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人生一串 > 第一百五十四章 流动人口

人生一串 第一百五十四章 流动人口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30 01:40:21 来源:免费小说

  既然找到了嫌疑人长期落脚的地方,以房找人,是最现实的办法。根据现场判断,这个落脚处,明显是嫌疑人预先准备的,因为情况非常熟悉。

  比如,这里的菜地,里面的菜,是有规律地砍,这说明,团伙里,有一个曾经有农村生活的经验。而修车的痕迹,准备的工具,肯定不是临时起意。哪个农村人,专门为自己盖的房子,停下一个预备车库的位置呢?

  这个地方虽然离万源市区较近,却是非常偏僻,平时根本就没人向这个地方过来。所以,他们选择这个地点,除非事先有精明的盘算,临时寻找,可能性不大。

  这座房子的主人,很快就查到了。一个叫何三运的人,进入了警方的视野。但这个何三运,多年前,本不住在这里,是住在村里的。村子,在另一座山的脚下,傍河边。依河而居,是这里的传统。

  据村里人介绍,之所以他专门要搬到山上来,主要原因,是承包这里的果园。这里处于大巴山深处,山高坡陡,在这种坡度很大的地方,种植任何作物,都是非常劳心费力的事。

  前些年,何三运在外打工挣了点钱,觉得自己可以回乡,靠种果树发财了。

  在川东那些高山之中,虽然紫土肥沃,但坡地陡峭,总是九分地一分田。在农村,找媳妇,别人就会问:“你是山上的、还是坝下的?”

  如果你是山上的,那就比较困难了。只有坝下的,才是姑娘们争相嫁去的地方。有过去一个笑话,说是山上一名小伙子到坝下相亲,哪怕做个上门女婿也行,解决终生大事,你山上的人,就莫那么讲究了。

  这位准备当上门女婿的小伙子,第一次到山下,去见未来丈母娘,吃了一餐饭就回来了。回来后,他娘问他:“你去坝下,吃了什么好东西吗?”

  “其它的东西我们山上都有,不稀奇。倒是有一个菜,做得很好,既好看又好吃,我以前没吃过。”

  他娘很吃惊地问到:“究竟是啥好东西呢?”

  “我不敢问名字,怕他们坝下人笑我们山上人有松毛气。但是,我大概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大不了是,萝卜切的片片、筷子戳的眼眼。”

  这就让人笑话了,果然山上的人有松毛气,他们居然没有见过藕片。山下一个普通的炒藕片,被山上人视为稀奇。因为山上根本没有塘,就不可能种植藕。

  为什么说,山上的人,有松毛气呢?因为他们主要是烧柴,最主要的柴,就是松树枝了,那松毛有特殊的香气,烧起来有松香的味道,火也燃得旺。这本来是好事,但却与坝下的人区别开来。

  坝下有煤矿,有钱的村民,主要是烧煤。哪怕就是烧柴,也主要是另外的树种,因为,山下的松树很少。

  没有到过大山区的人,很少有人理解,什么叫地理书上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就在这个夏秋之交,山脚下的人吃饭时,也许挥汗如雨,但半山坡上已经入秋,黄叶黄草,凉风袭人。而山顶,已经开始进入深秋甚至初冬的景象,寒气冷霜已经下来了。假如在山下穿短袖还嫌热,半山坡上,你得有内衣与外套,到了山顶,得穿毛衣了。

  植物也遵循这个规律。在热的地方,因为气温与水分的原因,多生长落叶的阔叶林。而在山顶,就是四季长青的针叶林的天下了。为什么呢?因为阔叶林,吸收与蒸发水分的量比较大,生长得比较快,这只能生长于水分充足且温度较高的山下。

  针叶林为什么长成针叶?是因为它们要尽可能减少面对阳光的蒸发面,在水分不多的地方,叶子都是细得像针一样,沙漠里的仙人掌,那长的就是细刺了。

  中国中部地区,最著名的针叶树种,在巴山地区,就是松与柏了。但柏树多在半山坡,而山顶,是松树的天下。

  马尾松的味道,成了山上人的代表。

  哪怕就是在万源的所谓坝下,由于地势的原因,水田很少。哪怕过去经历了几十年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了水库与梯田,但水田的比例,也极为稀少。人均有半亩水田就不得了,其余的,也是以坡地为主。南方人最喜爱的主食大米,产自于水田,因为它们的名字叫水稻。

