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们的1654 > 第733章

我们的1654 第733章

作者:小样有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13:54:51 来源:免费小说

  孙队长如此腹黑完全是被吴厂长逼出来的,不听使唤还不行,毕竟以后海安队的战舰还得指望人家安江厂不是?其实吴厂长就说了一句话:人工烘干的木料没有自然风干的好,海安队要想有好船,就多弄点儿船回来,西洋的大夹板最好。

  不同于明人队员的交口称赞,孙大队长提交的的报告中认为汉唐急需开发护航用的巡洋舰。首先,安江级吨位太小,风浪中航行时太过颠簸,海安队员们没有不吐的;其次,乘员空间太小,不利于队员休息;再次,由于有效载重太低,海上自持能力太差,多装点弹药就装不了多少补给了:有时候还要商船给它补充淡水。

  船厂方面表示毫无压力:五十米级三桅和七十米级四桅纵帆战舰、七十米机帆双动战舰早已完成纸面设计、模型测试和工艺推演,只要相关单位能跟上,新舰两个月内就可以进行下水舾装。差不多第三次护航时就可以使用新舰了。

  吴厂长的船(3)珠江舰

  参加完远洋投放工作汇报会,吴厂长立即给红星机械厂下了两套钢结构件的订单,构件都是设计好的,cad图样早就发过去了。动力系统已经进入交货期---那本就是根据船厂的要求研发的,而新动力的生产周期太长,所以船厂提前订了两套。

  吴厂长跳过了五十米级别的设计,直接上马了七十米级别的机帆巡洋舰---嫌回头升级换代太麻烦!不过五十米级别三桅纵帆商船的设计仍然保留。两个月后首舰“珠江号”顺利入水舾装,从此该级舰被称为珠江级。它全长(取消了艏斜杠)71米、宽12.9米、满载吃水5.6米,设计排水量1600吨、设计航速16节。

  这是本时空全球第一艘钢肋木壳船。给红星厂下完订单两天后,构件就从红星厂源源不断送来,龙骨、船肋分段锻造,运到船台按编号铆接;船壳及甲板板材也是预加工好的,只要照着图样上的编号按位置和顺序安装就行。板材的断面都被切割出w形长槽,便于板材之间拼接时相互咬合;船板安装时断面涂上酪素胶,并且船壳内外均使用了海量锔钉,使整个船壳成为一个整体,以提高强度。

  安江厂将船只的安全问题放在了性能之前,珠江舰不但继续采用双层船壳,而且水线以下的舱室互不相通,还把大块的巴沙木加工成相应尺寸填充在内外船壳之间,并使之与船板严密贴合(巴沙木比重0.1,是世界上最轻的木材。本来是买来用于切割成小块填充救生衣的,后来吴厂长打报告加大了采购量)。他们把过去的水密舱变成了“木密舱”,即使战舰触礁或遭遇强热带风暴导致外层船壳破损,也不会损失多少浮力。后来这种“水线木密舱结构”成了汉唐军舰的标准设计,只不过把填材料改成了更轻的阻燃发泡材料。

  新舰为腾出纵向空间加装动力设备而减去一根桅杆,现采用三桅纵帆形式,并重新计算了桅杆位置。钢制锥形空心桅杆高达52米,而同级的商船仍然采用四桅纵帆的设计。珠江舰前两桅的帆缆系统和安江级一样使用带帆脚索的全骨平顶帆;尾帆则改用了三角帆,以便给桅杆加装后支索,来加强桅杆强度。

