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人生一串 > 第一百九十七章 葛老出门

人生一串 第一百九十七章 葛老出门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30 01:40:21 来源:免费小说

  公元2015年初,农历马年即将过去,羊年即将到来,县城里突然热闹起来。腊月二十七,人们正在补充年货,北堂市场的喧闹声音中,听得出喜感。

  “细爷,生意好啊!”

  “春子回来了?广州的钱挣到了的,看你这样子,几闪呢。”

  这是一个摊主跟一个顾客的对话,不要被他们的语言所欺骗,他们其实年纪差不多大。

  这里是湖北的一个小县城,距离武汉百把十里远,在今天这个从幼儿园都讲普通话的年代,三十岁以上的人,还保留着家乡土话的亲热。

  容城是县城,历史算来已经有三千多年了,据说春秋某位诸侯定国于此,东汉时期为军事重镇,很少有人留意这段历史了。反正,长江边上的古城,历代战争是少不了的。

  葛校长身后的女婿是省城的袁处长,如今也四十多岁了。他记得,刚来容城拜见未来岳父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他就被容城人的称呼搞懵过。

  误会与尴尬在当时是让人脸红的,但今天回想起来很是喜剧。时间长了,袁处长也就习惯了,甚至也熟练地使用当地称呼,来给岳父一家的亲友打招呼了。

  这里最奇特的称呼就是:爷和爹的意思是反的。比如父亲辈的人,容城人称之为爷。比如父亲的弟弟,你可以称他为细爷。而爷爷的弟弟,你得叫他细爹!

  当然,对亲爷爷的称呼,在大街边上就经常听得到:爹爹!

  虽然袁处长也算是学识渊博,但在岳父面前,对于历史与风俗文化,是不敢多话的。尤其对于容城古往今来的事,岳父就是专家。葛校长,县志编撰委员会多年不变的主要成员,可不是吹出来的。关于这个父亲与爷爷称呼颠倒的事,究竟有什么掌故与历史,袁处长是不敢问的。

  袁处长在家也算是说一不二的人,不是他有本事,是因为老婆太贤惠。但是,只要提到岳父,打心眼里,他都是尊敬的。他二十年前就悄悄给老婆说过:“咱爸是没有缺点的人。”至今,他也算在省城识人无数,但仍然这样认为。

  袁处长的老婆是葛校长最小的女儿,所以,在子女辈中,是最年轻的。今天,袁处长提前回到容城,是因为岳父安排腊月二十八,全家吃团圆饭。

  “小袁啊,你们一家三口过年,大年三十回他爷爷奶奶家吧,你们带孩子,腊月二十八到我这里来团年,所有人都在这一天来,好不好哇?”

  明明是他为了让女儿在婆家过除夕,牺牲自家团圆的时间,还问女婿好不好。他就是这样的人,总是为别人考虑。当年袁处长与葛小千金谈恋爱,第一次到葛校长家来时,提着一大堆礼物,站在门卫室。

  “师傅,我找葛校长,请开下门。”

  “喔,找葛校长啊”那门卫大概也已经五六十岁了,以为袁处长是葛校长的学生,说到:“莫说,学生看老师的,数葛校长的多,他这个人啊,好人有好报。”

  当时的袁处长还是个科员,年轻人有些好奇,追问了一句:“你说他哪里好呢?”

  “他啊,一天不做好事,心里就过不得!”

  这句话把当时的小袁震惊了,因为从小到大,从来没听人这样评价另一个人。

  而此时,葛校长已经八十五岁了,门卫也不知道换了多少个,还是那个院子,还是那些树木,人却换了不少。老一代的,死的死、病的病,像葛校长这样能够自由出门走动的人,已经没有几个了。

  葛校长表面看起来身材又高又瘦,但身体却出奇地健康。他七十岁时,还能够骑自行车带着孙女上下学,买菜做饭都是自己动手。

  自从过了八十岁,孙辈们都已经长大了,也不需要他接送和煮饭烧火了,他也就不骑自行车了。当然,这也是子女极力劝阻的结果。这么大年纪的人,万一从自行车上摔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刚过八十后,他还经常上街买东西,四处逛逛,参加文化宫老年人的聚会,找老熟人谈天闲聊,听听那些拉胡琴的,看看那些走象棋的人。过一年把,就不怎么去了,除了买东西,也不闲逛了。

