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人生一串 > 第一百二十一章 骨肉团聚

人生一串 第一百二十一章 骨肉团聚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30 01:40:21 来源:免费小说

  两人走过一个平台,在坡顶上休息,此时好像听到远处有动静。与农家乐只隔一个山梁,另一个山谷是一个水库,而水库边依山平坡处,是一个村庄。那村庄里好像有敲锣打鼓的样子,也有燃放鞭炮的声音,他们俩在山坡顶上,已经闻到了隐约的硝烟味道了。

  “啊,是个村子,你仔细看,好像有喜事,有红布什么的,你发现了吗?”

  冬子视力比较好,因为他没读多少书。确实,好像红布上写的什么字,像标语似的,村口有人敲锣有人放鞭似的,搞不懂他们在干什么。

  “去不去看热闹?”孙总已经站起来,好像很兴奋的样子。冬子反正是陪孙总的,下午也没什么事,就是陪他上山转,有热门瞧,也未尝不可。更何况,冬子还从来没见过农村办喜事,是什么样子呢。

  “你去我就去,凑个热闹。”

  两人从另一条小路,往村庄走去。有些地方比较滑,除了坡陡以外,由于刚下过雨,下坡时,必须要拉着两边的深草或者灌木枝条,才敢往下走。好在,山坡主要是红碎石组成,泥巴倒不是很多。

  快到水库边的一个缓坡,突然发现有二十几米的泥巴地,就要不容易溜倒,要不沾个满身泥,孙总在前面犹豫了一下。随后,他好像跺了跺脚,回头对冬子说到:“看我的!”

  只见他加快了步子的频率,以一种小碎步的方式,跑了下去,居然迅速地冲过了泥地,表面上的惊险并没让他滑倒,并且,身上的泥也并不多。他在下面,朝冬子挥了挥手,示意他这样下来。

  年轻人,老师傅作了示范,这点胆量还是有的。冬子开始往下跑,眼睛只盯着脚下的泥路,耳边却听到孙总的声音:“快跑快跑,越快越好。”冬子加快了步频。

  等他跑到孙总身边时,回头一看,这么长的泥巴路,居然被自己这么快的速度,走了过来。低头一看脚上的泥,并不多,他像孙总一样,在石板上跺了跺,再在路边扯了点草,擦了擦,居然大体上干净了。

  “过一会,我们回来时,跟另一边的正路走,那没泥巴的。走前,我们在水库边,用水把鞋子上的泥洗一下,回到农家乐,就干了,保管他们看不出来。”

  “你怎么知道有那条路?”

  “我是山区出身的,有没有路,凭感觉都明白。”

  “孙总,你刚才为什么要让我快走,还越快越好?脚步不稳,万一滑倒了呢?”

  “动态平衡,你知道吗?你慢走,在不稳定的泥巴上,脚步就稳了吗?这个道理,你也许没听说过。我们农村有俗话:稀饭要喝得耐、稀路要走得快。”

  “什么耐,啥意思?”

  “就是喝稀饭要喝烫的,走稀路要走得快些。这是经验之谈,你经历过了,就明白,它真有用。”

  两人穿过这个水库的大坝,就来到村外的公路上了。而村口,早已排成了长队,有一队人马,居然换了统一的演出服装,不知道是秧歌还是腰鼓风格,反正很职业的样子。村民们,拥簇着一堆,向公路外面张望。

  已经点过的鞭炮硝烟未散,还有大量的鞭炮,正摆在路的两边,一直延伸到村里,不知道有多长。

  “这阵仗是迎新吗?”孙总一边说,一边往那路边的横幅标语望去,而冬子眼尖,已经认出上面的内容了。

  “热烈欢迎二蛋回家!”当他把标语内容念出来时,孙总马上反应到:“二蛋是啥大人物?得这样欢迎?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两人走到村口那堆人中间,想打听一下。

  结果,当他们一走近,就迎来一个中年汉子,给他们递烟。这把两人尴尬了,毕竟,他们既不是这村里的客人,也没送礼的,突然来看热闹,用不着这么客套吧?

  孙总与冬子连忙说到:“不会不会,我们只是来看热闹的。”

  谁知道,那汉子身边一大婶,赶快抓过来一把花生与糖果混合成了的零食,硬要往冬子他们怀里塞,还一边说到:“来的都是客,沾个喜气,莫嫌我们山里没好吃的。”

  这把冬子闹了个大红脸,自己作为不速之客,意外受到这么热情的招呼,简直推也不是,不推也不是。而身边的乡亲们,却伸出手来,好像要帮助那大婶,往他们怀里塞。冬子看到,孙总一边说“同喜同喜”,一边把东西往口袋里揣时,冬子也就依样画葫芦了。

  两人接下了礼,与身边的作了揖,当然冬子只是学孙总而已,大家又把目光,盯在了公路的尽头。

  孙总低声对冬子说到:“看样子,晚餐,我们就在这里了。”

  冬子吓了一跳,怎么,吃了人家的花生与糖果,就不走了?这不是耍赖皮吗?

