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五十章 各自上归程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五十章 各自上归程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正月十六到了,也是大家离开这茅篷的日子。有的人计划中的日程也满了,还有的人因为并没有打七的心,是来看热闹的,都收拾行李,回家了。

我与万师兄等人,要参加打七的,按明福师的要求,帮着庙子收拾好卫生,归置好物品,给菩萨上了供,明福师念了经,我们才踏上回崇圣寺的路。

当我们离开最近一个山梁,回望这红土『色』的茅篷时,心里还有一阵留恋。我们来的百十号人,最终坚持参加崇圣寺打七的队伍,不过二三十人了。

人生聚散虽然是常态,但相处久了,也有些感情。那溪水仍然不倦地长流,而在它身边洗衣担水的喧闹,已经不在了。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仿佛不在乎听众是否在身边,溪水仍旧不紧不慢地欢唱,它的声音时时在变,又仿佛从没变过。

那茅篷够简陋的了,但它毕竟容纳了我们的身体,为我们挡过风寒,再艰苦,也曾是自己的生活与足迹,还是有感情的。

我懂得了那个道理:头陀不三宿空桑。况且,在这里,我们失去了那可爱的、纯粹的,小胡。

不到两个小时,我们这支队伍,就到达了崇圣寺,我们出发得早,到达崇圣寺时,也才上午九点。

简单洗漱了一下,刚把行李放好,明成师就来了。

“大家准备一下,九点半,到大殿,听法『露』师开示。”

怎么这么快,就要参加打七了吗?我一脸疑『惑』,望着万师兄,他对我笑笑,低声说到:“起七前,法师都要说一段,某紧张。”

当大家自觉在院子集合时,刚好九点半,我们一起到大殿后一看,哟嗬,已经有近百人已经坐在里面等我们了。当然,在这众我人群中,我一眼就看见了钱师兄。

人群中你如果想寻找的人,也在用目光寻找你,那你们眼神交碰的时间是很快的,这也许是心理上的快捷『性』吧。

大家盘腿坐下,又是唱经上供的,一堆仪式下来,比过去听法还要隆重些。周围,一些和尚拿着香板,很威严的样子,而我此时的心态,如同当年刚进部队进的新兵。

在众和尚的拥簇下,法『露』师盛装出席,袈裟锡杖,有木鱼引磬,有赞颂经咒,庄严而神圣。如果没有到这种禅堂,没有这种经历,是很难体会,什么叫庄严的。

他坐下来,等仪式搞完,就开始讲话了。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今天座上的几位大居士要我来给大家讲几句话,但是我不会讲话,那么就把这几十年来我个人修行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拿来跟大家聊一聊吧。”

在坐的有和尚有居士,还有我这种没有受过戒的人,他为什么,单讲居士呢?

“过去我们打七,这个时节,一般是从正月初二就开始了。大家知道,这些天庙里搞活动,配合地方,与众结缘,才推到今天开始的。有的人这些天很烦,说天天跟外面的人打交道,身也不清静,心也不清静,念佛更困难。我要说,世上的事,哪个有不难的呢?最难的是什么?是了脱生死,这七天,有没有英雄豪杰,把这个天下最难的事,解决了呢?”

这一问,估计是有针对『性』的。那些留在庙里帮忙的和尚与居士,本来是求法,结果碰上外部活动,估计有些想法。但法『露』师说到了脱生死,又不得不让人振奋。

“我本人是搞禅宗的,出家以后,有幸先后亲近了几位大善知识,所以自己虽然没有什么修持,也勉强觉得几十年的光阴没有白过。今天各位让我来讲禅宗,那么我就先讲一讲禅宗的渊源。大家一定都知道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的典故——‘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这就是禅宗这一顿超法门在印度,从迦叶尊者始,禅宗一直流传了二十八代。到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的时候,他远渡重洋到中国来传法,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传法给二祖慧可,慧可传法给三祖僧璨,僧璨至四祖道信,之后是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我也是这个宗门下的,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十四代了。”

