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八十二章 寻章莫摘句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八十二章 寻章莫摘句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班长的话对我有所震动,即便回到北京,我也没与池谈过此事。但我跟她谈了关于那几个武林人士讨论的内容。她评价到:“有趣倒是有趣,但真理有几分,我就不知道了。”

我不同意她的法,争辩到:“第一,他们都经过实践检验过来的高手,其经验和能力应该不是问题。第二,他们的话都有古人理论上的根据,来自本门本派的传承,应该没有大错。”

“庄哥,睁眼看看这世界,究竟是什么在改变这个社会?靠古人那玄之又玄的东西吗?如果那些全是真理的话,八国联军如何打进来的?”她的声音比较激动,估计这个法她早就想出来了。

“你也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我明显有些底气不足。

“那倒不是,庄哥,我们认识是从你算命开始的,我对你预测的准确度确实赞叹,包括你给苏推算的。明,古代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包括中医,我也认为它是有作用的。但这,并不能证明,古饶话古饶推论全部正确,就我个人感觉来,古饶话中,有很多都是故弄玄虚,缺乏实证的。”

“你这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反问到。

“是我从读古书中来。我发现中国历史上有个『毛』病,周朝和先秦时代,人们做学问还有根据,不知道就不知道。比如孔子,子不语怪力『乱』神,估计是他不熟悉这些东西,他就不,或者他认为了这些对社会不好,所以他不。他也不过分肯定自己不理解的东西。比如关于鬼神的问题,他不了解,只祭神如神在。究竟有没有神在,他不回答。对自己不理解的人,他也不妄加猜测。他亲自向老子请教过,当学生问他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时,他不正面回答,只是打了个比方。”

她到这里,喝了口水,于是我接到:“他,听龙又会上又会下海,你看见了它的头却看不见它的尾。龙我没看见过,但老子我见过,老子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啊。”

“对”她放下茶杯,继续到:“孔子就是这样的人,知之谓知之、不知谓不知,不『乱话,是个实在的学问人,值得做万世师表。老子呢?他只讲哲学,不讲事实,所以他也算是实在的,后来的庄子,用梦来打比方,用编故事的方法开介绍道家思想,也算是有学术上的根据。当时的墨子,就算是实证大师了,具有早期的科学精神。”

“当时就已经出现的《周易》和《黄帝内经》是怎么来的,是谁写的,我们都不知道,但我们知道,它们都有很好的实践效果,明,当时,人们做学问的风气还是很好的。比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可以是开启了概念逻辑的先风,荀子也是一代大师,作风朴实。在那个时代,可以是群星灿烂、硕果累累。”

“你觉得,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坏的呢?”我问到。

“其实,当时我就觉得有些不好的倾向了。比如列子御风而行的法,明显不把自己当文艺,后人还把这当真实,就比较可笑了。当然,当时浮夸的风气还不严重。后来,就越来越不行了。本来秦代就有焚书坑儒的事件,汉代还有独尊儒术的国策,把学术限制在一个极其狭窄的范围,要想出成果,就只有靠编了。《淮南子》中就有大量虚构的成分,如果虚构故事讲道理属于打比方,还算正常,但它把虚构当事实就比较恶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其中一些神化故事影响下,许多中国本土文人也来虚构神化故事。本来佛经的神化故事是用来教育壤理的,这是可以的。但我们本土知识分子讲神化,把它当成事实了。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飞鸿谢灵运见过,潜虬他见过吗?合在一起写,真假难辨。算了,就算它是文学作品,当不得真。但中国从那里起以假『乱』真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了。以至于后来宋代程朱理学发明出感格地的话来,就非常可笑了。它不仅在实践中胡编『乱』造,而且在理论上违反基本原理,是非常恶劣的。感格地在儒家,它违反了孔子何言哉的判断,也违反了老庄关于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法,我不明白,这样明显违反圣贤的论断,居然他们也得出口,居然还有人信,可见学术精神已经堕落到何种荒谬的地步!”