  “过一会,我们找个老老,要点红纸,包点现金。算是送礼,喜事,只要随礼,就是客人,这是农村规矩,咱们沾沾喜气,如何?”

  冬子一想,这可新鲜,他从来没见过农村办喜事呢。更何况,今天这喜事,好像是欢迎某个大人物。这活动,比参加那农家乐那一帮子吹牛的,无论是真实感、现场感还是立体感与参与感,都要强得多。与穿越小说的假设不同,这是真切的生活本身。

  真实,才是力量。

  冬子问到:“人还没到吗?”

  身边一个村民说到:“没呢,咱这不是在等么?”

  “那刚才为啥敲锣放鞭炮?是排练么?”

  “咱们农村人,哪里会排练?平常都做惯了的,拿起就是。刚才,是前面打听消息的人回来,说二蛋已经到镇上了,在派出所办手续,已经确认回家了。放信的回来给消息,我们就庆祝一下。过一会,等二蛋回来了,才是大庆呢。”

  这个二蛋是谁?还要在派出所办手续?难道是出狱的村民吗?这样搞,是不是也太狂野了点?当然,大庆已经很明显了,那鞭炮串的长度,足可以震撼你的人生。

  人生一串鞭,生死与结婚。

  两边柿子树上,柿子还是青的,但也挂上了小红灯笼,像秋天的样子。在陕西,冬子觉得,最好看最常见的,就是路边村庄的两种树了。一种是石榴树,一种是柿子树,当果实成熟之时,它们就像一簇簇红灯笼,在黄土上,如同跳跃的火焰,随风摇摆。

  这个村子,已经不像过去大家印象的贫困山村了。翠华山自从被划为国家森林公园及地质公园后,它的旅游业就非常发达了。当地村民,做旅游的,做农家乐的,也赚了不少钱。就凭这个村庄,就知道,是一个农家乐的旅游点。石头的房子朱漆的门,整个院落干净有序,如果没有正规的设计与规划,是成不了这样子的。与其说,它是一个村庄,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旅游点,体现陕西农村生活的旅游点。

  这里的人富裕了,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就奢侈了点。比如今天,这鞭炮与阵仗,也得要花很多钱的。

  在人群中站了一会,冬子学着身边的人,一边吃着花生瓜子,一边往公路那边看。当他不知道这些剩下的花生壳往哪里丢时,身边的一个老大爷说到:“就往地上丢。”

  “那不把环境搞坏了?”这个村庄是很干净的,冬子有些顾虑。

  “不总要扫的?鞭炸起来,干净得了?”

  也是这个道理,此时冬子第一次学会跟当地农村人一样,一边吃花生,一边把壳子吐在地上,好像本该就是这样的。人是环境的产物,只需要一会,冬子就进入了他们的生活习惯之中了。

  虽然他们当地口音说得比较快,但冬子凭在西安工作半年多的经历,大约也知道人们议论的主角,究竟是怎样的故事了。

  这位叫二蛋的,其实是村南头王家的二儿子,农村取名讲究一个贱字,好养活。大丫头就叫大翠,是他姐姐。而这位叫二蛋的,八十年代生的,应该与冬子年岁差不多。他在家长到三岁时,已经可以叫人了,所以大家都记得他。

  三岁时,随大翠姐到集镇赶集,当时大翠已经十几岁了,背着一筐柿子去卖,二蛋粘姐姐,跟在屁股后头上街看热闹。到了街上,二蛋要吃糖葫芦,大翠让他看着柿子筐,自己跑到街对面去买糖葫芦去了。

  等大翠买了糖葫芦回来,发现二蛋不见了。于是,就发了疯地到处找,但街上的人,都没注意。后来,父母也知道,村里的人也来集镇帮忙找,怎么也找不到。后来就报案了。

  根据公安当时的查找,据街头有目击者说,一个中年妇女给过二蛋一个棒棒糖,目击者以为,这个中年妇女是他的亲戚,看到她报着二蛋,离开了。究竟离开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公安局的也忙活半年,没有消息。

  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就这样消失在大白天。而最为悲痛的,是大翠,她始终认为,是自己把弟弟搞丢的,每天就在集市上去,喊二蛋的名字,以为可以寻到他。

