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三十三章 我们的争论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三十三章 我们的争论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下午的法会完毕后,我们先回到各自的茅篷,整理东西。这个地方叫做茅篷,其实就是土墙小屋,上面盖了一层茅草,但栋梁及支撑板,还是木头棒子组成的,比较牢固,住人没问题。

屋内就是一张木板,搭在两块石头之间,可以算作床了。厕所,是在屋子外两面约十几米的地方,是个旱厕。这是典型的农村厕所,积下来的粪,可以浇农田。我看到,这里有一大片菜园。

想当年,虚老和尚在此时,崇圣寺的菜园,还出现了一个传奇的大师,其经历,大约与六祖相似。他最开始因贫困生活,来到这里种菜,因无文化,不能参加寺庙的念经打坐,求老和尚得到一个念佛法门。

从此以后,他就整天念佛,做任何事都在念佛的道场里。最后,他得道了,用所谓三昧真火,将自己焚化。这个故事是虚老和尚亲述的,也得到当时许多见证人的证明,是近代佛教史上的一个传奇。

种菜得道与六祖的舀米得道,好有一比。江山代有才人出,此生何缘能亲见?

而洗脸的地方,大约只有旁边那条小溪了吧,水是清的,长流不断,只是缺少水桶,不好将水打回来。好在庙子里有,可以借用。这个所谓的茅篷,门都是象征『性』的,用木棒夹上竹席,就算是门了,当然也没有锁,只是起个抵挡风寒的作用。

如果你不将财富放在屋里,根本就不需要锁门。路不拾遗,除了是民风好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地上遗失的东西不值钱。夜不闭户,不一定是风气好,有可能是门户内,根本没什么东西值得偷。

有老人回忆前几十年那良好的社会风尚,说一个官员贪污了几块钱,就要坐牢。其实,那时候,如此贫困,几块钱,也许可以支撑一家人一个月的口粮,不少了。

我突然意识到,不一定,这种思维方式,是不是也受到了下午法会的影响?

最先来找我的是小胡,他的茅蓬离我很近,大约只隔了四五间房。

“庄师兄,你觉得,这位法师,路子正不正?”

“我没资格判断吧,毕竟我也对密教不熟悉,但从道理上来说,他好像说得是那么回事情。”

正说到这,那边传来万师兄的声音“你们也不喊我,把我当外人吗?”

小胡笑到“正准备去找你呢,谁知道你自己来了。我们在说,这位法师的路子,是不是对的,你觉得呢?”

“什么?小胡,你后悔了吧?该后悔的,那么好的姑娘在等你,你跑到这里来,听不了解的法师说话,万一法没得到,姑娘又跑了,有你后悔的时候。”

小胡涨红了脸“我们说正经的,你又来取笑我。”

“我才是说的正经的,在什么情况干什么事,不正经吗?”

这事不能再往下说,毕竟明天下午,他要走的话,自然就和小戴汇合了,不差这一两天。我说到“是他的就是他的,万师兄,这点信心,对小胡,我还是有的。聪明善良,一表人才,重情而多金,小戴舍不得这块宝的。”

我跟万师兄有控制地笑,不能给小胡以欺负他的印象。万师兄是个明白人,他马上转移了话题。

“首先说,我不了解密教。但不管显密,都是大乘都是佛教,所以道理是相通的。从法师所讲的道理来看,是对的,至少,我没看出『毛』病。”

万师兄喜欢争论,我成全他。“没『毛』病的话,正确的废话,哪个不会说。万师兄,开会多,还听得少了吗?”

小胡也在点头“我听起来也是觉得有道理,但是收获了什么,我也不知道。”

“万师兄可不一定这样认为,他在课堂常讲废话”我要挑起论战之前,决定幽默一下。我记得一个相声的段子,好像是侯宝林大师的《脸盆的问题》。

我装模作样地学了起来“我们今天开会,议题只有一个,就是脸盆的问题。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是剧团,剧团是要演戏的,演戏是要化妆的,化妆后是要卸妆的,卸装是要脸盆的。原始社会是不需要脸盆的。”

不知道是我的四川口音,还是模仿侯大师的语气,反正他两人,都被我逗笑了起来。侧边几个同来的居士,也都靠了近来,听我们谈话。

人一多,万师兄就会把这当课堂。他开始了立论“大师今天讲的,你们没注意听,是有很大意义的。这种看似没有收获的听课,其实给我们种下了很好的种子,时间一到,这种子成熟了,就是大收获。”

“你这种子说,我不赞同,什么叫种子,总得有个东西在,对不对?”这话有『毛』病,我是故意这样说的,周边的人也有表示赞同的。

“纠偏算不算?破除错误,算不算?就像整理土地,把垃圾扔了,算不算种地的过程?”

