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人生一串 > 第一百九十八章 容钢旧事

人生一串 第一百九十八章 容钢旧事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30 01:40:21 来源:免费小说

  “知道,就是原来陈大哥卖烧烤的地方吧?”

  葛老校长点点头,对女婿说到:“你拉我到那里去一趟,好不好呢?”

  这个停车场从另一个出口出来,上马路,向东开,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就到了冬子的家了。马路右边是容城唯一的一座山,当然的公园,叫东山公园。

  而马路左边,就是著名的容城钢铁厂。

  容城钢铁厂,是容城的巨大存在。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个钢铁厂有几个方面都占据着容城三分之一的比例:在城区里面积占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县总gdp的三分之一;本厂及配套企业的职工及亲属人口,占城关居民人口的三分之一。

  如果要理解远古的容城,你就上东山。如果要明白近代的容城,你就到容钢。当了二十年容城女婿的袁处长,也颇有一番文笔,按他的角度观察,这两者如此之近,两相对照,完全是可以产生出摄影或者文学方面的艺术的。他偶尔猜想,如果岳父想搞文学创作而不是搞县志,这两个地方,就是容城最典型的素材。

  而之所以要交代这么细,只是因为我们的主人公:冬子。他在容城二十年的生活里,容钢就是他的现实,东山则藏有他的情感和理想。

  袁处长作为容城的女婿,在省城也与容城籍官员以半个老乡的身份相称,平时的聚会也是有的。在省政协有个副厅级官员,是容城人,他在前年退休前组织过一个饭局,邀请了在省城工作的容城籍人士,大约有十几个,一起喝酒。

  这种饭局当然是要讲档次的,地点肯定是环境优秀、闲人免进的私家菜坊,白酒肯定是茅台或者法国的红酒,菜品当然不用说,除了什么龙虾或者辽参之外,少不了容城的土产:酸辣藕带和千张皮。

  最重要的档次,不在菜不在酒也不在地点,而在参与宴会的人。在这个巨大的转盘餐桌边入座的,最低也是袁处长之类的县处级干部,还有新近发财的容城籍巨富。

  在大家一阵恭喜“平安着陆”的歌颂中,主人喝得就有点多。一贯谨慎的他,也冒出一些大话来。“无官一身轻,我退休后,就回容城,住在东山上,研究东山的铜镜,再研究容钢,那可能是研究中国冶金史的一个窗口,肯定会出作品的。”

  这位仁兄退休两年了,至今也没看到他的写作动静。回容城老家倒是回过一次,只呆了几天就离开了,后来听说,他到他儿子的家:广西北海,带孙子去了。

  那个饭局上,有一件事倒令袁处长收获了一个朋友。省国土资源厅的洪处长,他是第一次与袁处长相识。当听说袁处长岳父的大名后,洪处长站了起来。

  “袁处,我先干三杯,你表示一下。”

  袁处长吓了一跳,这家伙逼酒吗?在酒桌上,就有这种逼酒的办法。对方敬你的酒,怕你不喝,他先干三杯。按规矩,先干为敬,人家都离开座位到你面前来了,你好意思不喝?如果你真只是表示一下,或者只喝一杯,岂不是看不起人?一般情况下,你也得喝三杯,以示公平。

  当袁处长正准备站起来,将白酒倒满要干时,对方阻止了。“我说了,袁处,你只是表示一下,你听我说。”这声音比较大,满桌人都看着我俩,气氛有些突然。

  “葛校长是你岳父,我这三杯是代表我家里三个人敬他老人家的,所以,你只用表示。”

  在座的另一个人好象明白什么,说到:“对对对,这酒他是得喝三杯。”

  原来,洪处长本人,以及他的父母,都曾经是葛校长的学生。

  后来接触多了,袁处发现,洪处长是一个正直豪爽的人,他虽然在热门单位当处长,但从日常经济状况及生活方式来看,算得上官员中的一股清流了。

  对于那位退休官员的大话迟迟没有兑现,后来洪处长的评论很是经典。“他不是没那热情,他是没那能力。这样宏大的历史,得多大的资料阅读量,更不用说整理与加工,谁敢说这种大话?也就是他喝多了酒。”

  东山留存着容城历史辉煌的记忆,在这附近,出土过大量的从战国到汉代铜镜,工艺之精湛,至今仍然有一些被几个国家级博物馆收藏。而东山脚下,有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修的铜镜博物馆,里面除了铜镜,甚至还有汉以后制作的铁镜。

