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册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册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当年,二祖在与达摩问答时,主要问题是如何安心。这段公案,对于熟悉禅宗的人来说,都已经能够背诵了。

在晚上的法会中,法露师开宗名义,他说到:“在座的,有一些人,知识学得不少了,恐怕我老讲报应因果的,听着不过瘾。但空讲理论,大家又无法参照。所以,讲点禅宗里,最神秘其实也是最简单的几个公案,或许也能够接引一两个人进来。”

他说到此处时,我发现,那们哲学教授,眼睛开始放光。

而法露师当然不可能直接解说二祖那段对话。但他从四祖讲起,因为,四祖有一本书,具体到修行中,如何认识和掌握安心的办法。

这本书是问答式的,当然很适合我们这种当了几十年学生的人。更何况,这本书可以分为几个段落和系统,很像是今天大学的教科书,很容易上手。这本书已经发给大家了,当然是古文,法露师是用今天大家都听得懂的白话文讲的。书的名字叫《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一、专心念佛,入一行三昧

我(继承)这法门的纲要,是依据《楞伽经》记载:‘诸佛心第一’;又依据《文殊说般若经》记载:‘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文殊说般若经》记载——文殊师利说:世尊,什么是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总的来说)是一个相,它维系着法界,这就是一行三昧。若有善男女,愿意入一行三昧,应当先按照般若波罗蜜方法修习,然后便能入一行三昧。就好像(修行者)维系着法界,不退不坏,不可思议,无碍无相。

善男女,若愿意入一行三昧。应当在清闲的地方,舍弃各种杂念,不想任何事相,专心于一佛,称念该佛号。端身正对着该佛的方位,相续不断地专心念诵一佛名号。这样意念相合,就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念一佛名号的功德无量无边,与念无量诸佛名号的功德没有区别。不可思议的佛法,平等无分别。诸佛都是乘这独一的法要,成就了最正觉,具备全部无量功德、无量辩才。这般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河沙诸佛法界。一切法界没有差别。

这样修行,无论身行、内心、抬脚落脚,就常在道场。言行举止,都是菩提。

二、不间断的念佛心

《普贤观经》记载:一切业障海,都是出于妄想。若有人想忏悔,就要端坐念实相。

这就叫第一忏。(怎样念实相呢?)就是:摒弃贪、嗔、痴三毒心、攀缘心。以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这样便会忽然间内心澄净、寂静,不再觉得在攀缘念什么。

《大品经》记载:无所念,就是念佛。什么叫是所念?念佛心,就是无所念。离开心,没有另外的佛;离开佛,没有另外的心。

念佛就是念心,求心就是求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意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若能明白这道理,就是安心。常忆念佛,不起攀缘心,那么一切相状便消灭,平等无区别。进入这境界,那么忆念佛的心也逐渐消失,不需要再向前进阶了。

这样的心,就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也叫正法;也叫佛性;也叫诸法实性实际;也叫净土;也叫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也叫涅盘界、般若等。名称虽然有无量种,指的都是同一个本体。这如来真实法性之身,又无能观见,又能观到它的本意。

这样的本心,要令其清净,使它常显现出来。那么一切外界都不能干扰。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环境,都是如来独一的法身。安住在这心中,各种烦恼自然灭除。一颗微尘,具足无量世界;无量世界,集合在一个毫毛端。而无量世界本来样子依旧,互相不妨碍。

三、开示参禅者的疑惑

这里只是简略阐述‘安心’,若详细解释不能说尽。其中善巧,都出自心性方寸。这里通过假设提问,来为将来有疑惑的修行人开示:

1、如来法身若只是以上所述这样,为何还有好相貌的佛身呢?

道信禅师回答:正因为如来的法身清净圆满,所以一切万相全都在这法身中显现,而法身并无心在运作。就好像水晶镜悬挂在高堂,一切形象都显现在镜中。镜子没有心,所以能显现种种形相。

修行人若能把心完全修清净,就能知道如来永不说法,这就是具足多闻。闻的意思,就是完全无相状。所以经文记载:‘缘于众生有无量种根性,所以说法无量;因为说法无量,所以也叫无量义。’无量义,都是出于一法。这一法,没有相状。没有相状,就是实相,就是彻底的清净。这是真话,这就是证悟。

禅坐时候,会觉醒。当心刚开始运行时,随顺这心缓缓流注,完全感知到心在哪里。然后以金刚智慧呵责它:‘这心就像草木一样,并不存在区别的感知。’感知了,又像什么也不知道,这就叫一切智,这就是菩萨一相法门。

2、如果弟子问:什么样的人是禅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道信禅师回答:不被安静、纷乱环境烦恼,就是好禅师。用功修心的人,若常停留在止念上,心就会沉没;若长久停留在观想上,心就会散乱。

3、如果弟子问:如何能开悟,心得明净?