  当船帆船侧顺风航行时,风压中心会前移,使船只产生向下风一侧转向的趋势形成下风舵;当船只逆风(不是顶风)航行时,风压中心会后移,使船只产生向上风侧转向的趋势形成上风舵。以往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上风舵时向下风转舵、下风舵时向上风转舵以维持航向,当转舵也解决不了时就要降帆(上风舵时降尾帆,下风舵时降前帆)或放松相应的帆脚索(松帆)但是这些办法都会影响航速。珠江舰则独创性地安装了可移动披水板,它安装在下风一侧,通过前后移动,在增加横向阻力的同时移动了船只的横向阻力中心,来平衡上风舵或下风舵问题,还不降低风帆的效率(披水板俗称“腰舵”,其作用是增加船只的横向阻力,逆风航行时安装在下风侧的舯部以减少横漂。所有台湾纵帆船都有披水板,但是珠江号给它赋予了全新的功能)。

  珠江号安装了一台最新款蒸汽机,它由一台4吨、1.25mpa的水管式锅炉推动。蒸汽机最大功率为840马力力,单用机器最高航速12.5节。在独立冷凝器的配合下,这台三涨四缸双动蒸汽机的效率高达20%,动力系统满负荷工作时耗煤量为每小时480公斤(6000大卡精选烟煤)。珠江号的煤舱载煤50吨,即使帆缆全损时,也可全速航行1250海里或以9节的速度巡航4000海里。

  鉴于安江级的火力已经足够强大,所以珠江级采用与安江级完全相同的火力配置(据说安江级的火力将被削减一半,腾出的空间重新安排舱室以改善船员的生活空间)。该舰首次使用了气动/脚踏两用绞盘,极大地减少了水手的工作强度,每班仅需三名水手值守即可。

  珠江舰定员仅49人,其中领导组4人(三副需经过领航员或舵手考核、二副以上需通过领航员和舵手双重考核)、领航员2人、舵手2人、水手9人,瞭望兼旗手4人,厨房4人,轮机、司炉、管损(兼木匠、铁匠)8人、火力手16人(每炮三人、每枪二人)。它的空间和载重非常宽裕,所以按照平均每人2.2立方米生活空间设计舱位(一战前只有英国巡洋舰达到1.9,其它国家的战舰只有1.5左右),同时可以携带大量补给和淡水,在允许船员每周洗澡一次的情况下,其海上自持能力也能达到100天以上!

  吴厂长的船(4)老实人的野望

  孙队长在首次远洋投放训练成果汇报会上提到个问题:即使我们有先进成熟的定位技术,即使我们有超时代的精确航海图,我们也不敢领着明人船队直航1000海里以上的港口---明人的船太慢了,那些个福船、广船全程算下来也就平均3节的水平,我们怕船队到半途断了补给。而海船运力宝贵,大家都习惯多带货物、沿途补给,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沿着海岸线跑,生生把1000海里直航距离跑成了2000海里。再加上靠岸补给的时间,从厦门到马六甲一千多海里,明人船队整整“爬”了五十天!

  老吴心想,要是明人都用咱们产的商船完全可以直航,到马六甲顶天七八天就到了,完全不用担心补给。那样的话航运周转岂不是能快上五六倍?那得多赚多少钱啊!想着想着,他的思绪就飘向了远方~~听武董事长说过,在英国称霸全球的十九世纪,英国人的商船遍及五大洲三大洋,控制着一百多条航线。吴厂长想:咱们怎么也不能比英国人差了吧?

  称霸海洋的基础是什么?要最好的船!要很多很多最好的船!老吴脑海里出现一个个画面:安江船厂建设了上百个船坞,无数工人在船坞里紧张地工作,每天新船象老母鸡下蛋似的下水---木制的、铁制的、玻璃钢的,风帆的、烧煤的、烧油的、太阳能的,游艇、客轮、货轮、邮轮、军舰等等等等。想着想着,他觉得梦境中的百来个船坞都不够用了,看来要设立分厂了!