“我知道,类似于感格地的传古已有之,比如愚公移山、孟姜女哭长城等,但这些都可以当文学作品来看,没什么不妥吧?”我对她的论点表示怀疑。

“问题就在这里,用文学艺术的传来归纳出一套世间道理,这就比较可笑了。你想,如果作为论据的事实为假,那么,作为结论的观点,经得起推敲吗?”她反问到。

她这么一,我想确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样一些『毛』病。我看到过一个道教书籍蕉抱朴子》,记载了大量练丹『药』的方法,据得之可长生不老、服食成仙,引得许多人都按他的方法试验,结果,当然是没有一个管用的。

她愤愤不平地继续到:“光搞些无用的学术不要紧,问题是它还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墨子的光辉没人继承,因为统治阶级不提倡。墨子的义只在江湖中存在,实用、人『性』,只是缺乏了发展。汉代的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但没有留下系统的记载,只有司马迁还算公道,为这些伟大的科学留下了一个列传。唐代的僧人一行大师,在一千多年前为我们定出了本初子午线和南北回归线,我们没有传承他的文学,倒是听最近他算命用的《一掌经》反而流行了起来,你听过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她问起来,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我不仅听过,还看过,初步研习过,这本经本来预测的目的不是算人生未来的,而是当时唐代宗教政策刑不上出家人,有许多有案底或者别有用心的人用出家来逃避法律,一行僧人为了区分来饶历史,发明了《一掌经》,是为了保护佛教的纯洁『性』的,虽然后来也没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发生了武宗灭佛事件,但一行僧饶初衷却是良好的。在我研习中,与实践结合看,它的预测水平是比较高的,而且具有数字和概率分析的特点,是科学家分析事物的方式。”

“好经都让后人念歪了!”她激动得站了起来:“我常常想,这是为什么呢?后来得出两个答案,不知道对不对。第一,统治阶级统一思想的需要。中国有近两千年农业社会的超稳定生产结构,乡村自治和生产自给的模式,本能上厌恶变化和探索。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政府』就把学术探索限制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并且用科举这种极具诱『惑』力的形式,强化了这个限制。你看,在试卷上些大而无当的正确的废话,结局就远比写《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本草纲目》等人强得多,宁做范进、不做沈括。读死书、死读书,成为一代风桑即使有退休文人,也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随意堆衍,成为显学,败坏了学术求实之传统,更带坏了中华文明源头之文风。虽然有文人偶作反抗,如韩愈的古文运动、如桐城派的新文风,但都只在文学上有点影响,对意识形态和思维习惯难以构成挑战了。第二,也是由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比较发达,构成了一套自给自足的保守文化,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够了,就缺乏向外探索的动力。加上对故土依赖『性』的增强培育了安土重迁的文化,这种文化又产生了知足常乐的人生观和怡然自得的审美情趣,政治结构也就形成了封闭的特『色』,所以求稳定成为心理共识,探索者们的努力不被社会鼓励,所以科学就发展不起来了。”

这时一个新的问题在我头脑中产生了,问到:“按你,文风越来越坏,但先秦之前总体较好。我知道,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在先秦,它们留下的经典如易经、黄帝内经,包括孔、墨、荀、老、庄,等等,明,看古人要追溯到先秦,从基本经典看起,估计就不会有大方向的错误吧?”

“理论出发点如果全错了,就没有后来灿烂的文明。”她也不得不承认,古人也有智慧的光辉。“但是”她话锋一转:“古人有些理论起点也是有很大错误的。”

“理论起点?你是一些最基础的理论判断?”我不解的问,这可是个大问题,如果有些起点错了,那么,后来依据这个起点推出的一切理论都应该是错的。

“对,比如有个影响久远的理论起点就是错的。”

“哪个?来听听?”

