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九十章 观察的角度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九十章 观察的角度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佛教理论的整体性与特殊性,在哲学上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了。但在指导具体实践中,我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比如来了妄念怎么办?情绪波动怎么办?身体冲动怎么办?选择困难怎么办?

所有的观察,都要确定一个角度。比如在绘画中,有一种成角透视原理,造成远小近大的效果,这是西方绘画的基础理论。但在中国画中,普遍使用的山水画,大多使用散点透视原理,仿佛作者在好多个点观看风景,最后得出综合的绘画作品。

散点透视,给每个部分的景色平等的感觉,都公平地表现出来了,比如《富春山居图》,比如《千里江山图》。但是,这种貌似全面的多视角图景,出现在一张画上,给欣赏带来了困难。

因为欣赏者是用他的一个角度来看世界的,来看这幅画的,他不可能站在这方寸的图画前,像作者那样去想象,黄山跟长江在一个平面上,居然比例一样大。这是典型的作者主导型绘画,没有亲近观赏者。所以,中国画最常用的功能是文人之间意境的互认,甚至是互嗨,而不是面向普通欣赏者的。

貌似四面出击,实则一盘散沙。我原来有个老师最爱引用这句话。

但西方绘画就不同,按远小近大的原理,选定了距离。按光线与阴影的互衬,给予了角度,欣赏者完全可以理解此时作者的真实角度,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在佛教理论中,就有散点透视的特点,各个理论范畴都有涉及,还彼此交叉,让人理不清头绪,不是过来人,肯定不好明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此,我与阿秋师兄闲谈时,也说过类似的话题。阿秋师兄说:“我不是研究理论的,我注重实践,据过来人说,只要实践到了,理论就一通百通。”

这话我听过好多遍,但始终不明白,理论与实践,难道可以脱节么?

上师又上了一课,基本解决了我的疑问。他这个课的主题是关于修法过程中,理解世界的角度,以及在修法时如何观察与处理各种实践上的关系。

上师从一开始就说:“如果你想理解空性这样大的主题,不如先理解无常,因为贴近我们的体验。”他说完这句话后,最开始解释的方式,居然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的,这让我一方面感到惊喜,另一方面,又觉得上师真的是太厉害了。

无论五蕴还是外在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一切有相的法,通过观察,最后都归到了万法的刹那性上,刹那性的观修可以让我们慢慢去掉对常有的执着,从而契入空性。

我们凡夫无量劫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有它各自的自性(本自不变的性质),从而执着万物的这种相对稳定、相对不变的相对自性,而非绝对的自性。如果你说世间万物都是空的、没有自性的,这对科学家们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只有释迦牟尼佛通过修证,以他的禅定力、智慧力才能观照到万事万物的无常性,也就是无自性。

比如水,我们总是执着水有水的自性,它到海里面是海水,蒸发后到天上降落是雨水,到地下被树吸收又成了树体内的水份,遇冷结冰成了固态的水,转来转去还是水,好像恒常不变,但事实上,这个水的状态一直在变,水混合物的内部成分也在变,甚至一个水分子内部的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时刻都在变。然而,我们一直颠倒的认为这个水一直都没有变,前面提到的是水的物理变化,在化学反应中,当它跟生石灰一起发生化学反应时,就变成了熟石灰;当它被加热到一定时候,在高温高压下就会分解成氧原子、氢原子,这些原子在合适的条件下又会进一步的进行聚变和裂变反应,释放巨大的能量,此外,两个氧原子构成氧气分子,众多氧气分子构成氧气,同样的道理,众多氢气分子构成了氢气。

再看金子,我们总是颠倒的认为它千年不变、万年不朽,是稳定的、常存的,有自性的,却不知道表面看上去稳定、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金分子、原子、电子、质子每一刹那都在运动、都在变化,在1064摄氏度以上,金子能被溶化,当温度达到2807摄氏度时,这些金液就会像水一样沸腾,金能溶解于王水(硝基盐酸),发生化学反应,这就说明金子变了。再比如同样是碳原子,当无数个碳原子聚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晶体,就形成坚硬的金刚钻,当这些原子是以层状结构排列,就成了石墨,所以组合方式、排列方式不一样,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化学性质和表现方式。这样就可以理解从柔软如水到坚硬如钻,这万事万物真的没有稳定性和自性。

再看地、水、火、风,古印度人认为地、水、火、风这四种性质是实有存在的,认为万事万物可能是由地、水、火、风组成的,其实现代科学一看,都是无稽之谈,哪里有地、水、火、风?

