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人生一串 > 第一百二十章 吃饱撑的

人生一串 第一百二十章 吃饱撑的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30 01:40:21 来源:免费小说

  一帮人吃着珍馔佳馐,谈论着贫困饥荒,简直不要太喜剧。一边喝酒一边说话,究竟吃了多少茶,大家已经没有什么概念了。当一盘号称五谷杂粮的菜端上来时,大家一阵欢呼,仿佛就等着它上来。

  有一种复古的矫情,好像不土不雅,如果你不吃点粗粮,就不是健康的人生。

  孙总低头对冬子问题:“你说说,这里面有哪些不是五谷?”

  冬子盯着那盘名字很土的一道菜,与其说它是菜,不如说它是主食。有面粉做的馍,有煮玉米,有蒸红薯,煮山药,烤土豆等,冬子疑惑了。“难道,没一样是五谷?”

  “对,没一样是五谷。稻菽粱粟糜,哪里有?”

  等上这道菜,再加上面条,进入主食阶段,宴会就进入尾声。下午自由活动,各自组团。孙总却要拉上冬子,到后面山上转一下。

  “不晓得咋回事,到了山上,人就兴奋起来,午觉也不想睡了。”

  “估计是空气好的原因吧。”

  “甚至,我有点想唱歌,总觉得畅快时,有表达的**。小陈,你不睡行吗?”

  “我本来就没这习惯。”

  两人一起绕过一片田地,向后面山坡上走去。下面的田野因为刚下过雨,禾苗显得分外翠绿,而远山之上,青草绿树与野花,夹杂着某种冲动的香气,吸引着你攀登的脚步。

  路过一片坡地,孙总问到:“你看,这一片坡上,都种的一种东西,你猜那是啥?”

  冬子看着那一片绿色的低矮植物,开着白中带紫的花,摇了摇头。

  “你是城里长大的吧?”

  “嗯。”

  “这就是蕃薯,也叫红苕。”

  冬子听到“红苕”这个词,第一反应是“洪苕货”,回过神来才明白,其实这就是地瓜。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今天居然才第一次看见它长在田地里的样子。它居然长在山坡上,开的花居然这么好看。那是怎样的茂盛啊,绿油油地铺满整个田地,让你看不见它下面的泥土。

  “原来烤地瓜,是这样长出来的。”冬子感叹到。

  “红苕本姓张,煮的没有烧的香。”孙总自顾自地说到。

  “它怎么姓张呢?”

  “嗨,农民编顺口溜,找个韵而已。”孙总笑到:“这东西烧与烤都好吃,如果像今天中午那样煮了吃,有些噎人。”孙总好像对它很感兴趣,又搞出一段。

  “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

  冬子问到:“这又是农村的顺口溜?”

  “对,我小时候,金贵的白米白面,可不能顿顿都吃,得加入红薯,才吃得饱。今天,由于它富含膳食纤维,又成了减肥人士的最爱了,喜剧吧?”

  冬子想起了中午孙总的问题:“红薯也是南美传过来的吗?”

  “嘿嘿嘿,中午的叫五谷杂粮,可笑。除了山药算得上我们土产,但不是主食。其余的土豆玉米红苕都是南美传过来的,面粉是从西域传来的。而我们自己的水稻、高粱、小米之类的,居然被替代了。”

  关于土豆的事,上一次在西安的那家日式餐厅,大家第一次聚会时,就争论过。冬子问到:“前次大家说土豆革命,那红薯与土豆相比呢?”

  “更厉害,与其说土豆是饥荒食物,不如说红薯更是。红薯这东西与土豆相比,还有几个特点。第一,它的根茎叶都可以吃,土豆的叶子是不能吃的,发芽后的土豆也不能吃。第二,红薯产量比土豆还要高,对抗饥饿,它基本上算是食物中的冠军了。”

  “那上一次,他们为什么那么强调土豆,不怎么提红苕呢?”

  “西化的影响。其实,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土豆红苕与玉米西红柿一起,传入了欧洲。但是欧洲人不怎么喜欢红薯的味道,相反,土豆却大受欢迎。所以,英语中,把土豆叫马铃薯,而把红苕居于土豆的附属品类,叫甜马铃薯。但即便如此,随着欧洲人殖民世界的脚步,它还是传到了世界各地。最早有记载的,是到了亚洲的菲律宾、越南等地。”

  此时,孙总在蕃薯地蹲了下来,他扯起一根蕃薯藤,对冬子说到:“你看到没有?这一根藤上,每一节都有根须,对不对?这就是它厉害的地方,它既可以通过开花授粉,进行有性繁殖,也可以直接通过藤上的须根,进行自我生长的无性繁殖。这东西哪怕是在海水中,种子依然能够发芽。”

  冬子不仅对植物学不了解,也在农村没有生活过,什么有性无性的繁殖,他没有概念。看到孙总现场教学,他问到:“是不是这样说,它有种子,可以生出新的红苕来。哪怕没种子,它仅靠这藤,也可以长出来?”

