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二十四章 不要骗自己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二十四章 不要骗自己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终于到了迦叶殿了,这里是为纪念迦叶尊者闭关的寺庙。这个千年的圣者,为守护那袈裟,在这里静默。

等待我们的,居然是明成师。他给我们在这里上了一堂简短的课。与其说他在讲佛法,不如是在讲人生。我们也是第一次听到明成师以这样方式正式上课,想不到,他居然有如此的睿智。

并没有复杂的仪式,一切就像是大家走累后,找个地方小憩,明成师随便说了一段话。但这但话所包含的内容,却句句打动我们的心。

“这是真高手”万师兄低声音跟我说到。

明成师第一句话就很奇特:“大家来这里,纪念华首门里,那独坐入定的圣者。老实告诉大家,这是骗人的。因为迦叶入室的鸡足,是古印度的鸡足,不是这云南的鸡足。但是,难道大家朝拜这里都错了吗?”

这话说得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梦》里都已经说清楚了。大家还不警醒吗?我们所有的修行,都不过是借假修真,拿假的东西换真的东西,可能吗?”

这是个巨大的打击,原来,我们努力的所有,都没有意义了吗?

“所谓真假原本一体,佛说真妄不二。所以,假的也有可能是真的,只是你自己要分得清。”

原来是这样,这个道理听说过,如何理解呢?

“我今天在这圣山圣殿上,给大家说假,大家也可以当假听也可以当真听,或者听与不听,都在各人。”

他不是一个故弄玄虚的人,他这样说,肯定大含真意。

“我们通常被眼前六境所转,其实是心被六境所骗,所以,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不要骗自己。”

于是,他开始了他的演讲。当然,按我的习惯,打开手机录音,我知道,这很珍贵。所讲内容,居然很切合我们这引起人的实际心理状态。

一切有为法,我们众生之所以执着,就是因为“相似相续”这四个字。

我们认为这个东西是不会变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它像彩虹那样瞬息万变,我们就知道“这是空的、幻化的”;世间法就是因为相似相续、相对稳定,凡夫就牢牢执为实有,就执着它。

如果一个人只能活一天,早上爬起来是婴儿,过一会儿就是童年了,早上**点钟就十四五岁了,一天就把一辈子过完了,你试试看,那就不一样了。时间拉长了以后就相对稳定,相似相续,我们就执着了。

在天人看来就是这样的,早上到晚上我们就死了。天人一天,我们这里一百年。我们自己看自己一百岁很长,还要干这么多的事业,做这么多的事情,我执就坚固了。

“相似相续”这四个字你们一定要记住。观察“相似相续”,就能够破我执。

生起我执、增长我执的缘起是什么呢?相似相续。

打比方我们照镜子,每天大概就是那个样子,三五年不会有太大变化。其实每一刹那间都在变,每一刹那都千百万次的生理变化。但是我们通常看到一个人的身体没有太大变化,三天五天、一年两年,你就把他定格在那里,认为有一个他,我们潜意识里认为“他就是那样子的”。当他相对不变的时候,你就认为他是有自性的。

还有,一个人的性情、性格、品质基本上也是稳定的,说话声音总是那个调,你就会不知不觉认为有一个“他”,这个人是有自性的。当你说到某某人的时候,你心里想的是他的相貌、性格、人品,乃至他说话的语气、做人的方式,你想到的都是跟他相关的特点,特别是他突出的特点,“口才好”、“肥头大耳”、“读书好”……并且把这个当作他的自性,我们就会自己下定义。

我们凡夫在生活当中,总是把一些相对稳定的东西当作事物的性质,当作不变的东西来执着——这就是我们的问题。

我们在生活当中,观细无常特别重要——相似相续的东西,你就观它每一刹那都在变。这样一观,你马上就找不到它的性质了,马上执着就没有了。

我们执着,就是认为它不变,我们才执着。如果它每一刹那都在变,你执着什么?你到底执着前一刹那的幻相,还是后一刹那的幻相?你肯定不会执着了。就像唱川剧的,变脸抹一下变一下,到底哪一张是他?你肯定不会执着哪一张脸是他,肯定觉得都不是他的本来面目,都是假的。

