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零二章 生命智慧三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零二章 生命智慧三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智慧与光,光与能量,能量与动力,动力与心愿。想-免-费-看-完-整-版-请-百-度-搜-这几个概念反复在我的脑海里打转,总觉得有一种阴阳鱼旋动的膨胀感。

此时,已经进入傍晚看山看水的环节,没有糕饼,没有话语,我们三人同时愣在这山水之影的摇曳之中。

远处的小街已经模糊,水光天『色』连成一片。声音偶尔到来也没有扰动,一如这平静的洱海,只是静静地映衬着晚霞的天。

定在那里的感觉,根本没有情绪活动。明明听得到身边人的呼吸,但没有他们存在的印象,与其说是意识的错『乱』和不完整,不如说是判断的消失。

世界本来如此,何需劳神费力。

“哼哼”一声冷笑,把我惊醒了,从出神的状态拉回的那一瞬间,还有点不太舒服。万老师说话了:“刚才,我们几个,是不是已经到了绝圣弃智的地步了?”

我想回答,但暂时没有张口的动机。只是隐约想起了一句话:欲辨已忘言。但是,那陶渊明前面还说了一句:此中有真意。但我没有真意,哪里还有语言呢?

“我是不是傻了?”小胡问到。

这句话太贴切了,我终于忍不住开口。“就没聪明过。”

在后来的交谈中,我们知道都有这种经历。有时候好好的,思维与语言与行动都很活跃,突然间,脑袋劈叉,忽然断电,不知身在何处,心在何方。完全失去线索,也不知道要找什么,就愣在那里。

“原来你们也有这经历,我以为,就我一个人,爱出神呢。”我说到。

“你把这叫出神?”万老师问到。

“是啊,我们老家,都这样叫的。比如午觉睡来,人虽然坐起来了,眼睛睁开了,但不想动不想说不想看不想想,这种呆滞的状态,我们就叫出神。意思是,神不在了,就定那里了。”

“你是说定那里?”万老师问到:“这跟钱师兄所说的入定的现象,是不是一样的呢?”

“我不知道,以后问钱师兄吧。”

“刚才万老师一个词,绝圣弃智,是老子说的吗?”小胡问到:“绝对弃智,天下太平。”

“对,老子是这样说的。”我回答到:“但,那是说的社会模式,不是说的人本身的身心状态。大致意思说,天下如果没有追求圣人的心、追求智者的心,也就是说,天下人都安于平淡,天下就太平了。假如从历史上看,许多英雄豪杰出世,或者聪明人涌现,或者大圣人出来的时候,往往是天下最不安定的时候,是坏事。”

这个说法,是有依据的。当然,因果关系,可能不是那样。也许是因为天下太『乱』了,需要治世之智者、安民之圣人来医治这个天下,所以,他们才出来的。

当然,还有另一种因果。也许,人们都太爱当英雄,当圣人,想建功立业或者扬名立万,所以造成天下的不太平。这二者可能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比如中国的圣人,什么孔孟老庄,在春秋战国那样动『乱』的时代。聪明的智者,比如孔明张良、陈平刘基,都在『乱』世中放光。也许,只有那种『乱』世,聪明人的作用,才显示得出来吧。在和平年代,再聪明的人,也没机会展示影响历史的能力。

当然,这种社会模式的推论,不太适合于个体身心的形容。我说到:“我们刚才的状态,可能无法到达什么绝圣弃智的高度,也许,只是傻了一下。”

“不对,这不太符合心理规律。”小胡说到:“人突然间的傻,是有原因的大致上分为几类。第一,是生理因素。比如中风,是脑血量不足。还有晕厥,等。还有一种,外来物理刺激,比如电击后,也会突然失去意识。还有就是打了麻『药』,神经系统受到抑制,也有这种现象。第二,是心理因素,比如突然受到刺激,反应不过来。绵羊突然看到老虎站在面前,吓得不动了,就是这种情况。”

我接了一句诗:“二十岁的小哥哥你装什么乖,丢给你个眼『色』,你发什么呆。”

“对,就是这种反应不过来的巨大心理刺激,让你手足无措。见到大人物时,碰到突如其来的心理打击或者过度亢奋之后,也有这种现象。第三就是意识断流,想着想着,潜意识的某个信号,让你的思路突然中断,呆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办了。这种,也是傻。”