道信禅师回答:

1)修行人也不念佛、也不捉心;也不看心、也不筹量心;也不思惟、也不观行、也不散乱。直行任心运用,也不令心去,也不令心停留。独自完全的清净,到达究竟处,心自然明净。2)修行人或通过认真观察,心得清净,如同明镜;3)或历经一年,心得改变,显现出明净;4)或历经三五年,心得改变,显现出明净;5)或听人解说,开悟明白;6)或不须听人解说,就开悟明白。

所以参学者开悟的方式不同,存在这些差别。今天只是粗略列举,不同根缘参学者的开悟门径。作为导师,必须要会识别。

4、身相、佛国的意思

《华严经》记载:‘普贤菩萨的身相,犹如虚空。这身相就是这般的依托着,它并不依托佛国。’若能理解这话,那么佛国也是同样道理。它不依托‘这般’、也不依托‘佛国’。

5、要知道,修学者有四种人:1)明白佛法、有相应行为、证悟了。这是上上人。2)明白佛法、无相应行为、证悟了。这是中上人;3)明白佛法、有相应行为、未证悟。这是中下人;4)未明白佛法、有相应行为、未证悟。这是下下人。

6、如果弟子问:临命终时,怎么作是观行?道信禅师回答:必须直行任运心性。

7、如果弟子问:念佛要面向西方吗?

道信禅师回答:要知道,心本来不生不灭,完全的清净。心就是清净佛国,所以念佛不必朝向西方。《华严经》记载:‘无量劫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包含了无量劫。’要明白,一个方位包含了无量方位,无量方位也就是一个方位。佛向接受力弱的众生,说要面向西方,这并非是在对接受力强的人说。

行持深的菩萨,自愿进入生死,教化救度众生,却没有喜爱上什么。若是观众生还有生死,感觉自己是救度者,众生是被救度者,这就不叫菩萨。救度众生,如同救度虚空,何曾有过‘来去’。(所以也没有西方,或哪个方位)

四、循序渐进的证悟

《金刚经》记载:‘灭度无量众生,实际上并没有众生灭度。’1)所以,初地菩萨刚刚证悟时,明白一切都是空的。2)之后,进一步证悟,明白一切都是不空的。这就是‘无分别的智慧’。

万物也是形象,也是空的;并非心是把物象灭去,看成空。物象的本质,就是空。所以菩萨修学,以‘空性’为证。1)刚刚修学的人,直接观空,这是见空,不是真正的空。2)修道人证得真正的空性,是不见‘空与不空’,不存在任何见解。

五、禅师的表率和正确引导

1)必须好好明白‘物象和空’的意思。用功的修学者,必须要心路明净,明白法相,彻底明了,然后才能当他人的(禅)导师。

2)还有,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行为和道理不要相违。一定要断绝‘只会说道理’,要把佛道行出来。独自在清净地方,自证道果。

3)还有种人,他还没有完全明白佛法,但为了名闻利养,便去教导众生。他分不清对方的根缘的强弱。他看对方好像开悟了,但其实与开悟还有差别。他就这样随意印证,说参学者都证悟了。这是播种极大的苦果啊!播种苦果啊!大祸啊!这位师傅,或感觉参学者的心路貌似明净了,于是就印证参学者开悟了。这人大破坏佛法,自欺欺人。

如果运用心的人,有类似上述表现,那都还只停留在相状上,未证得真心。得真心的人,对自己的意识了了分明。久后,这人法眼自然开启,善能区别不真实的和错误的。

六、不要揣摩心性

1)还有种人,揣摩身体是空无的,所以心性也应灭去。这种意识是偏见,和外道一样,不是佛弟子。2)还有种人,揣摩心是不灭的,那么这种意识形态就是永恒论,也和外道一样。

明白佛法的弟子。1)不会揣摩,心性应该是灭的,还是不灭的。2)他常度众生,不会特别喜欢谁;3)他常学智慧,平等对待愚人或智者;4)他常在禅定中,无论环境是安静或纷扰,都禅定不变;5)他常观众生,未曾存在过,完全在不生不灭中,只是处处在显现形象;6)他没有见闻什么,却知道一切,但对一切未曾取舍什么;他未曾分身,身体却充满法界。

