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三十二章 意外的法师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三十二章 意外的法师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我们回到崇圣寺的时候,寺庙里的各种法会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没我们什么事。

明成师告诉我们,这几天,大家可以去四处走走,如果有需求,正月十六,由法『露』师主持的禅七法会,将正式开始。如果没有这方面需求,可以回家了。

他还透『露』了一个消息,就是在钱师兄他们闭关的地方,这两天,来了个藏传佛教的大师,正在**,有兴趣,倒可以听听去。

万师兄肯定是要去听的,他打听了一下细节。这个密教的大师,居然是个汉族人,只是学了密法,取了西藏的名字。

我倒有点怀疑,因为我在北京,看那些所谓穿僧衣的活佛太多了,北京的许多明星不皈依一个所谓的活佛,简直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

“怕不正宗吧,这种人,我见得多。”

“不会的,既然崇圣寺见『性』大师允许他来**,说明有真货,况且,听听,也无妨,有什么损害呢?我们又都没事。”

他说得有点道理,我虽不认同那个法师,但认同万师兄的推理。但是,另一方面,我怀疑,这是民宗部门搞的一个搭头。

来这里朝圣参加法会的人,各类各派都有的。请一个密教师父过来,估计也是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这就像做生意,有一个诀窍:货卖堆山。不管赚钱不赚钱,多弄些品种来,生意就会好些。

当然,不排除,有真价值。毕竟,见『性』师,对所有佛法活动,还是有原则的。从这次法会兼旅游的策划来看,地方部门,对佛法及见『性』师的尊重,也是明显的。

我们收拾行装,听说那边没有被子之类的,虽然只有两天,但有一晚上要在那里睡的。我想找钱师兄问细节,但总没碰到他,他一直在庙里帮忙,没空回宿舍。

结果,我整理完毕后,看见小胡进来了。我问他:“你是准备要离开了吗?”

“不,我和你们一起去听。”

“什么意思?你不跟小戴一起走?”

“听完后再做决定,小戴在大理等我。”

此时万师兄也过来了,听到小胡这话,相当不理解。“你跟我们这闲得无事的人混什么?还不把小戴抓紧点?你太磨叽,不像个男人。”

这话非常刺耳,可见万师兄的心情。毕竟,小胡快乐起来还是近几天的事,如果这样就犹豫了,恐怕再难有这种机会了。

“其实,听这法是小戴让我去的。”小胡低声说到:“她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沉淀一下,再做决定。”

这让我们大出意外,在我们的追问下,小胡说了缘由。原来,小戴充分理解小胡对佛法的感情,毕竟付出两年多的心血与感情,毕竟小胡对佛法真理『性』的追求是真诚的,毕竟小胡从来没有见识过密教,所以,当他心还没定的时候,必须听完这种课,然后,再做出决定『性』的选择。

这个小戴,对小胡真是了解、理解啊,我心里想,她对小胡坚定的爱情,是多么期盼。她不需要同情下的爱,她需要小胡理智加感情的全部。

姑娘,你有点冒险,但为了整个人生,值得一拼。

“我只听听,没什么,过两天就回来跟小戴会合。”

小胡说完,就回他宿舍,拿上了他的行李,跟我们一起上路了。

到那位置其实只需要两个小时,到了才知道,所谓茅篷,也是有殿的。这只是一个不成规模的土院子,一个大殿,也供奉着西方三圣,也可以坐下百来十人。当然,个人修行的地方,是后面靠山边的小茅屋,一人一间,虽然简陋,但可以住人。这地方冬天是修行的好地方,因为没有蚊子虫蛇的干扰。

下午,法会正式开始。来的是一个穿红『色』喇嘛服的汉族人,因禁忌,这位上师的藏语名字就不说了。按密教的规矩,他讲的,是共法。因为我们这几十个人,不是他传统意义上的入门弟子,所以,没资格听受他的密法。

密教法会开始前的仪轨是很复杂的,我跟万师兄像看西洋镜一样,看着那些,他自己带来,供奉在法台上的奇怪造型的菩萨像,看着他摇铃铛。

七里八里搞了好半天,他才开始讲话。

果然标准的普通话,确认了,他就是个学密法的内地人。他**的中心思想是:不执着模式的修行。事前,我悄悄问了在这里服务的,一个崇圣寺的和尚,可不可以录音。和尚回答可以,因为这是共法。