  老吴摇摇头摆脱了脑海中的幻想,路要一步步地走,饭要一口口地吃。汉唐的人太少了,单靠自己没法包打天下只能扶植亲汉唐的人或势力,如果跟随汉唐脚步的人都发了大财,那咱们汉唐自然能一呼百应、天下景从。具体要怎么办呢?首先要吸引明人购买安江厂的远洋运输船;其次要开发直航航线,为采用安江远洋运输船的客户提供领航和护航服务;第三要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出强势货币,掌握货币发行权(咳咳,吴厂长你想多了,那是梅经理的事)

  一通乱想,吴厂长决定先展示造船实力,提高潜在客户的信心。为此他决定提前推出七十米级别的钢肋木壳战舰和商船,并且修改原设计,给商船也装备钢桅,同时提前拿出了蒸汽机帆船战舰设计。

  两个月后,两艘新船先后下水了:机帆巡洋舰全长71米(取消了艏斜杠)、宽12.9米、满载吃水5.6米,设计排水量1600吨;四桅纵帆商船全长77米(含9米长的钢制首斜杠)、宽15.1米、满载吃水6.1米,满载排水量2800吨,由于采用了薄皮大馅的钢肋木壳结构,它的载重量达到了2100吨。

  船是造出来了,可是直到第二艘四桅商船下水都没有收到订单,双桅商船的订单倒是排到了一年之后:看来首次护航时安江级的优秀性能产生广告效应了。船厂连忙给董事会打报告:一是要增加船坞数量,计划从三座增加到六座,新建的船坞每座要能够同时开建两艘70米级或三艘五十米级的船只。二是请求董事会尽快组织一次远洋护航行动,这次行动的目的就是要展示安江产船只速度,所以每次船队靠岸补给的间隔设定为1200-1500海里,这就天然排除了安江产品之外的船只参加。现有的两艘四桅商船也要加入进去,让海安队员驾驶,零散出租货舱吸引小业主参与海贸,赚钱倒在其次,主要目的是打广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在双桅船热销就是个好例子。

  吴厂长的船(5)进步还是退步

  老吴的报告与公司近期的发展方向非常契合,所以很快就批下来了,但是海安队关于两年内再建八艘珠江级巡洋舰的报告却被驳回。

  董事会给出的解释是,下一阶段船厂的生产力将非常紧张,应该首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不是好不好的问题。珠江级好是好了,但是你好好的一艘军舰搞得像个游轮干什么?餐厅大到能开舞会,乘员舱都赶上那边世界的游轮的二等舱了。还有那个海上自持100天,现阶段能有什么任务用得着你在海上转悠100天不靠岸的?

  不管外行不外行,他们提出了一个思路:设计一款最初级的巡洋舰,它有几个基本要求:第一,要安全,汉唐人都是宝贵的,损失不起,战舰绝不能因为风浪或者敌人的炮火沉没了;第二,海上自持能力要能达到三十天;第三,当两舰伴航时,遇到任何国家的主力舰队要战而胜之;第四,在保证前三条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建造周期(意思就是要足够小,毕竟战舰的大小与建造周期几乎成正比)。

  同时董事会承诺,将抓紧船坞建设,其中第一座大型船坞将于三个月内建成。该船坞投入使用的第一时间就建造三艘初级巡洋舰,供海安大队初步形成常备的远洋投放力量。另外,以后安江厂每下水十艘远洋商船,就批准建造一艘初级巡洋舰;每下水十五艘近海商船,就批准建造一艘初级驱逐舰。(别怪公司抠门,没有商船要你护什么航?)

  孙队长与吴厂长在网上与嘀咕了一天,最终孙队长还是忍不住跑到安江造船厂跟吴厂长当面沟通。两个人熬又了一夜,终于拿出了初级巡洋舰的设计方案,他们当即上网向董事会提出要当面汇报:毕竟是以后要大量列装的东西,郑重一点不为过。

  次日董事会就安排他们正式接见,看来他们也挺重视。

  吴厂长将u盘插入笔记本,打开相应的文件夹,伍董事长长与李董事头靠头看着屏幕--今天接见就他们俩,其他董事没时间。

  这是在原三桅战舰设计方案的升级版。因为钢制桅已经成熟,所以原37米三桅改成40米两桅;外船壳和上甲板加厚到一米(40英寸);重新规划舱位,为以后安装动力系统预留了空间(珠江号的动力系统移植过来的话就没地方住人了,600吨和1600吨不是一个级别,而红星厂早期产的小型机老吴看不上。)另外,一些珠江、安江舰上被证明有效可靠的设计(如双船壳+“木密舱”、移动式披水板等)也继承了过来。

  李子强:“船壳为什么要这么厚?”

