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六十八章 破相论得心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六十八章 破相论得心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那都是着相”,最近几天,大家在试验前段时间四祖所作问答论,纷纷在打坐时,出现许多境界,找法露师问时,这是法露师所说最多的回答。

所谓着相,就是心跟着境界转。心一境性没有起来,归于道体的零就无从谈起。有鉴于此,法露师专门讲解了达摩禅师所造《破相论》。目的就是要让大家破除心相的迷惑,走向正道。当然,我自己也有大量的境界现前,但不知道如何处理,此时,正需要过来人加以点拨。

这个论也是问答式的,当然也很对我们的胃口。看样子,几节课,大师上得很有针对性。也许,大师已经洞察到我们的一举一动,连我们的心理活动,都了解于胸了。这个能力,已经超过了现代心理学的专家。

提问:若有人志愿求学佛道,当修什么法门,最抓住要领、最省力?

回答:只有观心一个法门。这个法门,统领一切法门,是最抓住要领、最省力的修行。

提问:为何一个法门,就能统领一切法门?

回答:心,是万法的根本。一切法门,只是从心生。若能明白心,那么万法俱备。好像大树,所有枝条、花果,全都依赖树根。种树,只有树根活下来了,才能生长枝条、开花结果。砍伐树,如果砍去了树根,树就必死。若明白了心,以此修道,那么不但省力,而且容易成就。若不明白心去修行,费力又无益。所以要知道,一切善恶都是出于自心。在心外去求,终不会有收获。

提问:为何向内观心,就称为明白?

回答: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明白了四大、五阴本来虚空,并无自我存在。明白看见了自心的功用,自心会产生二种差别的功用。是哪二种呢?一、清净心;二、着染心。这二种心境,也是自然本来俱有的。虽然,它们是假借各种因缘合成。但是,它们互为对方的因由。

清净心,恒久喜乐善因。着染体,常思念恶业。

若不被浸染,就叫圣。就能远离一切苦,证得涅盘的安乐。

若堕落在着染心,就会造业,由此被恶果缠绕遮蔽,这就叫凡。就会沉沦在三界中,承受各种痛苦。为什么呢?因为着染心,覆盖了真如的本体。

所以要知道,一切善以觉为根本;缘于觉根,于是能显现一切功德树,结出涅盘的果德。这般观心,就叫明了。

提问:上面说到真如佛性,一切功德,以觉为根本。那么在还未明心之前,以什么为根本?

回答:无明的心,虽然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以及各种无数恶,但是都以三毒为根本。

三毒,就是贪、嗔、痴。这三毒心,自然能具足一切恶。好像大树,虽然都归于同一树根,但长出来的树枝、树叶却是无数。那三毒的根,由每一个根,造作百千万亿倍恒河沙数恶业,多的不可比喻。

这三毒心,在本体中对应显现出六根,也叫六贼,就是六识。由这六识,出入所有感官,贪恋万种境相,造作恶业,障碍真如本体,所以它叫六贼。一切众生,由这三毒六贼,迷乱了身心,沉没在生死六道轮回中,承受一切苦恼。好像江河,在小水源不断流入后,变得越来越宽广,最终演化成波涛万里。除非有人能断除本源,让众水流都停息。

求解脱的人,若能转三毒成为三聚净戒,转六贼成为六波罗蜜,自然就永远离开一切苦。

提问:六道三界广大无边,若只是通过观心,如何免除无穷的苦?

回答:三界业报,只是出于心。如果本来就没有心,那么即使在三界中,也等于出离了三界。三界,就是三毒。贪,就是欲界,嗔,就是色界。痴,就是无色界。所以贪嗔痴,就叫三界。缘于三毒,造作轻重不同的业力,承受不同业报,由此分归成六个去处,所以叫六道。

提问:为何根据业报轻重,区分成六道?