他一开口,就显示出不同的教学方法。我忠实地记录下来,很有意思的。

“出家专修的人,就一定比在家的人强吗?不一定,我看到的是,很多人,越修越执着,反而退步了。”

这话题一出来,就让我们这些把出家人叫师父的在家人,吃了一惊。

“当每天的磕头、每天的诵经、每天的禅修等等行为成为一种自我存在感、一种自我满足感的时候;那么如此种种行为增长的是菩萨道上最大的障碍——我执,而不是息灭我执。很多佛弟子每天都在这样的困扰当中,诵了不同的佛经、持了不同的咒子,但换汤没换『药』;这样做一辈子都不会知道什么叫修行,一辈子也都不会修行;所以,这是特别错误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是讲发心,不破我执,所有的坚持都不对,大概是这个意思。

“十多年前,我看到忙着工作不怎么修法的人,我认为他们是白活着;但,当我后来观察到我所认为的那些在修行的人(每天打座、诵经、念佛),我认为他们也是在白活着。因为他们只不过是看上去象个修行人,但事实上跟世俗的人一模一样。不过是他们感觉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感觉高人一等;他们会通过这种表相的不一样,找到比别人高一点点的地方(优越感),其实还是我执,还是自我存在感。”

我当时就想起妍子每天修行的坚持,难道,这也有错误的可能吗?

“所以,不管是世俗人也好,所谓的修行人也好,都『迷』着于表相而堕入我执这个误区里面;因此,无论你是修行,还是世俗工作,你一切一切问题(例如所谓因工作及生活等没有时间修行等等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因为表相的修行或工作之故,而是不知道表相后面的本质是什么,也没有真正正确的去面对他。如果能正确的面对其本质时,其实很多时候工作及生活中的一切也都是修行。”

生活亦是禅,这观点我在书上看过。但那是大师们的境界,我们凡夫,能够做到吗?

“若你能在你的工作当中保持透视自我虚妄的正见,那么,这就是修行。你没念一句咒语、没磕一个头那也是修行。如果你每天工作当中都能思考无我的道理,那么你去工作的时候、不被自我欺诳的时候、不管你做什么都是修行,而且你还会很开心;绝对不会因空虚、压力而产生烦恼。有人认为每天念了经、念了咒那就是修行,从他们认为的所谓的修行中找到自我存在感,或者找到自我的满足。这实际上是颠倒的,没有任何用!”

如果不修,何以破除自我。有自我的修,是任何人开始的状态,怎么入手呢?

“要想息灭烦恼,不是换一个外境的问题。无论换什么样的外境,若不能透视核心的东西,那么你所行根本无意义。这就如同,给你一个拿工资的地方,不让你有事做,你会感觉寂寞得不行,感觉自己没有存在感;给你一个事事都需要你去做的工作吧,你又烦得不行,因为没时间去享受生活。这个矛盾从哪来?不是工作,不是外境,就是根上——自我的概念!没有透视这个自我的概念,仅仅是随着自我的感觉去认定你的生活,面对你的生活。”

这是批评,那些没事找事的人吧。

“所以,当世俗人说因为工作而没有时间修法的时候,所谓的修行人会在心理认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我们坐在家里修行,我们没有那么多的事。实际上,这是一模一样的,只是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人们都说修行人喜欢清净,那么把你放到寺庙跟出家师父一起生活,在强烈的自我存在感的驱使下你清净得了吗?你清净不了。所以最关键的是,当你心中生起:要体现自我存在感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自我到底是怎么样的,观察到以后把心安住下来。观察到以后明白这个道理不被他所『迷』,你再做事情的时候,工作做了但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你被清净无事弄得好象体现不了人生价值的时候、空虚的时候,你再想想自我的问题;明白自我真相是什么的时候,你会享受那种空虚和寂寞,你会很开心。无论是工作的压力还是工作的繁忙,还是空虚寂寞,你都会很开心,没有不开心的,因为你把产生烦恼负面情绪的根除掉了,无论怎样的环境中你都能坦然处之。”

