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九十七章 情感之迷三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九十七章 情感之迷三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万老师,你好像是音乐专业的,城里听多了套路也多了,是吧?”我跟他开玩笑。

“我们学校,有音乐专业,几个老师跟我是朋友,说起来,最开始跟他们接触的时候,还是我这个外行给他们讲音乐的。”

“什么意思,搞班门弄斧?”我问到,这太不理智了,以万老师的理『性』习惯,不可能干这种事。拿自己的爱好pk人家吃饭的能力。

“喝多了酒,人就膨胀。他们闲谈中讲到瓦格纳,我就飘了,你知道,尼采这个哲学家,也是音乐发烧友,对瓦格纳既爱又恨的情节,可以合成一本书。我知道尼采,于是借用他的言论,对音乐进行了长篇论述。具体内容不记得了,反正我当时在云端。但是,后来,取得了这帮音乐教授的尊重倒是明显的。他们付了酒钱。”

我想起原来看尼采的书中,经常有对瓦格纳的评论。还有人说,哲学的尼采与音乐的瓦格纳,对希特勒的影响很大,导致纳粹有某种理论和艺术上的背景。

当然,尼采也爱喝酒,他是以半个精神病的状态进入哲学思考的。方式是哲学,结论有点像诗歌。那个时代,上帝死了,人们的思想情绪如没头的苍蝇,稍微有些疯狂。

德国在经历经典哲学的时代后,终极目标被束缚了,并且与上帝产生了矛盾。于是,逆反自然地发生。本该理『性』的民族,与它的哲学家一样,进入被情绪支配的地步,纳粹这种极端的东西,如同情感的利矛,刺向被压抑已久的痛苦。这种以痛治痛的方式,如同引鸩止渴。

“如果那种音乐反映了音乐的本质,那意思是强调与现实的距离感,才是音乐的基本特点吧?”我也算听过一回瓦格纳的作品,在北京与小池一起听的,柏林交响乐团演出。但当时,我好像只能够勉强听到二十分钟,就想睡觉了。按当时小池的介绍,他的音乐,哲学『性』与宗教『性』强,比较喜欢宏大主题,创造压抑与辉煌的对比。这些东西,总觉得离现实太远。

“无论你想表现什么主观,但音乐最终,还是离不开现实。从最典型的音乐看,大概来源于对自然、社会的模拟,或者是混合模拟。”万老师用模拟这个词,说明了音乐与现实的关系,符合他的哲学基点。

“对自然的模拟,比如我们在音乐中,经常听到水的声音,风的声音,鸟的鸣叫,万马奔腾。这是对自然的模拟。还有就是对社会的模拟,主要是模拟人。通过节奏变化让你感知心理律动,快节奏让你知道紧张与刺激,慢节奏,让你缓和平静。”

“那交响乐,是不是属于混和模拟呢?”我听不太懂交响乐,要不是小池给我科普过,我还真没这个概念。

“大致上算是。比如许多叙事的交响乐,就明显是混和模拟。比如低沉的大号,让人想起巨大、阴影、地底下发出的力量,联想到地狱、自然灾害与猛兽,也表示魔王与有力量的反派。比如舒缓的小提琴,让人想起轻缓的微风、春天、花鸟。钢琴的慢节奏,如小溪流水,也如情人细语的倾诉,都是美好的模拟。急促的鼓声,让人联想战争与急迫,而竖琴的琶音,则想起和平的宫廷。”

我笑到:“怪不得,一下子来这么多模拟意象,我一时接受不过来,分辨不清楚,所以心理上干脆拒绝自己不太理解的东西,所以总想睡觉。这种睡觉与其说是困倦,不如说是心理逃避的反应,小胡,有这个道理吧?”

小胡点点头:“这如同面对照本宣科的老师和无聊的课堂,你总是有睡觉的**。”

“音乐毕竟是乐器发出来的,与现实是有区别的。区别太大了,不被人理解。如何丰富它的语言,并被人接受。这与民族文化习惯与传统有关。各个民族喜欢的音乐类型不同,是他们文化符号不同的原因。”

万老师讲到音乐的民族区别时,我突然想到过去小池给我讲过。中国的复调音乐稀少,也没有多少交响乐传统,于是问到:“万老师,中国复调音乐少,是不是大家不太习惯的原因呢?”