水在高温下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火在燃烧物消失后也随着消失了,它的本质只不过是化学反应中能量释放出来的一种现象;地是各种各样的物质组合起来的,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变成别的东西;风大根本就没有,只是空气在流动,哪里有什么风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所以说,没有学过科学的人,以他的智慧很难想象到物质是可以变的,因此,法执很难破;而学过科学的人观察世界的无常就相对容易的多,法执也相对容易破。通过科学的角度可以观察到: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里面有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质子又是由夸克组成的;夸克是一些不稳定的物质,科学家也不确定是什么。

总之,一切万法归根结底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只要是会变的,那么它就是刹那性的。刹那性的东西,有自性吗?有实体可得吗?

刹那本身就是有时间,在这个时间相里它不变,那么,下一个刹那它也应该不变,有一刹那不变就会有两刹那不变,所以说从时间上说,说它刹那生灭还是不对的,还是一个相对说。为什么呢?

因为阿罗汉的智慧观察不到比刹那更短的时间里的物质变化,他就说不变,所以说刹那生灭。在刹那上生了又灭,还是归空了,这个地方是契入空性的一个关键点。

凡夫很少能够理解到万事万物都是刹那生灭的道理,但至少现在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一点很重要,利用这一点深入无常观,就不会执着任何事物。

我们执着一个事物的时候,比如买一辆车子,会分别这个车子是我的、是新的,执着它是常有的,等开了十来年后,在这段时间里才慢慢地发现它在变老、变旧、变坏了,发现了它的无常性。但是今天买一辆车,明天开着也是一模一样,还是崭新的,绝对不会想象到它是无常的。厂家说过三五天,甚至一个月,如果有什么问题还可以换,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没有多大的变化,还是新的。

我们凡夫就是执着万法的相对稳定性、相对不变性、相对自性。当其性质相对不变的时候就贪爱它,然后就执着有自性,有自性就有我了,就开始颠倒、开始造业。

事实上它的本质是无自性的,每一刹那都在生灭,甚至没有生灭,连生灭相都是幻相,根本就没有生过,只是缘起显现,这个是大乘龙树菩萨的思想:

“因缘所生法,吾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万法是空性的。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万法本来没有生过,是幻生,所以没有真的产生过。

我们认为生就是有,生出来了又死了,认为有然后又空了,这样还是有生有灭,大乘空性直接告诉你没有生过,它是幻相、假有、假现、假名。

“因缘所说法我说即是空”,直接就是空性。如果连诸行无常都理解不了,那要理解诸法无我那是不可能的,这两句话要按次第来理解,首先要理解诸行无常。

虽然道理我们懂了,但是没有去实修,没有观无常,就贪着这个贪着那个,失去了就痛苦,起烦恼。如果无常观好了,观身心世界当下就观到它的无常性,心安住在无常上,对任何物体都不会贪爱、执着,就能断除烦恼。

当上师说完这一段后,我顿时升起一种崇拜感。一个地处西南偏远山区的僧人,一个从生下来就是活佛的人,怎么可以懂得这么多现代科学的内容?他的知道是从哪里学到的呢?

上师的讲课进入第二部分:日常生活。他说:“前面讲了大道理,讲了物质世界,也就是所谓有法世界。下面,讲我们的身心,我们把前面的法无我理解为粗无常,也就可以把心无我,理解为细无常。”

这就更引起所有人的注意了,因为身心的问题,涉及自我的问题,不仅每天遇到,而且,心无常,也是佛法最基础的理论之一。所谓四念处,上师今天就讲了两个,最深奥的道理,他讲了一半。

诸行无常里讲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的身心不是同一个法,前一刹那显现的身体灭了,然后下一刹那生起的身体也灭去了,跟前一刹那是不同身体。心相续一样也是不同的,相似相续,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的执着是不一样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根本没有一个俱生的我存在,如果有的话不可能这样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是不同的法。

观无常悟到无自性是很容易的,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的身体已经不一样了,那么哪个是“我”呢?这是从时间上刹那生灭破我执。从空间上就是多体法,身体是多体支分的,这个身体可以分为地、水、火、风,也找不到“我”;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多体法,每一个法都是独立的,都是各有各的种子,各生各的法,没有绝对的关系。虽然有一定的互为缘起,但不是一个整体。