  孙瑜回答:“船大了不够灵活,万一被小船围上了,起码要能扛上几炮!还有,这个时代西方流行撞角战术,被他们的大家伙撞一下可不是开玩笑的!”

  “六门火炮有点多,能不能少点儿?”

  “没法子,要想面对国家正规舰队战而胜之,一侧三个火力点是起码的,少了的话,万一哪门炮瞎火就没经念了(还是怕陷入重围)。”

  “这个人员配置是不是有点多?”

  “您看:一门火炮一个炮长负责瞄准和指挥、一名装填手负责调整引信和装弹、一门炮手负责炮门和炮闩,六门炮就是十八人,两挺机枪四个人,火力手就要二十二个,两支桅杆最少要六名水手负责,三个班就要十八人;瞭望手是个苦活计,要四个人;厨师一天做四顿饭,每顿饭最少两个人干活,错开统筹的话,最少四个人;还要三个舵手分班掌舵;另外还要有医生、工匠、翻译、领航员,五十六个定员已经很少了!”

  李子强一嘬牙花子:“那不是比珠江级还多了?”

  本来一言不发的吴厂长台起头来:“那个船上火力点少,另外还有气动绞盘!”

  吴厂长的船(6)一块泡沫

  “民康,别给我打埋伏了,”武大鹏太了解老吴了,“你一开口我就知道你有想法,把你的干货拿出来吧!”

  “就知道瞒不过你,”他打开一个名为“泡沫”的文件夹:“这个方案的灵感来自于那种电器包装盒里的白色硬泡沫。”吴厂长咧嘴一笑,黑脸间露出一口白牙,怪糝人的。

  武董和李董又开始头靠头。。。

  “嘶?”“嘶?”两个人轮流嘬牙花子。

  他们脑海中冒出了一个景像:一块巨大的白泡沫被削成船的形状,平面上挖几个小坑当船舱,上上下下贴上薄薄的硬木壳,扔下海里再栽上桅杆。嗯,就是这个样子!

  这套方案太极端了!这仍是一艘钢肋木壳船,硬木船壳厚度只有20厘米,下甲板高出水面1.8米。除了细长的补给舱外,甲板之下、船壳之内的空间,全部被巴沙木(俗称轻木)木方严丝合缝地填满,并灌胶使之与船壳、骨架、舱室、甲板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简直就是一艘长着钢筋铁骨的“独木舟”。别说这个船触个礁挨个炮什么的,你就是剥光了它的壳子再扔到海里,它也沉不了。

  “这都是被你们逼出来的!”老吴又开始炫他的白牙。

  这艘“独木舟”长49米(含艏斜杠)、宽8.6米、吃水4.1米,设计排水量380吨。风帆采用单桅纵帆形式,45米的钢制高桅设计成菱形截面以减少风阻。前帆带有换向自动过帆系统减少工作量。前帆和大前帆的卷帆器装在钢制艏斜杠上。主帆为全骨帆,除了控帆索外还有两根帆脚索,分别控制中、高部位帆面的扭曲角度。

  樊修设计过一种4寸轻木、1寸硬木反复层叠胶合而成的“复合装甲”,这种结构可以迅速衰减冲击动能。这次为了提高防护性能、减少水上重量,“复合装甲”被拿到方案里头,用于水线以上船体和甲板、艉楼的防护。