  父亲也到处贴寻人启示,甚至把启示贴到西安去了,还被警察警告过,说他乱贴。母亲,就整天以泪洗面,二十年了,没有邻居敢在他们面前提二蛋的事,怕引人伤心。

  大翠其实是个很漂亮很聪明的姑娘,但从此无心上学,整天做完活,就跑街上找弟弟,或者在山上,往路口看。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有精神病。

  好在,她的同学,叫刘强的喜欢她,理解她,娶了她,这个刘强就住在集镇上,开一个卤肉店,而大翠,就在店外卖糖葫芦。大翠的心思大家都明白,她认为弟弟喜欢吃糖葫芦,如果有一天回来,会看到她的。

  这是一个越说越悲惨的故事,身边的老乡说起这件事时,有心软的大娘,抹起了眼泪。

  二蛋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也把寻人启示到处张贴,从河北到山西,打工半年,找儿子半年。期间,有许多人打电话来,说某人像他儿子,他就去认,结果不验血不是。人家提供信息的人,可不认,要找他要酬金,他是本分人,也给有家。家都穷了,母亲在家种田,一天都不敢离开家。

  要不是女婿能干,这个家的经济怕是支撑不下去了。当村里改造成旅游点时,家家都要出钱。但是,他家里面,已经没钱了。政府解决了一部分,女婿出了一部分,才算立住了门面。

  女婿怕岳母一人在乡下没人照顾,几次想把她接到集市上去住。她说:“二蛋回来了,没有娘,哪里找得到家呢?”

  这话,又引起周边几个妇女的哭泣。一个老头吼到:“没出息的东西,今天是喜事,你们哭什么哭?”

  几位妇女才由悲转喜,冬子看见,挂着眼泪红着眼睛的微笑,是那么的直刺人心。

  此时,冬子完全不想离开了,他想看看,这种骨肉团聚的场面,这种全村人迎接一个离家孩子的场面,究竟是何种感情。其实,在内心里,冬子始终有个疑问:我的究竟是不是父母亲生的呢?

  其实这个答案,已经有了。冬子通过父母的血型,已经知道,自己不是父母的亲生孩子。但从感情上,他不愿意承认而已。内心中最不愿意触碰的地方,是你最深的伤。当年对洪苕货下狠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突然,人群中一阵骚动。“来了来了”,人们开始向前涌。

  冬子踮起脚向前看去,远方山梁那边公路的尽头,开过来一辆警车,虽然没有闪着警灯,但那明显的蓝白标志,在青山绿水间,非常醒目。

  此时,一位老汉举起了手,大家屏住了呼吸。等车辆一过水库堤坝的地方,老汉手猛往下一挥,瞬时,鞭炮被点燃,锣鼓声四起,那种场面,叫你认识什么叫激动与热烈。

  人们远远地望着车子,有人在那混杂着鞭炮与锣鼓的声音中,声嘶力竭地喊着二蛋的名字。当然还有人是在喊“王二蛋”。

  当车子在村口停下,突然听到一阵唢呐声音传来,如此热闹而跳跃,让人的嗓子眼都要飞出来。冬子虽然根本与他们没关系,几乎也要跟着人群,喊着二蛋的名字了。

  混杂着硝烟与打锣鼓队挥舞的红绸,车上下来四个人。前面是开车的警察及刘强,这是身边人议论时听到的。后面就是姐姐大翠与二蛋了。

  大翠哭得没力气,刘强下车后,也帮忙挽着二蛋,向里面走。这位叫二蛋的,表情有些拘谨,有些木然,四处在张望。当二蛋的脚步踏上村口的土地起,所有鼓乐全部停下,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宁静。

  二蛋穿着崭新且有些不太全身的西装,太正规的样子,不像是一个回家的山里娃,看他的脸蛋,也像是粗糙的劳动人的脸,明显不太适合穿这么正规的西装。听身边人说:“听支书说,这全身上下,都是大翠在家准备好的崭新的,在派出所认完亲,就立即换上了。”

  那位村支书,就是先前回来报喜讯的人。

  而此时村支书过来了,向警察鞠了一躬,递给他一包烟,冬子眼尖,认得那是中华烟,最高档的那种。

  然后,大翠问二蛋:“二蛋,你记不记得啥?”