随后,他举了个例子。

“前几天,我在北京给一些居士开示时,我说:佛弟子要有节俭过日子的习惯,但有的时候你还要突破自我,还可以不吝金钱而挥霍。你只懂得节俭过日子不懂得挥霍也是束缚;只懂得挥霍不懂得节俭也是束缚,二者都错!同样,你只懂得远离社会呆在一个所谓的寂静的地方,而不懂得自己打破这个寂静到闹市当中让心清静下来的话,你已经被寂静束缚了,这不是佛法。寂静也会产生束缚,闲着无事也是一种束缚。可是,很多所谓的修行人害怕各种很杂『乱』的事情,认为很寂静的时候那是最好的;事实上只要你打破不了固有的模式,你堕入到固有的模式当中你就已经偏了,已经错了!那么,到底是寂静好呢,还是每天有事做好呢?这二者没有好坏,好坏的是你在二者面前是如何用心的。这就好象说,到底是花钱大手大脚的挥霍好呢?还是节俭好呢?同样,二者没有对错,对错是你在二者背后的用心。很多人认为,佛教徒就应该节俭、佛教徒就应该到一个寂静的地方、佛教徒就应该怎么样怎么样,这些想法都错了。”

果然,他也在北京有弟子。但看他对佛法的理解程度,估计不是那些假活佛吧。况且,这种佛教中破除二边见的做法,是逻辑与哲学上很深的课题,没点本事,还真无法这样讲,估计,万师兄晚上要跟我交流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我在东北有某些弟子,上班的时候认为工作太繁『乱』了,不是他所要的;然后呆在家里,呆在家里懒惰着;道也没修、心中的障碍也没去除。这种人活在哪儿都是错误,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佛弟子不是你所处的任何外境怎么样,而是你能不能在任何外境当中找到适合你的心态,或者说能不能用你的正见心态面对一切事物。”

没有正见,一切都错。但借假修真,正见,是从错误中对比出来的。怎么会自动产生呢?

“人们从来没考虑过寂静也会产生束缚,好多人认为寂静就是对的,其实寂静也会产生束缚,之所以产生束缚,不是寂静本身的问题,是你『迷』在寂静当中出不去了,已经耽着了。《维摩诘所说经》里舍利弗在禅修的时候为维摩诘居士所呵斥,因为其为寂静相所『迷』。当为寂静相所『迷』时实际上你没有获得寂静,或者说你不可能真正的寂静下来。为寂静相所『迷』,和为溃闹相所『迷』二者的本质是完全一样的。”

普通人所谓的寂静,是很少被打扰的状况,可以活在自我的世界。但真正寂静的圣者,应该是打扰不了的状态,因为他没有自我吗?

“再有,有的汉族佛弟子见到上师就想献哈达。我们是汉族人,我们不需要象藏族人一样用哈达去表达。有些人就认为:自己的师父是学藏传佛教,我也学藏传佛教,那么是不是就得献哈达呢!这是被哈达的外相所『迷』了。汉族人难道就没有汉族人能表达的方式吗?我认为学藏传佛教可以,但不要把自己变成藏族人。因为汉族人、藏族人本身来说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现在好多佛弟子学了藏传佛教以后生活习惯模仿藏族人的习惯,这样已经是学『迷』了、学偏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说法,但很符合道理。礼节是基本感情的体现,不需要硬去模仿形式。

“我今天都在想,是不是如何的磕大头就是绝对正确的呢?所以,如果落入到善的误区当中被善所『迷』也成就不了佛法。吃素如果变成一种执着的时候,吃素也背离了佛法之道。当慈悲成为一种你固有的执着和束缚的时候慈悲,也已经远离了佛教的根本理趣。当我们来见师父的时候,你认为必须用哈达来表达的时候,你已经被『迷』『惑』了。我也曾经走过这样的路,在2000年法王如意宝灌顶的时候,人家说五『色』哈达代表圆满的意思,那我就必须要用五『色』哈达。这实际上是很荒谬的,当你认为是必须的时候就已经错了,因为你已经『迷』了。哈达只不过是表达礼节及表法的一个东西而已,自己知道就好了,把他当成一种固有的概念那就完全错了。所以,当磕头变成固有的模式的时候磕头也不是修行,也已经背离了修行。所以,无论磕头,念经、念咒,若变成了固有的执着、固有的模式的时候都不是佛法。”