回答:众生不能明白正因,用迷误的心去修善,不能免离三界,所以投生在承受较轻恶报的三道中。是哪三道呢?就是:

1.用迷误的心,修习十善,虚妄地想以此求得快乐。他投生在天界,那还未能免离贪欲的境界。

2.用迷误的心,受持五戒,虚妄地生起喜爱和憎恨。他投生成人,那还未能免离嗔恨境界。

3.用迷误的心,执着有所作为,相信邪道,以此求福。他投生成阿修罗,那还未能免离愚痴境界。

这三类地方,就是三个受报比较轻的地方。

那么,哪些是承受较重恶报的三道呢?就是放纵三毒心,造作恶业,堕落在承受较重恶报的三道中。

1.若贪欲恶业重的,堕落成恶鬼;

2.若嗔恨恶业重的,堕落在地狱;

3.若愚痴恶业重的,堕落成畜生。

就是这三种较重恶报的业道,加上前面三种较轻恶报的业道,总共是六道。所以要知道,一切苦业缘于自己的内心。只要能引导心,远离一切邪恶。那么,三界六道轮回之苦,自然消灭。自然离苦,获得解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提问:如佛所说,佛当时在三大阿僧只劫中,经过无量勤苦,如此才成就佛道。为何今日又说,只要观心,制伏三毒,就叫解脱呢?

回答:佛的教导,没有虚妄之辞。

阿僧只劫,指的就是三毒心。印度语,叫阿僧只。汉语,叫不可数。

这三毒心中,有恒沙数般的恶念。每一个恶念,都是一劫。有这般恒河沙数般不可数,所以叫三大阿僧只。

真如本性,既然被三毒覆盖了,若不能超越三大恒河沙数般恶毒心,如何称为解脱?今日若能转动贪、嗔、痴等三毒心,化为三解脱,就叫度过三大阿僧只劫。

末世的众生愚痴、理解力差,不能明白三大阿僧只的暗示意思,于是胡乱下定义,说成佛要经历灰尘数般的时劫,就算这样还不够。这岂不是误导修行人,产生疑惑,对菩提道退失修行的意愿吗?

提问:菩萨摩诃萨,通过受持三聚净戒,修行六波罗蜜,方才成就佛道。今日,教导修行人只是通过观心,不修戒律,这如何成佛呢?

回答:三聚净戒,就是制伏三毒心。制伏三毒,聚集成就无量善。聚,就是相会。把无量的善法,普广聚集在心,所以叫三聚净戒。

六波罗蜜,就是清净六根意思。印度语,叫波罗蜜。汉语,叫到达彼岸。通过六根清净,不浸染六尘,就是度烦恼河,到达菩提岸。所以,称为六波罗蜜。

提问:如佛经记载;三聚净戒,就是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日,只说制伏三毒心,岂不是在文字道理上有偏差吗?

回答:佛所说的,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在过去修行时,为了対治三毒,发三誓愿。

対治贪欲的毒,誓断一切恶,所以常持戒。

対治嗔恨的毒,誓修一切善,所以常修行定力;

対治愚痴的毒,誓度一切众生,所以常修智慧。

因为通过受持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所以能超那三毒,成就佛道。

消灭一切恶,就叫断。

通过受持三聚净戒,一切善具足,就叫修。

通过断恶修善,万行成就,自己、他人都获得利益,普济群生,所以叫解脱。

要知道,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那么一切佛土全都清净。

所以佛经记载:心污垢,那么众生污垢。心清净,那么众生清净;想得佛土,当清净其心。随着心清净,那么佛土清净。三聚净戒,自然成就证道。

提问:如佛经记载,六波罗蜜也叫六度,指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日说,六根清净就叫波罗蜜,这怎么理解呢?还有,六度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要修行六度,当清净六根。首先,要降伏六贼;能舍弃眼贼,离开一切境相,名叫布施;能禁止耳贼,不放逸在那些声音中,名叫持戒;能降伏鼻贼,对于各种香臭气味,自在调柔,名叫忍辱;能制止口贼,不贪恋各种味道,转而赞叹歌咏,讲说(佛法),名叫精进;能控制身贼,对于一切触觉的**,湛然不动,名叫禅定;能调顺意贼,不顺从无明的思想,常修通向觉悟的智慧,名叫智慧。

六度,就是运载的意思。六波罗蜜,就好像是船,能运载众生到达彼岸,所以叫六度。

提问:佛经记载,释迦佛示现是菩萨时,曾饮用三斗六升的乳糜,然后才成就了佛道。是因为先饮了乳,然后证得佛果。岂是只通过观心,就能得解脱?

