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三十五章 小胡的打算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三十五章 小胡的打算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本来这位法师的,我们也是抱着听听试试的态度来的,相当于长见识,走马观花的形式。但他带给我们的观念,却是复杂的。

他打破了我们习惯的对修行的模式与范例,让我们无章可循,就像习惯了拐杖的人,突然丢掉拐杖,哪怕四肢健全,也不知道如何走路了。

“你要杖柱子,我就给你杖柱子”。我记起了某位禅宗祖师的话,我在哪里寻找这种杖柱子呢?

也许对于一个老修行来说,这位法师的警示有意义。但对于我这种没有入门的新人来说,却坠入了无法可依的地步。

好消息又来了,明天,有一位法师,来自云居山的僧人,要来报告他的体会。云居山,万师兄曾经去过,他了解这位法师。小胡在那里长住过,更为清楚吧。

而当我问万师兄打算时,万师兄说“他人我见过,像个农民样,但没听过他,不知道,他能够带给我们什么。但是,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小胡,对不对?”

对啊,小胡与小戴的约定,会不会因为这位故人的到来,而突然变卦呢?

人生充满着意外,我与万师兄这种无事之人,总有事情来填补我们的空虚。这位客僧的到来,至少让这几天,我们可以不那么无聊。并且,云居山是虚老圆寂的地方,他最后的亲传弟子,都在那里。目前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中,也有许多在那座山修行过,可以说是禅门正宗了。

当然,云居山和尚来崇圣寺,都是虚老振兴的道场,也算是回娘家,宗教上的交流是频繁而自然的。

但是,对于小胡来说,这是一个考验。按理来说,他要听说过去熟悉的法师来,肯定想见一面的。或者说,是要坚持听一听的。他乡遇故知,这可是中国人常说的大喜事。

但那个小戴,他们有两天之约,在大理苦苦期盼,就因为这件事,而改变了终身的轨迹吗?

有的事叫错过,有的事叫机缘。无论你如何理解,都有一种人生难得把握的感觉。就像量子世界,如果你不亲临人生,无法确定猫的死活。

人生不由想的来,我自己的一生,就是由各种错过或者意外而构成的。人们之所以不相信因果,是因为因果的连续『性』,我们很难体会得到。但意外的偶然『性』,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如果生活由偶然组成,那么,因果有用吗?如果人生道路与个人际遇不是连续自洽的,那么,理论有用吗?

我在用易经算命时,有这种感觉。比如说一个时间起卦的方式,这个时间究竟意味着多大程度的决定『性』呢?如果时间有决定『性』,那么人的命运从出生那天起就定了。如果没有确定『性』,四柱预测就失去了准确的基础。但实践结果,却在乎于两者之间,大部分都是准确的。

什么决定着我们的人生?什么决定着这个世界?是规律?是道?是人心?是神?

如果找得到答案,我们现在的行为,还可能有点意义。至少,试错也算是一种探索。如果根本就没有答案,那我们在这里,纯粹是浪费生命。

把找答案这个过程,变成了生命的一种方式,我想起了那《信使之函》,当年与小池一起背诵的句子。上帝交给我们一封信,让我们投递给收信的人。但是我们既不知道信的内容,也不知道,收信人是谁。我们穷其一生,都在寻找收信人,都在投递的路上。

小池说过一种可能或许,那封信根本就没内容,而收信的人,只是你,作为投递员本身。你的命运,就是在上帝的欺骗下,走了一生的路,找了一生的人。

所以,她选择,不相信命运,她打信丢了,准备四处『乱』走,只与自己喜欢的人搭话,不管对方是不是收信的人。

而我,想追求道的本身,如同我想知道答案。如果算命,当年也算是追求道的话,那我就是想窥破天机,直接打开信封,看信的内容。但我知道,这个信封是打不开的,因为连董先生也没打开过。如果打开了,猫是死是活,已经改变。窥透人生的人,就已经不是人了。作为人的『性』质,他已经死了,作为神仙般存在着,神者,非人。

或者,佛教中,存在着悟道的圣者,他们或许已经知道,谁是收信人了吧?但是,他却不说出来。为什么呢?