他见过法王如意宝,我只是听说过这个名字,知道他是个大人物。可见,这位法师见过世面,有过正规的传承。

“有时候,我们为了改变恶的习气『毛』病,我们要断恶向善,在向善的过程当中你有没有打破所谓善的概念这种勇气呢?如果没有,那么你无法修行。虽然行善,在外在的缘起上比不行善要好得多,但是这个善已经和真正的佛法没有关系了。”

这种说理推导的方式,就是一种破,但我更想听的,是他立在哪里。有破有立,才有建设『性』。

“我起初对中国古代的庞居士有点不理解。庞居士是很有钱的,他到处布施,越布施自己家里越有钱,接受他布施的人越来越穷。他就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庞居士遇到一个云游的和尚,这是一位成就者。庞居士以前面所说的事情来问这位成就者这是什么缘故。云游的和尚说:你的慈悲害得别人生起了贪心,以贪心占你的便宜而造业;所以,他们越来越穷,是你害的。”

庞居士,一家四人均成就,这是居士界的标杆与大人物,可光照中国佛教的历史,举这个例子,反映了密教与内地显教,同属一家,同为大乘。

“因为贫穷最根本的因是贪。庞居士是已经开悟的大德,当他想到:原来这些人因为自己这样帮他们的原故他们越来越贪、越来越懒惰,这样的人不能致富,业障消除不了,现世勤劳的因缘也没有他们怎么能富呢!所以,他把所有的家产变卖以后全部沉入江底,没有再做布施。把家产卖的就剩几亩地以后,一家人种地而活。要是按我们的想法,那么多钱不作布施是不慈悲吧?但事实上,庞居士的行为是最慈悲的。这是被汉地大德十分赞叹的一种行为,是禅宗的成就者十分赞叹的一种行为。要是你们具足庞居士那么多的钱财,你们肯定要做所谓的好多好多的事情。”

这个故事,我还没听说过。晚上回去后,找万师兄求证一下。

“所以,我们没想通,是因为我们被慈悲相所『迷』了。我起初也是想不通的,认为庞居士的行为有些消极吧,应该把钱布施才对呀。可是有个问题:经常需要别人救济的人,这种人不可能致富;他会越来越贫穷,这种现象特别明显,我观察过好多。如果一个人偶尔遇到打击,你帮了一下这种人没事;如果一直老是需要人帮助,这种人最后能饿死。面对这种人的时候佛弟子到底该怎么做?当他遇到生命违缘的时候我们帮一帮;但我们是不能一直帮下去的,因为一直帮下去就是害了他;你一直帮下去是恶而不是善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任何固有的束缚,都是自我的执着,包括善。这可是很让人震惊的话。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说做善事容易;但是,行菩提道的做善事难比登天。普通的做善事,不用考虑别的,反正是帮你了,最后你是贪心也好,最后你越来越穷也好反正体现了我做善事的价值了。可是,如果是菩提道里的善行就没那么简单了。”

从佛理来讲,普通的善行只是前行。而只有智慧开了,悟道的人,他所有作为,无一不自动为善。

“如果你帮助他人的行为形成固有的模式,并且你认为这个就是对的,你不敢超越不敢打破,那么你修行不了。所以,工作和修行是一样的,清闲未必是正确,忙碌未必是正确。因为工作没有时间修行是不是就不好呢?不见得,因为修行的真正意义不是固有的一个模式,只要你相应到无我的义趣当中,即使你面对工作那也是修行。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工作的时候干扰的因素会多些,但你细观察,干扰的原因绝对不仅仅是外境,是你根本就没有完全确定的认识“无我”的理趣。当面对纷『乱』复杂的事情时,有一定的禅定功夫会好很多。所以,要坚持禅修,有了禅修的功夫时,面对什么问题的时候都能提起你的正念来,就好办多了。”

他最后作了总结:“佛法的禅修不是说你必须谢绝了一切的打座就是禅修,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机会就以无我理趣为根本而安住一会儿,如是就能逐步将禅定功夫锻炼起来。”

所以,今天听到他的**,主要是破,所谓立:就是“无我”。但是,这是不好把握的,至少我现在,做不到。l0ns3v3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