  驾驶室位于艉楼上,其后为海图室和舰长室,往下是上甲板(其实只能算是舱顶盖),两层甲板之间为主要活动区:乘员舱在最前面,有上下两层共24个铺位;往后是厨房、餐厅各自占踞一侧;绕过桅杆,后面就是是战斗舱,火力上仅有两门75速射炮和一挺加特林机枪(现在已经不用手摇而是火药余压推动了),炮管长度已经增加到45倍径,可以在使用减装弹药时达到500米/秒的初速;战斗舱再往后依次为动力舱和卫生间。

  甲板下面窄而长的补给舱被严密包裹在轻木里头。补给舱从前到后分别是食品舱,淡水舱、弹药库、杂物舱。食品贮藏室后面是一个50立方米的铁制淡水箱,厨房可以用手压井直接从水箱取水;桅杆后部是弹药舱,弹药通过人力升弹阱直通战斗舱。

  吴厂长的船(7)老实人也记仇

  整个方案的核心是动力舱。动力舱的核心是一台8kw柴油发电机组及整流器,另外有16只400ah铅酸蓄电池,按4x4的方式组成48v、1600ah的电池组,还有两只1吨的储油罐。动力舱的应用使船只操控进入了电器化:探照灯、夜航信号灯就不说了,前帆、大前帆都使用了电动卷帆器,收帆就是按个键的事情;六根控帆索、两根升帆索、两根帆脚索都集成到驾驶舱,由两个电动绞盘控制风帆的升降、松紧;还有一个电动绞盘负责调整大面积披水板的前后位置。这些措施将大量节约人力,使定员减到最低(所有电动设备都保留了手动功能)。

  电器设备平时使用蓄电池供电,电池电量不足时启动发电机充电。完全放电后充满大约需要10小时。

  他们计划将一台30马力电动推进器与副舵结合在一起,安装在主舵前面。这将使船只灵活性提高到极致,甚至能做到原地回旋,还可以倒车!这样的灵活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其战场存活能力。另外,经过计算,单用电推的话,全功率推动可达7.8节,用10马力的功率(发电机组可以不间断工作的上限)推动可以达到6.3节。

  李子强关心技术问题:“船这么轻,桅杆这么高,稳定性够么?”

  “你们看,这第七张图是压舱物的图示:这是预先铸造的,铰在主龙骨上,位于船肋之间。它上面是平的,下面中间厚两边薄,来配合船底的形状。下面有一条纵向的槽,主龙骨从这里通过。每艘船配23块,共计约95吨,重压舱配合我们的船型,扶正力矩足够。再看一下船的水下外形图:舯部前后各有一对减摇鳍,它能大幅度降低橫摇,提高稳定性和舒适性,也有利于船只操控。”

  “这个发电机,公司还有用途~”伍董事长开始头痛了。

  “柴油发电机就刚来的时候用了一会儿,现在都封存在那儿,留着下崽子啊?上次跟你要s195装巡逻艇,你说要留着造小坦克,这都一年多了,小坦克在哪呢?”看到伍董事长的小气样子老吴怨念爆表:“要小坦克,还有那么多现成的小拖拉机、农用机械、翻斗车、推土机,随便改改就有了!再说了,小坦克是军用,巡逻艇就不是军用了?”

  老吴越说越激动:“也不知道谁管吨位配额的,这么实用的小机器不知道多带点!有那么多手提油锯,还带个几十吨的釆伐机干嘛,省下吨位能带几百台195!”

  某人脸上有点儿发烧了,伍董事长忙道:“扯远了扯远了,关键是油料有点紧张啊。”

  孙队赶紧表态:“给我们改性植物燃油也行,只要能用上这种船,我们一周清洗一次油嘴也心甘情愿!”

  老吴一挥手:“别扯那些没用的,军舰出去是要打仗的,出一趟任务一两个月才不过要你两吨柴油。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捕鲸时把渔船开出去骚包一下,十来吨油就没了!”

  老实人发火是可怕的,李董赶忙转向孙瑜:“就用柴油吧,化工那边的实验室产量就差不多够你们用了。不过这个火力配置比上一个方案少了一半多,够用么?”