放电影也是这样,一秒钟放了24张照片,并不是有同一个东西在这一秒钟走过去,而是一秒钟放了24张不一样的照片,显现上好像有一个东西移动做了什么事。

世间万法也是这样,并没有不变的我从这里走到那里,而是这个法当下在它的位置上生灭,第二刹那又在另外一个地方生灭,第三刹那又在另个地方生灭。这一刹那在一个空间即生即灭了,下一个刹那在另外一个空间即生即灭。但是他们之间有一个缘起关系,有一个增上缘的关系,也要靠前面事物的生灭来引起后面事物的生灭。每一个都是即生即灭,也是新的事物的生灭。并不是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从这里移到那里,没有移动。万事万物都是这样这一刹那就已经生灭,灭了等于这个事物消失了,第二刹那重新生出来,重新灭掉,这个才叫细无常。这叫相似相续,因为前一刹那的生灭和后一刹那的生灭很相似,这个事物的相状很相似。凡夫把这个相似相续当做不变的“我”来执着,因此就有了贪着、嗔恨、造业、受报、痛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一切万法是我们心显现的,都是八识的显现,并不是真的有万法。境就是指一切万法,万法在外境上好像有生有灭。从唯识的角度来说一切万法心外没有境,也可以说心境不二,境就是我们的心,所以说心外无境。外面我们认为有境界,实际上是我们心识变现的,眼前所显现的一切是我们的眼识的变现;听到的一切声音是耳识的变现;闻到的一切气味是鼻识的变现;尝到的一切味道是舌识的变现;各种身体的觉受是身识的变现。第八识变现山河大地,事实上都是我们心识在动,然后显现一切幻境。就像我们梦里一样有人物、家庭、衣食住行、山河大地,但事实上是我们心的显现,是八识的显现。

醒梦辩论歌讲的很清楚:醒和梦完全一样没有差别。这个时候就说万法没有生,是说万法幻生不是真的生叫无生。万法不生不灭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万法什么都没有显现,而是万法的显现是像影子一样幻生幻灭。万法所谓的生是缘起上显现的有生,所谓的灭是缘起上显现的有灭,事实上根本没有一个法。像各种因缘和合显现出彩虹来,彩虹并没有实有,一切万法有显现都和彩虹一样,是依各种因缘和合而显现的。

通过细无常也可以观到人无我,因为这个“我”是这一刹那有,下一刹那又不是这样多体的法,这样的人无我空性还是观的到。从这个地方观下去,可以证悟人无我。

就像一个家具一样组合在一块,真的有壁橱这个法吗?没有,只不过很多板、钉子组合在一块,这个缘和合了,我们就认为壁橱出现了。任何一个法都象彩虹一样因缘和合,显现上有一个彩虹的像,也是一个缘生的法,并不是真的有什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所生法,它的自性就是空性,所以缘起就是性空。缘起就是一切万法因缘所生,因缘和合生起,起就是显现的意思。

“然而,这些理论上知道的东西,都不是你自己的,对不对?”上师一发问,我们只有点头,这都是书上看来的,我们本身没有直接体验过。

“那好,我们在座的学佛的有长有短,但为什么无法真正体验空性呢?”

这正是我们的大问题,所谓开悟,就是真实体验到空性啊。别人的理论再好,对我来说,都是画饼呐。接下来,上师从实践的角度,对我们常见的修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指导。

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因为朋友的介绍,或者生活遇到一些难以承受的变化等等因缘,于是皈依了三宝。顺理成章地,从此认识许多佛教徒的朋友,大家一起聚会,一起听课,一起谈论佛法。几年下来,自己看起来好像已经成为了一个老资格的佛教徒。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能否确定,我一直都在学佛?也即,我们是真的在运用佛法,修持自心吗?这需要自己诚实地做观察。

首先,最基本的,我是否有真实的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是我们作为佛教徒最先学会的念诵。但真实的皈依却不仅仅是念诵而已,是要看我们的心里是否有三宝。

假设现在,在你们面前放有三百万现金,有人告诉你,如果你愿意从现在开始就离开三宝,那么你可以把这些现金全部带走;如果不愿离开三宝,那么就拿不到这些钱。问自己,我会怎么选?这三百万,还可以是一个显赫的官职,一份薪酬优厚的体面工作,一个美满的家庭,你越是执着什么,就越是需要用什么来做比较和选择。