  “跟我一辈的人,要么出了远门,要么出不了门了。”葛校长说到这些时,眼神就有些黯淡。家人知道,他所说的出远门,就是故去的人。出不了门的,就是病重在家或者在医院的人。

  这是一个传统小县城,人们之间几乎都扯得上关系。有一个新到的县委书记上任前,省里某容城籍领导给他介绍:“容城那地方小,是个人情社会。这样跟你打比方吧:如果一个餐馆有三桌客人,容城本地人会发现,有一桌里有他的老表,另一桌上,坐着他一个湾子的人。”

  所谓湾子,跟其他地方的村子是差不多的意思。湖北是千湖之省,容城的湖泊大概也有百十来个,自然把地理环境分割为无数个湖汊河湾。一个湾子的是正宗老乡,老乡之间最疏远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老表了。

  前面所提到的北堂市场两人的称呼,也有可能是按旧时的辈份来的,摊主只是辈份比顾客高,也许他们原来就是发小。

  从前年起,葛校长就有一个仪式,总要到两个地方去一趟,总是在腊月最后几天,在所有外出工作的容城人回乡的日子里,盛装出行。

  今天,他中午吃过饭,就催促夫人桂老师快点。而桂老师总在镜子面前整理头发,女儿刚给她的头发染黑,她总觉得有些地方没染到位,怕出门后,看起来有点杂乱。

  “小袁莫急啊,你妈总是要讲究一下。”葛校长反倒安

  慰起女婿来。今天葛校长又要座女婿的车,到他的老家去一趟。

  “不急,不急,时间早着呢”。不是因为袁处长涵养好,而是因为,今天要去的地方,实在是太近了。

  葛校长的老家,原来叫葛家大湾,其实现在已经是城里了,前两年房地产开发,作为城中村,所有人都搬上了楼房,但是,还都聚居在一块,人在,亲情就在,葛校长是要去打招呼的。

  前年开始,过年前就去,为什么有这个仪式呢?葛校长的大女儿最了解,她曾给小妹说过:“我爸偶尔会重复那句话:七十三、八十四,他怕他再也看不到故乡人了。”

  这其实是古代两位圣人的寿数。孔子活了七十三岁,孟子活了八十四岁,而接受过孔孟之道的葛校长,仍然无法摆脱这种潜意识的文化暗喻,尽管他坚定地反对迷信。

  如果是个外地人,肯定不知道这里叫葛家大湾,因为这个楼盘的名称叫:富丽花园。而葛校长从他参加工作以来,在这里就没有住过了,他离开这块土地已经六十多年了,但他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因为这里有他的根:亲人。

  “细爷,细娘”,那边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头发都花白了,但精神还可以,农村生活的痕迹刻画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刻画在他伸出的粗糙老茧的双手里。“我是建伢,你们还记得我不?”

  袁处长赶紧给对方递烟,对方招呼到:“细姑爷也来了?”

  葛校长笑到:“你都有孙子了,不好叫建伢了。”

  “哎,你是我亲细爷,再老,在你面前我总是伢,乱不得的。”对方是葛校长大哥的儿子,葛校长在兄弟中排行老幺。他的兄长与姐姐,都已经去世多年了。袁处长在好几次春节期间,遇到这些岳父的后辈来拜年,也就熟悉这些人物关系了。

  “那不是细爹细奶吗?”那边过来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过来了。

  “来来来,叫太!”

  “太!”小孩怯生生地叫了一声,桂老师摸了摸孩子的头,答应了一声,给女婿使了个眼色,女婿当然有准备,给孩子一个红包。按这边的规矩,第一次见面的孩子或者新媳妇,长辈是要给红包的。

  “你不是到浙江打工吗?么时候回来的?”

  “细爹记性真好,还记得我在浙江打工。这房子修好后,就回来了,孩子要上学了,我就不准备出去了,就在容城找个工作,陪老人孩子,也好。”

  “你又有手艺,拆迁了又有钱,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你回来工作,好哇!”葛校长总是好哇好哇个不停,这是他在葛家大湾所呆的半个小时说得最多的词。

  袁处长最感惊奇的是,跟岳父打招呼的起码有二十来个乡亲,他居然每个人都记得,包括这些人的职业家庭及姓名。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本事,尤其对一个八十几岁的人来说。