“种地是种地,种子是种子,你不要偷换概念。”在被激怒的情况下,万师兄这个自称理智的哲人,也会犯错误。可见,理智,很难战胜感情。他的错误,来源于,他被情感所蒙蔽。这么多人面前,以他自以为骄傲的逻辑,灭批驳他,是最能够让他无法容忍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好吧,刚才我是激动了。你说得对,我偷换了概念。但是,种子说仍然成立,比如,给我们种下了正见的种子无我。”

他这个人,虽然与我们一样,理智往往压制不住感情,但是,可以说服。他是一个服从逻辑的人。这是他专业训练带给他的,也是他的习惯与『性』格。

“好吧,就算你说得对,无我,是正见的种子。这里有两个问题,他破了很多,很少立,有意思吗?”

这才是真问题,我们回归到就事论事的讨论之中。争论与讨论最大的区别在于,争论是以输赢为标准的,而讨论,是互相交流与吸取,并无输赢之心。

过去说,不要跟傻子争论,因为你把他当对手,你本身就输了。但是,可以跟任何人讨论,孔子也跟小孩子谈话太阳的大小。只要为交流,所有人所有话题,都是可以讨论的。

讨论的诀窍在于,就事论事。在同一个逻辑框架与事实范围内,发表观点,就有讨论的基础了。我刚才所说,正是我自己关心的疑问,也是想寻求答案或者看法的,报着良好的讨论态度。

果然,万师兄的表情舒缓多了。我们长期在一起讨论,是有默契的。

“对,你所说的是对的。破,是他今天**的主要内容。况且,这种绝对的破,我也是第一次听到,也感到不太适应,有点震惊。但是,在我所看到的密教的经典中,看到许多以破其名的经典论集。比如我印象最深的,是《定解宝灯论》,最开始,就是以大量的破,才引出最后的立。”

小胡此时终于说话了“其实在《愣严经》中,佛祖与阿难最开始,七入征心,八还辩见,主要的内容,也是佛祖对阿难观点的破,对不对?”

万师兄所说的论,我没听说过。但小胡的例子,我却非常熟悉。我也点了点头,认可破也是一种为立正见的方法。

“既然你也承认了,那么,我们回顾一下,他都讲了些什么。或者说,他先破了些什么。”

小胡说到“第一个问题,他好像破了假修行,对不对?”他是最强大脑,记忆当然没问题。

“对,他所强调的,是破除那种自以为在修行的人。因为有个自以为的观念在,所以,受到了束缚,不开放不自由,其实就不是佛法的空『性』了。甚至,他说,这比不修行还要差,因为这种修行,只是强化了我执。”

万师兄这个分析是对的,法师所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居士不如俗人,出家人不如在家人,都是因为强化我执的态度,让修行的结果与初衷,越离越远,南辕北辙。

“他所说的我执,还列出了表现,出现贡高我慢,自以为是,这些,都是强化自我意识的表现,与佛法精神背道而驰,当然是要破的。”

看样子,万师兄今天听课,比我还要认真,他真是带着问题思考去听的,要不然,这些细节,我还不容易回忆得起。当然,从智商角度来讲,我当然比万师兄差,更比不上小胡。

“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有点这种『毛』病,对不对?我们是不是经常自以为聪明,自以为自己是在追求真理,自以为持戒就是高尚,自以为是化外之人,自以为比俗人高明。法师也许就是看出这一点,故意以这为重点,讲给我们听。大家想一想,听到他第一个观点时,大家是不是都感受到某种不适应?”

