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二十九章 收拾当初心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二十九章 收拾当初心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诸位菩萨,你们这几天这么忙,上山下山的。别人过年享受,你们过年吃苦,为什么呢?在这山上,又有什么可得呢?”

慧光方丈这一问,人群立马就安静了。

上午法会,属于散漫引导型,中午就在这庙子里吃了点斋饭,下午主持法会的,是这个寺庙的方丈慧光法师。他年纪比较大了,说话时节奏比较慢,即使在话筒扩音器的帮助下,大家听起来也必须专心,才能够听得清楚。

他问得对啊,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反问。自己这么辛苦地来,难道只是来看风景的吗?得到什么了呢?

“诸位,你们一路来,嗑了不少的头吧,也听了不少法师给你们**,也看到一些法会一些表演,算是看了演出吧?有什么用呢?你们哪个悟道了呢?哪个有收获呢?如果有人得到了宝,请你为众生,勇敢站出来,到这法座上来,我来当你的学生,向你请法。菩萨,你们在哪里呢?”

大家互相望了望,肯定没人站起来了。

过了一会,法师才慢慢说到:“没有吧?既然没有,你们的功夫,我们的功夫,不是都白费了吗?如果你们认为,这鸡足山是宝山,值得来一趟,来了,有什么值得的呢?如果你们认为自己上当了,不该来,那么,历史以来,多少人上了这个当,今天还不醒悟呢?”

上当这个词,简直太打击人了。在这山上来,除了多了些见识,确实,扪心自问,得到了什么呢?

“上得宝山,空手而回,是不是这样啊?”

他这一问,底下的听众,有点头的,有小声说是的,也有互相低声交谈的。

“上当了啊,大家都上当了啊,不该来啊,对不对呢?”

他这话,居然让大众都静止了下来,我不知道,大家是在反思在后悔还是在猜疑:这老法师,究竟想说什么呢?

“其实,这里到处都是宝啊。你们见过放焰口,也给了功德,那是宝。你们听了各位法师的心得体会,那是宝。你们拜了愣严塔、华首门,那是宝。只是你们认不得,拿不来,所以空手而归,对不对?”

大众还是没有说话,因为这话不太好理解。

“我在这山上守了一辈子了,也没得到什么,你们有家可归,我是个出家人,连归的地方都没有了,比你们还不如,可叹可悲。我是个要死的人了,说几句话,不好听,但是实话,年纪大了,就啰嗦几句罢了。”

这话听起来,相当伤感了。人家做到方丈这个层次,一辈子修行,居然说自己无家可归,学佛,有用吗?

“到了我这个年纪,才知道,生死事大,如果不找个依靠处,此生空来一回。就像大家一样,我年轻时,也是这里参方那里行脚,喜欢辩论口头机锋,脚踏实地坐下来,看看自己的心,这个决心小了,向外寻求为外道,看看自己的内心,才是佛道。我们在这里,面对禅宗的初祖迦叶尊者,不知道我心是谁。我们在这里,虚老和尚光大佛门的地方,参不透念佛的是哪个,搞些七七八八的外道功夫,没得用的。”

他终于说到禅宗了,这是我们此次朝山,第一次听到禅宗的东西了,也是离开此山最后一次听法,终于归结到禅宗的初心。

“我没得法的,年纪大了,经验没有,教训倒是不少。大家要不走弯路,就得回到初心。这一路来,大家听到,有教你如何看待生死的,听念佛有什么功德的,甚至还有介绍科学与佛法异同的,都是在观念上给大家纠偏。我呢,没什么学问,也没什么教给大家。但是,大家总要得到个什么才满足,怎么办呢?”

是啊,没有具体的得到,怎么对得起这几天的辛劳。

“有居士菩萨发善心,出钱印了几本书,都是我认为对大家有帮助的,散会过后,大家自己到前面去领。回到家以后,孩子问你们,到圣山去,得到什么了吗?你们可以拿这几本书给他们看,算是一个交代,对不对?”

气氛轻松起来,想不到,老和尚还是有点幽默的。

“这个活动搞得大,见『性』师,法『露』师,他们都抬举我,要我在大家临行前,讲如何参禅,如何办道,我做不到。但是,人活了几十年,总是听得多些。我讲不出好道理,说不出好办法。禅宗是不言之教,怎么说呢?如果我想扯葛藤打闲岔,虚老和尚早就说过了的,我没资格跟他比。我想啊,这山是虚老和尚兴旺起来的,他老人家讲的话,是最好的了,我就借用他的话,给大家一个交代吧。”

我想起,原来看过一些虚老的法语,这慧光法师,说话的语气与方式,跟他简直是一个路子的。估计,这位法师,是虚老禅门的人才了。原来虚老在说法时,总是自谦,自己是扯葛藤打闲岔,借用古人话啰嗦,看样子,这是他们宗门中的一个俗语了。以下是他讲述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虚老和尚当年开示的原话。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他讲了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熟悉佛经的人,都看过。不熟悉的人,听听,也明白因果的重要『性』。琉璃王诛释种的故事。释迦佛前,迦毗罗阅城里有一个捕鱼村,村里有个大池,那时天旱水涸,池里的鱼类尽给村人取吃,最后剩下一尾最大的鱼,也被烹杀。祗有一个小孩从来没有吃鱼肉,仅那天敲了大鱼头三下来玩耍。后来释迦佛住世的时候,波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释种女生下一个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幼时在释种住的迦毗罗阅城读书,一天因为戏坐佛的座位。被人骂他,把他抛下来,怀恨在心。及至他做国王,便率大兵攻打迦毗罗阅城,把城里居民尽数杀戮。

