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科幻 > 属性点慈善家 > 第739章 别了,王位(终)

属性点慈善家 第739章 别了,王位(终)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12-30 02:22:18 来源:88小说

搭好石碑之后,王齐一边安排禅让王位和相关法律条文,一边整合资源,推动航天机构的成立。

凤凰王国如今的总人口规模,只有三百余万,其中有一百多万人属于刚过扫盲的水平,这里面勤学肯干的也能做些焊接、机床工作,但无法推动产业进步。

总体规模还是过小,不可能真的弄出航天产业来。

“石碑”项目让部分研究人员对外层空间已经有所了解,直接丢掉又太过可惜,因为知识和技术一旦断代,后面就要从头走起,尤其是技术,一旦往资料库里存,过几十年想找都找不齐全。

所以这个航天机构体量不能太大,整体规模必须压缩到千人级。

几千人想做火箭肯定是痴人说梦,但参考矿洞内超古代着陆器的形式,开发空天飞机式的航天器,也能做。

初期不需要考虑在外层空间常驻,所以现有的以小时为单位的生命维持系统也够用,基于“矢量生成”的魔法动力源已经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基本型舱外航天服也有,不存在技术瓶颈。

推动航天还有个目的,就是去外层空间确认“石碑”信号的接收难度。

电磁波在流放地大气内随距离衰减非常严重,拉出早期做无线电实验用的接收站,一点反应也没有,所以只能往外走。

这里面还有些生产端的事情,等了几个月,蓝天重工的大飞机项目终于完成量产前的包括试飞、调整等全部工作,直接让大飞机项目组接手空天飞机。

其中的跳跃实在有点大,主要障碍是蓝天重工基础配套设施不全,只有跨音速风洞,无法进行高超声速段的风洞实验。

跨因素和高超声速之间,如果按部就班的发展,还有两个级别风洞,分别是2.5倍音速段以下,和2.5倍至5倍因素,前者可以直接用人操作,后者主要为无人飞行物服务,比如飞弹之类的。

现在要强行上马空天飞机,只能多做实际操作来采集数据。

初代的外观,直接参考超古代着陆器。

着陆器的形状是升力体加抬高的亚音速翼组成,不需要实操都知道它的低速段飞行能力非常好,但也不是没有问题。

首先着陆器的外壳主要是铌钨合金,它的高温耐受力非常强,而凤凰钢铁至今也没有造出性能完全一致的铌钨合金,采用温度耐性更低的材料,可能存在外壳过热融毁的情况。

但解决方法也一样,先造出样机来飞着,不一定要出大气,也不一定要那么高速度,在保障飞行器不会解体的前提下,通过一次次飞行来采集各阶段数据,来分析飞往外层空间需要突破的障碍。

接下来需要的是制造空天飞机用的超级设备。

这东西和飞机不同,飞机的蒙皮是以铝合金薄板材的形式运输的,而铝薄板绝对顶不住高速、高温环境,钛基也不行,钛合金在四百度以上区间的性能非常差劲,最好的还是钢,涡轮发动机用的钼钢。

为了能够达到比较高的可靠度,必须尽可能减少焊缝,最好是能通过两到三块一体锻铸的部件凑出一个完整外壳。

造出这样的结构,需要用到超大型设备,里面还有一系列运输课题需要解决,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

所以初代样机只能先凑合下,直接用不锈钢外壳做一些比较简单的课题。

至于耐热瓦,通知相关企业先储备技术,等真正有了返回大气的需求再说,突破大气的过程没有减速需求,温度不会那么高。

这么一台凑合样机,在拥有大型飞机组装能力的蓝天重工,很快被弄出来,开启了空天飞机发展之路。

经过一段连续试飞,空天飞机马上面临换代需求。

不锈钢能顶住的速度上限在3.2马赫附近,再快一些就会因气动加热现象出现材料性能衰减,利用内置的魔法降温系统进行主动干涉,还可以进一步推高速度。

所以实际在突破大气这个环节,只要比不锈钢强点就行,家里有好几种备选材料可用,甚至再糙一点,直接用不锈钢上天,也不是完全做不到。

而用在炮弹上的凝固附面层技术,在空天飞机这样的超大表面上却不太好控制,还需要后续技术迭代。

另外还实验了护盾对穿透大气过程的影响。

该过程中,动力组也拿到了突破大气所需推力分布数据。

现有的“矢量生成”装置推一个不锈钢飞行器上天完全够用,但如果后续飞行器重量增加,还是需要留出些余量。这组的工作方向也比较明确,在固定大小的空间内,尽可能提高输出以及动力源的可操控性。