我们每个人也都在变脸,高兴的时候、忧愁的时候,脸刹那刹那在变,哪个是你的真脸?往里挖都是肉、血,一口气不来就烂掉了。脸都不是我,只是一层皮而已。但是凡夫总是把人的脸当作某个人,当作不变的自性去执着。这个我们一定要破掉,你要找到你的执着点。

我们的心性虽然也在变,但你总觉得生起心念的自我意识没变,我执一直在那里。虽然意识在变,但是意根没变,总在那里。我们对意根又产生执着了,认为这个就是“我”。我们执着的对象很多,不知不觉就掉到我执里面去,这都属于我执的范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打坐的时候就这样观修,找一找,哪个是我呢?

打比方你心里想起你贪着的人,你想起他的时候,那个形象就出来了,那个形象是你自己设定的一个他,你把他固定了,然后你就执着他。想念一个人的时候是不是这样的?想他的样子、想他说过的话、他的行为,对他生起猛厉的思念。其实你贪着的都是一些幻相,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刹那生灭。

一切万法,这一刹那,当生就当灭了。下一刹那是重新生起,又灭掉。先理解到这个境界,你看任何一个人就是刹那刹那的生灭法,就

不是一个人了。

就是这个“相似相续”把我们欺骗了。你看一个人,这辈子做人,下辈子做狗,你就不会执着了。但是人的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很像,你就执着这个是不变的,这个是我的。

所以说,时间把我们欺骗了,这个“相似相续”是最欺骗人的,我们就把这个法执为实有。一切万法,每一刹那都在生灭,每一刹那都是新法,就不是原来那个法了,那么你对很多东西就不会执着了。执着什么呢?下一刹那就不是刚才那个人了,都是在变的!上辈子他是你丈夫,这辈子他是你的宠物狗,你的心态能一样吗?

我们把时间缩一下,就很好理解了,对万法的贪着心很容易舍掉。刹那生灭的,你什么都执着不得到的,什么东西都不可得的,抓不住的!但凡夫总是被“相似相续”欺骗——变得没那么快,就执着它。

佛法与世间法最根本的不共之处,就是它看到了生命的内在本质是什么。假如我们没有看到生命的本质,就一直会活在表面现象上。表面的现象也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类,就是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我们对于物质和精神现象的认知,通常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误会,主要包括下面四种:

第一个误会:我们不自觉地会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是永恒的大家有没有觉得,好像我们这个身体是不会死的,哪怕是得了重病躺在医院里面。有些人得了癌症,已经快死了,亲朋好友去看他,他也觉得自己没那么快,不会死的。这种感觉,就是把短暂的人生看作是一个永恒的存在。当然,稍微静下来观察一下,我们也知道世间没有一个人是不会死的;但在具体生活中,在生活的每一个片段里,我们就是很容易把自己当作不会死的来对待。“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以为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个永恒。

小时候的自己、长大后的自己,小时候的价值观念、今天的价值观念……事实上随时都在改变,随时都受后天学习的知识所影响;但是我们总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自己,总觉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思想、属于自己的心灵。

这是在物质和精神两种状态中执着永恒。

第二个误会:我们以为有一个可以作得了主的“自我。同样的,对于物质和精神,我们以为有一个可以作得了主的“自我”。

我们对于这个身体当然是太习惯了,觉得身体就是自己,以为这个身体能作得了主。其实我们对咳嗽都作不了主,其他就更不用说了。人会老,会死,谁能作得了主?以为自己对自己的衣服、财产、家庭、事业、环境……这个物质的世界都能作得了主,其实没有一样我们能作得了主。我们以为能作得了主的,那是因为我们具足了表面上看起来可以作主的能力。

比如说,我们以为自己有能力把这个杯子拿起来,实际上是我们具备了缘起的各种条件——有了这只手,而且是健康的;有了这些条件,才能把杯子举起来。很多手脚不方便的人,连一个杯子都举不起来。我们拥有一切财产等物质,只是因为我们具足了跟这些物质达成关系的一种业报,或者是善业,或者是恶业。除了这些业的缘起以外,没有一点我们能够完全作主。包括举一个手也不是我们能够作主的,也要有空间、条件、思想指导这些聚合的因缘。