如果他们知道,根本没有收信人,为什么要骗我们苦苦追寻?或者说,自他不二,这个意思已经透『露』了,收信人不存在,也不是别人,也不是自已,是不是透『露』出,这是一封根本不需要我们投递的信件?

“歇即菩提”,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是叫我们放弃这个任务?如果没有任务,人生的意义何在呢?如果人生没有意义,那如植物一样的苟活,那种长寿与世无争的生活,是我们想要的吗?

“哎,正找你们呢,原来在这里。”小胡的声音,把我拉了回来。他过来了,此时,万师兄正注视着我,虽然他对我走神的习惯已经熟悉,并且保持了最低限度的打扰,但他那好奇并带有研究『色』彩的注视,还是能够刺激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我在这里陪庄师兄发呆呢,怎么样?”万师兄明白,他没有权利干扰小胡对未来生活的判断,所以,顾左右而言我。

“我东西收拾好了,准备走了。”

他如此自然而轻松地说出这句话,我们还是感到有些意外的。我们是如此相互了解,根本不需要客套与废话。

“那法师不好?你应该认得的。”我觉得,小胡肯定比万师兄,更了解那位即将到来的江西法师。况且,小胡不仅在云居山长住过,他还是地道的江西人。

“不,他很厉害,我知道的。”小胡说到“我在云居时,他是唯那,很威严的。”

这相当于纪委书记,主持戒律与惩罚的人。在传统寺院中,维那是纲领职事,掌理众僧的进退威仪,非但要佛门的规矩熟悉,而且要喉咙好,资格老,佛事活动的一切节目,都要由他来宣布安排。今天的维那,也担任举唱、回向等。

在那样正规的道场,担当这一职务的,肯定是戒律精严的。佛祖临终时说,以戒为师,是相当重要的原则。况且,戒律精严的人,本身就是福田,莫说听他的法了,就是对他布施,也是种下福德的善因。

“威严的师父来了,你就跑了?你是不是这段时间不守戒,怕了?”万师兄开玩笑。

“我又没受戒,何来破戒?更何况,老师父来,所讲的法,与我今后,要修的法,不是一个路子了。”

他这话里有话啊,我赶紧问到“你还要修法?什么法?”

“活法,如何像一个红尘人,认真地活一次。你们都是这样活过来的,我怎么敢跳过这个阶段呢?活一回,看一看,世间事,参过了,出世间,再回来。”

小胡虽然完全用的是佛教的语言,但说的是生活人世的事情,对比之下,有一种距离美感,或者说是思维张力,显得很有诗意。

爱情是一种病,如同酒醉一样,会让人胡思『乱』想,打破思维与习惯的束缚,进入诗歌的状态。李白就是这样的情况,以喝多为名,『乱』想『乱』写,自己颠狂,让人颠狂。

“你是否定了以前学佛的自我吗?”万师兄提问,总沾些哲学的酸腐气。

“不,是更广泛地楔入。种子在那里了,只等机缘。我如今机缘已转,就顺其自然,对不对?”这明显是自我开脱,看得出来,他是兴奋的,轻松的,完全不把万师兄的问题,严肃地看待。

我得考验一下,他的决心。因为刚开始恋爱的人,总是充满着妄想与期待,总是以颠狂的方式描画未来,总是因冲动而选择、因激情而行动。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生活的琐碎,会产生后悔的情绪。这种后悔如果产生,将不可避免地让小胡的人生,注定一辈子灰暗。

“小胡,你冲动了,你不理智了。这你瞒不了我,如果你纯粹按自己现在临时出现的感情冲动,决定你的选择,你难免会后悔的。你想想,如此好的学佛种子,如此智慧的头脑,应该思考人生大问题,追求大真理。怎么这么没志气,被一个女生『迷』『惑』得,不能自控?”

“庄师兄,你是怕我飘了,是吧?飘了,有什么不好呢?况且人生苦短,有飘的机会,为什么不飘呢?你们这是嫉妒吧?”