“主要看心理需求,有需求,就会养成习惯,你做生意出身的,应该懂这个。”

他一提醒,我倒想起来了。经济学中,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个基本原理。没需求,再好的东西,也卖不出好价钱。比如你给一个农民卖古董,那是没有前途的。给一个贵族卖高粱,也赚不来钱。

“音乐无国界,不是大家都说这话吗?怎么,还分民族差异了?”小胡问到。

“音乐无国界,只是说明了音乐对生理感观刺激的效果。比如心率与节奏的关系,紧张兴奋心率快,节奏快的音乐,会让所有民族的人都会体验到兴奋与紧张。反之亦然。但是,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不仅是生理的,更是心理与文化的,是意识形态的东西。”

“你说的是上层建筑的事了”我用哲学的术语说到:“按理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如何解释这种差异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说得不错,经济发展路径与生存方式的不同,造成了音乐审美的差异,这是肯定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音乐特点区别有点大。山区民歌与平原歌谣,特征对比也明显。”

万老师举例到:“游牧地区的民歌,多用高音作为高『潮』部分,甚至大量使用假声,因为传得远,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传递信息远近是个硬指标。高原与草原上,风声与自然,都是低频音,人声用高音来对比,就显得突出。而平原农耕地区,多用婉转的小调,强调旋律的优美和浅唱低『吟』,因为人与人距离近,需要说点悄悄话。小情调,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有点扯,貌似有些道理,但逻辑『性』不强。但一家之言,也可以借鉴。

“万老师,你就不要说这个了,就说,复调音乐或者交响乐吧。”

小胡看了看我,笑到:“庄老师,你纠结这个话题,估计是受过伤。”

他看穿了我的心理,我也不避讳。“毕竟在音乐厅睡觉,被人笑话过”。

“其实,你这是个误解,中国在过去,是有复调音乐的,并且在宫廷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比如曾侯乙编钟,演奏的正式曲目,一定是复调音乐,这方面你不用怀疑,音乐家与历史学家都已经证明过了的。宫廷雅乐因为太过高大上,很少保留。”

我更不理解了:“按理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流行于民间吗?”

“当然流行,孔子如果只听几次古琴,也不至于把乐提升到治国的高度上来。当时的音乐,一定是宏大复杂的。但是,后来,复调音乐,为什么衰退了呢?”

这恰恰是个大问题。按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来看,产生复杂的复调音乐应该很早了,怎么,后来被人们抛弃或者不需要了呢?

“这与中华文化传统有关。在春秋时期,中国各地诸侯,语言与文字有差异,音乐也百花齐放。文字沟通不足,音乐来补。但自从大思想家开始整理并统一文明路径后,尤其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再加上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人们对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最顺畅最容易普及的,就变成了文字了。人们对情感共同『性』的体验,大部分可以从文字中获得,比如诗歌,就变成了中国最主要的艺术形式,而音乐的重要『性』,就相对降低了。”

“你的意思是,当文字统一普及之后,礼乐治国,礼成了重要方式,乐,就变得不太重要了?”

“对,中华文明是早熟的文明,过早地进入文字艺术时代,前五识的作用,迅速被第六识所统一。进入文字思考阶段的人们,可以通过文字抒发与沟通情感,代替了一大部分音乐与美术的功能。”

小胡有疑问了:“不对啊,比如唐代,离秦帝国已经过去一千年了,也有音乐舞蹈的中兴,皇帝与贵妃,还是发烧友呢。”

小胡所说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说的是李龟年的笛子王维的琵琶。白居易描写的音乐盛典,杜甫写的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以及当时诗人们对胡旋舞的描写,都是动人与热闹。成一时之风气,显大唐之兴盛。

“那只是一段『插』曲,那是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你们知道,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是很能够吸引包容的,这是它生生不息原因。但是,随着安史之『乱』的到来,这种艺术巅峰时期就过了。外来文明留给我们的遗产,今天成了我们传统的一部分。从乐器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所说的二胡板胡,凡是叫胡琴的东西,都是当时西域传来的。包括我们最熟悉的民间乐器锁呐,原产地是波斯,通过丝绸之路而来。也许,当时着名的《霓裳雨衣曲》是复调音乐,但今天,留下了乐器,但失去了复调,为什么?因为不太需要。”

“好的东西,怎么就不需要了呢?”小胡对艺术不太了解。我觉得,他对心理学的学习,至少差了这一课。艺术对情绪的影响太大,所以艺术是心理研究的必然内容。

“你们想想,唐代留给我们后人的,最大的艺术形式,是什么?”