  这位年轻的二蛋,估计被刚才欢迎的阵势吓得有些呆,他只是漠然地向四周看了看。四周的乡亲,还有几个跟二蛋大差不多的,或者小时候抱过二蛋的,不停地在人群中跳,希望二蛋能够认识自己。

  但时间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况且三岁孩子的记忆,哪里还有影呢?二蛋向四周看,看着看着,他的表情有了变化。他看到了水库边一棵巨大的柿子树,这棵树恐怕有百年历史了,那树上的柿子已经长得不太多也不太大,还是青的。

  二蛋突然睁大的双眼,揉了揉,说话声音虽然低,但周围的人,都听得到。“好像是,水库怎么变小了,这树也变小了呢?”

  姐姐一听,大哭起来。警察在身边开玩笑:“二蛋啊,你三岁走的,还记得这棵树啊。你长大了,它就小了啊。”

  二蛋的口音是河南的,所以大家听得很明显,因为嗓子很直,好像有一口气往外冲。

  听到警察的话后,二蛋突然回过头来看了看姐姐,突然,他意识到什么,一下跪了下去,扑在地上。这动作太突然,以至于姐夫都没拉住,跟他一起倒在地上。

  二蛋哭了,爬在地上,身体直抽搐,哭不出声,只是抖动的那种,随后是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

  众人劝了好半天,才把他们一家三口拉了起来。刘强说到:“爹妈还在家等咱们呢,我们要堂堂正正地走回去!”

  三人搀扶着向村里走,而支书讨好地给警察点烟,被警察拒绝了。那位警察向村里走时,冬子发现,他车窗都没关,车门也没锁,好像已经进了车库,很保险的样子。这样的习惯,在城里不可想象,难道警车,就没人偷么?

  当他们向里走时,唢呐锣鼓又响了起来,人们跟在他们身后,像一只雄壮凯旋的队伍,喜气洋洋地喧闹着。冬子身后,还听人议论说:“你看,当年有人要砍那棵柿子树,说它老了,结的柿子涩得很,不中用了,砍了当柴烧,另外种一棵新的才好。想想,要没这棵树,村里人离开久了,都找不到家。”

  有人接话:“要不是支书不同意,怕是早砍了喔。谁晓得二蛋这三岁的娃,还记得它?”

  进了院坝,才知道,是如何隆重。二蛋家的院子,全部铺上了红地毯,里面摆了七八张桌子,虽然没有上菜,但两边忙活的厨子们,临时搭建的锅灶上,已经咕咚着晚上的大餐。

  二蛋父母已经在院子门口迎接了,两位苍老的面容,好像与他们的年龄并不相称。按大翠的年纪来说,她父母最多六十来岁,但已经佝偻着腰、花白着头,眼里流着泪水。

  当二蛋听到姐姐跟他说,这就是爸妈时,二蛋突然跪了下去,尖声地喊了一声“爸、妈!”虽然不是陕西人通常把爸叫大,但河南口音也叫得真情。

  这一下不得了了,一家四口人抱在一起,不知道是哽咽还是激动,抱在一起又是拍打又是跺脚的,哭声与说话的声音,已经分不清了。刘强在一边流泪,一边没有办法,看向村支书,村支书看情况差不多了,得把他们分开,免得激动过了头,老人身体受不了。

  “我说,你们一家来日方长,咱们公安同志来了,公事办完了,咱们再说私情,好不好?”

  村支书把警察引过来,一家四口终于分开。此时,那位公安先拿出鉴定证书,当众念了dna验血结果,以及派出所开具的各类证明,一份一份将它们交到二蛋爸手里,二蛋爸已经没精力保管了,刘强转手接了过来。

  警察办完事,要离开,被村支书强行扯住。但警察好像要回去的决心比较坚决,村支书急了,对乡亲们喊到:“咱们公安给咱们村做了好事,如果这样就走了,是看不起咱们么?”

  这等于是作了群众动员,上来一大群老头老太,把那警察围住,非要他吃了饭再走,要不然,说出去,人家笑话咱们村子的。没办法,警察只好留下了。

  这一家人进屋叙亲情去了,留下警察给大家讲故事。主要是村民们热心问,警察也是当地人,也知无不言。

  原来,这孩子,虽然被拐走时,只有三岁多,但依然有模糊记忆的。他先是被拐到河北,但人贩子嫌别人给的价钱低了,没卖。最后,被卖到河南,一对四十几岁没有孩子的夫妇。按说,那对夫妇,对孩子是不错的。但后来,他们都先后因病去世了。这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不管是乡亲同学的风言风语,他听到了。而且,他内心中总有对亲生父母与家乡的某个记忆。

  当那边的父母去世后,他就在山东打工,听说有一个网站,是关于寻找失踪儿童的,他就去登记了,并且留下了dna。当然,这边亲生父母早就登记寻找并且留下了dna,现在两边的情况在网上高度吻合,于是就医学比对,成功了。这就是亲生的儿子找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