  “就是这个意思。”孙总放下了手中的藤,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如果没有这个功能,当年传入中国时,不知道又要经过多少波折。”

  “你不是说,它随西方人一起,就自动散布世界了吗?”

  孙总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只是四周看了看,反问冬子:“你看这片山坡上,种植最大的作物是什么?”

  这一片山坡,足足有纵横几公里的面积,冬子看了看。“至少半数以上,都是种的红苕。”

  “所以,按今天中国粮食生产如此发达的情况来看,它居然都如此不可替代,你就明白,它的重要意义了。关于它传入中国的方式,流传最广的记载,在明代。假如这是红苕传入中国的第一人,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对中国贡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了,至少抵得上十个著名皇帝的价值。”

  十个著名皇帝?冬子在短暂疑惑后,大致明白了。这些天,跟这帮子理工男在一起,已经明白,决定历史走向的,是生产力。而皇帝最多理顺生产关系而已,是第二位的。生产能力才是第一位的。农业社会的生产能力,就与作物产量密切相关。

  “那是哪个,你评价这么高?”

  “据各种考证,对蕃薯传入中国,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1582年由广东东莞人陈益从越南带回的,也有说番薯是由陆地传入云南。或许种子过来了,但是,对社会造成影响的,还得要算1593年那个时刻,改变中华民族饮食结构的伟大人物出现了,如果说再造华夏的功臣,他应该算是一个。”

  “这么厉害?我怎么没听说过?”

  “嘿嘿,大家都去追捧政治家去了,哪里还关心普通人的举动?但在我看来,民以食为天,改变中国人食谱的人,才是影响最大的人。这个人,名字叫做陈振龙。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是振兴龙族的人。”

  随后,孙总很有感情地讲述了陈振龙的故事。

  陈振农,明朝一个读书人,但是科举当然失败了,但书读得不少,算是知识分子。为了生计,他从20岁起就开始随船偷渡至吕宋岛,也就是今天的菲律宾,做吕宋到福州的生意。在那个时候,下南洋,就是福建广东的人,到吕宋至马来西亚等地的行为,直到后来的海禁开始,才断绝。

  当时吕宋地区,已经是殖民地了,欧洲殖民者已经将番薯在当地种植了。陈振龙初到此地,便对这遍地的番薯吸引住了。这东西有好多优点:耐干旱,不挑地。你看,我们现在所处的坡地,就是土地中最差的,既不保水也没肥力的地方,这东西长得非常茂盛,就是证明。并且,这东西最易移栽,前面已经说过,它既可有性繁殖也可无性繁殖。

  当时陈振龙想,如果把这东西引种回国内,它的广泛适应性以及巨大的产量,将会改变农业整体面貌。但是,当时吕宋殖民当局,海关检查非常厉害,禁止出口这种有巨大应用价值的农作物。

  这个陈振龙想了许多办法,比如把红薯藏在藤箱底部,或者将红薯藤编在藤篮里,提着箱子拎着篮子过关,但都被发现了。由于他数次走私,被当地海关当成重点人物,所以不仅被重点盯防,还被罚了款。

  但是,他并不气馁,想到了一个瞒天过海的办法。当时要过海,确实是要瞒天的。

  他将番薯的藤蔓绞在船上的缆绳里,然后在缆绳外面涂上泥巴,人与上船,而红薯藤却吊在船舷之下,泡在海水中,这才混了过去。经过七天海上漂泊,才回到福州。这些细节,被记载入《金薯传习录》里,才被我们后人知道。

  之所以说他伟大,并不是说他第一个引进了红薯进来,具体是什么时间哪个引进的,或许有争议。但是,他是第一个以最认真最具使命感,推广它的人。他带领整个家族,做了愚公移山一样的事情,那就是,连续六代人,坚持不懈地种植推广红薯的种植,导致这六代人,终于将自家的试验品,推广成了全国大面积种植的效果。