  那珍贵的白米来之不易,它是最养人的“干饭。”

  有一个笑话,对干饭相对应的,就是稀饭。说是万源人民中午喝稀饭的声音,天上飞机都听得到。有民谣唱到:“山尖尖、二斗坪,包谷红苕胀死人;茅草棚棚笆笆门,想吃干饭万不能。”

  正因为穷,所以穷则思变。四川人,尤其是大巴山区的人,为了生存,是第一批包产到户的。到八十年代初,大量人员到外地求生,汇入了轰轰烈烈的打工潮。不是他们不爱农业,而是这块土地,实在养育不活这多么的人。

  正因为出来得早,所以,能够提前进入市场锻炼自己的能力,所以,打工仔挣钱的人,也就比较多。反而,比如江汉平原、关中平原,那些原来农业基础比较好的地方,人们还曾经积极留守于过去的生活,现在,经济条件反而没这里的人好了。

  何三运,就是第一批出去打工的人。挤火车,扛麻袋,一捆铺盖卷行天下,这是他们那一代打工人的写照。万源火车站是唯一的远行出发地,世界上隧桥比最高之一的襄渝铁路,是他们出行的唯一线路。当年,挤火车时,那些扁担麻袋、那些头帕裹脚、那些背篓打杵,不知道有多少,被挤落在车站。

  为了求得生存的机会,人们抛弃了尊严与舒适,背井离乡,到了不可预知的远方。他们的祖先交给他们一个生活信条:“做活路!”,意思是:如何找到生活的出路呢?就一个字:“做”。

  勤劳与精明,让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外地找到了生存的根基,许多人,在外面安了家,就不再回来住了。这就产生一种现象,以前人多地少的局面,得到了缓解。按当地户籍人口一百万的粗略计算,而今天,实际居住在此的居民,不足五六十万了。人口减少一半后,人均土地面积得到了扩展,生活也就可以继续了。

  只要社会活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自然平衡的法则,就会起自动起作用。

  老家的好田好地转包给乡亲了,但老家的房子还在,老家的亲戚还在。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会放大一切的细节。比如,那家乡的腊肉香肠,是全国有名的。那山野的花椒辣椒是最合口味的。那豆干凉粉是最让人怀念的。

  四川人在外地,只要混在一起了,通过一件事就可以得到回家般的亲切感:自己动手,炒两个菜吃吃,兄弟们就着几块钱一瓶的烧酒,也喝得天翻地覆。姐妹们谈论着火候与味道,也说得津津有味。

  他们再忙,一般过年,都是要回老家的。这老家,虽然无法长出他们生活的新希望,但是祖先还埋在这里,自己的童年也留在这里,这里才是最安全最亲切的地方。他们不仅是过年回乡找存在感,也是对山区的朝拜,对故土的留恋,对亲人的拜访,对家庭的回归。他们是回来朝拜的,就像落叶,只有归到树根,才会心安。

  大量的流动人口,让当地警方管理起来非常困难。当地警察给冯警官他们这些西安大城市来的人,讲了他们的特殊苦衷。

  许多村子,平时就剩下613899部队了。西安警察们对这个说法不解。人家解释到:61,就是儿童,六一儿童节嘛。冯警官们马上明白了:38是指妇女,99指老人。

  一个村子里,莫说找不到可靠的青壮年当治安队员,找到六十岁以下的人,都困难。有的村,甚至村支书都跑出去打工了,整个村集体,名存实亡。

  过去的万源,经济条件与自然条件差,留不住乡亲,这可以理解。过去的状态: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娱乐基本靠酒、治安基本靠狗。

  但今天,农村的基础设施有了大的改善。已经修了村村通公路了。凡是有人住的地方,不出两百米,一定有公路。交通可以靠车了。通信问题,因为国家强制性要求通信公司将基站布满每个山头,所以,哪个地方打手机,都是有信号的。这种基础条件的改善,也让部分外出打工定居的人,有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这个何三运,就是这种人。他挣了些钱,觉得,回乡创业,自己安心,还可以有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他承包了山坡上的那一大块坡地,大约有几百亩的面积。那是以前农民种包谷的地方。在那种坡度的地方种包谷,也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过去,农民们在春季来临时,放一把火,把山坡上枯败的黄草烧干净,那留下的草灰,就当是包谷的肥料了,地上刨个坑,丢下几粒玉米种子,管它发不发芽,就望天收了。