万老师说到:“小胡说得比较全面,但我们刚才肯定不是傻,表现出来的呆,其实并不呆。”

当然,我们都意识到,这种情形,虽然看起来是麻木的,但实质上是敏锐的。我们了知当前的一切,湖光山『色』看得清楚,身边人的呼吸听得清楚,自己也知道自己身体与心理的现状,这是明白的。

“表现出呆的状态,与其说是出神,不如说是出情。或者是,我们平时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没有了。只留下直觉与观照。”万老师说到观照这个词的时候,分别看了我与小胡一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是个禅宗的专有名词。“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出自于着名的《心经》,这是佛教中最短的经典之一,流传也最为广泛,可以说,几乎所有认真学佛的人,都可以背诵它。当年妍子背它时,我问过意思。她告诉我,据她师父讲,要真的理解并体验这部经的含义,恐怕已经成开悟见道的大师了。

我们不知如何回答,毕竟,观照这个词,用起来,必须谨慎。我们在寺庙中,在学佛的经历中,见过许多比我们功夫好的人,修为比我们深得多的人,他们如何对待观照这个词,我们没听说过。所以,我们没资格谈观照。

“也许是这样的,我们可以从外围来分析一下。刚才我们的状态,与坐禅的要求状态,有些什么共同点,仅凭我们的经验,也可以分析。毕竟,我们都有坐禅的体验,况且,刚才发呆的状态,我们也没忘记。”

这倒是可以对比,记忆还是热的。原来的坐禅,也天天在练习。

“我们刚才,是不是这样一种状态?表现出什么都没想什么都没做的样子?甚至连眼神动没动过,我们都没察觉?但是,这种状态,又与小胡所说的昏『迷』或者是吓呆的状态,有区别,毕竟,当时,我们还有了解身边状况的能力。比如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在看什么,湖水与彩霞的颜『色』与状态,平静无风的安定感,以及身边有时发出的声音,我们都能够知道,这不是傻,只是没有动。没动心思,没动身体,对不对?”

我们承认,我们刚才都处于这种状态之中。万老师的描述,我与小胡的点头,明确了,我们当时,处于同一种状态之中。

“所以,第一个特点,是没动心思。但我们直觉的能力,并没有消失,只是停留在直觉上,没有加以思考与行动。第二个特点呢?是我们突然停止了平时的习惯。过去,我们看到一种现象,总是有思维推理与情感选择的冲动,而刚才,我们既没有主动思维,也没有情感选择。没判断,没行为,这种状态下,我们虽然说不上有多么幸福,但至少,没有感觉到痛苦,对不对?”

我们都听明白了,这就是参禅时,师父们的要求啊。保持直觉,但不要推理不要判断不要感情不要行动,只是停留在直觉上。在参禅时,师父要我们只停留在话头上。在念佛进,师父只要求我们停留在佛号上。那持咒的,大概也是这种要求。我们刚才,难道,无意识中达到了么?

不敢想象,一直追求的东西,曾经在我们身上经常出现。如果这种状态,就是定的话,那也太平常了。

“也许没那么简单,如果定,就类似于我们平常发呆的样子,那师父早就告诉我们了。但我从来没听过来人说过,发呆就是参禅。”小胡说到:“或许只是某种类似,但肯定不是。如果有发呆这个例子,如此形象而人人都懂,师父们何必绕那么多弯子,给我们说禅呢?”

这倒也有道理。

当然,都强调直觉,的确是共同点。我们喝了一点茶,热水入口,我们的思维与交谈**,开始变得热络。

当我们注意到自己刚才的坐姿时,才发现,可以算是太随意了。参禅要求七支坐法,而我们三人,刚才发呆时,有跷腿的,有箕坐的,而万老师,当时仿佛是采取的蹲式,如同在上卫生间。

怪不得他是第一个说话的,这姿势坚持不了好久,不是下面憋不住,就是上面憋不住。想到这里,我不怀好意地笑了。

“你笑什么?”

“没,不自觉地笑一下,难不成,有罪?”

“无妨无妨,离苦得乐,不管啥原因,效果总是好的。”万老师倒也幽默。

“思极于八荒之外,而呆坐于方寸之间”万老师不知道哪里来的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