  它大面积种植的后果,就是它能够承担起喂饱百姓的重任。从那以后,它就是缓解饥荒的不可多得的“救命粮”。有数据为证。当红薯推广到全国时,已经是清朝了。人口,从清初1655年的1千400万,剧增到1741年的1.4亿,增长了十倍,这里有土豆的功劳,但红薯的功劳可能更大,因为它产量更高。况且,官府的报告中,也得到了证实。

  “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这就是官方结论。然后,清朝依然人口剧增,到1850年,中国人口已经达到4.3亿了。中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口大国,也是从它引进开始的。而今天,中国仍然是全世界红薯产量最大的国家,当然,它已经不是救济粮了。它主要起两个作用,一个作为动物蛋白转化的饲料,二是作为我们主食之外的调剂。

  “过去我们吃它,是为了饱肚子。今天吃它,纯属吃饱了撑的。”孙总一边笑一边说到:“我们白米饭吃不完,也是近三十年的事,这得感谢袁隆平,它是土地菩萨。但那们引进红薯的陈振龙,可以叫古代袁隆平了。”

  在孙总的描述中,这类人的历史贡献,完全超越了帝王将相们,是伟大的存在。

  “那么,今天,我们食物问题解决了后,是不是它就不太重要了呢?”

  “有人会这样以为。毕竟,饱暖过后,大家想干什么,都有古话。比如,我们这一帮子人,居然谈论起小说来,居然想架空历史,居然想穿越。在社会与时光这个复杂巨系统内,穿越后,按自己的设想搭建社会平台,几乎是不可能的。”

  两人穿过一片灌木丛,看见许多已经谢了的映山红,冬子很熟悉,学名叫杜鹃花,在城市里,很多人养它。它大概是五一国庆劳动节时,容钢厂门前摆得最多的花了。那时,人们把各种颜色的杜鹃摆出各种造型与字样,而不知道,它长在山坡上,是这样散漫的样子。

  高低与长幼不同的杜鹃花,散乱地长在山坡上,有的已经谢落的花蒂还依稀挂在上面,而杂草与树叶,伴随着它们,毫无顾忌地随风摇摆。只有城里人,才这么无聊,把它们摆成字的样子,摆成规则的几何形状,有点吃饱了撑的。

  “陈总,按你说,大家讨论的穿越,没什么实际意义?”

  “要说没有,是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大家明知道它不能实现,却这样认真地探讨它,为什么呢?因为它有娱乐功能,让自己把大历史放入解题一般的规则中,如果在玩一场游戏。既然是娱乐,就得认真。要不然,打牌为什么得带点彩?”

  冬子笑了,不认真的游戏,不如不玩。他们投入这么大的冲动与精力,原来是个自我设定的游戏项目。如果发表了,给别人同乐。即使没发表,也算自娱自乐。

  “娱乐,是我们的刚需。山间没有风,树也要自摇,谁叫我们是动物呢?”孙总的话,越来越让冬子听不太懂。而此时,山间确实无风,但远处的云雾,居然上下相连,好像还在整合,要是出太阳,可能会看见云蒸霞蔚的样子了。

  “这座山好怪。”冬子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到:“石头好像是乱来的,也好像被人随意劈开,并且洞也比较多,山势比较突然。”

  冬子根据自己对东山的了解,发现这座山,虽然山上植被丰富,花草众多,配得上“翠华”两个字,绿色的树与草,加上各种颜色的花。但还有一种感觉,就是“碎滑”。这座山的石头大小不一,但好像不连接,有一种碎石突然崩塌的感觉,好像是从山顶上滑下来的。而且坡度,突陡突缓,他与孙总往上走时,刚才还背手缓步,马上就得手脚并用。

  “这是地震的产物,它是一个国家地质公园,也许是一万多年前,有一场大地震发生。所以,你看到的,是大地震怒的样子。”

  大地震怒,这个比较游戏的形容词,从孙总严谨的词汇库里出来,可真不容易。

  “头脑自由与身体的束缚,让我们有了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二者协调起来的方式,就是娱乐游戏。一定规则的游戏或者一定程度的娱乐,既照顾了理智的可实现性,又照顾了情感的可超越性。所以,从理论上说,娱乐,在今天基本需求完全满足过后,成了人们的主要追求。”