我看过禅宗源流图,知道所谓多少代的大概情况。他是第四十四代,那就是目前最高的辈分了,大概相当于虚老和尚徒弟的辈分了。

“什么叫做‘禅’呢?‘禅’,就是‘禅那’,翻译成‘静虑’,就是我们思想清净地去来回思虑。又翻成‘思维修’,我们可以在这个思想上去来回思维,去修它。禅宗这一法,现在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在这门下,依此用功办道、开悟的人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了。在过去唐朝、宋朝、明朝,甚至于清朝,还有少数开悟的,像虚云老和尚,来果老和尚都是属于清朝的——这以后开悟的都没有听到。是不是没有开悟的呢?开悟也有大、小之分。如我宗门下,大悟十八,小悟无数。为什么我这样讲呢?我们对于一桩事物不明了,最终明白了,这就是一种‘悟’,这是一种‘小悟’;‘大悟’是彻底明心见『性』——二者完全是不同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尽管他谦虚,但他说有十八个人称得上大悟,难道与前面那老和尚,说的是一件事?在一个打七活动中,一个香板响,十八个人超脱?

“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

可以说是很明白了,你有一件事始终怀疑着,就不会想其它事情了。

“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的是谁’——我明明知道自己念佛,那么这个念佛的究竟是谁呢?在高明寺,来果老和尚就提倡‘念佛的是谁’这个疑情,就是教你在‘念佛是谁’这四个字上面去来回地、反覆地‘参’。”

直到今天,具体说,前几天,那老和尚,也还抱着这个法门的。历史真长啊,近几百年,都没变过。

“禅宗中还有‘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疑情。总而言之,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成就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不论用哪一法门,都是为了降伏其心。降伏什么心呢?就是降伏我们尘劳、烦恼、无明、贡高、嫉妒、人我、是非这一切一切的心。为什么要降伏这些心呢?因为这些心,都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我们从无量劫到今天,在六道轮回中滚来滚去,都是因这些而起。有这些心,才有这些轮回;如果没有这些心,就没有这些轮回了。”

如何降伏其心,就用话头所引发的疑情来约束吧,从理论上,是这样的。但实际中,我根本不知如何下手。

“本来我们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为什么今天还有这一切一切的东西呢?都是由于我们自己所造成的。过去古人也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性』相近’,习气就远得很!本来我们自『性』的心是很清净的,因为有了这些习气的污染,才有我们今天的生来死去、死去生来,才有六道轮回。那么我们今天学佛用功,就是为了消除一切心,消除一切尘劳、烦恼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怎么去消除呢?不是说我们把这些东西都甩掉它、不要它——这些东西都是‘无相’的,既‘无相’,怎么去甩掉它?我们的罪业也是‘无相’的。因为普贤菩萨讲,我们从无始到今天,由身、口、意所造的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有相时,虚空都不能容受。”

无相该怎么理解呢?是没有固定『性』质或者所在的意思?

“既然这些罪业无相,那么我们怎么去消除它?不是我们拿一个什么思想去消除它,也不是拿一个什么东西来消除它,要拿我们这个心来消除它。我们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心、一个念。既是一个心、一个念,为什么你这里在用功,那里还在打妄想呢?是不是有两个心两个念呢?不可能。如果我们有两个心、两个念,那么我们将来就成两个佛了,我们在用功的人,只有一个心、一个念。我们修行人在用功时,知道有了妄想,那正说明你在用功。如果你没有用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妄想’。为什么?我们一个人活了几十年,一天到晚都在妄想里头。我们的生死及与其相关的一切,都是由妄想所造成的。不去用功,就不会察觉这种状态,因而也就不知道什么叫‘妄想’,什么叫‘用功’。如果你今天能够知道有了妄想,那就证明你的思想还在用功。”

这是说真妄不二吗?