  中国冶金史中,镜子作为工艺要求相当高的作品,是冶炼能力的高精尖技术代表。而由青铜到红铜再到铁的冶炼,就是中国冶金历史的进化过程。

  这些之所以在容城发生,只是因为两点。第一点:容城有矿,在县城向南走二十公里后,就分布着从古代至今的大大小小的铜铁矿坑,当然,古代矿坑到了今天,已经变成了巨大的湖塘。而今天的铁矿,距离容城县有三十公里了,作为容钢的附属企业,有专门的矿运铁路,与容钢本厂相连。

  第二点:紧靠长江。存续几千年的码头一再被整修,让长江这个黄金水道,成为了容城的经济大动脉。而容钢最顶头的北边,就是它在长江的专用码头。煤从船上来,钢从船上去,水运以其巨大的运输量及低廉的运输成本,让沿江的容城,有幸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一个节点。

  在中国古代,因矿而城的地方不少,但有几个有容城如此罕见呢?你在长江边上有矿,这就不得了,运起来方便啊。那肯定是最先开采的地方啊。当年孙权曾经看中这个地方,让它成为了吴国的冶金中心。

  但是,有矿的城市,很容易受到资源诅咒,如同今天的玉门市,有石油时兴旺,石油挖完了,城里的人也就离开了。但上天是如此厚爱容城这个地方。从春秋时期到汉唐,这里开采出铜矿,铜矿再多,也经不起上千年的开采。

  唐以后,这里以农业为主,毕竟处于鱼米之乡,农业与渔业还能够支撑一座古城。谁知道,解放后,新的地质勘探技术发展了,在容城境内,居然发现了铁矿。

  在那个战争以打钢铁为主的年代,在那个全国对重工业有超强热情的年代,在那个统帅号召大炼钢铁的年代,容城铁矿居然就在长江边上,简直是发现了宝贝。

  于是苏联专家来了,省城的技术人员来了,甚至当时中国钢铁的一面旗帜:武钢的工人,成建制的班组也来了。而容城人在这种红旗飘飘的鼓舞下,积极地将最好的资源,支援给了建设中的容钢。

  当时,武大毕业生葛校长,因为家庭成分问题无处可去。容城是个熟人社会,父亲是地主,孩子如果当了国家老师,就会有人不服的,怕耽误了社会主义接班人。幸好,容钢人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一个武大毕业生,怎么可能浪费呢?他被容钢工人阶级老大哥所接纳,成为了刚成立的容钢子弟校的小学老师,开始了葛老师的教学生涯。

  岳父给袁处长介绍这段历史时,总是笑着说:“当时有个后勤副厂长,也是知识分子出身,曾经是地下党员。他当时为了我工作,与容城县委协调,也是背水一战。”

  当时参加工作要政审,这正是葛校长最难的地方。但这位副厂长在与县委的人交涉中,坚持不把村里的家庭背景政审当成主要材料,而要把葛校长在学校的表现当成政审的主要材料。

  他是地下党出身,又是工人阶级老大哥,说话底气就足些。他反问:“如果只看家庭出身,不看现实表现,那我是怎么入党的?”他是老革命,而他的父亲,是资本家。

  当然,当年的小葛在学校是品学兼优,学校的鉴定肯定是好的。可以这样说,小葛成长为葛校长,第一步,是那位副厂长带出来的。这种用自身努力改变一个人命运的行为,这种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精神,影响着后来葛校长漫长的教学生涯。

  当然,对葛校长来说,他出来工作也是有条件的,那位副厂长严肃地跟他谈过:“你最好少回家,跟父母少见些面为好。”

  这句话像钉子一样扎进当年小葛老师的心中,避免了他在日后的运动中,受到毁灭性的冲击。但是,孝道作为他的基因,也让他承受了巨大的自责。他回家太少了,几乎每年只回去一次,当天就回城。而父母家里的事,几乎都是委托夫人桂老师,悄悄地回去处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桂老师才是正宗的葛家大湾的人,而葛老师,是一个离家出走的人。虽然,他走得并不远,但总是回不了家。

  从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容钢的三十年,在容城是一个傲视群雄的存在。子弟校从小学办到了高中,职工从最初的三千人扩张到了后来的五万多人,工厂的门从原来的只有四个,扩张到从1号门到15号门之多,整个厂区的长度,绵延有十华里之长,宽度也有两公里。而与职工相关的家属,大约共有十几万之众。