  孙队不比老吴,可不敢跟领导炸刺:“您问着了,不同的船有不同的打法。用这个船,只要我们不愿被包围,就永远不会被包围,所以不用两面开火。”想了一下补充道:“我们上次遭遇一支西班牙船队,我们两艘安江集火,直接把对方的旗舰灭了,剩下的船一通乱跑。我们两舰左右一包抄,往两边跑的轰两个洞扔那儿,跑得太快的撵过去轰两个洞扔那儿,后来他们不跑了--就好像双船拖网打渔,一条鱼都跑不掉。配两门炮是怕万一出故障--只要船够快够灵活,其实一门炮都够用。”

  伍董事长点点头:“就照这个方案来吧,发电机组和库存195可以给你们。可惜现成的机组就两台,s195也就剩5台了,后期的船打算怎么办呢?”

  “发电机已经能绕了,体积和重量大点应该没关系,”李董表态:“昨天老吴已经问过我生产电动绞盘、发电机和水下电机的可能性。”

  “这样我们就有7台现代机器了。按照董事会的批复,我们要卖掉40艘远洋商船才能批建到第7艘"泡沫"。按照我们的交货速度,第7艘"泡沫"下水时候红星厂的新机器也应该出来了。回头我按新机器调整一下"泡沫船"的布局就是了。”

  vip读者外传小说:吴厂长和他的船

  (1)第一款纵帆战船

  当年那儿阵子,随着安江船厂双桅纵帆船的热啊卖,海安队员们感觉压力不小:在强劲侧顺风时,他们的机帆船有时候甚至没有纵帆商船跑得快!

  基于汉唐众普遍存在的危机感,汉江造船厂适时推出了双桅纵帆战舰--其实这款战船是与双桅纵帆船同期开发的,只不过船厂对军工产品的性能精益求精(或者说吹毛求疵),导致了产品严重滞后于需求。

  新型战船被海安大队亲切地称为"安江级驱逐舰",这是一款漂亮的双桅纵帆船。它体形修长优美、艏艉高挑,甲板上干净利落,除了一米多高半米来厚的胸墙,再没有任何上层建筑。

  相对于商船,安江级驱逐舰加大了船壳厚度,增加了上层甲板,提高了防护能力和结构强度。它的甲板为拱形以方便排水;所有的控帆索具也全部集成到甲板下面,置于其保护之下。

  由于不用追求装载空间和装载重量,它的v型船底非常廋削,水下线型严格遵守流体力学规范来设计,在水下截面积和阻力系数双双减少的情况下,其行驶阻力降低了一半还多。安江级采用水线尖舭设计,又加大了压舱重量,从而增强了稳定性和扶正力矩,使船可以配备更强劲的帆索系统:在实际海试中,安江一号取得了最高16节的成绩,孙大队长对此表示满意。但如此设计不是没有代价的:战船比同样长度级别的商船满载排水量减少了四分之一多,自重却远高于同级商船,导致齐装满员时安全载重量甚至不足50吨。

  控帆索具通过若干滑轮联通到艉楼的驾驶舱,水手通过两只脚踏绞盘控制风帆。驾驶舱中有左右两个联动的舵轮,舵手可以使用上风位的舵轮控制航向,以便不被风帆遮挡视线。出于安全考虑,安江级增加了一只副舵叶,在主舵损坏时仍然可以航行。

  下层甲板中段(舯部)作为作战舱,共装备了四门75mm火炮和两挺手摇加特林机枪(必要时可以加倍)。火力舱左右通透,地板上安置了六条左右方向、带齿条的滑槽导轨:中部四条导轨安装全向旋转炮架,前后各一条导轨安装活动机枪架。战时枪、炮可以全部固定到左侧或右侧炮位输出火力,也可以根据需要分别固定在左右舷侧分配火力。