回答:是这样成佛的,所言不虚;是因为喝了乳,然后成佛。饮用的乳水,有二种。

佛饮用的,不是世间不干净的乳,而是清净法乳。

三斗,就是三聚净戒。六升,就是六波罗蜜。

成佛道时,因为饮用这清净法乳,方才证得佛果。若说如来饮用世间不清净——掺杂起来——带有腥味的牛乳,岂不是诽谤、误导吗?真如,就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苦。难道必须饮用这不清净的乳,去充饥渴吗?

佛经记载,这牛不在高原,不在下面潮湿地方。它不吃谷麦、糠麸,也不与其它牛同群;这牛,身体紫磨金色。以上说的这牛,指的就是毗卢舍那佛。那佛以大慈悲,怜悯一切众生,所以在清净法体中,示现出这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这真实清净的牛产出的清净乳,不但如来喝了成就佛道,一切众生若能饮用,都能证得正等正觉。

提问:佛经记载,佛让众生修造寺庙;铸造佛像;烧香、散花、燃灯;在昼夜六时中,绕塔行道;受持斋戒;礼拜。建立这些各种功德,都能成就佛道。若只是通过观心,就能统领一切修行,为何还要说这么多种修行方法,岂不是没有意义吗?

回答:佛说经典,有无量方便方法。因为芸芸众生狭隘、接受力差,不能领悟佛法甚深的道理,所以假借有所作为的修行方法,以此来比喻无为的修行。若不在心里修行,只是向外求道法,以此希望获福,绝不可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寺庙,是印度的梵语。汉语的意思,指的是清净地。若能永除三毒,常清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就叫修寺庙。

铸造佛像,指的就是一切众生求佛道。所作所为,是为了修行通向觉悟之路,隐隐约约看见如来的真容妙相,这岂是通过金铜能造作出来?

所以,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以三聚净戒律、六波罗蜜为修行样式,镕炼身中的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样式中。依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就是完全永恒的微妙身相,不是有为的败坏样式。若人求道,不明白这造佛像的真正意义,凭什么说这样行有功德呢?

烧香,指的也不是世间的有相之香,而是无为的正法之香。香薰一切臭秽无明恶业,全都令其消灭。

正法香,有五种:

一、戒香,指的是能断一切恶,能修一切善。

二、定香,指的是深信大乘,心无退转。

三、慧香,指的是常在身心,内自观察。

四、解脱香,指的是能断一切无明的束缚。

五、解脱知见香,指的是观照常明,通达无碍。

这五种香,名叫最上之香,世间无能相比。佛在世的时候,让弟子们以智慧火,烧这些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日的众生,不明白如来的真实意思,只是用外在的火,烧世间的沉檀等香,希望以此福报,这样怎么得的到呢?

散花,也是这个意思,指的是常说正法。一切功德花,饶益有情众生,散在一切众生身上。普广施散,装点真如本性。这功德花被佛赞叹,它是完全的永恒,没有凋谢的时候。若有人散这花,获福无量。

若说如来让众生通过损伤草木,由此去散花,绝不可能。为什么呢?受持清净戒律者,对天地包罗的万像,都不会去触犯。误犯者,还会因此获大罪,何况是故意违犯清净戒律,伤害万物,以此求福报。想得到好处,反而遭到损害,怎么可能呢?