  四川的紫土,种啥都长。但长得怎么样,你只能指望老天爷风调雨顺。怎么办呢?如果发山洪冲毁了坡地,你阻止得了?如果干旱没水,难道你有本事,从山下的河里担水上去?你担一挑水得两个小时,浇在干涸的地里,连泡都不会冒一个的。

  但是,何三运仿佛很有把握,他觉得,这地方是种柑桔的好地方。四川的红桔是全国有名的,看相好,口味爽甜,在外面卖得出价钱。何三运走了不少地方,对市场的判断,还是有把握的。

  据当地村民讲,前些年,何三运常年吃住在坡上,后来又修了那个房子,是真心把果场当事业来经营的。他种果树的技术不知道是跟谁学的,反正,很像样子。

  果树长了两年后,就开始挂果了。满山遍野的红的桔子,像灯笼,更像点燃何三运希望的火把,跳跃着燃烧。

  但是,第一批水果出来后,麻烦就来了,这是精明的何三运怎么也想不到的。这水果,如果拉到陕西或者河南去卖,只要上了火车,一天就到,怎么也可以大赚一笔,这一切,都是他事先计划好的。

  但最难的,是从地里到车上这个过程。因为,几十上百吨的桔子,如何从树上摘下来,如何从地里搬运到公路上,这是个难题。因为,那个时候,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根本没回来,光靠这些老人与妇女,完不成这个任务。等他们那种慢慢小背篓折磨地搬下来,估计桔子没搬完,都开始烂了。水果这生意,懂行的人都知道,如果不争分夺秒,那得赔成什么样?

  他算到了开头与结尾,就是没算到中间这个环节。他亏了血本,多年打工挣下的钱,就剩下这没人住的房子了。他重新出去打工,现在,基本上在外地安家了。

  民警在村里的老人们中调查,几乎没人知道,这个何三运在哪里打工。因为,他出去得早,人又很精明,已经不依靠老乡团体,可以独自生存了。

  “前些年,我们村的娃儿有说在重庆遇到过他,也有说他在广东,还有人说他在浙江,不晓得他最近在哪里混了。”一个老人说到:“前些年,还晓得过年回家上坟。这些年,回来得越来越少了。倒是今年春节,他是回来过一回,但没到村子来,在他家的坡地房子上,有人看见过他,他还给那位乡亲送了一包好烟,好像在外面混得不错。”

  村民们所知,仅此而已了。对于外流人口,如果不能从老乡这里打听到消息,那找到他是比较困难的。

  早期出去打工的四川人,多数是做餐饮或者建筑,一般都是老乡抱团,以取得生存安全感。但后来,各自发展得不错,就渐渐分散,独立生存了。

  那就只剩下唯一的一个希望,查身份证信息。何三运的身份证及户籍信息被调了出来。当然何三运本人,不是那监控拍下的人,因为看他长大的乡亲,只需要一眼就可以判断。

  何三运如果近期用身份证,买过火车票,飞机票,或者他办过银行户头、实名购买过手机,那都是查得到的。这是公安破案找人的重要渠道。

  根据电脑里出现的信息,何三运,名下有两个以他名字注册的手机号码。一个早期是在广东的,一个是近两年在浙江的。在广东的号码,最近估计差不多停用了,一个月只有几个来电。而平时联系最多的,是浙江的号码。

  他近期,没有坐火车与飞机的记录。当然,这也不排除他到处流动的可能性。因为,今天汽车交通已经比较发达了。

  有一个信息,让民警费解。就是,广东给他联系的人,有一个广东的号码,每个月会找他一次,仅仅一次,都是在十五号左右的时间。好像是固定约好的,这是不是一个联系人呢?

  另一个疑点,是他的银行账号,在两个多月前,他的账号上,有一个广东的账户,给他转了两万块钱。按理说,如果是过去别人欠他的不账,或者他找别人借钱,那至少得在不账前几天,给他打电话联系。而联系这个广东号码的时间与转账时间,相对隔得较近的,只有一天。也就是头天有广东电话来,第二天,有广东的钱进了何三运的账户。

  那是不是有这种可能,这个人,就是何三运的直接关系人?

  有万源的民警提出:何必那么麻烦,直接打何三运的手机,问一下,他在哪里,我们直接去找人,不就行了?