而这个答案在不同的情形之下可能会有所不同。此刻,在很多人的见证之下,你多半都会回答,要选择三宝。这个答案却不算诚实。你会这样说,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问自己,在无人知晓时,在不会因为选择三百万而遭到轻视时,我会怎么选?这时的答案才能体现出我们的内心究竟认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对于三宝究竟有没有真实的皈依。

其实,过去在印度,佛教徒也会面临这样的选择,而那不仅仅是一个为了观察自心的自问自答而已。曾有一个佛教徒被外道抓捕,被威胁说,你今天如果答应舍弃三宝,那我们就放你安全回家。如果你不肯答应,那今天你必定会死在我们的刀下。这位佛弟子所面临的,是生命和三宝之间的选择。这时他回答说,关于舍弃三宝,我嘴里说一说是可以的,但我的心,永远不可能离开三宝。最终他被外道杀害,以佛弟子的身份,满怀着对三宝的至诚信心,并带着三宝所赐予的无余加持。

所以,尽管我们一直自认为是佛教徒,自认为在学佛修行,但心中到底有没有三宝,这是需要经常做自我观察的。先安静下来,想一想自己究竟会怎样做选择。只有自己向自己的心询问清楚,才能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为什么一定要修出离心呢?如果我们学佛希望的是解脱,希求的是成佛,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学修出离心。出离心没有修好就永远都不可能解脱。有人说,想要生起出离心也是一种执着,故而应当放弃。在证悟空性之前,我们必定都有执着。这其中,有一些执着令我们在轮回中越陷越深,有一些却可以让我们趋近解脱。关于生起出离心的渴望,就属于后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外四前行的这四种观修,对于解脱而言必不可少。就如同飞机没有机翼,便绝不可能飞上蓝天;就如同人没有船只,便绝不可能渡越大海。没有出离心,解脱必成空想,成佛必将落空。当然,在证悟以后,成佛以后,你要放下这种希求是完全可以的。就好像抵达海岸之后,就可以舍弃渡船。但在这之前,证悟空性需要依靠出离心,超越轮回需要依靠出离心。

但看一看自己,我已经生起出离心了吗?我每天修的是出离心吗?

我现在真正发现,你们谁都没有修出离心,这样学佛真的是太可惜了。当然我反思过,这不怪你们,怪我们这种讲课传法的人。我们没有按照佛法的次第去讲授,每天只顾着灌顶,只知道扔宝瓶,不断要求你们做各种形式上的学佛,从来都没有真正引导过你们的实修。理所当然地,你们也就只会做这些表面文章,忙着今天去三亚的海边扔宝瓶,明天去某处的山林埋宝瓶;今天做火供,明天做荟供,后天做烟供。每天都在为这些热闹事而忙个不停。事实上,荟供,烟供,火供,这些究竟值不值得做?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却是有条件的。比如做荟供,这需要严格按照仪轨次第去修持,要求荟供者本身具备一定的修行境界。对于你们大部分人来说,现在最紧要的,是认真观修寿命无常、暇满难得、轮回痛苦、因果不虚。这四项加行必须要修好。完成这一步,之后做什么善法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加持和功德。

今天向大家提一个希望,希望你们,求你们,能够认真观修外四前行,好好修出离心,求你们每天至少拿出十五分钟,投入在这件事上。一天有24个小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晚上必须要保证八个小时的睡眠,白天必须要工作、吃饭等等,但用15分钟,20分钟的时间来修行,这应该不是困难的事。少花一点时间吹牛、玩手机、闲逛,完全就可以办到。

在实际观修时,外四前行中哪一个内容最触动你的心,最能打动你,就要坚持对这项内容做观修。

修行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坚持。你们现在并不是说完全不观修,但观了五天,半个月,最初的兴趣退下去之后,就再也不修了。因为体会不到变化,就认为这样的修行没有意义。修行不是吃快餐,不是去痛片,现在吃了下一分钟就能解决问题。

需要时常想一想我们死亡的时候能够依靠什么?可以花钱买到解脱,买到善趣吗?这个时候,唯一有用的,是自己在一生当中修心的功德和成果。坚持修心,这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极重要的事。

再说到大乘佛子入道之基,发菩提心,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当中也存在许多问题,自己应当做一番观察。