对啊,我们都有这『毛』病,而法师所谓的破,就是一剂良『药』,刺激着我们的心。

“他第二个破,我觉得很重要的是,破除我们贪恋清静的态度。”

这其实是我们在家学佛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好像自己在念佛,任何人都不得打扰。有的人也以工作太忙,不清静,不好坚持修行,让自己懈怠。

“不用我说,我们所有人,都有这种『毛』病。虽然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所谓大隐与小隐。”

旁边有个中年男人迅速接话到“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

“对,如果内心中自我意识太强,在哪里都不清静。法师一破我们对清静的贪恋,其实很有针对『性』的。”

我此时反思自己,当时在重庆,一个人住在宾馆,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是假装自己清静?其实是内心没有主张。

“他对节俭的破,是不是更让人吃惊?”万师兄这一问,得到当场人的全部肯定。在我们习惯『性』的观念中,节俭不仅是美德,也是修行的必要戒律。比如着名的迦叶尊者,以头陀行,作了节俭的榜样。乞食,粪扫衣,弃『药』,这种节俭,到了不太人道的地步。

“法师的意思,我们也不要太极端理解。他破除节俭的意思,是我们不要为了节俭而节俭。当然,怕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他同时也破除了奢侈,这算是在理论上,走上了中道了。”

中道,是佛祖强调佛法的基础『性』质。当年他抛弃王室生活,算是告别了奢侈。后来他修行在雪山,抛弃了这种苦行,算是告别了过度节俭。不故意追求两端,就是中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小胡说到“他的意思是不执着,在我看来,法执与我执,他都在破。比如他说清静的环境时,也许有破法执的意思。大概跟过去有人说,只要心清静,处处是道场,差不多吧。”

“你说得对”万师兄继续他的小教员角『色』。“他对礼节也作了破除的说明,以献哈达为例,我想,你们印象肯定是深刻的。”

人群中有一个陕西口音的人,说到“我去过西藏,也学过一点密教,我们原来内地去的,跟他说的一样,也是献哈达,入乡随俗吧,当时觉得有点不自然,但也没往心里去。听法师这一讲,明白,凡是不自然的东西,都需要破除的,是这意思吧?”

“大概是。”万师兄说到“礼节是用来表达感情的,如果稍有牵强与不自然,这感情就表达得不纯粹,所以,为防止形式主义,法师才破的吧。当然,他还破了许多规矩,包括叩大头,这恐怕是学密教必须的功课吧。”

“是的是的”那们陕西口音答应到“别说,刚开始,才累人,爬下去又起来,比做俯卧撑还要累。况且,手都磨破了皮,膝盖也顶肿了,苦得很。当时为什么坚持呢?估计自己也认为,不叩大头,仿佛觉得自己不虔诚。今天法师破了它,我还觉得不可思议,这是规矩,怎么就否定了呢?”

“否定的不是这个形式,而是做这件事时的心态。如果要表达虔诚心,所有的形式都可以,有厌烦与故意地表达,就不纯粹,就有心了,有心,就有我执。”

万师兄这个解释,稍微有点『毛』病。毕竟,从不习惯到习惯,这个过程过了,后来的形式,就可能成为真心的体现,不需要破。

但是,此刻我不需要多嘴,免得打扰了他的思路。

“最让我们震惊的,是他对所谓慈悲的破除,还举了庞居士的例子,对不对?”

这肯定是大家最受触动的。因为菩萨最关键的品质就是慈悲,如果把这破了,所谓菩提道,从何谈起呢?

想当年,我看《愣严经》时,为观音菩萨一句话,感动得不能自己。“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这种宏大的慈悲精神,才值得我们去尊崇,去信仰,去顶礼膜拜。法师破除这种慈悲时,我们内心中的抵触,是不言而喻的。

从法理来说,慈悲不仅是修行的基础,算作前行与加行,也是修行的过程,最后,它还是修行的结果。如果有一个品质能够贯穿佛法与人间,菩萨与众生,这个品质,只能是慈悲。这不仅是大乘的品格,也是佛法的最基础的特点。

破除它,有点像破除佛法本身。

“大家不理解,我当时也不理解。现在我谈谈自己的浅见。他所破的慈悲,是有意的慈悲,是一种骄傲的自上而下的俯视,没有平等心的慈悲。因为真正的慈悲,是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把别人,别的众生,当成自己本人,这种平等的慈悲,才是佛法的慈悲。那种高高在上的可怜与同情,是一种我执,或者是一种不平等的骄傲。”

“别忙,万师兄”小胡及时打断了他的讲话,说到“我想到古人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是不是同样的意思?”