当时佛头痛了三天,诸大弟子都请佛设法解救他们,佛说定业难转。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用钵摄藏释迦亲族五百人在空中,满以为把他们救出,那知放下来时。已尽变为血水。诸大弟子请问佛,佛便将过去村民吃鱼类那段公案说出。

那时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前身,他率领的军队,就是当日池里的鱼类。现在被杀的罗阅城居民,就是当日吃鱼的人。佛本身就是当日的小孩,因为敲了鱼头三下。所以现在要遭头痛三天之报。定业难逃,所以释族五百人,虽被目犍连尊者救出,也难逃『性』命。后来琉璃王生堕地狱,冤冤相报,没有了期,因果实在可怕。

百丈度野狐的故事。百丈老人有一天上堂,下座后,各人都已散去,独有一位老人没有跑。百丈问他做什么,他说:“我不是人,实是野狐精,前生本是这里的堂头,因有个学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便因此堕落,做了五百年野狐精,没法脱身,请和尚慈悲开示。”百丈说:“你来问我。”那老人便道。“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礼谢道:“今承和尚代语,令我超脱狐身,我在后山岩下,祈和尚以亡僧礼送。”第二天百丈在后山石岩以杖拨出一头死狐,便用亡僧礼将他化葬。我们听了这两段故事,便确知因果可畏,虽成佛也难免头痛之报,报应丝毫不爽,定业实在难逃。我们宜时加警惕,慎勿造因。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

随后,他举了那印度过去关于那条毒龙的故事。说五百罗汉以禅定力,也抵不上一个持戒严格的和尚。

“有人又说了。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着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这些问,是直面我们内心的,我们的『毛』病,就是听过过,没见过,说得到,做不到。

“想用功办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我们就当信佛语不虚,信众生皆可成佛。但我们为什么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们信知黄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黄豆不会自己变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会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适量的石膏,决定可成豆腐,办道亦复如是。”

用做豆腐来比喻,在寺庙里经常用,寺庙吃斋饭,最好吃的,就是豆腐了。

“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故我们应当深信自己本来是佛,更应深信依法修行决定成佛。永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坚定后人的信心。故发如此弘誓。”

这一段,我都背得,这是在重庆,受那书店老者的启发,在《证道歌》上用功夫,得到的好处。

“信心既具,便要择定一个法门来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听那位善知识说念佛好,又念两天佛。明天听某位善知识说参禅好,又参两天禅。东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总弄不出半点‘名堂’,岂不冤哉枉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其实,这就是我们通常人的状态,总想找个简便法则,如同猴子掰玉米。

“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为无上妙门。楞严会上佛敕文殊菩萨拣选圆通,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第一,我们要反闻闻自『性』,就是参禅。这里是禅堂,也应该讲参禅这一法。”

这坐山,两个圣人,都在禅中,怎会不讲参禅呢?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着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着魔,实在可惜。如何调养,今择要略说。”

说到具体的方法了,我看见,那些弯腰的勾头的,此时,都纷纷坐直了起来,准备按法师的说法实践了。

“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说得如此具体,方法如此简便,这才是精华啊。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着魔。”

这就是憋的,有的人,把坐禅当成体育锻炼,信仰三从一大,就造成不好的效果了。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着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些境界我还没有发生过,不知道会不在我头脑中出现呢?其实,我倒是有点期待的。

“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憍陈那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着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灭,本碍不着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从理论上说,我理解这两个字。但是实际体验中,总是找不着下手点。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看话头是个手段,方法,不如当年,迦叶与佛祖,拈花微笑,就得道了。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这一段有点绕,我不太好理解,也没这样实践过。但是,记下来,万一今后要碰到这种情况,好对照。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这样看来,我的疑情至今没有发起,所以不差得远啦。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

其实,我连他所谓的初心人的境界功夫都没达到,怪不得,钱师兄他们到茅屋打坐的资格,我还远远不够。

“实际说起来,初时那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入歧路。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这就可以悟道了?当然,前提是自己功夫到了,旁边还得有个明白人,或者就是过来人吧。

“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就是说这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

怪不得,那些公案中,禅师们如同打哑谜一样,原来是他们明白,我们听不懂。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看样子,我首先要突破的一关,就是要发疑情。

“诸位同参呀,无常杀鬼,正时刻要我们的命,他永不肯同我们‘议和’的呀。快发个长远切心,来了生脱死吧。高峰妙祖说:‘参禅若要克日成功,如堕千丈井底相似。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千思想,万思想,单单是个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诚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彻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语,永堕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样大悲心切。恐怕我们发不起长远切心。故发这么重誓来向我们保证。”

这种重誓,我在看《证道歌》时也见过,这些祖师之所以如此说,原因是,他们已经把路走通了的,是实践过后的真话,怕我们不相信,说这么狠的话吧。l0ns3v3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