长明灯,指的就是正觉心。将觉悟明了,比喻为灯。所以,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以心为灯炷。增加受持各种戒律,以此为添油。智慧通明,比喻成灯火。应当点燃这般真正觉悟的灯,照耀破除一切无明愚痴的黑暗。能用这般的法,辗转开示。便是一盏灯,点燃了百千盏灯。通过相续的点灯,没有穷尽,所以叫长明。

过去有佛,名号燃灯,也是这个意思。愚痴众生,不懂得如来的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着有所作为的修行。于是,点燃世间的酥油灯,以此照耀空房间,自称在依教奉行,岂不是荒谬吗!为什么呢?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耀一万八千世界,岂是通过这般的酥油灯,以此利益众生?仔细想一下,就知道不是这道理!

六时行道,指的是六根在一切时间,常行佛道,修习一切通向觉悟之路。调伏六根,长时间不舍弃,这就是六时。

绕塔行道:塔,就是身心。应当让觉悟的智慧,环绕身心,念念不停,这就叫绕塔。过去各位圣人,都是修行此道,直至涅盘。今日世人,不懂得这道理,不曾在心里修行,只是执着外在的样子。以有阻碍的身体,去围绕着世间塔,日夜快速地走着,徒劳疲倦。而对于真性,一点利益也没有。

还有,持斋。必须要领会持斋意思,如果不能理解,就是白白地受持。斋,就是齐的意思,所谓的斋,指的就是正身心,不令心散乱。持,守护的意思。持斋,指的就是如法地护持各种戒律。必须外在禁除六情,心里制伏三毒,勤加觉察心识,清净身心。能够这样领悟,就叫持斋。

还有,持斋者的食物有五种:

一、法喜食,指的就是依持正法,欢喜奉行。

二、禅悦食,指的就是内外澄寂,身心悦乐。

三、念食,指的就是常念诸佛,心口相应。

四、愿食,指的就是行、住、坐、卧,常求善愿。

五、解脱食,指的就是心常清净,不着染世间。

这五种食物,就叫斋食。若有人不吃这五种清净食物,反倒说自己在持斋,绝对行不通。只有断除无明的食物。若碰触了无明,就叫破斋。若有破斋,怎么能获福呢?世间有些迷误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身心放逸,什么恶都作。随意贪欲,不生惭愧。他们只是不吃外在的部分食物,还自以为在持斋,绝对行不通。

还有,礼拜,也当这般和法对应。必须明白礼拜的意义,外在的事是灵巧的方式,其实行为中藏着道理。能够领悟这个道理,才叫依法。

礼,敬的意思。拜,俯伏的意思。礼拜,指的就是恭敬真实本性,在无明面前屈身倒下(去除无明意思),这就叫礼拜。

若能永远灭除恶念,永存善念,就叫礼拜。哪怕他没有表现出礼拜动作。

礼拜的样式,就是法的样式。世尊为了做给世人看,什么是谦下心,也是为了礼拜,所以屈伏外在的身体。这其实代表的是里面的恭敬。外在表现出礼拜的样式,实际代表里面的领悟,代表本性和样式的相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若有人不按照这层法理去行,只是执着外在样式,里面却放纵贪、嗔、痴,常造作恶业,那么外在的样式就是徒劳。他表现出带欺骗性的威仪,不但不惭愧于圣人,还徒劳欺骗凡人。这人不免在轮回中,岂能成就功德。

提问:如《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记载,洗浴众僧,获福无量。这是因为作了事,才成就了功德。若只是通过观心,怎么和经文相应呢?