七、佛理、行为互相支撑

还有,古时的智敏禅师教导:‘学道的方法,必须理论和行为互相支撑。先要知道心的根源,以及心的运用。对道理明净,了了分明,没有困惑,然后功业可成。一个点开解,千个点跟随着开解;一个点迷失,便衍生出万个困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不是假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八、简述五种开悟方式

《观无量寿经》记载:‘诸佛的法身,进入一切众生的心想。这心就是佛,这心作佛。’要知道佛就是心,心外不再有佛。

1、简而要之,开悟有五种方法:1)知道心体。心体本性清净,心体与佛相同。2)知道心的运用。运用心,生起法宝;心的运行,恒久在寂静中;一切困惑全都明白。3)常觉悟,不停息。心觉悟后,便明白一切都是无相。4)常观察身体是空寂的,身体内外通透,本来一样。心性进入身体,存在于法界中,未曾有障碍;5)专注于一个物体,意不移动。无论在动态还是安静中,常保持专注。这样能令参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各种经文的观想方法,虽然有多种。但是傅大师所说的,却独独提倡‘专注于一个物体,意不移动’。

2、先修身,然后以身体为根本,认真观察。

这个身体是由四大、五阴合成的,终归无常,不得自在。虽然现在还未遭到毁坏灭失,但终究它是空的。《维摩经》记载:‘这个身体如同浮云,片刻间就变化、灭去了。’

再有,常观察自己身体,它是虚空清净的,如同影子一样,可见不可得。而智慧是从影子中产生的,终究没有它的归属地。它(本心)不动,但又随着环境而示现。它(本心)的变化没有穷尽。六根从虚空中长出,六根也是空寂的。

六根分别接触到的境相,要知道都是梦幻。如同眼睛看见东西,但眼睛里却没东西。如同镜子里映出形象,非常清楚,但形象在空间里,镜子里并没东西。人脸不会到镜子里去,镜子也不会到脸里去。这般互相推敲就知道了,镜子和人脸本来就不出不入,不来不去。这就是‘如来’的意思。

这般细致推究,就知道眼睛看见的,镜子映出来的,本来就恒久空寂。镜子照映、眼睛照映都是一样。将这个道理,推敲到鼻、舌等各感官,道理也是一样。要知道,眼睛本来是空的,看见的形象是身外物。耳朵听见的声音是身外物。鼻子闻到的气味是身外物。舌头尝到的味道是身外物。意识感受到的境相是身外物。身体感受到的触觉是身外物。这样观察,就是‘观空寂’。

看见了形象,不应接受过来。不接受形象,那么形象(对自己来说)就是空的。空,就是无相。无相,就不会产生相应行为。这就是解脱门,修学的人就获得解脱。对待身体其它感官也是这样。再说一遍。要常想到,(自己)身体六根是空的,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看见。

《遗教经》记载:‘在中夜的时候,寂静无声。’要知道,如来说法以空寂为本。要常想到,六根是空寂的,永远如同中夜时候的寂静。白天看机、听见的,都是身外事,自己的身中常是‘空净’。

3、专注于一个物体,意不移动

就是通过‘空净眼’专注看一个物体,无论白昼晚上,一直这样不动。内心如果散乱出去,立刻收回来,如同绳子捆绑着鸟的脚,鸟想飞走就拉回来。终日这样看,不要停下来。如此杂念消除,心自然定下来。

4、心心相续,禅修境界提升

上述五种方法,都是大乘道理,都是依据经文记载,不是佛理外的妄说。这是‘无漏业’,也是‘完全的道理’。超过声闻地,直接走向菩萨道。听闻的人,应当修行,不要怀疑。如同人学射箭,刚刚开始射的时候只能大致瞄准。之后,逐渐开始精确瞄准。先射在大概范围内,接着射在小范围内,然后可以射中一毛。之后可以把一根毛射成一百份,最后可以射中毛发的百分之一。再之后,后面的箭,可以射中前面的箭,前箭尾被射开,夹着后箭尾,不令前箭落下来。这是比喻,教导人如何修道。要念念安住在心,心心相续,没有片刻的间断。正念不断,正念现前。

再有,经文记载:‘以智慧箭,射中三解脱门,前箭尾被射开,夹着后箭尾,不令前箭落下来。’又如同如钻火,还未摩擦发热就停下来了。虽然想出火,却难以得到。又如同家里有如意珠,想什么得到什么。忽然如意珠丢了,念念之中都在想找到它;又如毒箭射中自己,箭竿虽然拔出来,但是箭头还在身体里。这般受苦痛,片刻也不会忘记。念念常在心,就像这样。

九、不要轻传禅修方法

以上这修学的方法纲要,不得传授给不合适的人。如何判断对方是否该不该传法?不是自己吝啬佛法,不肯传授他人。只是担心面前这人不相信修禅方法,会让他陷入毁谤佛法的罪名。所以必须选择性的教导,不要轻率地就传授了。谨慎啊!谨慎啊!