  左右各六囗炮窗平时用钢板遮盖,枪、炮平时均固定于中轴线附近,强侧风时可以沿导轨推到上风侧固定以平衡船体。

  船用火炮防制于法国1897式75mm速射野战炮,并重新设计了旋转炮座使其可以360度回旋。在原型弹药的基础上减少发/射药量以降低膛压、增加火炮寿命。虽然炮弹初速从500m/s降到400m/s,但是其直瞄射程仍然超过5000m,在本时代足够形碾压效果。

  炮弹有穿甲弹和榴霰弹两种:穿甲弹高爆弹用于攻击掩体,它使用机械延时引信,设计为剧列碰撞后百分之一秒爆炸,木船时代基本上无解。榴霰弹用于对付有生目标,它采用燃烧延时引信,装弹前根据目标距离调整好刻度,发射后在目标前10-20米爆发。它爆炸时相当于小型火炮抵近发射霰弹,对无防护生物杀伤巨大。

  海安大队对新舰非常满意,正是海安级的优秀品质促使孙大队长下定决心,提前进行远洋投放训练计划。

  吴厂长的船(2)汉唐需要巡洋舰

  首次远洋投放训练计划圆满结束了,海安队员对安江级驱逐舰赞不绝口。

  安江级的安全性和适航性得到了检验:航行期间遭遇了几次小型风暴,大部分明人船只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还沉没了两艘排水量四五百吨的广船(看来褔船的适航性确实比广船好些)而咱们满载排水量仅220吨的安江级确丝毫未损。

  安江级的航行速度快、转向性能好、火力没话说,所有对咱们有敌意的船只,除了击沉的之外一艘都没跑掉。此次出航他们的两艘战舰(共四艘,台湾海峡留了两艘)就俘获了大量海盗和海盗船,以及大批物资。在经过两次实战之后,孙大队长卑鄙地让一艘战舰拖后,押着大半明人船队和俘获的夹板船躲在视线之外,自己带船混在少量明人船只里面冒充肥羊,引别人来抢,在反抢得手后再用对讲机通知船队前来接收。这一圈下来,几乎所有视线所及的武装商船都被鉴定为海盗船而被汉唐俘虏。你说那是商船?对不起他们向我们开火了,我说那就是海盗。

  孙队长如此腹黑完全是被吴厂长逼出来的,不听使唤还不行,毕竟以后海安队的战舰还得指望人家安江厂不是?其实吴厂长就说了一句话:人工烘干的木料没有自然风干的好,海安队要想有好船,就多弄点儿船回来,西洋的大夹板最好。

  不同于明人队员的交口称赞,孙大队长提交的的报告中认为汉唐急需开发护航用的巡洋舰。首先,安江级吨位太小,风浪中航行时太过颠簸,海安队员们没有不吐的;其次,乘员空间太小,不利于队员休息;再次,由于有效载重太低,海上自持能力太差,多装点弹药就装不了多少补给了:有时候还要商船给它补充淡水。

  船厂方面表示毫无压力:五十米级三桅和七十米级四桅纵帆战舰、七十米机帆双动战舰早已完成纸面设计、模型测试和工艺推演,只要相关单位能跟上,新舰两个月内就可以进行下水舾装。差不多第三次护航时就可以使用新舰了。

  吴厂长的船(3)珠江舰

  参加完远洋投放工作汇报会,吴厂长立即给红星机械厂下了两套钢结构件的订单,构件都是设计好的,cad图样早就发过去了。动力系统已经进入交货期---那本就是根据船厂的要求研发的,而新动力的生产周期太长,所以船厂提前订了两套。

  吴厂长跳过了五十米级别的设计,直接上马了七十米级别的机帆巡洋舰---嫌回头升级换代太麻烦!不过五十米级别三桅纵帆商船的设计仍然保留。两个月后首舰“珠江号”顺利入水舾装,从此该级舰被称为珠江级。它全长(取消了艏斜杠)71米、宽12.9米、满载吃水5.6米,设计排水量1600吨、设计航速16节。