“我们这个功夫,就是要我们问‘念佛的是谁’,要在不明白处——‘谁’字这个地方去参究。有些人不明白,不明白这个地方,谁;再问它一句,到底是谁——反覆在这个不明白的地方‘谁’字上来回地参下去。你能够在这个地方一直参下去,那么这个疑情,就不仅仅是一个不明白,而是很有滋味的了。我们真正有了一个疑情,就会明白,这个疑情的力量是大的。就像我们吃东西,越吃越高兴,吃酒、吃饭,好得不得了地吃,那个滋味很好的。而我们的功夫要在不明白这个地方、这个疑情上来回地去追究。所以我们只要一把疑情提起来。功夫就得现前。好了,你就在这个疑情上绕来绕去地参究,看看到底是‘谁’,就在这个‘谁’字上去用功夫。”

我听有人说,老是问这个谁字是话尾功夫,不是话头。按法『露』师的说法,所谓话头,就是一个疑问,只要抱住一个不变的疑问,就可以制心一处吧。

“当我们粗粗地用功时,还是有妄想的,这个妄想很厉害,按我们宗门下的讲话,叫‘一人与万人敌’。什么叫‘一人’呢?‘一人’就是我们参话头的这个念头;‘万人’呢?就是我们的这些妄想。这些妄想很多、很厉害,你不打,它们自己也会打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它几十年已经熟透了。而我们的功夫,却用得很少。譬如你现在三十岁,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你有没有用三十年的功夫啊?没有。但你要知道,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你打了三十年的妄想,妄想已熟得不得了。妄想既已熟得不得了,它就成为‘细念’;而我们用功的这个念头儿,是个粗念。这个粗念在上边,细念在下边,所以我们参‘念佛的是谁’,一会儿就不知念头儿跑哪儿去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拿着话头这把剑,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但是,抽刀断水水更流,怎么办?

“它还要翻起来,这个‘翻’,我们用功的人叫‘翻业识’。‘翻业识’是不是把它去掉呢?不能去、不要去。不要去的原因是什么呢?宗门下如果让我们一心一意去降伏这些妄想。这些东西,就好比‘搬石头压草’——你看到地上草很多,去搬一块石头把草压下去。看那个石头,面上没有草,是不是啊?但你把石头搬起来以后,那个草照样还是一样。所以我们用功的人要‘斩草除根’,这是最主要的。如果不能斩草除根,而是搬块石头来压上,那是没有用的。这点希望各位注意。”

对啊,最困扰我的,也是这种情况,越想除妄想,妄想越多,除的心也越急,最后坐得不耐烦了。

“不要专门、有意地去压这个妄想。但是不压,用功时妄想又很多,怎么办?那就你作你的,它搞它的。为什么这个‘它’这么厉害呢?我不是讲了吗,它已搞了很长时间,它已经熟透了。你这个‘家’,你这个身体,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它所造成的。现在你从外头领进一个生人,要把它赶走。而它已霸占你的‘家’、身体那么久,一个生人想将它赶走,真是不容易。它就是要跟你拼命,也要跟你打。所以我们用功的人,只有你作你的,它搞它的。我经常打这样一个譬喻:好比妄想是十分,你用一分的功夫,妄想便剩九分;用两分的功夫,妄想便剩八分;用三分,妄想剩七分。你用功越多,妄想剩的便越少。”

禅宗不是讲顿悟吗?此时他所讲的,仿佛是渐除。

“而我们之所以不能达到没有妄想的程度,是因为我们功夫不够深,思想不能统一。如果你的功夫深,那么有了功夫就没有妄想,有了妄想就没有功夫,那就‘时时相通’了。一方面我们用功的时间还是太少,另外我们用功的念头还是一个粗念,而打妄想的念头还是细念,因为它已熟透了。如果我们用功的念头最后成了像打妄想这样细的念头,就好了,那就是不参自参、不念自念、不疑自疑了。”

我现在是不是能做到这样呢?