法海虽然无量,只要根据一句话去修行即可。证悟后,就可以忘记教导的内容,甚至一句话也不再需要。这样就了脱知见,就是得佛意了。

十、刚学坐禅时,选择一个安静地方,直观身体和内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观察四大、五阴、眼、耳、鼻、舌、身、意,以及贪嗔痴念头。无论善恶,无论对方和自己关系好坏,无论对方是圣人还是凡人,甚至一切境相,应当这样观察:‘从本以来,这些都是空寂的,不生不灭,平等无二;从本以来,就什么都没有,完全在寂灭中;从本以来,就是清净解脱的。’

不论白天晚上、行住坐卧,常常这样观察。就明白了,自己身体如同水中月、镜中形象、热时的炎、空谷回声。若说这个身体存在,到哪都不可见;若说身体不存在,分明就一直在眼前。诸佛法身,也是同样道理。

于是知道了,自己身体从无量劫以来,完全没出生过;从今以后,也完全没人会死。若能常常这样观察,就是‘真实忏悔’。千劫万劫以来的极重恶业,自然消灭。除非此人怀疑不信,那就不能开悟了。若相信这些道理,依教修行,各个都能悟入‘无生’的真理。

十一、再有,若心随着环境起心动念,怎么对付?

这人觉悟到自己起心动念了,就观察开始动念的那个环境点,它完全没有起来过。这心随环境动念时,念头不从十方来,也无处可去。常观心的‘攀缘’,以觉悟观察妄识、思想、杂念。乱心不起,心就能‘粗略的安定’。若能安住内心,不再因环境起念,随定力保持寂定,随定力停息各种烦恼,不再造作新业力,这就叫‘解脱’。

若心因环境烦恼,闷乱昏沉,就要通过自我调节,散除烦恼。缓缓安放自己的心,使心舒适。这样,心自然安静清净。参学者只要坚定操练,如同扑救着火的头发一样,不要松懈。努力!努力!

十二、刚学坐禅者,如何练习观心?

1.修行者独自坐在某个地方。先端身正坐,宽衣解带,身体放松。

2.然后自我按摩七、八次,让腹中的气全部排出体外,完全恢复身体本来的样子。清虚宁静,身心调整地很舒适。这样状态,能安下心神,使自己仿佛荡漾在幽静中,气息感觉清新凉意。如此,缓缓收回内心。感觉自己的灵魂纯净、清晰,心地明净。分明地观察,身体内外都是空净。这就是心性寂灭。

3.守着这寂灭状态,然后‘心性’就显现了。‘心性’虽然无形,但是它的志节永在。看不见的灵魂不枯竭,常存于光明,这就叫佛性。

见到佛性的人,永离生死,就是出世人。所以《维摩经》记载:‘豁然还得本心。’要相信这话的真实。悟到佛性的人,就叫菩萨人、叫悟道人、也叫识理人、也叫达士、也叫得性人。所以经文记载:‘一句话影响灵魂,历劫不朽。’

刚刚参禅的人,可以用这方便方法修学。所以要知道,道是有方便方法的,由此得见圣心。

十三、通过什么方法舍身呢?

1.先定在虚空状态中,内心虚空,让心境寂静清净。通过意识专注在某个物上,意不移动。心性寂定,这就断了‘攀缘心’。

2.在幽暗般的宁静中,越来越清净,心处在虚无中。如此就平安、淡泊、安静,(仿佛)完全没了气息,住在清净法身中,不再承受‘之后的事’。若起心动念,失去了正念,不免再承受轮回。

以上所述,就是如何安定心境。当然,法也是同样道理。以上这个方法,是‘作法’。法本身没有什么法。无法之法,才叫法。法,是无造作的;无造作的法,是真实的法。所以经文记载:‘“空、无作、无愿、无相,则真解脱。’由此可知,真实的法无造作。

舍身的方法——就是假想身体感官,然后观察到心境明地,这就是用意识去推敲。

这简直是一部修行操作手册啊,不多说了,赶快打坐去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