他这种调皮的反问,更显示出他内心的喜悦。是的,破坏一个人的喜悦,有点不道德。但是,以他的智商,肯定知道我问话的目的。他故意这样说,以这样的语气,只不过想让我把话说得更明白些。

一个正常的年轻人回来了,一个骄傲的学霸,一个有斗志不怕竞争的男人,一个有语言机锋喜欢调皮的孩子,生命力,从他的语气中产生,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而我本人,也好久没有跟年轻人在一起了,作这种语言冲突的游戏。

“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内行人墙外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我念完这段苏轼的名句后,说到“小伙子,你没经历过真正的爱情,如同你没有真正进入过恋爱的围城。那是感情的困境,你走不出激动与烦恼的交织,你无法容忍冷淡与平庸。听我一句劝,万一小戴不爱你了,或者你不再那么爱她了,你怎么办?”

“庄师兄,你是在哄我吗?爱情来了的时候,你能够挡得住?除非你没真正爱过。来也就来了,如禅宗祖师所说,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心无挂碍地面对自己的激情,不也是修行吗?”

好一个避实击虚,好一个转移话题。小胡的智商一旦被激活,是无法阻挡的。

但是,让我悲哀的是,我确实没有真正的爱情。原来刚开始跟小池在一起的时候,我只是觉得,那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她如同一个女神,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况且,我也没有勇气,想象跟她结婚后的日子。其实,在她之前,乔姐就已经分走了我部分关于身体的激情。

一个不纯粹的男人,不配享受最纯粹的感情。后来的妍子,我无法定位,无法说出口,因为太复杂的因素综合组成的感情,不好分析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原来年轻的时候,在读大学时,羡慕那些花花公子,有时间有钱长得帅,嘴巴甜。他们可以经常换女朋友,获得许多女生的感情。美女云集的日子,估计是许多男人的梦想吧。

但今天,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所有爱情,最珍贵的,不是你占有过多少人的心,而是你是否最疯狂地激动过。你自己是否经历过那种神圣,那种不顾一切的激情,那种从天堂到地狱的轮回,那种超越生命的幻想与伤痛,那种在一念之间突然发现的永恒。

要找到这种自我,非纯粹的爱情不可。你应当是个纯粹的男孩,你应当遇到一个你把她当神的女生,你应当有完全无计较的疯狂,你应当从来没真正经历过另外的女人。

只有纯情的种子,才有可能遇到内心的爱情之花。到处采摘的人,只不过是个农民,不是欣赏鲜花的人。

真正的爱情,就是遇到自己心中的神。那些纯情的男生们,希望你们如小胡一样,可以遇到自己内心最无私或者最自我的感情激流,让自己忘我一回,做一回自己的神。

在我发愣的当口,万师兄当然也不会错过话题。他问了小胡未来的打算。

“我去找小戴,马上去。我觉得,她需要我,这是我最好的价值,被人需要是幸福的。我需要他,跟你说过,我的孤独冷静和茫然,都是她给我治好的。互相的需求,为什么不呢?”

“理解理解,就是臭味相投,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意思”万师兄这个比喻相当幽默了。“你们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吗?”

“我们商量过,当然也没说得那细,大体上有个轮廓。我先跟她到厦门。我准备考个厦门大学的研究生,专业嘛,到时再说。”

“为什么要考研?”万师兄对教育是比较了解的。

“是小戴要求的,她说我读书这么厉害,不能荒废了,我天生是做学问或者研究的料。我觉得,她说得还是有道理的,读书这事,我就没输过。”

我觉得万师兄这种问题,很有实际意义。普通年轻人恋爱时,常常快活一天是一天,不作长远打算。我们作为老大哥,当然得劝小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

情浓总有变淡时,而生活的平庸,如果没有事业的支撑,家庭是很难继续下去的。我的父母、小胡的父母,都作出了失败的示范。一个父母婚姻不幸福的家庭出生的小孩子,是不太容易组建起一个幸福的家庭的。

幸福家庭的模式相似的,但问题在于,无人示范,所以难学。我父母不幸福,我就无法直观地学习,如果当好一个男人,如何的女人才是好的女人。没有标准与参照物,所以经常错误判断家庭的矛盾。如同一个驾驶飞机的飞行员,在蓝天与大海之间,经常搞反了天地。