做不到,所以只好由它去。它要进来,就不管它。功夫越来越深、越来越牢,妄想自然越来越少。所以参话头也好,念佛也好,或念经咒,都要好好用功。

“所谓‘打得念头死,法身方能活’,念头打不死,法身不是能活的。所以我们要想把妄想铲除掉,就要好好用功。要从根本上彻底地把它铲除,这才是真用功。我们现在用功的人,都是在静坐上面用功,但一动起来就没有功夫,甚至在定中的时候,这个功夫还没有把握。什么叫‘把握’呢?刚才我提到的‘念佛的是谁’,这个不明白,不是完全的功夫,是要在这个不明白的地方起疑情。为什么要起疑情呢?古人讲:‘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就不悟。’我们有了疑情才能悟。为什么有了疑情才能悟呢?大家想一想,因为这个疑情,它真正地功夫得力,可以疑成一团、打成一片,什么妄想也没有;真正地功夫得力,可以忘身心、忘世界,一切都能忘的。”

打成一片,说得容易,我还没见过哪个有这功夫呢。

“我们用功的人要达到这种功夫,不是一下能做到的。当然过去古人、祖师都是一闻就开悟。一闻就开悟,那是在什么时候?那是在唐朝到清朝,那个时候的人善根深厚。可是我们现在,越到后来众生的孽障越深重,善根福德越薄。要知道,那些用功用得好、一闻就开悟的人,已经走了很长的路,我打个比喻:比方我们去广州或香港,这一千里路,我们是坐飞机、火车,搭汽车,还是步行?当然我们坐飞机最快了,是不是啊?火车要慢一点,汽车更慢一点,步行就更慢了。但是不管快慢,总是要走;几时不走,几时不能到。所以我们佛教,最主要的不是讲,讲得再好,那都是假的;最主要的是要行。我们一定要行才能到家,不行不能到家。”

此时,我思想又跑题了,我幻想中,那老法师,正艰难行路,行在云南到江西的路上。

“我们用功的人,首先要从静中对于我们的功夫有把握。怎么叫‘有把握’呢?静中你一坐下来,把功夫一提,哎,功夫就现前,那个疑情就现前。但是这个疑情,有时现前、有时不现前;有时提起时间不长,马上又没有了——所以我们用功的人,最主要要有惭愧心。古人讲,我们用功的人要如丧考砒,像死了父母一样,有痛切的感受,用一颗真切的心来修行。所以古人来求法、来用功,他那种思想不是随便的。”

决定越大,用功就越狠。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随后,又举了二祖问道于达摩的故事,不再赘述。

“想起古人,他的志向大,善根深厚,求法的心切,因为有他这个样子,马上‘觅心了不可得’——找那颗心,找来找去找不到——就开悟了。那么我们现在找自己的那颗心也是找来找去找不到,是不是开悟了?显然不是的。所以有时,我们用功的人,要发大道心,要发惭愧心,要发生死恳切心。如果没有发这些心,我们要想把功夫用好,很不容易。这桩事情,从无量劫到今天来,都是向外驰求,我们今天却转过来找自己;那么既是找自己,如果不能发一个惭愧心,不能有一个大的生死恳切心,要想把疑情提起来,是很不容易的;要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也是很难的。”

向内找,找出念头的根由,这从思路上讲可以,但从『操』作层面来看,是很难的。并且,后面还有一个更难的入流忘所,我连理解起来都困难,何况做到。

“所以在这里,我要讲讲古人的这种生死心、恳切心,这种大毅力。今天在座的大家都是佛菩萨的弟子,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好好用功办道。但是谁能开悟呢?人人都可以开悟。为什么人人都可以开悟呢?因为我们大家都是未来的佛。未来佛的迟早呢,要看我们用功的迟早,看我们福德、智慧程度,看我们培福修慧、利益众生、成就众生、结众生缘的程度。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能照着做,将来一定会成佛,会了生脱死。”

虽然他语言平缓,但大殿空旷,人群安静,他的声音有一种回音。他身后的菩萨金光,仿佛也在回响着那声音,反『射』下来,有一种神奇的效果。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