“对啊对啊,小胡提醒得对,我还没想到呢,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我想到,当年看到《证道歌》,清楚地记得前几句话。君不见,绝学无学闲道人,不求妄想不求真。这正是无心的意思了。

“所以,他在最后,说了一段关于禅修的话。我理解,他的意思是,真正的禅修虽然要打坐,但不在打坐上。如果有一个办法能够让你达到无我的境界,那就是修行。无论在家与出家,无论奢侈与节约,无论行为与礼貌,无论慈悲与无情,破除我执,就是他所立的观点,这就是种子。”

正见,不是我等凡夫可以直接体会的。如果不破除错误的障碍,正见显现不出来。当然,现在要我体会无我,我还是没有办法。

一些有慧根的人,可以直达无我之状态,比如当年二祖与达摩的对话。比如六祖写的那首诗,都是无我的颂歌。

“但是,无我,是一种空的状态,不是一个东西,怎么拿种子来比喻呢?”

小胡不依不饶,发挥了他刨根问底的精神习惯。

“我没有具体的体会,我们都是初学者。但从理论上,还是讲得通你这个问题。所有佛法,都是修心。当年五祖在黄梅,有一个女尼学法有成就,后来就出去独自修行,她悟道的法门,就是,心即是佛。后来,五祖派人去观察这位尼师的道行。这位派去的僧人对那尼姑说,你在修什么呢?尼姑说,我在修心即是佛。僧人说到现在五祖已经改了,他改为非心非佛。这尼姑说到这老头子整天忽悠人,我管他非心非佛,我仍然是我的即心即佛。这僧人回来报告五祖,五祖赞叹到梅子熟也。这位尼姑就靠这一个即心即佛,成就了。所以说,心外无法。如果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佛祖当年,也是这么说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以万师兄的习惯,他的话越多,越是打比方,越是讲故事,说明他对这些结论越没把握。这样重大的话题,除非悟道圣人,我们怎么解释,都有问题。

要这样举例,我也可以加入。“当年二祖对达摩的回答,觅心了不可得。可以说,最终的无心,就成就了。如果把成就当成得到,那无心,也算是一种东西或者状态,是这样理解吗?”

万师兄承认“其实我也不知道。”

此时,那个陕西口音的人说到“你们越说越玄乎,我都听不懂了,算了,洗了睡吧,明天还要听法呢。”

大家都纷纷散去,只剩下我们三人。万师兄问到“小胡,听了这半天,你有体会了?”

“什么意思?我没多少体会,要不,怎么听你讲这半天呢?”

我知道万师兄说的是什么,小胡当然也听得出来,他只是装糊涂。我不得不把话挑明“你不要转话题,小胡。万师兄是想问你,你听了这,是想继续学佛,甚至出家修行,还是选择小戴,继续你们的爱情?”

“不是还有明天嘛,听完了,再给你们说,不行吗?”

小胡在躲避,我得给他点提示。“其实,小胡,我觉得,听了今天大师的话,也许,你要追求的佛法与真理,与你跟小戴的爱情,并不矛盾。”

“什么意思?”小胡的声音突然高了起来,显得很有兴趣。

“你看啊,大师不是在提示,修行,不拘泥于形式,不拘泥于在家还是出家,甚至不拘泥于工作还是休闲,清静还是热闹。甚至,红尘修行,是更高的境界。只要你的心安然,一切就安然,对不对?”

小胡明显地笑了,此时太阳已经落山,但我仍然感受得到他脸上的灿烂。

“庄师兄,我知道你是在安慰我,也知道,你所说的不一定对,但是,我却无法反驳你,不知道为什么。”

万师兄来了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何况,佛祖当年,也跟夫人生了孩子呢。怎么,你觉得,自己要比佛祖还要高尚吗?法师讲的意思,你不明白?凡是自虐的,属于没事找抽型,你就是这种类型。”

万师兄强行模仿的东北话,让喜剧效果大增。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