  这是本时空全球第一艘钢肋木壳船。给红星厂下完订单两天后,构件就从红星厂源源不断送来,龙骨、船肋分段锻造,运到船台按编号铆接;船壳及甲板板材也是预加工好的,只要照着图样上的编号按位置和顺序安装就行。板材的断面都被切割出w形长槽,便于板材之间拼接时相互咬合;船板安装时断面涂上酪素胶,并且船壳内外均使用了海量锔钉,使整个船壳成为一个整体,以提高强度。

  安江厂将船只的安全问题放在了性能之前,珠江舰不但继续采用双层船壳,而且水线以下的舱室互不相通,还把大块的巴沙木加工成相应尺寸填充在内外船壳之间,并使之与船板严密贴合(巴沙木比重0.1,是世界上最轻的木材。本来是买来用于切割成小块填充救生衣的,后来吴厂长打报告加大了采购量)。他们把过去的水密舱变成了“木密舱”,即使战舰触礁或遭遇强热带风暴导致外层船壳破损,也不会损失多少浮力。后来这种“水线木密舱结构”成了汉唐军舰的标准设计,只不过把填材料改成了更轻的阻燃发泡材料。

  新舰为腾出纵向空间加装动力设备而减去一根桅杆,现采用三桅纵帆形式,并重新计算了桅杆位置。钢制锥形空心桅杆高达52米,而同级的商船仍然采用四桅纵帆的设计。珠江舰前两桅的帆缆系统和安江级一样使用带帆脚索的全骨平顶帆;尾帆则改用了三角帆,以便给桅杆加装后支索,来加强桅杆强度。

  当船帆船侧顺风航行时,风压中心会前移,使船只产生向下风一侧转向的趋势形成下风舵;当船只逆风(不是顶风)航行时,风压中心会后移,使船只产生向上风侧转向的趋势形成上风舵。以往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上风舵时向下风转舵、下风舵时向上风转舵以维持航向,当转舵也解决不了时就要降帆(上风舵时降尾帆,下风舵时降前帆)或放松相应的帆脚索(松帆)但是这些办法都会影响航速。珠江舰则独创性地安装了可移动披水板,它安装在下风一侧,通过前后移动,在增加横向阻力的同时移动了船只的横向阻力中心,来平衡上风舵或下风舵问题,还不降低风帆的效率(披水板俗称“腰舵”,其作用是增加船只的横向阻力,逆风航行时安装在下风侧的舯部以减少横漂。所有台湾纵帆船都有披水板,但是珠江号给它赋予了全新的功能)。

  珠江号安装了一台最新款蒸汽机,它由一台4吨、1.25mpa的水管式锅炉推动。蒸汽机最大功率为840马力力,单用机器最高航速12.5节。在独立冷凝器的配合下,这台三涨四缸双动蒸汽机的效率高达20%,动力系统满负荷工作时耗煤量为每小时480公斤(6000大卡精选烟煤)。珠江号的煤舱载煤50吨,即使帆缆全损时,也可全速航行1250海里或以9节的速度巡航4000海里。

  鉴于安江级的火力已经足够强大,所以珠江级采用与安江级完全相同的火力配置(据说安江级的火力将被削减一半,腾出的空间重新安排舱室以改善船员的生活空间)。该舰首次使用了气动/脚踏两用绞盘,极大地减少了水手的工作强度,每班仅需三名水手值守即可。

  珠江舰定员仅49人,其中领导组4人(三副需经过领航员或舵手考核、二副以上需通过领航员和舵手双重考核)、领航员2人、舵手2人、水手9人,瞭望兼旗手4人,厨房4人,轮机、司炉、管损(兼木匠、铁匠)8人、火力手16人(每炮三人、每枪二人)。它的空间和载重非常宽裕,所以按照平均每人2.2立方米生活空间设计舱位(一战前只有英国巡洋舰达到1.9,其它国家的战舰只有1.5左右),同时可以携带大量补给和淡水,在允许船员每周洗澡一次的情况下,其海上自持能力也能达到100天以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