  它的发展带来了附属工厂的兴起,最典型的是汽水厂。这里的夏天是非常热的,炼钢工人是三班倒,高炉不能停。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在高炉前工作十分钟,汗水就浸透了全身。他们降温的办法,除了限制炉旁工作时间外,还有饮料上的绝招。

  第一是绿豆汤,熬得浓烂,放入冰块,抬到车间外,从高炉外换班出来暂歇的工人,喝一口这冰凉的绿豆汤,整个身体经历冰与火的交替感受,找到了心理上最佳的平衡。

  第二是汽水。当碳酸进入火热的胃部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一个饱嗝,让二氧化碳将体内的热气带出来,那种夸张的仪式感,给高温下的劳动者带来的舒爽,无法比拟。当然,汽水这个洋玩意,还有另外的意思,那是苏联人带来的西方饮料,给人一种高大上的贵族感。

  工人是老大哥,钢铁工人是老大中的老大,已经印在了当时五元人民币上面了。老大就要有老大的样子,比如可以喝汽水。

  这种汽水最先是武钢发明的,配方也不保密,当时还没有知识产权一说,当然容钢也就学过来了。办了一个汽水厂,除了供应容钢工厂,免费定量发放以外,也卖给普通的容城市民。

  据说在七八十年代以前,外地亲友来容城探亲,总要拿些汽水回去,毕竟这东西,在其它地方是很难买到的洋玩意。容城的那个时代,因为容钢而骄傲。

  随着容钢子弟校从小学办到高中,葛老师的教学生涯也就晋级为高中老师了。后来在78年恢复高考过后,容城县教育局受当时风靡一时的黄冈高中的启发,重视起升学率来。于是,就把当时容钢与容城县的教育资源合并了,集中了最优秀的老师,办出了一个省重点中学:容城中学。从此,葛老师就在老师到教导主任到副校长的仕途上,顺风顺水了。

  有能力的人就像布袋里的锥子,总是要露出头的。这句话,好像春秋时代就有人说过。

  此消彼长,从八十年代以来,容钢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五十年代的高炉,技术能力肯定跟不上时代了,优质钢无法跟宝钢这种全日本生产工艺比较。况且,煤电消耗的比例高,成本太高,以至于价格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当然,容钢这样的大企业,也不是没想过办法,比如乘着中国大基建的东风,专门搞建材钢。这种钢要求的质量指标并不高,还可以占领一部分市场。但是,经不起民营企业小钢厂的价格冲击,人家设备与工艺都是新的,况且员工成本也低。毕竟,民营小钢厂的职工是以农民工为主体,人家不需要喝汽水,绿豆汤也不需要那么浓,加不加冰块的,都是浮云。

  生意不好盘柜台,向外扩张有难度,就内部挖潜,找管理要效益。首先倒霉的,就是汽水厂,与总厂剥离,自找市场,自负盈亏。

  不是那汽水的味道不好,也不是汽水的价格太贵。而是面对可乐的冲击,那汽水已经失去了贵族的标签,原来大家眼中的容城骄傲,如今变得土气。

  而我们的主人公冬子的母亲,就是汽水厂的职工,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失业的。汽水厂倒闭了,容城的一个时代,就这样,以千万个家庭的命运转折,走向了新的世纪。

  本厂职工也要减员增效,最先裁掉的,当然是不在生产一线的后勤人员,而冬子的父亲,容钢炼铁二分厂食堂的掌勺大师傅,虽然是保留对象,但工资待遇,已经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二了。

  最为不幸的是,在冬子读初三的那年,母亲得了慢性肾炎,需要长期用药,加重了家庭负担。冬子的父亲陈师傅,原来是部队炊事员转业的,正宗的二级厨师出身,虽然别人叫他师傅时他有点虚荣,但身上流淌着军人不服输的血液。他白天上班在食堂做菜。晚上回家做羊肉串,晚上十点钟左右,一切准备妥当,他就在家门口出摊了。

  为什么是晚上十点钟呢?因为他打了个时间差。一般餐馆在这时都已经关门了。但工厂许多夜班师傅下班后,肚子就比较饿,甚至喜欢喝点酒。劳动的人,需要味道浓烈的肉食,羊肉串是最好下酒的东西。

  对门是东山公园的一个小道出口,年轻人谈恋爱的,此时开始下山,给女朋友向个羊肉串,也是浪漫的事。

  更何况,新世纪以来,国人的麻将风潮扑面而来。夜晚麻将至半夜散场,赢了的人请客,在老陈师傅这里买一把羊肉串,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既然有如此商机,为何没有竞争对手呢?这里不仅是陈师傅的厂门外,也是他的家门外,他是在此处有根的人,别人不会故意为难。最为重要的是,他是厂里出名的大师傅,掌勺的。按工友的说法,陈师傅的手艺,要不是在家照顾有病的老婆,到哪个大酒店,都是万儿八千的挣。

  这是容城美食的一块招牌,时间长了,本地人吃羊肉串都以陈师傅的手艺为标准。以至于到新疆旅游的容城人,吃新疆的羊肉串时,还不忘说一句:“还是我们容城老陈的味道好些!”