我们的发心,不是真正的广大无量,而是真正的空洞,虚弱无力。

我们早上刚起床时就会说,为度化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这个发心,是真正的广大无量,还是真正的空洞无力?天下一切众生,对于我们而言,已经是一个广大到无以复加,无法缘取的概念。仅仅这样想一想,说一说,谁都可以办到,根本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就好像我可以想,明天早上我的头上要长出七八个角,这完全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想法。

真正修菩提心,不需要一开始就这么广,先问问自己,能不能对身边的人发菩提心?尤其是和自己地位、家庭、学历等等条件都比较接近的同事、同学,对于他们,你能真正发起菩提心吗?对于一般人而言,不会跟远远超越自己的人做比较,比如生意人不会嫉妒李嘉诚,但我们往往会跟自己身边的人竞争。或许表面上不动声色,但我们会在暗地里绷着那根弦,一直关注着某个老乡,或者同学的状况,要和他们一比高下。

这时要观察自己,当他们的事业等取得成功,得到了你所求不得的安乐,胜过了自己,你是为他们开心,还是心里产生了那么一点酸酸的不舒服的感觉?当他们遭遇不顺,你是因为事不关己而觉得无所谓,还是真正为他们伤心担忧。与其总是宣称要为一切众生发心,不如切实地先用这个问题放到心上观照一下。当你真的开始被身边人的苦乐所牵动,你的慈悲心、菩提心已经算是有一点着落了。如果对身边的人都是漠不关心,一来就是要度化天下一切众生,这是根本就没有希望的事。

第二个观察,你对众生是否有过担心?如同是母亲担心孩子,他会不会着凉了,会不会饿了,会不会病了,病了会不会难受,有没有吃药,有没有好好照顾自己……母亲对孩子的担心,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持久坚定,她不会转身就忘掉孩子的冷暖苦乐;也不是虚伪造作,而是发自肺腑,真心诚意,她会为了孩子得到更多安乐而去实践努力,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安全快乐的地方。真实的菩提心,就是从我们对于众生的这份关切,这份担心中修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反之,如果我们对众生从来都没有过担心,说已经生起了菩提心,那就是在自欺欺人。即便已经受了菩萨戒,那也只是徒有虚名,不可能得到菩萨戒体。

所以,虽然菩提心本身的确是缘于一切众生而发心,但它也一定是切实可行的。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在发菩提心,但如果缺少上述的观察,菩提心所缘广大无量的特质,很可能就会被自我虚饰成为一种空洞,根本无法被落实的“广大”。菩提心的广大,是许多个“微小”善心的累积和升华;菩提心的无量,是落实在每一个鲜活个体身上的,那份真切担心的不断聚集与裂变。

最后,关于佛教徒几乎都很热衷的禅定,也需要做观察。

首先应当有一个正见,究竟什么是禅定?禅定不是指头脑里空无一物的呆滞,禅定反而是,允许一切都可以发生。

禅定也分为很多种,不仅包括修空性,观修外四前行,观修菩提心,都是一种禅定。比如,观修外四前行时,先要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一切烦恼妄动都先放下,然后就开始思维法义,比如人身难得,轮回痛苦,因果不虚,或者寿命无常,这种观察就是禅定。

比如修菩提心,同样先要让心安静下来,不再继续对各种外境做分别,起烦恼。接下来再按照上师传授的方法修菩提心,比如观修四无量心,或者知母念恩的七重因果。同样地按照这种方法,最后再观修空性,思维人无我,法无我,刹那无常,都是极殊胜的禅定。

上师终于讲完了这一课,给我们的启发太大了。除了理论上搞清楚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外,不找到了着手点、契入点。就像官场上所说,找到了“抓手”。

在我们的实践上,自己也得到一些体会。按上师的教法,学佛修行就一定要用这些观察去询问自己,如以明镜鉴照自心,才不会学佛学得糊里糊涂,才是真正的修行。缺少这样的自我审视,仅仅是拿个念珠,绕个佛塔,在佛像前供灯供香,这也许会有用,会带来一些平安健康的好运,因为三宝的加持力一定真实不虚。

但这个作用能有多强的显现,需要观待各方面的因缘。不说解脱成佛,即使是对于现世的安乐幸福,也绝对不是有行持就必定能感受到利益的。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用佛法来修心。将佛法落实于自身,落实于身边的行持,这才是随时都能利益自己的修行。

当然,印象最深的那句话,却让我找到了禅定的真正秘密:“禅定不是指头脑里空无一物的呆滞,禅定反而是,允许一切都可以发生。”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