  这是看起来最直接的办法。但问题在于,如果何三运跟这嫌疑人是同伙,那就打草惊蛇了。等你抓到何三运时,不仅嫌疑人得到消息早就跑了,而且,何三运也已经早就准备好说辞,清楚地解释那人那钱的来历了。

  对于一个犯罪团伙的精明人来说,你如果问他,你的房子为什么有人住这么长时间?他肯定会回答你:我也不晓得,我都好久没回老家了,我都不知道。如果你问,这钱是从哪里来的?他会编一个,曾经借钱还钱的理由,你根本抓不到把柄。

  冯警官此时想到,按常规方法,哪怕抓到何三运,也没办法继续追查。于是,他觉得,不得不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原理,让何三运在无准备的条件下,突然将他心理防线击倒,让他主动说出这件事情来。就像他过去,只是为了柳叶与能娃的事找胡三。结果,还牵出一桩大案的线索。

  根据何三运最近通话的地点,可以确定,他目前的居住地,是浙江金华。

  一行人,迅速转战浙江金华。与当地警方配合下,在一个五金厂打到了何三运。他已经在这个五金厂当油漆工有两年了。而他是油漆车间的组长,也算是技术骨干。说明,这家伙,学习动手能力还是很强的。

  据车间主任介绍,何三运近期,天天上班,没什么异常。这里的工厂是标准化设计的。下面的是车间,上面的走廊边上,是办公的地方。冯警官们穿着便服,隔着玻璃往下看,发现穿着工装的何三运,正在指挥着徒弟们,正确地开展油漆的程序,他们都戴着口罩,油漆的味太大,隔着玻璃都有感觉。

  这个工作对人体的健康有影响,但工资比较高。何三运一个月能够挣一万多块钱。

  以什么名义找何三运问话,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冯警官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他建议,不妨直接从电话号码上面入手。

  何三运被叫到一个事先安排好的办公室里,与冯警官面对面地坐着。看得出来,他很紧张,一个四川人,在浙江,突然面对来自于陕西的警察,这是什么情况?

  “何三运,你也不要害怕,我们只是找你问一些情况。”冯警官之所以这样说,因为,从近两年何三运始终在这厂里上班的情况来看,他参与诈骗犯罪的可能性,非常小。

  当然,如果何三运是参与者,这样问就已经打草惊蛇了。冯警官之所以愿意冒这个险,是因为,那诈骗犯太狡猾了,几乎没有给警察留下有用的线索。

  前几天,侦察那辆黑色捷达车的团队,把结果回过来了。这辆车曾经出现在往宣汉的一条路上,但宣汉与达州之间,它却突然消失了,再没出现过。当地警察判断,如果他们还停留在宣汉达州之间,那当地警察,就加大了摸排的力度。但至今,根本没有发现人和车的踪迹。

  案子太大,涉及人员又多,但罪犯如此狡猾,这是冯警官进入刑侦行当以来,第一次遇到的考题。他想把这个案件,作为自己学习成果的试金石,所以,他本人,承担了更多的工作。

  当然,如果自己不是提前抓胡三,联防队员也不会打听到这个案件的消息。胡三断了联系,人家就提前跑了。这事,说起来,自己也是有责任的。

  “警官,你们想了解什么,我就说什么,保证不说假话。”

  显然,何三运过去没有违法犯罪的记录,所以还算是一个老实人。

  “你原来在广东打工吧?”冯警官好像不经意地从小事扯起。

  “对,工作了好几年,东莞、福田,都工作过。建筑餐饮机械行业,都工作过。”

  “那边应该是挣钱的,你为什么跑到浙江来呢?”

  “那边挣钱跟浙江差不多,但劳动强度要大些。我年纪大了,不适合拼力气了。我还有些油漆的技术,遇到这边给的待遇还可以,况且,当组长总比当工人强些,就过来了。”

  “你一个月挣多少呢?”

  “万把块钱吧,有多有少,因为有绩效。”

  “那你还不错,你老婆孩子,现在在广东还是在浙江?”

  “老婆就在浙江,就在这们厂食堂做饭。儿子大了,跑到上海混去了,我们也帮不上,管不着。”

  “你现在,跟广东的人还有联系吗?”

  何三运突然想了想,停顿了一下,摸了摸耳朵,摇了摇头。

  这个细节,暴露了太多信息,没逃过冯警官的眼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