回答:洗浴众僧,不是指世间有所作为的事。世尊当时对弟子们说《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是为了让弟子受持洗浴的法,所以假借世间事,比喻真实的道理。经文中,隐喻了七事供养功德,是哪七件事呢?一、净水;二、烧火;三、澡豆;四、杨柳;五、净灰;六、苏髇;七、内衣。世尊用这七法,比喻七件事。一切众生通过这七法沐浴,得到装点,能去除毒心,洗掉无明垢秽。

这七法,指的就是

一、受持清净戒律,完全洗涤掉不正确。好像经文中用清净的水,洗涤掉一切尘垢。

二、通过智慧,观察内外。好像经文中的燃火,能加温净水。

三、区分、丢弃一切恶。好像经文中的澡豆,能洗净污垢油腻。

四、真实地断除一切妄想。好像经文中咀嚼杨枝,能净化口气。

五、心怀正信,相信无疑。好像经文中的净灰,擦在身上,能避开风的伤害。

六、柔和、忍辱。好像经文中的酥膏,能滋润皮肤。

七、惭愧、悔改一切诸恶业。好像经文中的内衣,可以遮盖这丑陋造业的身体。

以上七法,是经中的隐含意思。当时,如来是为了那些修大乘法、接受力好的人说的,而不是为小智慧的下劣凡夫说的。所以,今日的人不能理解领悟经文意思。

温室,指的就是身体。所以,点燃智慧火,加温清净的戒律水池,沐浴在温室的身中。真如的佛性,受持七法,以自装点。

当时,聪明上智的比丘们,都领悟了佛陀的意思,依教奉行,功德成就,都证得圣果。今时的众生,不能测度经文意思,却用世间水来洗涤有障碍的身体,还自称在依教奉行,岂不是误导吗?而且,真如佛性,指的不是世间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是无形象的,岂可用有障碍的水,洗涤无为的身体?这样作与法不相应,如何能由此悟道呢?

若想身体获得清净,当观察这个身体,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身体的臭秽聚集一起,内外充满。若有人通过洗涤这样的身体,去求得内心清净。就好像洗下水沟,直到把下水沟洗没了,才能干净。通过这些阐述,就能知道洗涤外在的身体,不是佛说法的本意。

提问:佛经记载,至心念佛,必能往生西方净土。通过这一个法门,就能感应成佛。为何还要假借观心,以此获得解脱呢?

回答:念佛,必须正念。明白意思,是正。不明白意思,是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如何到达彼岸呢?

佛,觉悟的意思,指的就是觉察身心,不令身心起恶。

念,忆念的意思,指的就是忆念持戒修行不忘,精进勤修。这个道理,就叫念。

所以要知道,念在于心,而不在于嘴巴发声。好比用捕鱼竹器去捕鱼,捕到鱼后,就忘了那竹器。(一样道理)通过嘴巴发声,去求念佛的意念。有了念佛意念后,就忘了嘴巴发声。既然称念佛名,须知念佛的道理。若心不真实,口诵的就是空名。若三毒在里面。若他人和自我的概念,填满心中。通过这无明的心,不会见到佛,只是徒劳费功。而且,诵和念之间,道理差别悬殊。口中念,叫诵。在心中念,叫念。所以要知道,念是从心中生起,这才叫通向觉悟之门。诵在口中,所以只是发出声音的样子。执着,通过样子去求法,终是不可能。所以要知道,过去诸圣所修的,都不是指外在,都只是在推究内心。

既然知道心是门,难道还怕难以成就?既然知道心是关键,还愁不能到达?

可见,今日人们对佛法认识粗浅,只知道通过作事情去建立功德,浪费了许多财宝,多耗水陆运输,妄造佛像佛塔。白白浪费人力,去堆积木头、砌垒泥土,图青画绿,倾心尽力,不但损害自己还误导他人。如此这般,却不知道惭愧,又何时才能觉知呢。

人们看见有所作为,就勤加喜爱。教导他,修行是无相的道理,他就变得昏沉迷茫。只是贪恋现世的小慈,岂能觉悟到将来的大苦。这样有为的修学,只是徒自疲劳,背离正道,迷误在邪道中。还哄骗自己他人,说能获得福报。

只要能引导内心,向内审查,内心觉悟观见,自然对外界明朗,断绝三毒,永远使它们消亡;关闭六贼,不令侵扰真心;自然建立恒河沙般的功德,对法界各种装点;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越凡人,证得圣人境地。

总之,心外无法,无心是道。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