经过第一批试飞,二号机建造过程中就要回答回归大气方面的疑问。

回归主要问题只有两个,姿态和热量。

姿态,既飞行器以什么姿势冲向大气层。

和突破大气的要求截然不同,回归大气需要在上层空间实现部分减速,否则直接拿机头迎着飞,以十几二十倍音素撞向中低层空气,就算动力够减速,人也会变成一滩血水和骨头渣子。

古代着陆器的结构,本身就很适合降落,在风洞实验里可以用机腹对准降落方向,能实现自稳定,不需要额外的动力控制。

现在的问题在于,大家不知道机腹迎风会把温度提升到什么地步。

二号机外壳材料的可靠性能耐热极限是1150度,魔法控温只能对抗热值增量,并不能提高材料耐热极限,在实际数据未知,学科不完善的前提下,还是加上隔热瓦比较保险。

隔热瓦这东西,虽然在各种熔炉、窑炉里都有用,但没有专门给航天器设计的,相关企业凑出来的可能存在强度不够等问题,只能通过魔法体系,尽可能在突破大气过程中,保护其完整性。

二号机的试飞工作,先重复一部分一号机的项目,确定各方面没有问题后,开始亚轨道飞行。

亚轨道,既能够突破大气,但无法完成环球移动的线路,就像从水下往水面上丢石头,刚刚丢出水面也叫亚轨道,丢到外太空去只要能落回水里,也叫亚轨道。

亚轨道速度和卫星轨道差远了,二号机首次亚轨道试飞的极限速度只有五马赫,最大高度达到80公里。

全程没什么意外。

主要助力是“矢量生成”,这是个全向动力系统,在机腹对准前进方向时,一样可以提供方向合适的作用力,更好的控制降落过程。

接下来的试飞工作越来越麻烦,因为随着突破大气的速度提高,为确保安全,要把抛物线放得比较平,用丢石头就是越丢越远。

两千公里、三千公里,到这里项目不得不暂停,再次对二号机进行改造,加上厕所、床位之类的东西,让航天员在飞回来的过程中舒服点。

中间有人提出干脆让航天员把飞船再开出大气返程,被王齐直接驳回了。

走外层空间回来,快是快了,风险的提高却不是仅仅翻倍而已,在各项支持系统都非常凑合的情况下,这么做无疑是让航天员玩命呢。

亚轨道测试推进几次,航天局行政构架也搭得差不多,开始能够同步更多厂家的协力。

和“石碑”计划时一样,加入项目的厂家并不是只干这事,不过是协调几个技术骨干,中间获得的新技术也是厂家自己的。

更多的厂家意味着更强的技术支持,同时进度也会放缓。

等待三号机消息的过程中,先利用二号机亚轨道实验启动了针对“石碑”信号的追踪。

相关工作人员考虑得很多,但实际做起来并没有那么难,大面积外露的金属壳本身就是个大型全向天线,加上流放地本身是个低频电磁波黑洞,在亚轨道很容易就收听到石碑信号。

石碑信号由三个部分组成。

首先是一串密码,这个密码的主要作用,就是参与到剩余部分的破译,如果连这一步都过不去,说明数学基础太差,没有数学基础出了行星都找不到路。

第二部分为至今为止,对魔力研究的成果以及一些猜想,其实未来收到信号的文明,能顺着这些问题深挖下去,一定会注意到流放地的魔力异常。

最后的部分则完全是猜测,神和魔力根源的关系等等。

到这里对索拉里斯算有交代了,王齐找索拉里斯聊了几句,迫不及待地把王位传下去,和李想两个转去航天系统当顾问。

虽然已经把希望传递给未来,不过王齐还是想为文明发展多做一点,如果能有一个可以无限续航自适应调整轨道的空间站,这条魔法和工业结合的文明线就不会再因地表变故断绝。

哪怕世界意志或神明什么的冒头主动毁掉空间站,也只会给未来人留下更多研究线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