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科幻 > 属性点慈善家 > 第738章 “石碑”基站

属性点慈善家 第738章 “石碑”基站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12-30 02:22:18 来源:88小说

被军务耽误两个月,王齐回到任务指挥部,盯着各组的项目推进和测试进度。

里面最重要的无疑是载具。

按理说,为了对抗真空,圆柱形和球形的强度更好,但因为是走传送门而不是火箭发射,载具并没有重量限制,用厚点的钢也没有解体风险,较为规则的空间更容易充分利用。

所以载具最后还是做成了个楔形的,没弄成长方体,则是出于观测需要。

这个载具的前窗是两块V形蓝宝石玻璃,看起来极不合适,可配合“石碑”任务却情有可原。

现有的宇航服不够成熟,靠宇航员自身无法完成着装,两个人相互帮忙,载具内空间又不够,干脆一点,载具内不加压,宇航员就穿着宇航服在里面干活。

没有内外压力差,这才能够安装足够大块的玻璃,提供较好的舱内视野。

载具做了两台,是备份需要,也可能用于任务调整,它们这个时候正在做水下测试。

而为了配合全程着装的任务需要,宇航服也要再次升级,其中的重点是服内进食和尿液、湿气搜集系统。

……还是没有做水循环,因为飞行背包设备魔法化之后容量足够大,多塞个几升的盒子,总体大小甚至还比初版小了点。

服内进食条件有限,只能是流质,甜度非常高的果酱,其实就是糖浆和果酱的混合物,加了点盐,结果显得更甜了,齁的慌。

可条件就是这么个条件,往好处想,这么高能的流质,喝几口就能顶一天的活动消耗,也是设备空间与技术难度最低的实用方案。

对王齐来说,任务推进的过程,反而比第一次开门前轻松了不少,至少各部门对接的企业、人员都已经熟门熟路,开会的频率都降低了不少。

几个月时间很快,又到了能开门的周期。

王齐没着急,等第二批的两名预备宇航员训练好,设备通过超低温测试,延期两个月把工作准备就绪,才呼叫索拉里斯再次开门。

开门时气压接近七百百帕,现场有不少年纪大点的都戴上了呼吸面罩,堪称糟糕,但和外层空间对比起来,地面上仍称得上天堂。

开门后,第一时间连人带载具一起送进门。

这回没有临时搭架子,而是载具团队弄出来的一辆特种车辆,整体状态比较像吊车,区别只是吊臂是专门设计来弹射载具的,确保载具在没有上升矢量的情况下进入门里,规避隐患。

之所以要带人在里面,还是因为载具自动控制能力不行,为避免送到对面飞丢了,所以得有人在上面,确保它能与门保持相对静止的位置,且不与其它需要进出的物体冲突。

别看就一句话的事,实际为了“相对静止”这个目标,还专门开发了一套载具用定位仪器,有两个参照物时,一公里内,能检查到自身大于每秒3毫米的位移。

这样的精度在真空环境里非常有必要,因为索拉里斯开门也无法指哪开哪,没有泳池的支持,现在没能力安全回收载具,意味着宇航员回来休息时,很小的相对速度就会导致载具飞到失踪。

其实就算有泳池给传送门托底,要把一台几十吨重量中巴车大小的载具从里面捞出来,装回弹射车上,有魔法也要忙和小半天时间,受索拉里斯传送门“五秒切断”规则干扰,以及环境多次变化带来的各种隐患,这项行动很难保证载具完好无损的再次投入使用。

首批两名宇航员的任务就是固定1号载具,并启动它的常亮通讯灯。

人回来后调整几小时,换成老带新,和两名预备宇航员组成两组,同步执行任务。

第一组的任务是围绕1号载具搭建任务支持框架。

该设备用于给行动组提供远程定位光信号,和“换电”服务。

换电是基于当地环境的选择,上一次试探时,没有在真空环境里检测到可用魔力。魔力是类似基本粒子的存在,当地没有大气,检查不到魔力理所当然。

而搜索合适的任务地点,需要功率非常大的广域照明设备,甚至要超过动力消耗,毕竟真空环境不需要额外能耗维持速度。

无法边用边充,自然要用换电的方式,不然载具搭载的能源部太大,也不利于控制。

第二组的任务,则是把2号车开过去停好,然后开3号车做运输工作。

之前只有两辆参与水下测试的车,没有3号,多出来的它,是后来弄的一辆敞篷载具。

太空敞篷载具,真的有种“肉身突破大气”的味道了。

但说实话,王齐却觉得很好,甚至比两台原版任务载具还好。

因为是后做的,也不用执行正经任务,唯一的工作就是往返于门和两台任务车之间运输人员和货物,所以不太考虑可靠性,有很多尝试性的东西,非常有意思。

比如它的控制方式,和飞行堡垒、任务载具的双拉杆加挡位杆的形式不一样,更像轨迹球。

它的操作台是个半包覆式的球体,上面有经纬线,一个固定的指针结构,指向原始的0、0位,拨动这个球,载具就会跟着调整方向,然后用旁边的推杆操作前后。

这东西虽然用的也是“矢量发生”动力,却只有前后可以动,牺牲了一定灵活度,但极大的简化了操作方式,哪怕穿着笨重的宇航服,也能单手控制整机。

用车辆比较的话,两台任务载具是高档轿车,3号车就是拖拉机,说明书就三页,根本不用驾照。

各种准备工作任务不少,宇航员们进进出出,第三天,才完成基本准备,留下一组继续完善,另一组开载具去搜索合适的任务点。

任务点最好是岩质,然而受限于开门总时间,以及灯光目视搜寻的不可预测性,该阶段有限时。

设备、时间各方面还是过于凑合了,在最亮的两颗星星里,判断出流放地本地对应恒星方向,在面朝该方向的区域搜索,实际到达范围后,能留给搜索的时间已经不多。

第一组人一天半,第二组人坚持了两天,仍然没有找到合适地点。

不到五十小时,其中在路上往返的时间都要扣掉十几个小时。

真空说起来是想加速加速,想减速减速,可正因为当地重力太小,稍快就超过逃逸速度了,环游周期会比大行星上空长很多,反复加速和改变航向的话以现有技术支持力又很容易迷向。

总之传送门开启位置不太好,搜索时间不够,折腾了两趟后启动备用方案,退而求其次,选择水冰层。

要找水冰,自然要找陨石坑里的,虽然没办法用同位素测定年代,但陨石坑被撞击过,里面的水冰和其它物质会分离的更彻底一些。

另外,陨石坑的形状,本身也能为“定向射频”提供一定的帮助,接收方信号会略好一点。

地点确认时,已经是第十一天,因为准备工作做得够多,时间还够。

花一天时间,卸载掉搜索用照明设备,把已经调试好的基站和任务车固定在一起。

这个动作完全依赖宇航员舱外动手能力,简直是考古航天,好在大家都习惯了。

任务主体安装基站的过程没有多少意外,面对零下两百度不知道经历多少年的坚冰,根本也没打算用电钻或凿子,直接就是模拟激光的魔法设备开孔。

开孔过程气化形成的压力把宇航员吹飞了几次,好在所有人全程都没离开背包,可以自己飞,没有人员失踪的情况。

发展了大几十年,最后就这么一哆嗦,做得还相当马虎,前路仍长得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