比如你爱你夫人,但如何正确地爱一个女人,那在大量日常生活中,往往是你原生家庭中,你父亲教给你的。用你父亲对你母亲的方式,就是正确的方式。

许多人感情失败,不是对对方没有爱了。而是,不知道对方的需求,没有用对方需要的方式爱。方法不对,原因是缺乏直观的学习。所以,在古代,那些父母包办的婚姻中,也有幸福的例子。除了社会制度与礼教的约束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各自来自幸福的家庭,相似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导致夫妻双方对事物有共同的看法。这种契合度,是过好日子的基础。

“那小戴干什么呢?”万师兄问得具体。

“她已经有安排了,她父亲给她在厦门找了工作,毕业后就直接去上班。我读我的书,她上她的班,这样也好,各有努力的方向。”

“万一,我是说万一啊,你们感情发生变故了呢?万一两人吵架了呢?你知道,我作为过来人,这是难免的。你怎么办?”

“不管她是什么原因生气或者吵架,我只要想想,在这山上,她是那么单纯地喜欢过我,她是那么依赖过我。我继续当她依赖的那个人,我永远没变,在感情的原地等她。她若来,就来。她若不来,就不来。”

好伟大的誓言,还是当着我们说的。这真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了,只有这种纯情的男生,才会有如此神圣的想法。我想起孙悟空出门前,与老朋友的对话。

“大圣,此去何往?”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任何感情,如果发展到极致,但自带宗教般神圣的光辉。

“好吧,假如她永不回头,你该怎么办呢?”

“我再回到这山上来。”

“不另找一个?”

“爱情只有一次,给过了,就没有了。我在她面前失去过自我,就像这两天那位法师所说,所有法,只要还有一个我在,就是不对的,任何形式都是错。我就失去自我一回,我就燃烧自己一回,看到底能够发生多大的光亮。如果光亮熄灭,我希望有一阵风,吹光我留下的灰烬。”

勇气是勇气,只是太伤感。我赶紧进入,得转移一下。我问到“照你这样说,法师所说法,反而坚定了你恋爱的决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他想了想,说到“处处是道场,时时在修行,这是对心死之人的说法。我心没死,所以,处处都不是道场了,做任何事都错。与其这样,我就让心活一回,向死求生。我只知道此刻我的心为什么激动,我不管明天会有什么结果。当然,适当的心理准备我还是有的,两位师兄不要为我紧张,我的心理承受能力与自我生存能力,还是没问题的。”

“你就这样抛弃了修行的道路,不觉得可惜吗?”这恐怕是我最重要的问题了。他试图追求世俗的美好,这没有错。但是,如果行动失败,又后悔,就不应该了。

“我并没有抛弃修行啊?”小胡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万师兄也睁大了眼睛,一知道小胡,对此作何解释。不会是六世的那些话,来忽悠我们吧?

“这也是我最近想到的,也是法师时,我得到的体会。我要说,修道就是修心,这恐怕是没什么问题吧?”

这个大前提,我们不得不承认。心外求法,是为外道,这是佛祖规定的。

“心处于不定的状态,所以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指,心的状态是瞬时变化的,在这变化之中,有一个不变的主宰,可以谓之空『性』,也个前提,你们也不否认吧?”

我们也被迫点了点头,不知道,他用大小前提,能够推出什么结论。

“在变化中找不变,寻找到空『性』,我做不到,你们现在也没有做到。所以,我们只能找相对确认的现在。而现在,我的心,都在小戴身上,她就是我的菩萨,我把对她唯一的心,当成修炼,这不是也有万法归一的训练手段吗?”

他这是退而求其次,把现在可以稍微确认的心,强烈的心,当成绳子。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念佛还是参禅还是持咒,制心一处,是抵达真理的必经之路。他把对小戴的感情当绳子了,紧把绳头做一场,也没什么不对的。因为此时他最强烈的唯一的神圣,就是爱情。

“况且要破除自我,先得认识自我。我原先没有参照物,无法认识我自已,但是小戴,却让我感受到自我的样子,这不也是修行的过程吗?按大师所说,任何事情都可以作道场,爱情也并非不是道场。”

虽然结论我们不认可,但他推理的过程,哪怕是诡辩,我们却无法反驳,是逻辑错了,还是他成功地骗过了我们?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