对于内在的精神也是一样。没有一种想法是出于我们本人的,我们所有的思想、语言、考虑和决定,都是受外在知识文化的影响。为什么会有风俗习惯?为什么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国家,会有各自的思维习惯?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智造成的,并不是哪个人的思想。

大家可以尝试着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会发现没有一个想法是凭空出现的,所有的想法都是从别人那里学习来的,这一点非常有意思。如果说不是从别人那里学习来的,那把我们自己的想法拿出来看看——不可思议!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是不可思议的!没办法想,也没有办法议论,不可思不可议;说出来就是概念,就是有所表示。

我们常常会觉得,“我今天是痛苦的”,或者“我今天是快乐的”,这些痛苦和快乐完全是别人给我们的一种概念;我们接受了这种概念,内化了这种概念,把这种概念执着在自己心中,以为自己很幸福或很痛苦。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她觉得自己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高兴得不得了,而别人跟她简直无法交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很多人在自己快乐的时候,别人并不觉得这是真的快乐;特别是有人只顾自己快乐,不合群,不照顾到大家的情绪,对于这样的人,有人甚至会说他“这是缺德”。小孩子玩游戏,玩得很开心,父母亲就觉得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情。这些快乐和痛苦从哪里来的?都是从后天学习来的。小孩子生下来,如果从来没有见过游戏,没有玩过手机,他怎么会沉迷在游戏里面?

所以我们对自己的第二个误会,就是以为对于物质和精神,“我”都能作得了主。

第三个误会:我们以为在世间能找到永恒的快乐。我们以为在世间能找到永恒的快乐,事实上,我们找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前面给大家讲的“助人为乐,转苦为乐”,就是把恶业转为善业,把伤害别人转换为帮助别人,把痛苦转换为快乐。但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快乐也不是永恒的快乐,仍只是短暂的、相对的快乐。世间所得到的快乐都是相对的快乐——痛苦被解决了,就觉得快乐了。

那个被解决的标准,是根据我们的承受力而定的。我们想挑一百斤,挑不动,又必须要挑,就会觉得很痛苦;如果我们能够挑起来,挑到目的地,就觉得自己有能力承担一百斤,对我们而言,这就不一定是一

件痛苦的事情。人生的痛苦很多,大部分的痛苦不是真正的痛苦,而是我们的承受力太弱了。如果我们有勇气去承担自己的痛苦,它对我们来说就不再是痛苦。为什么女人比较容易痛苦?因为女人比较脆弱。当然如果男人很脆弱,也很容易痛苦。

痛苦的程度或者快乐的程度,跟一个人的承受力有关系。一个人能挑一百斤,让他挑六十斤,他就很开心;另外一个人能挑二十斤,让他挑三十斤,他就很痛苦。所以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承受力,接受痛苦,转换痛苦;转换过来以后,苦就成了乐。因为世间的苦和乐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小孩子在地上摔了一跤,皮没蹭破,仅仅就摔了一下,他哭起来了。这时候如果大人跟他说:“没关系,没关系,乖。”他可能就自己站起来,没事了。如果大人说:“宝贝摔跤了,很痛哦!”你心疼他,这样他就真感觉到自己疼了。

其实大人也一样。我们经常是像济公说的:“一半脸儿哭,一半脸儿笑,是哭是笑只有我知道。”哭,未必是真的痛苦;笑,也未必是真的快乐。昨天有位居士说,他的人生是哭完了就笑,笑完了就哭。同样一件事情,当他觉得这个事情是正常的、能承受的,他就笑了;当他觉得不能承受了,他就哭了。

世间的快乐,事实上不能叫做快乐。有位哲学家说:世间并没有快乐,所谓的快乐,只是对痛苦的缓解而已。我们感觉到痛苦,然后这个痛苦被解决了,就觉得快乐;假如不觉得痛苦,也就没有什么快乐可言。所有的五欲六尘,能帮助我们解决痛苦的,我们就感受到它带来的快乐;不能解决痛苦的,我们就感受不到它带来的快乐。

