助朝廷的力量。试想如果几方在朝中有高官显贵在,甚至能够影响科举取士的方向和结果,天下士子便也不得不学,自然可以将学派发扬光大。

  这样的学派,通常被称作显学。自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百家之中唯一的显学,但在儒学内部,各家学派同样也要争个显学正宗的名分。

  虽然四位先生尚未成为一个学派,但是他们编纂出来的这套《四书五经集注》却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显学,将对天下士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这些第一批接触到这些内容的人,自然更容易抓住机会成为弄潮儿。

  要知道,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齐家山的规模又扩大了何止一倍。现在这里已经不只有一家长青书院了,围绕着温泉山房,附近的山头上林立着大大小小的私塾和书院,还有书香之家在这里修筑的别院和精舍。

  这样一股读书人结合在一起的势力,如果将来当真能够在入朝之后互为援助,那将会是连皇帝也无法忽视的存在!

  据说府城那边已经在推动在这里设镇的事,而且打算将新的“齐家镇”纳入府城的直属管辖范围之内,不过手续上还有些麻烦,所以尚未定下来。不过如今这书一修成,此事估计也快有个结果了。

  所谓结果,自然是看朝廷的意思。

  虽然几年前,皇帝曾经下旨褒奖过此事,而且还做出过承诺,按理说金口玉言不能更改,但读书人心里很清楚,皇帝也是人,时过境迁,人的想法也是会改变的,如今的皇帝是否还有这样的想法与决心,谁也不知道。

  这套书修成之后,自然是立刻派人送往京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