  这些年来,容城人外出工作的人太多了,只有腊月底,才会陆续回来。所以,今天葛校长的第一个仪式,就是看故乡亲人,当然,这个故乡离他现在的家不远,开车只需要二十分钟。

  多年前,葛家大湾还没拆迁时,袁处长就来过,那些池塘树木与农舍,是典型的江南风格,很有田园美景。据说,葛校长的父亲当年是这里的大地主,整个葛家大湾,就是葛家的,而他的父亲,就是葛家的当家人。

  当然,后来,这件事整个影响了葛校长的人生,那是后话。

  有婆婆过来,拉着桂老师说话,桂老师见她亲热得不得了,她对葛校长说:“你自己跟小袁去北堂吧,我就在这里。”

  袁处长赶紧问到:“妈,我啥时候来接您呢?”

  “细姑爷就莫操心了,我们送细奶回去。”那边一个中年妇女大声说到。

  葛校长对女婿说到:“让她在这里,她自在些,走,我们到市场去。”

  葛校长的第二个仪式,就是到北堂市场。他究竟要买什么东西,买哪家的东西,这得按他的临时指示来,这对袁处长是个考验,当然,也在他能力范围内。当了这么多年干部,观颜察色的功夫,也比较专业了。

  车子停在市场外的停车场,葛校长下车时,拒绝了女婿的搀扶,表示身体还很灵活。此时的市场周边,过年的气氛已经很浓了。葛校长整理了他的衣服和帽子,四周缓缓地看了看,说了声:“小袁,你不累吧?”

  “爸,看你说得,你都不累,我年轻人,身体好得很。”

  过了停车场,走到街上,就入市场口了。这其实不是一个现代的集贸市场,这里只是一条古已有之的老街,作为容城最传统的市场,它的存在,估计已经有几百年之久了。而今天这个停车场,院墙外还保留着一段古代的城墙遗址,城墙外的地名叫:濠沟。

  袁处长在岳父家看过八十年代版本的容城县志,当时的照片上还可以依稀看出,所谓濠沟,就是古代的护城河。

  而此时在街口走着的葛校长,上身穿着蓝色的呢子中长衫,下身是笔挺的同色西裤,脚上是标准的软底黑皮鞋,相当严肃正规的穿着。当然比较俏皮的是,脖子上围着的格子围脖,是羊绒的,头上戴着一顶毛毡鸭舌帽。而他最为标志性的眼镜,不是老花的,是近视眼镜。他作为老知识分子,已经近视了六七十年了。

  “哎呀,是葛校长来了,好久没看到你了,精神和身体还这么好。”一进街口,就有人打招呼,是个卖衣服的中年女性,转身去端椅子,要让葛校长坐下。

  “我不坐,就是过来看看,你生意好哇?”

  “差不多吧,这几天当然好喔,人都回来了。葛校长,你老人家喝口水噻,莫看不起我哟。”对方递过来一个纸杯子,里面是刚泡好的茶。

  葛校长摆摆手:“我老了,喝不得茶。你夫妻都是我的学生,莫见怪啊。”葛校长这样说,好像还有歉意是的。

  “您老人家在我这门口过一下,不晓得给我们带多大福气呢,这么多年了,还记得我们是您的学生。”摊主的脸红了,但看得出来,很是高兴。

  继续往里走,就不得了了,有叫葛老师的,有叫葛主任的,有叫葛校长的,声音一个比一个大,好像不故意显示出跟葛校长的亲热,就不是地道的本地人一样,这气氛,让女婿感到非常震惊。

  “气质这一块,哪个有爸硬呢?”女婿心里冒出这个意思,他虽然在省城当处长,也没见过哪个领导有这个场面。

  袁处长是外地人,市场上几乎没有人认识他,这是他第一次陪岳父到北堂市场来。况且,按岳父事先的吩咐,袁处长始终在岳父身后十来米远的地方,好像不认识一样。

  岳父或许是通过这种方式在教育他。袁处长想: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走得最稳的人,才走得最长。袁处长是善于学习的人,总会及时总结出心得体会。岳父的官当得或许没女婿大,但比女婿所接触的官,成功多了!

  有一个六十来岁的卖对联的,老远看到葛校长来了,就丢下正在写的对联,老远跑过来,搀着葛校长的手,把葛校长往他的摊位上拉。

  “葛老师,写字,您是我的先生,您如果看得起,也给学生留个墨宝呗?”