  从那以后,老陈每晚的休息时间,只有四个小时。毕竟,他收摊时,已经是凌晨一点钟了。但是赚的钱多,起码是他在工厂工资的三倍以上。除了保障老婆的医费和冬子的学费以外,还买下了边上一座老房子。

  这房子其实也是工厂的,原来是分给职工的宿舍,红砖红瓦的二层楼,上下各两户,中间是楼梯,楼梯下面的转折处是楼梯间,有自来水龙头和池子,里面是厕所。一楼是男厕所,二楼是女厕所。

  每一户内,是里外两个通间,用常用的话说,就是个小型筒子楼。当时工厂缺钱,就把这些在厂区外面的职工宿舍作价卖给职工,也到容城县房产部门办了房产证。当然价格是非常便宜的,当时一户人家的两间房,总共也就给厂里交三千元。

  工厂大量裁员减工资,有些技术的,生产一线的,就跑到其他的民营钢厂工作。没多少技术的,就跑到广东浙江打工去了。过去旱涝保收的工人,没有多少储蓄意识,以为国营厂可以保他们的一生。到了交房款的时候,另外三户就有些为难,再加上人要到外地工作,这房子也太破旧了一些,毕竟是五十年代修的,就有卖指标的意思。

  所谓卖指标,是当时的流行说法,毕竟工厂把宿舍卖给职工,价格肯定还是比市场要低些。这个房子按当时的市场价,应该值四五千,厂里只要三千。

  这四户人家,只有老陈拿得出钱了。另外三家想要现钱,于是,老陈以每户五千的价格,把房子都买了过来。此时,邻居才知道,老陈半夜守着个烧烤摊,原来赚了这么多钱。

  天下没有小生意。

  老陈当时也有他的考虑。第一,他不是容城本地人,父母在外地也早就去世了,他没有根。在容城有个独立的房子,也算是在此地立住了。第二,冬子长大了要成家,把这房子翻修一下,也可以作新房。第三,自己在这里卖羊肉串,光在街头露天生意做不大,受天气影响。如果自己再想扩大规模,办一个正经的烧烤店,下面两户的四间房,就是两个门面,人可以住楼上。下面一间作操作间,另外三间,可以摆六张桌子,那就成了大生意了。

  谁能够想到,这看起来很老的红砖住房,可以作为做生意绝佳的门面呢?

  老陈知道,他看到工厂走下坡路的趋势,也看到自己烧烤摊的兴旺。勤劳的人饿不死,有手艺的人有饭吃,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在这老厂里,做小生意,他的起步是最早的。

  冬子的母亲叫芦花,虽然有肾病,但日常的生活还是能够自理的。羊肉串制作过程比较麻烦,肉要洗要腌,作料要准备,老陈回家后剁肉,芦花就帮忙往签子上串,夫妻的配合中,家庭兴旺的氛围就比较浓。

  那是冬子最幸福的时光,父母太宠,不让他干活,他就跑东山公园去玩,寒暑假也没亲戚走,除了按父母要求,偶尔到葛校长家去一趟,剩下时间,几乎都是在东山公园游荡中度过的。

  他有一件事不太理解,父母总要让他到葛校长家去。虽然在那里,也有几个孩子可以一起玩,但都比他年纪小,他们都是葛校长的孙辈。按从小的习惯,他叫葛校长和桂老师:“爹爹”、“家家”,就是外公外婆的意思,叫葛校长的的子女,就叫舅舅和姨了。

  但是,他确切地知道,他与葛校长一家,没有血缘关系。他自己的爷爷奶奶已经过世,他母亲芦花,甚至不知道自己老家在哪里,是流浪过来的人。

  这幢房子是陈冬在容城物质上的根,而葛校长一家,可能是陈冬在亲人上的根了。不知道此时的陈冬在哪里,他会不会也这样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