  孙总讲哲学,从不解释原因。或许,他意识到,这些话给小陈说多了,小陈反而理解起来有障碍。有些话,不如让他听一个感觉,才贴切些。

  从冬子的角度,认为娱乐是刚需,只是从青山那歌厅认识出来的。在他因为燕子的原因,天然反感歌厅这种娱乐模式的本性,让他认为,所谓娱乐,不过是身体**的外衣,属于贬义的吃饱了找事干。

  “我觉得,单纯的娱乐,并没什么意义。在我看来,你所说的,改变中国人食物结构的人,才是最有意义的。”

  “此一时彼一时,比如,你们设计部,对瓷砖的设计,为什么档次赶不上意大利的?因为审美。那种艺术直觉,是什么?本质上也是一种娱乐。中国发展到今天,是要兼顾娱乐功能了。比如,今天,大家为了一个明星,如此疯狂地砸钱追捧,就是泛娱乐化的体现。以后,估计挣大钱的,就是满足公众娱乐需求的行业了。我们这些干实业的人,恐怕只剩下打基础的作用了。”

  想不到孙总对自己的事业,还有悲观的一面,这是冬子想象不到的。

  “有些东西,不会轻易改变的。孙总,就像那片坡上的红苕,几百年了,人们还有种它。哪怕今天,我们白米白面,人人都吃不完。”

  “你倒提醒了我一个视角。我觉得,兼顾人的基本需求,并且具备娱乐功能的一个东西,有意思,有意思。”

  冬子看到孙总莫名其妙地在笑,一边还有一块大石头上使劲跺脚,好像要把鞋子上的泥巴跺掉。

  “这个东西,或许是永不落伍但又最传统的领域。不仅有需求的刚性,并且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那是什么?”冬子兴趣大增,赶紧追问。

  “有一个领域,比如厨师,吃饭是人的刚需,而对美食的愉悦追求,是没有止境的。食不厌精、烩不厌细,比如今天中午,这些菜得值多少钱?”

  冬子是半个厨师出身,在西安来也有半年时间了,对此的估计大约是有把握的。“除了酒水,大概也得有八千以上吧?”

  “那它的原始材料,也就是食材的价格,包括水电油气调味品,得多少钱?”

  “其实食材并不贵,在市场进货除了那个烤全羊贵些,其它的都不是很贵。主菜的进货价两千多就行了,其余开支都是小钱,我甚至把餐具折旧及房屋租金都给它加上,四千元,顶天了。”

  “那最后,多出的四千元是什么?”

  “是厨师的手艺及服务员的工资以及管理费用税金和店子的利润?”冬子只能想到这些了。

  “你是从生产角度来讲的。比如我们生产瓷砖,需要多少土,多少人工,设备折旧,库存及销售费用等,这些都是成本。但你从消费角度出发来分析,就不同了。比如我们的瓷砖,与高档的意大利瓷砖,在成本上,有多大区别?”

  冬子想了想:“除了人工成本有差异外,其它的,也区别不大。我想,大概最多有30%差异吧。”

  “那为什么别人卖的价格,比我们贵一倍以上?”

  冬子摇了摇头,他其实也不太清楚。因为,两个东西,都差不多,从技术指标上来说,两个东西区别不大。冬子也熟悉装修行业,这两种瓷砖,在装修工人眼里,施工流程与最后的防水及清洁效果,也没什么差距。

  “其实差距,从消费者来说,表面上是品牌带来的心理意识,更深层的原因,是审美。也就是说,艺术导致的愉悦功能不同。”

  “好像是,意大利的瓷砖,有一种莫名的高档的感觉。”

  “这种说不出来的高档的感觉,就是娱乐功能。它直接打通你的情感中愉悦的部分,让你心甘情愿地掏钱。而对于今天中午的厨师来说,或者今天中等的菜来说,愉悦功能才是它最大的功能,你想,大家真的吃了山珍海味吗?”

  当然没有,这不需要冬子回答。这些食材,都是本地常见的。

  “我也没吃到有多么美味的东西啊,当然,烤全羊,还算是有特色。”

  “这是综合性的。比如,它所处的环境,山青水秀的地方,再加上它的建筑,给人一种安宁的审美情趣。最后,它菜的土味特点,与之完美整合起来,就形成了某种情趣。孟浩然留给我们的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具鸡豚。这种农家乐,环境,地道本地食物,才是它的卖点。”

  此时,冬子想起了并不正宗的五谷杂粮餐盘,感觉大家欣赏这种不太正规的土味,其实大多是国外传来的,孟浩然那个时代并没有。

  孟浩然是湖北人,冬子当然记得他好基友李白的那首《送孟浩然之广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