所以,我们的第三个误会,就是总以为人生有快乐,却不知这种快乐是有苦之乐,是短暂的、相对性的,并非究竟之乐。当然,这种短暂的快乐对我们苦短的人生来说也非常重要。假如连短暂的快乐都没有,那我们会活得更痛苦。修行佛法是为了寻求人生的快乐。如果我们看到自己正处在痛苦中,先赶紧想办法把自己解救出来,把痛苦的情绪转换为快乐的情绪,其办法就是去恶从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的快乐不是永恒的,不是真正的快乐。

中国古人讲人生的四大快乐:“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种快乐到底有多少快乐呢?久旱多苦啊,下了一阵雨,就觉得这是最快乐的;但如果连续下一个月的雨,这就不是甘雨了,而是水灾了。“他乡遇故知”,在他乡很孤独,没有朋友,就像歌里唱的“他乡没有烈酒,没有朋友”,遇到朋友很难得,一诉衷情;但如果天天都在他乡,天天都是他乡的朋友,离家越来越远,我们能快乐吗?“洞房花烛夜”,现在很多人,过不好马上就离婚,让他天天洞房花烛夜,天天离婚,天天结婚,他能快乐吗?

所以世间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是当需求被满足时,才会感觉到快乐。如果一个人需求很少,他感觉到自己身体很健康,思想也在不停地改善,家庭也和睦,他很知足,那么他**越少,痛苦就越少。

第四个误会:我们以为得到的东西都是宝贝。这叫做“敝帚自珍”——最破的扫帚也是自己的好,又叫“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

就是对自己拥有的东西非常珍惜,觉得都是宝贝,这个东西也好,那个东西也好,舍不得放下。特别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家,家里东西都堆得满满的。年轻人觉得这些东西都没用了,连破纸盒都装起来放在那里干什么?赶紧卖掉,但老人家舍不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特别是中国人有思乡情结,对自己的故乡、亲人、朋友非常眷恋,对自己所拥有的那些,特别是朋友送的东西,都非常珍惜。我们有没有把十几岁时朋友写给你的信还留着?我有一个同学,刚出家的时候十六七岁,现在四十多岁了,刚出家时别人给他写的信全部都留着。他到国外去留学也带过去,留学回来了还带在身边。他给我看那个信,信纸都折得不成样子了。我说:“你真有毅力啊!”他说:“这是一份力量,是来自朋友、同学的一份力量。”这样的人也难得。

这就是我们凡夫典型的四种习气、四种误会,也经常被称为“四种颠倒”。

最后,他说到:“佛当年悟道时那句话,希望大家经常拿出来反思。皆因妄想颠倒,不能证得。什么叫妄想颠倒?就是被自己骗了啊。”

他说完,拍了拍衣服上的灰尘,说了声:“耽误大家时间了,大家继续吧。”转身,就离开我们,向大殿里面去了。

这种干净利落的作风,自有一种威严。他说的都是大白话,但句句打在我们心中,没有亲身的体会与实践,是讲不出这一堆的。望着他的背影,我想,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当绕行愣严塔的时候,我回忆起了当年与妍子一起来的欢快情景,那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在时光流逝的今天,已经为假了。

当年我见过的观音菩萨的形象,如同梦境,变得模糊。当年,我把她当神圣的启示,但今天故地重游,却无法跟身旁任何一个人再次说起。

时间就是这么残酷,会消灭一切证据。但我的心却经常回溯,想找回过去的快乐与神圣,这种做法,相当于刻舟求剑,也是自己骗自己的一种习惯。

这就好比同学会与战友会,妄想通过曾经的共同伙伴,回到那青春年少的单纯时光,注定是要充满尴尬与遗憾的。

我发现一个骗自己的惯用手段,就是随意拉扯光阴,以为时间可以倒流,往事可以重现。

这只是妄心的造作,自嗨的影片。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