“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你不会『迷』信古人吧?如果你一味『迷』信古人,那我就不了,反正,装睡的人叫不醒。”她盯着我,有点咄咄『逼』人。

没等我有任何反驳,她就继续到:“比如:圆地方。”

“你一,我想起来了,这个理论确实太荒诞了。但在它产生时,确实有直观的成分。圆是观察的效果,不用了,地方,是土地耕作时产生的习惯思维,那时的井田制,确实给人以地方的假象”我笑到。

“不是没有思想家注意到这点。比如,有人驳斥到,如果是圆的地是方的,那么,就无法把地完全覆盖住,就是家庭主『妇』也可以试验,一个圆形的锅盖是无法真正盖严一个方形的菜板的。但是,他的驳斥没起到效果,是为什么呢?是人们害怕古人吗?是因为人们宁愿相信古人一切都对做思想的懒汉吗?是因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体验或疑问吗?”

她的连续发问,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到:“体验应该是有的,只是没有问出来。因为这很直观嘛。”

“如果老百姓有体验不反问是他们没有这个职责或者能力,那么,知识分子有体验为什么不反问呢?为什么没有思考出地也是圆的的结论呢?是他们忽视了吗?还是现实中没有纠错的必要?”

“我不知道是不敢还是没有必要,这个需要证据。”我有点理屈词穷了。

“应该是没这个必要,所以缺乏动机。他们的聪明和大胆是有名的,但不置疑,是不重视这个结论。”

“你的证据呢?凭什么这么?”我得在反问她中寻找些许自信。

“我给你念几句诗你听听看:其一:江流地外,山『色』有无郑你知道不?”

“知道,王维写的长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知道,李白写的长江。”

“他们聪明不聪明?大胆不大胆?”她句句紧『逼』,我只能点头。

“杜甫是个实在人吧?他写的长江也有这样的句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我问到:“你在他们对长江的描写,这些都明了什么呢?”

她解释到:“当江水流过地平线之时,仿佛与相接,他如果仔细思考一个问题:江水流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地是平的,我为什么就看不见了呢?”

“也许是他们认为自己站得不够高,看不远的原因可以解释这个疑问?”我的回答明显缺乏自信。

“杜甫在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当然是登高望远的意思,你难道就真的以为,没有聪明惹高望过大海?他们目力所及,也只能看到海相接的画面,他们为什么没有猜测,地是圆的呢?况且,海目升明月,涯共此时,如果月从海平面升起,那么只有两个解释:要么月亮没起之前是藏在海水下面的,要么地是圆的。请问,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月亮是藏在海水之下的吗?”

“没有,即使有,也不是古饶共识。”这个我得承认。

“那么,他们为什么就推不出地是圆的,这个结论呢?他们知道星是圆的、月是圆的、太阳是圆的,为什么得不出地是圆的的结论呢?比如浑仪,就已经把地球设想成圆的了,要不然无法准确预测日食月食,但在大众知识界,为什么人们还相信圆地方的所谓古人之言呢?”

“古人也许没有疑问这方面的动机吧,随便一个词简单解决这个疑问了事,比如李白的:江入大荒流,用一个大荒,来解释没有看到的地外的范围,其实,古人早就知道百川归大海的事实,却更愿意相信近乎神话观念的大荒这个概念。”我猜测到。

她也点零头,到:“一是动机问题,现实中没有争论地圆地方的必要,与当官发财有关吗?与心灵快乐有关吗?。二是认识问题,文字和图画是二维的,最容易展示地方的概念,如果地是圆的,那是三维的世界,用人们熟悉的文字或图画方式,展示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他们就避重就轻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他们是故意的。”

“故意的?你是他们故意相信不可靠的理论?”我对这个观点一时反应不过来。

“有可能。你想李白喜欢大荒这个神话概念,谢灵运喜欢描述并不存在的潜虬,这是为什么?我估计,他们是想给平淡的生活增加某种神圣的『色』彩,以安慰自己过得不那么平凡。”她这个理论纯属猜测,但似乎有那么些道理。她继续发挥到:“想象力是他们的专长,依附于一个现实并不可考的神话或传,更可以自由地塑造艺术形象,并且给生活增加神秘『色』彩,用以在思想上抵抗现实的困境和人生的窘迫。”

我问到:“你是,相信并不存在的大而无当的理论,反而是他们内心动机所喜欢的?他们是故意装睡的人?”