不言而喻,是诗歌。唐诗,是中华文明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我反应过来了,不管当时艺术的门类有多么发达,当时的音乐有多么灿烂,比起以文字为载体的唐诗来说,都是逊『色』的。

“所以,当文字能够代替大部分情感表达与沟通时,音乐的艺术就走向小众。当然,不是人们不需要音乐,只是不需要用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大的精力,去创造去欣赏去发展音乐。从而,在社会地位上,搞音乐的人,被称为下九流。而搞文字的,就得到了唯有读书高的地位。”

有作为才有地位,有需求才有市场。音乐在国人心目中,需求量比较小,所以发展起来就比较慢了。茶余饭后的副业,当然不能当饭吃。

“相反,在中世纪的欧洲,都是城邦国家,比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国家还要零『乱』,语言文字不太通畅。人们表达感情,需要借助音乐美术等最直观的手段。于是,需求增加,所以得到发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你只说了重要『性』,而且是对音乐发展的整体『性』而言的,还没回答复调的事呢。”

“庄老师,你病得不轻。”小胡的语气是认真的。

我当然病得不轻,当年,我心目中,我与小池最难以沟通的部分,就是音乐。我甚至因为这个,把我跟她的知识结构和成长环境原生家庭,进行了分析。甚至得出,我与她不是一路人的结论。我所享受过的最美好的爱情,最重要的瑕疵,与音乐有关。

“我个人理解,不一定对。”万老师先客气一下,这是教授们在长篇大论前的口头语,给自己留个活扣,就像大陆法系的文本,最后几条,总得有个保底条款。或者签合同时,最后一句话:其它未尽事宜,双方本着公平互谅的原则,协商解决。这个开关语,也是免得说完后别人给自己扣帽子子。

“具体到复调音乐,我得先说音乐的模拟『性』。音乐是通过声音,加上听众的联想,再造一个世界。如果音乐的重要『性』增加,或者说,音乐担负了情感沟通的重要渠道的任务,那么,音乐就如同小说,尽管是作者编造的,但要像现实。于是复调音乐的产生就有必然『性』了。”

这是讲音乐因为需求而产生形式上的发展。

“我们在自然与社会中,听到的声音,可以说都是复调的。人群喧杂,高低频同时出来,虽然说的是一句话,但男人与女人,高音与低音,经常同时发出。这种各声部同时发声的现象,就叫复调。自然界也一样,同样是水声,海『潮』低声音的吼叫与泉水叮咚的高音,也可以同时存在。复制一个类似于现实的环境,非复调不可。西方经典音乐兴盛的十七十八世纪,交响乐,把复调音乐推向了一个和谐宏大的高峰。而支撑这个高峰的主要内容,是叙事的。最早的交响乐,大多是叙事的。”

我明白了,叙事的音乐,跟叙事的小说,内容表达方式,有共同点。

“叙事中,感情是复杂的转换,乐器多,调式复杂,等等,都是一种模拟。在复杂的模拟现实的背景下,每一个交响乐作品,都有自己的主题,这个主题,表达了它感情的主基调,或欢快或悲伤。总之,美的展示,不外那四种类型。”

古希腊的思想家留给欧洲的文化遗产,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壮大,四种美的形式,得到了各种手段的丰富。

“当时的音乐,需要表达的内容太多了,故事,情绪,思考、美丑、判断、宗教、哲学,主要是反映人生中最冲突的内容。担负的任务过于繁重,所以音乐的结构就相当复杂。以至于,抱着简单悦耳目的的人,听着有压力,想逃避,所以,我们庄老师,总想睡觉。”

我笑了起来:“对,最开始看《红楼梦》时,或者《约翰克里斯多夫》这类小说时,总看不下去,表达的东西太复杂太宏大,心智承受不了,选择逃避。我想,大部分文学爱好者,最开始都有这种体验。”