  当时有很多在他摊附近的顾客,也有几个认出葛校长来了,一边给葛校长打招呼一边围了过来。

  “我年纪大了手抖,写不出来了。小张,你的字,现在比我写得好些了。”葛校长拿起那所谓六十岁的小张没写完的对联,仔细看了看,说到:“笔力就是笔力,比我年轻,倒底有力气些。”

  就这样,走一路说一路,有几个摊位,葛校长还专门拿着其中一些商品,夸了几句。这一条街,大约有百多个商户,起码有十几个商户是他的学生,或者学生的家人开的店子,再加上逛街的顾客,起码有几十人给他打招呼。

  那种尊重与亲热,那种发自内心的拉手与称呼,袁处长当然会辨别真伪,在官场上见过的场面多了,假装的热情,一眼就看得出来。

  真情太稀罕,在大街上,在如此众多的人面前,人们毫不吝惜自己的表达,而葛校长说得最多的词,仍然是那句:“好哇,好哇,你们都好哇。”

  袁处长走在背后,距离有十多米,再加上人群拥簇,几乎被隔离。但也有好处,他能够听到背后人的议论。

  “老爷子身体真好,都**十岁了,你看看,哪个能比。”

  “我老师是个有福气的人呢,他跟我拉个手,我都觉得,明年生意都要好些。”

  “想送他东西,他都不要的。这些年了,他要过哪个的东西呢?”

  “今天的老师,要有葛校长的一半,就是我伢运气好啊。”

  这些议论从背后出来,如同子弹射击入袁处长的心中。

  袁处长听到岳父提高了声音在前面喊:“李红兵,生意好哇?”

  那个叫李红兵的人,正是摆摊人中主动过来跟葛校长打招呼的人,他的摊位主要是买炒花生的。他也年过半百了,不好意思在搓手。“葛校长,你还记得我的名字?都四十几年了,你都记得我?”

  “你老父亲还好吧?”

  “他老人家去世几年了,校长您还记得他。”

  “他啊,原来身体那么好,怎么比我走得还早呢?”葛校长感叹了一下:“他的花生种得最好的了,我吃过他的花生呢”。

  对方赶紧说到:“我这花生怎么样,校长尝一下呗”说着,就拿塑料袋,飞快地往里面装花生。

  “莫装了,兵伢呢,我年纪大了,吃不了多少了,但我可以尝尝你炒的花生,好哇?”

  对方赶紧剥开几颗花生,花生仁还是热的,剥出来后,拿手搓掉外面的红皮,捧到葛校长面前。葛校长只尝了一颗:“种得好,跟你父亲当年种的一样,也炒得好,香!”

  他说完,就跟人告辞了。这个市场也就三百米长左右,葛校长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怪不得,刚下车时,他要问女婿累不累。

  从那头出来,穿过一个背街小巷子,就又回到了停车场。他对跟上来的女婿说到:“这里没人,我在车上坐一下,你去把东西买了。”

  女婿当然心领神会,这事不用岳父讲,女婿都已经掌握了中心思想。体会领导意图,是官员最重要的基本功。凡是岳父亲手拿过的东西,都要买。凡是岳父夸了多次的摊位,逗留时间最长的摊位,就要多买些东西。

  女婿知道,岳父哪里是来逛街的,他是来给学生扶贫的,以他有限的经济能力,帮助那些做生意的,最困难的学生。

  这条老街,做生意的都是本地户,他们守着老房子,做着最普通的生意,保留着传统容城人过年前打年货最基本的传统,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冲击下,他们保留着容城生活最老的记忆。

  那些从外地回来的容城人,到这里来买东西,其实是在买过去的回忆。主要的年货,超市都足够满足需要了。到这里来,回忆儿时的经历,碰见过去的熟人,那些老面孔老乡音老物件老门面,以及如葛校长,这样的老人。

  今天看到葛校长的人,也许回去会给父母说,也许会给兄弟姐妹们说,也许会打电话,给外地的同学说。“今天我看到葛校长了,还跟他说话呢,他身体很好。”

  要的,就是这份想念。

  当女婿扛着一大包东西放进后背厢后,开车门坐上车,岳父突然对他问了一句话,让女婿很意外。

  “冬子的家,你记得吗?”

  冬子,这个名字,已经好久没听人说起了。虽然,他过去是那么的熟悉这个小伙子,就像家庭的一员一样,但几年来,几乎没人提起过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