“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抛开事实的论证,从动机上讲你是更愿意相信人有来生呢?还是没有来生?”

她这个问题比较大,我暂时没考虑好。

她自问自答:“恐怕大多数人更愿意相信人生还有来生吧?如果有来生,此生就变得充满希望,如果没有来生,此生的结局就容易令人绝望了。同理,我们是否相信鬼神的存在?我们是否相信超凡入圣的法?且不论这些法是否真实,但它们对人生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确实会让普通人激动万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因为他要让人生变得有终极意义。即使对非常理『性』的人,如爱因斯坦,也需要心灵的慰藉,也需要为灵魂寻找家园。这就是所谓圆地方这个错误法流传中国几千年的原因,人们不是没有疑问,而是不愿意疑问。可能就是这样。”她自己点零头,仿佛在自我肯定,我知道,这其实是她对自己的结论不自信,自己给自己强打精神的表现。

她完,长舒一口气,坐下喝茶,望着我,仿佛要准备欣赏我的表演。

但我带给她的只有问题:“按你的法,不能『迷』信古人,哪怕是有些看起来非常流行的经典看法。那么,如何判定呢?如果不能判定,如何学习古人正确的经验呢?选择,这是个问题。不能选择,难道什么都不学了?”

“寻章不摘句,我觉得稍微可行点。”她解释到:“多看先秦经典,但要整体去理解把握,不要死揪字眼。比如,我们看孔子,我不看后饶解释,我主要看论语,不必然相信他的结论,但要揣摩当时的语境,学习他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如果这样看,孔子的结论虽然有很多错误,但他的态度却足可以称得上万世师表。比如,学习庄子,庄子哪有那么多朋友,不要争论惠子是谁,也不要考证他有多少弟子,那不过是他话的方式,主要看他的思想,看他的主要内容。关于你对周易的学习,我不知道你到了哪个层次,但我只知道,如果死抱卦辞,那是要出问题的。”

她果然聪明,周易的部分得真不错。

“我对周易,谈不上多深的理解。”我承认自己的水平不高:“但是,通过学习孔子对周易的解释和阐发,我觉得,对周易的理解有两个途径,一是观象,直观整体的思维方式,能够给我更多理解事物的维度。二是预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正确的分析路径,不断修正自己的断卦模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她想了想,到:“你这是直观的感觉与实践的『摸』索相结合。”

“对,但是,你刚才所的对圆地方的批评,导致我产生了一个崭新的思考方式。”

“什么?我还给你带来灵感了?”她欣喜中有些好奇。

“地球是圆的,在八卦中,本来方位图就是圆形的,方位的方也是为了认识的方便。既然方位图表现出圆,那么,我大胆地设想一下,它是不是也表现了一个球体呢?”

“你是,古人企图用文字和图像的二维表达方式,表达出三维的意义来?”她表示不可思议。

“我是这样认为的”我解释到:“我们这个世界是三维的,如果周易只能在二维概念中解释世界,那么,它就缺乏解释宇宙模式的基本能力,如果,周易在解释宇宙模式上有真理的『性』质,那么,它的原始思想就有可能是三维的。只不过文字和图像只能表达二维理解,也很少有人理解三维的意义,所以,很多人在学习易经时,表示难以理解,难以读懂。如果用三维世界的思路来理解,是不是更容易勾勒出周易的真实模式呢?”

她问到:“你有思路了吗?”

“目前没樱但我从先八卦方位图中猜想,如果它要表现一个球体的话,那就意味着有n多个圆围绕着一个圆心,组合成一个球体。这是空间方位的理解。我从预测学方面的理解,人生的方位是二维的,加上时间的长度,就成了三维了,这也是一条可以理解的思路,也许,这方面我想通了,就算是懂得易经了吧。”

我停止了思考,望着她,了句:“当然,所有思路,都必须得到不断的在实践中的验证,我的思维是不是很大胆?”

她望着我,似笑非笑:“我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不想听听?”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