“人心已经够复杂了,社会也够复杂,我们只需要简单的快乐,听听小调或者只表达一个主题的歌曲,就好。”小胡这明显是在给他的敲钟铃声,找理由。

“当然,这也与文化习惯不同。俗话说,需求是什么?是缺什么补什么对不对?”万老师还真会总结,他说得对。“西方人自己文艺复兴后,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思想深入人心,并形成了这种以孤独为代价的自由生活目标。既然现实中的情感是孤独的,那么听音乐,就得合唱合奏,有一种集体的力量,才能够鼓舞人心。”

我马上就明白了他要说的意思:“按这个说法,中国人,大多生活在集体意识之中,不是等级就是宗族,人个属于国家团体与家庭,自我意识很少体现。所以,我们最需要的是自我的表达与小众的抒发,所以,音乐不必那么复杂,对吗?”

“有一定道理,但只说了一半”万老师解释到:“另一半的意思,与音乐的基本功能有关。我们一直在说情感,情感的需求才是音乐最基本的功能。我们中国人,表达自己个人情感的渠道,主要靠文字。但是文字这事,社会管得紧,束缚多。于是,音乐就担负了自我特点与情感表达的功能。高山流水的音乐,一个人弹,只有一个人听得懂,但正只为不谈及,只属于人个的独特『性』,才珍贵。”

我在武汉的时候,汉阳有个琴台,据说是伯牙与子期当年弹琴听音的地方。西方音乐往大众上搞,是因为它要担负大众的交流普及功能。我们的音乐往小众上搞,是因为个人久被压抑的情感,需要一个出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小胡居然念了一首古诗,不过还挺应景。音乐在中国,孤独『性』与个人『性』特点,表达出来了。

我想到一个观点:“按你说,西方交响乐的内容,大概承担了我们诗歌与音乐的双重功能吧?”

“差不多吧。我们有伟大的诗歌,他们有伟大的音乐,文明各有特点。与社会与生活与生产,都密不可分。我们的音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三个分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我跟小胡只好静听他怎么解释了,反正这概念我们都没听说过。

“一个分支,是私密『性』音乐,单纯用于个人感情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比如伯牙子期这种。一个分支,是爱情等强烈情绪的表达,比如求爱的音乐包括山歌,目的简单明确,但感情冲击最为强烈。这是中国传统音乐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美丽激烈,真的是百花齐放。我们在云南这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方,可以听到各种求爱的音乐。哪怕你是第一次听到,也会打动你的情感,生理与心理的冲击,效果明显。还有一个分支,体现在集体活动。集体活动中,需要统一大家的情绪,强化共同的情感。比如婚丧嫁娶中的音乐,这虽然不都是复调音乐,但如同《百鸟朝凤》那样,复杂而高级,因为,它担负着调整大众情绪的任务,与西方交响乐的功能相似。”

也就是说,类似于西方交响乐功能的音乐,在民间,多在集体活动,节日和重大聚会中,也保留着发展的丰富『性』。这方面,我也听过,比如广东的音乐山西的音乐,还保留着复杂而多变的宏大气派。

“但是,并不是说中国就没有复调音乐了”万老师说到。“因为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各民族发展方式不一,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组织形式不同,所以,在少数民族中,比如侗族大歌,就是典型的复调音乐。”

“这个我也听说过,但是,原因呢?”

“生活相对孤独吧,需要集体的力量。比如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贵州山区。我们知道,贵州山区,人员分散,部落割据,民族分隔。人们生活在相对狭小的封闭区域,为了对付自然猛兽、为了防止其它部落的侵略,团结就成了他们生存的唯一选择。如何把散居在山野的族人团结起来呢?需要感情的共鸣。他们本来是小团体生产劳动的,因为没有中原地区大规模稳定农耕的条件。但音乐中,互相配合各司其职的大歌,让他们有了求同存异的情感,表达出了集体的力量,并成为激励民族团结的艺术形式。”

我耳边响起了那纯净的美,在众多人的共同演绎下,我浑身起鸡皮疙瘩,被震撼过。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集体的情感,有一种崇高。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